愛德華·諾頓·勞侖次

愛德華·諾頓·洛倫茨(英語:Edward Norton Lorenz,1917年5月23日-2008年4月16日),美國數學與氣象學家。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的發現者。1963年獲美國氣象學會邁辛格獎。

基本信息

簡介

愛德華·諾頓·羅倫茲,美國氣象學家,混沌理論之父,蝴蝶效應的發現者。愛德華·諾頓·羅倫茲(也有翻譯為愛德華·諾頓·洛倫茨,媒體則大都以愛德華·羅倫茲來稱呼)。1917年5月23日羅倫茲出生在美國西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科學。“孩提時,我最有興趣做的事就是關心天氣的變化。”他後來寫道。羅倫茲後考入達特茅斯學院,1938年畢業。1940年又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得數學專業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倫茲作為氣象預報員曾在美國陸軍航空兵團服役。1943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理科碩士學位。1948年,進入該學院任教,從事氣象學領域研究。1963年獲美國氣象學會邁辛格獎,同年提出“混沌理論”(ChaosTheory)。

科研方向

1967年出版的《大氣環流的性質和理論》一書中,羅倫茲精闢地闡述了大氣環流研究工作的歷史發展、現狀和展望。1969年獲美國氣象學會羅斯比研究獎章。1972年提出“蝴蝶效應”(ButterflyEffect)。1973年獲西蒙斯紀念金獎。1975年他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3年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克拉福德獎(CrafoordPrize),這一獎項主要授予研究領域不在諾貝爾獎授獎範圍內,而確有突出成就的科學家。1987年退休。1991年羅倫茲獲得地球和星體學方面的基礎科學“京都獎”,評審會稱他的混沌理論“繼牛頓之後,為人類自然觀帶來了最為戲劇性的改變”。羅倫茲的妻子簡死於2001年,他們留有一子兩女。2008年4月16日因為癌症在麻薩諸塞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0歲。羅倫茲還著有《動力學方程的最大簡化》《振盪力學》《大氣環流的低階模式》《用大的數值模式進行大氣可預測性試驗》等。
羅倫茲是個興趣十分廣泛的人,他喜歡越野滑雪、徒步旅行,去世前的一周,他還參加過一次徒步活動。儘管他給人的印象是嚴謹和注重細節,但事實上,羅倫茲自己的辦公室是一個非常混亂的空間,多年前,他的學生曾在其中發現了一堆讓人從未發表的論文和研究報告。羅倫茲的朋友和學生形容他是個“安靜的怪傑”、“所見過最有組織的人”,他的同事也說羅倫茲惜字如金,讓他開口說話難如登天,但他們都稱讚他是個親切且謙虛的人。
羅倫茲提出的混沌理論被認為是“對基礎科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繼牛頓之後讓人類對自然的看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理論最為人稱道的是“蝴蝶效應”,即“巴西的蝴蝶拍一下翅膀,會對周圍的大氣系統產生一些作用,這些作用會不斷地被放大,最後可能會引發美國德州的龍捲風”。它比喻長時期大範圍天氣預報往往因一點點微小的因素造成難以預測的嚴重後果.微小的偏差是難以避免的,從而使長期天氣預報具有不可預測性或不準確性。“廣義的蝴蝶效應”已不限於天氣預報,而是一切複雜系統對初值極為敏感性的代名詞或同義語,其含義是:對於一切複雜系統,在一定的“閾值條件”下,其長時期大範圍的未來行為,對初始條件數值的微小變動或偏差極為敏感,即初值稍有變動或偏差,將導致未來前景的巨大差異,這往往是難以預測的或者說帶有一定的隨機性。

研究成就

混沌理論

愛德華·諾頓·羅倫茲1963年羅倫茲提出了“混沌理論”,這一理論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其主要精神是,在混沌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可能造成後續長期而巨大的連鎖反應。此理論最為人所知的論述之一是“蝴蝶效應”:“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會使更多蝴蝶跟著一起振翅,最後將有數千隻的蝴蝶都跟著那隻蝴蝶一同揮動翅膀,結果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在美國德州發生一場龍捲風。”
羅倫茲發現“混沌理論”頗具戲劇性效果,也可以算是混混沌沌中發現的。1961年,冬季的一天,羅倫茲在電腦上進行關於天氣預報的計算。為了考察一個很長的序列,他走了一條捷徑,沒有令計算機從頭運行,而是從中途開始。他把上次的輸出直接打入作為計算的初值,然後他穿過大廳下樓,去喝咖啡。一小時後他回來時,發生了出乎意料的事。
第一次的計算機運算結果,列印只顯示到小數點後三位的0.506,而非完整的小數點後六位:0.506127。這個遠小於千分之一的差異,造成第二次的仿真結果和第一次完全不同。在短時間內,相似性完全消失了。進一步的計算表明,輸入的細微差異可能很快成為輸出的巨大差別。
羅倫茲從這個驚人的結果發現,準確預測天氣只是人類的幻想,進而揭示出混沌現象具有不可預言性和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依賴性這兩個基本特點,羅倫茲最初使用的是“海鷗效應”來形容這種現象,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完全新穎的比喻:愛倫·坡曾聲稱人們揮著手可能會影響大氣條件,但羅倫茲是第一次對此進行系統思考並形成新的理論的人。他把這一發現寫成研究論文,於1963年出版,並於1972年正式提出“蝴蝶效應”這一著名的名詞。
另外羅倫茲所提出的“決定性混沌(DeterministicChaos)”被指是自牛頓以來另一引人注目的人類自然觀的“進化論”,他因此於1991年獲頒基礎科學京都獎。羅倫茲認為:人類本身都是非線性的:與傳統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腦電圖和心臟跳動並不是規則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現,混沌系統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比非混沌系統快得多。
科學家們對混沌理論評價很高,認為“混沌學是物理學發生的第三次革命”,它與相對論、量子力學同被列為20世紀的最偉大發現之一。量子力學質疑微觀世界的物理因果律,而混沌理論則緊接著否定了包括巨觀世界拉普拉斯﹙Laplace﹚式的決定型因果律。目前,這一理論已被廣泛套用於各個領域,如商業周期研究、動物種群動力學、流體運動、行星運轉軌道、半導體電流、醫學預測(如癲癇發作)以及軍事等。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而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會使更多蝴蝶跟著一起振翅。最後將有數千隻的蝴蝶都跟著那隻蝴蝶一同揮動翅膀,其所產生的颶風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在美國得州發生一場龍捲風。”
在《混沌學傳奇》等書中皆有這樣的描述:“1961年冬季的一天,羅倫茲在計算機上進行關於天氣預報的計算。為了考察一個很長的序列,他走了一條捷徑,沒有令計算機從頭運行,而是從中途開始。他把上次的輸出直接打入作為計算的初值,然後他穿過大廳下樓,去喝咖啡。一小時後他回來時,發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發現天氣變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離,在短時間內,相似性完全消失了。進一步的計算表明,輸入的細微差異可能很快成為輸出的巨大差別。
羅倫茲最初使用的是“海鷗效應”來形容這種現象,但在1979年於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演講上卻問道:“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會在德克薩斯引起龍捲風嗎?”“蝴蝶效應”因此得名。

學術著作

1955——Availablepotentialenergyandthemaintenanceofthegeneralcirculation.Tellus.Vol.7
1963——Deterministicnonperiodicflow.JournalofAtmosphericSciences.Vol.20:130—141link[8].
1967——Thenatureandtheoryofthegeneralcirculationofatmosphere.
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No.218
1969——Threeapproachestoatmosphericpredictability.AmericanMeteorologicalSociety.Vol.50
1976——Nondeterministictheoriesofclimatechange.QuaternaryResearch.Vol.6
1990——Canchaosandintransitivityleadtointerannualvariability?Tellus.Vol.42A
2005——DesigningChaoticModels.JournaloftheAtmosphericSciences:Vol.62,
No.5,pp.1574–1587.

獲得榮譽

ProfessorEmeritusatMITsince1981,Lorenzhasreceived
manyawardsforhiswork,including:
1969——CarlGustafRossbyResearchMedal,AmericanMeteorologicalSociety.
1973——SymonsMemorialGoldMedal,RoyalMeteorologicalSociety.
1975——Fellow,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U.S.A.).
1981——Member,NorwegianAcademyofScienceandLetters.
1983——CrafoordPrize,RoyalSwedishAcademyofSciences.
1984——HonoraryMember,RoyalMeteorologicalSociety.
1991——KyotoPrizefor‘…hisboldestscientificachievementindiscovering
"deterministicchaos".’.
2004——BuysBallotmedal.

盤點美國知名科學家

古拉斯·尼葛洛龐帝
傑夫·霍金
艾賽亞·鮑曼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
阿瓦德斯·特凡尼安
喬治·華盛頓·卡弗
威廉·亨利·皮克林
道格拉斯·麥克羅伊
艾倫·J·巴德
約翰·馬伯格
喬爾·梅特卡夫
W·E·莫爾納爾
愛德華·諾頓·勞侖次
理察·斯莫利
羅伯·雷頓
匠白光
希伯·柯蒂
吉爾伯特·牛頓·路易士
羅歇·吉耶曼
保羅·勞特伯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
K·C·尼古勞
毛昭憲
保羅·卡拉斯
佛瑞德·布魯克斯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翰·繆爾
赫伯特·豪普特曼
詹姆斯·尼古拉·格雷
卡羅琳·舒梅克
約翰·道布森
邵正元
阿弗雷德·赫希
文森特·迪維尼奧
羅伯特·柯爾
約翰·巴科斯
沃爾特·阿爾瓦雷茨
吉姆·卡吉雅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
彼得·舒爾茨
賀拉斯·帕內爾·塔特爾
基普·索恩
貝拉·巴納錫
乍德·特魯希略
安德魯·沙利
喬治·瑪麗·塞爾
布萊恩·施密特
詹姆斯·B·薩姆納
凱文·格蘭納達
路易斯·斯威夫特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
維斯托·斯里弗
奧托·斯特魯維
陳品山
阿爾伯特·班傑明·普雷
約翰·彭伯頓
查爾斯·佩德森
麥可·斯通布雷克
亞當·里斯
約翰·丹尼爾·克勞斯
伊莉莎白·羅默爾
亨利·諾利斯·羅素
查爾斯·狄龍·珀賴因
拉斯·昂薩格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尤金·派克
羅伯特·S·馬利肯
賽斯·尼克爾森
孟懷縈
埃德溫·麥克米倫
約書亞·布洛克
威廉·利普斯科姆
法蘭斯·萊文沃思
潘文淵
諾曼·艾布拉姆森
亨麗愛塔·勒維特
丹尼爾·柯克伍德
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
查爾斯·科瓦爾
法蘭克·迪普勒
傑爾姆·卡爾
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
羅伯特·赫爾曼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馬中佩
埃德溫·克雷布斯
里卡爾多·賈科尼
詹姆斯·弗格森
雷蒙德·史密斯·杜根
保羅·莫卡派喬斯
羅伯特·修奇
埃德溫·福斯特·柯丁頓
賽斯·卡羅·錢德勒
詹姆斯·克里斯蒂
安妮·坎農
威廉·羅伯特·布魯克斯
黃桑希蘭
葉乃裳
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
約翰·貝內特·芬恩
喬治·邦德
拉爾夫·阿爾菲
喬治·阿貝爾
沃爾特·亞當斯
范·雅各布森
威廉·亨利·霍爾姆斯
赫伯特·亨利·道
阿爾文·溫伯格
羅德·霍夫曼
羅伯特·夏皮羅
約瑟夫·德西蒙尼
竇維廉
查爾斯·奧弗伯格
查爾斯·利伯
傑瑞·馬奇
托馬斯·米基利·梅勒
巴里·特羅斯特
尤金·賓漢
約翰·軒尼詩
塞繆爾·丹尼謝夫斯基
哈里·格雷
梅爾文·卡爾文
赫伯特·布朗
史丹利·羅斯特·本尼迪
馬克斯·列夫琴
喬治·沃爾德
拉瑞·克倫普爾
阿爾佛雷德·艾侯
西奧多·周
喬治·亨利·彼得斯
史蒂文·沃格特
查爾斯·薩克爾
克萊德·湯博
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
艾倫·桑德奇
馬丁·史瓦西
萊曼·史匹哲
大衛·史提芬遜
哈羅·沙普利
古斯塔夫·所羅門
薇拉·魯賓
斯坦利·科恩
大衛·拉比諾維茨
賈德·戴蒙
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
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法蘭克·穆勒
傑佛瑞·馬西
弗雷德里克·查爾斯·倫
傑夫·拉斯金
塞繆爾·蘭利
羅伯特·科什納
布萊德·確斯
歐文·羅斯
馬丁·紐維爾
愛德溫·哈勃
喬治·埃勒里·海耳
羅斯貝
馬文·閔斯基
亨利·德雷伯
米高·E·布朗
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
芭芭拉·利斯科夫
葛麗絲·霍普
查理斯·艾博特
約翰·威斯利·鮑威爾
彼得·秀爾
尤利烏斯·紐蘭德
克日什托夫·馬蒂亞謝夫
喬治·懷特塞茲
常瑞華
王瑞駪
肯尼斯·艾佛森
詹姆斯·高斯林
格羅特·雷伯
巴里·夏普萊斯
威廉·巴頓·羅傑斯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胡流源
張可昭
艾德文·卡特姆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朱有花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李中漢
菲巴斯·利文
威拉得·利比
馬丁·卡普拉斯
達德利·赫施巴赫
法蘭·艾倫
歐文·蘭米爾
羅納托·杜爾貝科
羅伯特·格拉布
維農·德沃夏克
威廉·吉奧克
克利夫蘭·阿貝
保羅·弗洛里
尤金·舒梅克
華萊士·卡羅瑟斯
馬克·維瑟
卡爾·斐迪南·科里
蘭迪·波許
倫納德·阿德曼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小羅伯特·伯納姆
弗里茨·茲威基
徐遐生
彼得·阿格雷
黎頓郝斯
阿諾·彭齊亞斯
王贛駿
肯·湯普遜
理察·卡普
阿薩夫·霍爾
羅伯特·弗洛伊德
法蘭克·德雷克
德克·布勞威爾
威廉·邦德
約翰·霍蘭德
琳·康維
詹姆斯·范·艾倫
亨利·陶布
文頓·瑟夫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理察·施羅克
斯圖亞特·L·施萊伯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
安東尼奧·穆齊
約翰·麥卡錫
哈里森·施密特
哈里·哈蒙德·赫斯
理察·赫克
查爾斯·馬丁·霍爾
約西亞·威拉德·吉布斯
蘇珊·霍克菲爾德
亨利·艾林
艾倫·紐厄爾
羅伯特·梅特卡夫
約瑟·亨利
丹尼斯·里奇
帕西瓦爾·羅威爾
艾倫·佩利
高德納
喬治·伽莫夫
約翰·繆爾
史提芬·古克
布萊姆·科恩
下村修
謝爾蓋·布林
郭曉嵐
艾倫·麥克德爾米德
艾倫·黑格
安娜·菲舍爾
羅德里克·麥金農
卡爾·薩根
傑拉德·柯伊伯
卡爾·央斯基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萊納斯·鮑林
克勞德·香農
利蘭·哈特韋爾
赫伯特·西蒙
奧利弗·史密斯
班傑明·富蘭克林
諾姆·喬姆斯基
理察·阿克塞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