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西瓦爾·羅威爾

帕西瓦爾·羅威爾

帕西瓦爾·羅倫斯·羅威爾(Percival Lawrence Lowell,1855年3月13日-1916年11月12日),是一位美國天文學家、商人、作家與數學家。羅威爾曾經將火星上的溝槽描述成運河,並且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建立了羅威爾天文台,最終促使冥王星在他去世14年後被人們發現。

基本信息

早年遠東之行

帕西瓦爾·羅威爾 帕西瓦爾·羅威爾

珀西瓦爾·勞倫斯·洛厄爾(Percival Lawrence Lowell,1855-1916),美國業餘天文學家,他於1855年3月13日出生波士頓一個很有名望的家庭。他的姐妹艾米·洛厄爾,是一位第一流的詩人;他的兄弟成了哈佛大學的校長。 1876年他優等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之後,有一段時間做生意併到遠東施行。1883年9月,他成為外國秘書及擁有美韓之間特殊外交任務的顧問。洛厄爾在日本待過一段時間,並創作關於日本宗教、心理學及行為的著作。他的著作充滿許多關於日本生活學術性的討論及觀察,包括語言、宗教團契、經濟與品格的發展。羅威爾在亞洲時的作品包括《Noto》(1891年)與《Occult Japan》(1894年),最受到歡迎的則是1888年出版的《The Soul of the Far East》。

在讀過之後弗拉馬利翁(Camille Flammarion)的著作《火星》(La plan te Mars)之後,羅威爾決定利用他的財富及影響力,全心來研究火星與天文學。他對義大利米蘭天文台斯基帕雷利所描繪的火星運河感興趣。

描繪火星運河

羅威爾天文台 羅威爾天文台
羅威爾天文台 羅威爾天文台

回到美國時,他有充裕的財富,無須為生計操勞,就利用這個優越條件在亞利桑那州興建了一座私人天文台。那裡,幾公里高的乾燥沙漠的空氣和遠離城市燈光,使得星象寧靜度非常好。1894年洛厄爾天文台落成。那時,火星十分接近地球。洛厄爾廢寢忘食地研究火星十五年,拍攝了幾千張火星照片。毫無疑問他看到了(或者說他以為他看到了)運河。事實上,他看到的比斯基亞帕雷利曾經看到的要多得多,而且他畫出了詳細的圖,最後包括五百條以上的運河。他在運河相交處勾出了“綠洲”,報導了運河有時仿佛成雙的樣式,並且詳細記錄了季節性的變化,它們似乎反映了莊稼的榮枯。總而言之,他是火星智慧生命的信徒們的守護神。與此同時,皮克林幾乎同樣刻苦地也在研究火星,不過他報導的是筆直的條紋,它們既少又在移動,而且根本不像洛厄爾的輪廓分明的條紋。現代天文學家站在皮克林一邊反對洛厄爾,他們指出(例如,瓊斯說過),在能見度達到極限時,不規則的斑紋使眼睛覺得像交叉的直線。換句話說,運河大概是一種光學錯覺。

尋找未知行星

帕西瓦爾·羅威爾 帕西瓦爾·羅威爾

洛厄爾在另一點上也出了名。即使在勒威耶和約翰·柯西·亞當斯發現海王星的之後,天王星運動中的歧異也還不完全明白。它依然從計算的軌道上扯出一點點。洛厄爾相信這起因於海王星之外的另一顆行星。他計算了這顆行星在天空可能的位置(根據它對天王星的影響),並且決心尋找他稱之為X的行星。洛厄爾從未找到過它,但在他死後用更好的望遠鏡尋找了十四年,最後湯博取得了成功的結果。這顆新行星取名冥王星,這是給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取的一個恰當的名字;這名字的頭兩個字母是珀西瓦爾·洛厄爾的姓名的開頭字母,那絕不是偶然的。

可是冥王星的質量太小,無法解釋海王星的軌道。天文學家繼續尋找“行星X”,但是這個名字又有了第十大行星的意思,因為X是拉丁文的10。直到探測器“Voyager 2”臨近海王星,才發現海王星的質量一直算錯很多。用正確的質量,加上冥王星的影響,海王星的現實軌道和計算軌道一致。按照行星軌道計算,和地球一般大的行星不可能在60AU之內(冥王星在21世紀離太陽大約30AU)。如果有第十大行星,它的軌道會很傾斜,很可能是外星系的天體,靠太陽太近,而被太陽吸引入軌。

陵墓 陵墓

在羅威爾最後23年的天文學家生涯中,羅威爾天文台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阻撓了羅威爾的天文工作,也破壞了他的身體狀況。羅威爾最終於1916年11月12日去世,並葬在靠近羅威爾天文台的火星丘上。

盤點美國知名科學家

古拉斯·尼葛洛龐帝
傑夫·霍金
艾賽亞·鮑曼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
阿瓦德斯·特凡尼安
喬治·華盛頓·卡弗
威廉·亨利·皮克林
道格拉斯·麥克羅伊
艾倫·J·巴德
約翰·馬伯格
喬爾·梅特卡夫
W·E·莫爾納爾
愛德華·諾頓·勞侖次
理察·斯莫利
羅伯·雷頓
匠白光
希伯·柯蒂
吉爾伯特·牛頓·路易士
羅歇·吉耶曼
保羅·勞特伯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
K·C·尼古勞
毛昭憲
保羅·卡拉斯
佛瑞德·布魯克斯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翰·繆爾
赫伯特·豪普特曼
詹姆斯·尼古拉·格雷
卡羅琳·舒梅克
約翰·道布森
邵正元
阿弗雷德·赫希
文森特·迪維尼奧
羅伯特·柯爾
約翰·巴科斯
沃爾特·阿爾瓦雷茨
吉姆·卡吉雅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
彼得·舒爾茨
賀拉斯·帕內爾·塔特爾
基普·索恩
貝拉·巴納錫
乍德·特魯希略
安德魯·沙利
喬治·瑪麗·塞爾
布萊恩·施密特
詹姆斯·B·薩姆納
凱文·格蘭納達
路易斯·斯威夫特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
維斯托·斯里弗
奧托·斯特魯維
陳品山
阿爾伯特·班傑明·普雷
約翰·彭伯頓
查爾斯·佩德森
麥可·斯通布雷克
亞當·里斯
約翰·丹尼爾·克勞斯
伊莉莎白·羅默爾
亨利·諾利斯·羅素
查爾斯·狄龍·珀賴因
拉斯·昂薩格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尤金·派克
羅伯特·S·馬利肯
賽斯·尼克爾森
孟懷縈
埃德溫·麥克米倫
約書亞·布洛克
威廉·利普斯科姆
法蘭斯·萊文沃思
潘文淵
諾曼·艾布拉姆森
亨麗愛塔·勒維特
丹尼爾·柯克伍德
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
查爾斯·科瓦爾
法蘭克·迪普勒
傑爾姆·卡爾
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
羅伯特·赫爾曼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馬中佩
埃德溫·克雷布斯
里卡爾多·賈科尼
詹姆斯·弗格森
雷蒙德·史密斯·杜根
保羅·莫卡派喬斯
羅伯特·修奇
埃德溫·福斯特·柯丁頓
賽斯·卡羅·錢德勒
詹姆斯·克里斯蒂
安妮·坎農
威廉·羅伯特·布魯克斯
黃桑希蘭
葉乃裳
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
約翰·貝內特·芬恩
喬治·邦德
拉爾夫·阿爾菲
喬治·阿貝爾
沃爾特·亞當斯
范·雅各布森
威廉·亨利·霍爾姆斯
赫伯特·亨利·道
阿爾文·溫伯格
羅德·霍夫曼
羅伯特·夏皮羅
約瑟夫·德西蒙尼
竇維廉
查爾斯·奧弗伯格
查爾斯·利伯
傑瑞·馬奇
托馬斯·米基利·梅勒
巴里·特羅斯特
尤金·賓漢
約翰·軒尼詩
塞繆爾·丹尼謝夫斯基
哈里·格雷
梅爾文·卡爾文
赫伯特·布朗
史丹利·羅斯特·本尼迪
馬克斯·列夫琴
喬治·沃爾德
拉瑞·克倫普爾
阿爾佛雷德·艾侯
西奧多·周
喬治·亨利·彼得斯
史蒂文·沃格特
查爾斯·薩克爾
克萊德·湯博
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
艾倫·桑德奇
馬丁·史瓦西
萊曼·史匹哲
大衛·史提芬遜
哈羅·沙普利
古斯塔夫·所羅門
薇拉·魯賓
斯坦利·科恩
大衛·拉比諾維茨
賈德·戴蒙
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
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法蘭克·穆勒
傑佛瑞·馬西
弗雷德里克·查爾斯·倫
傑夫·拉斯金
塞繆爾·蘭利
羅伯特·科什納
布萊德·確斯
歐文·羅斯
馬丁·紐維爾
愛德溫·哈勃
喬治·埃勒里·海耳
羅斯貝
馬文·閔斯基
亨利·德雷伯
米高·E·布朗
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
芭芭拉·利斯科夫
葛麗絲·霍普
查理斯·艾博特
約翰·威斯利·鮑威爾
彼得·秀爾
尤利烏斯·紐蘭德
克日什托夫·馬蒂亞謝夫
喬治·懷特塞茲
常瑞華
王瑞駪
肯尼斯·艾佛森
詹姆斯·高斯林
格羅特·雷伯
巴里·夏普萊斯
威廉·巴頓·羅傑斯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胡流源
張可昭
艾德文·卡特姆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朱有花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李中漢
菲巴斯·利文
威拉得·利比
馬丁·卡普拉斯
達德利·赫施巴赫
法蘭·艾倫
歐文·蘭米爾
羅納托·杜爾貝科
羅伯特·格拉布
維農·德沃夏克
威廉·吉奧克
克利夫蘭·阿貝
保羅·弗洛里
尤金·舒梅克
華萊士·卡羅瑟斯
馬克·維瑟
卡爾·斐迪南·科里
蘭迪·波許
倫納德·阿德曼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小羅伯特·伯納姆
弗里茨·茲威基
徐遐生
彼得·阿格雷
黎頓郝斯
阿諾·彭齊亞斯
王贛駿
肯·湯普遜
理察·卡普
阿薩夫·霍爾
羅伯特·弗洛伊德
法蘭克·德雷克
德克·布勞威爾
威廉·邦德
約翰·霍蘭德
琳·康維
詹姆斯·范·艾倫
亨利·陶布
文頓·瑟夫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理察·施羅克
斯圖亞特·L·施萊伯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
安東尼奧·穆齊
約翰·麥卡錫
哈里森·施密特
哈里·哈蒙德·赫斯
理察·赫克
查爾斯·馬丁·霍爾
約西亞·威拉德·吉布斯
蘇珊·霍克菲爾德
亨利·艾林
艾倫·紐厄爾
羅伯特·梅特卡夫
約瑟·亨利
丹尼斯·里奇
帕西瓦爾·羅威爾
艾倫·佩利
高德納
喬治·伽莫夫
約翰·繆爾
史提芬·古克
布萊姆·科恩
下村修
謝爾蓋·布林
郭曉嵐
艾倫·麥克德爾米德
艾倫·黑格
安娜·菲舍爾
羅德里克·麥金農
卡爾·薩根
傑拉德·柯伊伯
卡爾·央斯基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萊納斯·鮑林
克勞德·香農
利蘭·哈特韋爾
赫伯特·西蒙
奧利弗·史密斯
班傑明·富蘭克林
諾姆·喬姆斯基
理察·阿克塞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