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房

京房

京房(前77—前37年),西漢學者,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為京氏,東郡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人。他受學於梁人焦延壽,焦延壽自稱學《易》於孟喜,京房以為焦氏《易》即孟氏之學,而孟喜的弟子白生、翟牧都不承認。焦延壽常說:“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京房說《易》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漢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舉孝廉為郎,後任魏郡太守。多次上疏論說災異,引《春秋》、《易》為說,得罪宦官石顯,又與治《易》的權貴五鹿充宗學說相非,以“非謗政治,歸惡天子”的罪名被棄市。 其後京房三弟子殷嘉、姚平、乘弘皆為經學博士,於是《易》有京氏學。京房著有《易傳》三卷,《周易章句》十卷,《周易錯卦》七卷,《周易妖占》十二卷,《周易占事》十二卷,《周易守林》三卷,《周易飛候》九卷,《周易飛候六日七分》八卷,《周易四時候》四卷,《周易混沌》四卷,《周易委化》四卷,《周易逆刺災異》十二卷,《易傳積算法雜占條例》一卷。

基本信息

簡介

京房,本姓李。漢元帝時為郎、魏郡太守。治易學,師從梁人焦延壽,詳於災異,開創了京氏易學,有京氏易傳存世。

由於他開創了今文《易》學“京氏學”,自成一派。《易》作為中國學術源頭之一,研求者代不絕跡,京房是其中頗有影響的一位。京房的《易》學得之於焦延壽。焦延壽講《易》,喜推災異,以自然災害解釋卦象,推衍人事。《漢書·京房傳》概括焦延壽的學術道:“其說長於災變,分六十卦更值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漢代《易》學流變為術數,焦延壽是始作俑者。

京房從焦延壽學《易》,深得焦氏《易》學“真諦”。他把焦延壽以災異講《易》的做法推向極端,到處宣講,以之干政,使《易》學此一流派在當時聲名顯赫,對後世影響極大,以致人們把這一流派稱之為今文《易》學“京氏學”。焦延壽大概看出了京房以《易》干政的危險性,曾不無憂慮地說:“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漢書·京房傳》)最後結局果然不出焦氏所料。

把災異與政治相聯繫,這種作法並非始於京房。京房的“創新”在於,他把這種聯繫置於《易》學框架之內,從而令人耳目一新。但災異與政治之間並無因果聯繫,要想以講災異干政,就必須對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格局有一定了解,洞察其發展變化趨勢,能夠做出比較準確的預測,再把這些預測與自然災害、反常天象結合起來,才能為人們所接受。京房不乏這方面能力。漢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他走上仕途,不久,“西羌反,日蝕,又久青,亡光,陰霧不精(清)。”京房趁此機會,“數上疏,先言其將然,近數月,遠一歲。所言屢中,天子說之。”(《漢書·京房傳》)通過講災變的方法,京房獲得了元帝的信任。

政治主張

京房講災異的目的在於干政,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由此,當漢元帝召見他時,他就趁機對元帝宣講自己的見解,說:

京房仙師六子卦氣陰陽圖 京房仙師六子卦氣陰陽圖

“古帝王以功舉賢,則萬化成,瑞應著;末世以毀譽取人,故功業廢而致災異。宜令百官各試其功,災異可息。”(《漢書·京房傳》)

元帝被京房的見解所打動,“詔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課吏法》,上令公卿朝臣與房會議溫室,皆以房言煩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許。”(《漢書·京房傳》)京房提出《考功課吏法》,沒料到在百官面前碰了壁,被擱置起來。當時,“中書令石顯專權,顯友人五鹿充宗為尚書令”(同上),二人把持朝政,與京房有矛盾。京房想除掉他們,在一次元帝宴見他時,趁機下說詞,他先講了一通帝王任人不當,會造成天下大亂,災異橫生,然後指出:

“《春秋》紀二百四十二年災異,以視萬世之君。今陛下即位以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春秋》所記災異盡備。”(同上)

他進一步指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用人不當所致。這些話,危言聳聽,令元帝悚然心動,連忙向京房打聽錯用的是誰,京房趁機提出:“上最所信任,與圖事帷幄之中,進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把石顯端了出來。由此,石顯、五鹿充宗等對京房更心懷怨恨。這次京房提出《考功課吏法》,遭到官員們反對,皇帝讓京房推薦其“弟子曉知考功課吏事者,欲試用之”,石顯等人趁機上疏,提出“使弟子不若試師”,試圖把京房排擠出朝廷中樞。元帝接受了石顯等的建議,“以房為魏郡太守,秩八百石,居得以考功法治郡。”(《漢書·京房傳》)京房離京後,石顯等藉機羅織罪名,最終竟將其置於死地。

在以災異干政方面,京房失敗了,但他發展出的這套理論,在中國歷史上卻影響甚大。中國古人重視觀察、記錄異常天象和自然災害,與這種思想方法不無關係。中國古代天文學有一重要特點:重視天象觀測、記錄。這一特點的形成,就是由於天人感應思想和京房這套災異論影響的結果。

科學史上重要的發現

京房既要講災異,就要觀察、了解災異,這使得他有可能做出一些在科學史上比較重要的發現。例如,《開元占經》卷九“日食而珥有雲沖”一節記載京房的話說:

“日以甲乙有四珥而蝕,有白雲衝出四角,青雲交貫中央。”

日珥是日面上不時發生的火焰狀噴出物,一般情況下難以看見,日食時則較易於觀察到。早在戰國時代,甘德、石申就曾注意到日食時日面邊緣有群鳥或白兔那樣的東西,那就是日珥。京房則注意到日全食時有時可見到好幾個日珥。引文中他所說的是四珥,在同一節中還提到過二珥、三珥的情形。另外,這裡他所說的“有白雲衝出四角”,指的是日全食時有時有白雲從日面邊緣向四面衝出的情景,這應當是指日冕。有的日冕呈射線狀,因而有“衝出”的感覺。描述日冕的文字,此前並不多見。由此,京房的觀測非常珍貴:他的描述是準確的,而且在時間上也相當早。

史書記載

西漢兩位京房,於易學皆有研究。一位受學於楊何,官至太中大夫、齊郡太守。其學傳梁丘賀,《漢書·儒林傳》云:“梁丘賀,字長翁。……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楊何弟子也。房出為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宣帝時,聞京房為易明,求其門人,得賀。”另一位是西漢今文易、京氏之學創始人。這裡所言的是後者。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東郡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人。字君明,本姓李,好音律,推律自定為京氏。元帝時立為博士,官至魏郡太守。屢次上疏,以卦氣、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後因劾奏中書令石顯專權,為石氏所忌恨,被捕下獄處死。死時年四十一。於易學師從梁人焦延壽,對《周易》象數多有發明,言納甲、八宮、世應、飛伏、五星四氣等。而且能夠運用象數理論進行占驗。據其弟子說:“房言災異,未嘗不中。”(《漢書·京房傳》)死後,其學傳與東海段嘉、河東姚平、河南乘弘,形成了西漢易學中的“京氏之學”。京氏一生撰寫了不少的易學著作,《漢書·藝文志》載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而《五行志》又引京房《易傳》、《易占》二書。《隋書·經籍志》載有:《京房周易章句》十卷、《周易錯》八卷、《周易占》十二卷、《周易妖占》十三卷、《周易飛候》、九卷、《周易混沌》四卷、《周易占事》十二卷、《風角五音占》五卷、《周易飛候六日七分》八卷、《周易守林》三卷、《周易集林》十二卷、《周易四時候》四卷、《周易逆刺占災異》十二卷、《周易委化》四卷、《逆刺》一卷、《方正百對》一卷、《晉災異》一卷、《占夢書》三卷等。《唐書·藝文志》載:《京氏章句》十卷、《占候》三十三卷。《經典釋文·序錄》載:《京房章句》十二卷。以上京氏著作大多佚失,今只存《京氏易傳》三卷。“考《漢志》作十一篇、《文獻通考》作四卷,均與此本不同。然《漢志》所載古書卷帙多與今互異,不但此篇,《通考》所謂四卷者,以晁、陳二家書目考之,蓋以《雜占條例》一卷,合於《易傳》三卷,共為四卷,亦不足疑,惟晁氏以《易傳》為即《錯卦》、《雜占條例》為即《逆剌占災異》,則未免臆斷無據耳。”(《四庫提要》)然今存《京氏易傳》與《漢書》所引《易傳》大不相同。前者言與納甲筮法相關的內容,後者言卦氣、災異。故知二者是京氏兩本不同的易著。清人對京氏佚失的書有輯錄。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易京氏章句》一卷,黃奭《漢學堂叢書》、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也有輯錄。

音律學

在科學史上,京房的地位還得益於他的音律學造詣。《京房傳》說他“好鐘律,知音聲”,並非誇張之辭。他“本姓李,推律自定為京氏”(《漢書·京房傳》),遂以京為姓。這件事充分表明了他對音律的迷戀。

在音律理論方面,京房把傳統的十二律擴展成了六十律。在此之前,人們採用三分損益法計算十二律,用這種方法,當生到第十一次(即第十二律)後,不能回到出發律上,使得十二律不能周而復始。對此,京房採用了擴展十二律的解決辦法。根據傳統的三分損益法,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簇,太簇生南呂,……這樣依次相生,最後是無射生中呂,就得到了十二律。京房則從中呂起繼續往下生,直到六十律為止。其實,六十律並非京房的發明,《後漢書·律曆志》明確記載漢元帝派人向京房問律,“房對受學故小黃令焦延壽六十律相生法”。由此,六十律是焦延壽之所為,京房的作用在於把這一方法介紹給了社會。

採用六十律相生法,當升到五十三次(即第五十四律)時,已與出發律極為相似,可以周而復始了。可是,焦延壽、京房為使律與歷相結合,一定要湊成六十這一整數,使得“以六十律分期之日,黃鐘自冬至始及冬至而復。”(《後漢書·律曆志》)這當然是牽強附會。而且這種定律法在演奏實踐和樂器製造方面都有困難,因而無實用價值。這種定律法的價值在於理論上給人們指出了一種可能性:可以通過極微小的音差來變換音律。

樂器改良

五音

京房在樂器改良方面也做出了貢獻。過去,笛不用商,只有四孔,對應於宮、角、徵、羽。京房加商於笛,合成五音。他加孔置笛後上部,便於按指吹奏。這一做法一直沿用至今。

發明

京房的另一成就是發明了一種由十三根弦組成的稱為“準”的定律器。《後漢書·律曆志》記載了京房發明“準”的緣由及“準”的具體形制:

“房又曰:竹聲不可以度調,故作準以定數。準之狀如瑟,長丈而十三弦,隱間九尺,以應黃鐘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畫分寸,以為六十律清濁之節。”

在“準”發明之前,音律標準器主要由竹子製成,但竹管充當標準器,有其不足之處,即“竹聲不可以度調”,很難通過調節它的長度來審音。由此,京房發明了“準”,“準”的結構原理類似於瑟,它有十三根弦。我們知道,瑟的一弦一柱,其清濁全憑移柱來定。“準”的十三弦亦各有柱,可以通過移柱調整各弦振動頻率。京房以合於黃鐘管音的中弦為其餘十二弦的準則,由於其餘諸弦粗細相同,張力相等,因此就可以用它們的長度來審音。《後漢書·律曆志》對此總結說:“均其中弦,令與黃鐘相得,案畫以求諸律,無不如數而應者矣。”

京房改管為弦作為定律器,還有另一目的:用以證其六十律。把音律學理論與樂器改造相結合,這種努力應予肯定。

見解

《後漢書·律曆志》在介紹京房的音律學見解時說:“房言律詳於歆所奏,其術施行於史官,候部用之。”我們知道,王莽托古改制,曾指派劉歆組織精於律歷學者討論度量衡音律之事,後來劉歆把他們討論結果呈報皇帝,此即史書上所謂的劉歆“典領條奏”。京房“言律詳於歆所奏”,這一評價表明,京房的音律學造詣及貢獻的確很高。他在科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應該的。

納甲體系

在京房易中,陰陽二氣的對待深入於其各種學說。於其納甲體系,《京房易傳》云:“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陰陽、六位,配五行。光明四通,變易立節。”顯然,京房的納甲原則為陽卦配陽乾,陰卦配陰乾,即:

陽卦乾震坎艮 陰卦坤巽離兌

陽乾甲庚戊丙 陰乾乙辛己丁

納支遵循

京房十六變卦 京房十六變卦

除納甲外,京房還將十二支納入八宮卦中。廣義的納甲也包含納支。納支遵循的原則同納甲一樣,仍是陽卦納陽支,陰卦納陰支。二期內在機制,盧央認為,乃是曆法及生律法納入。具體為:從曆法來看,冬至所在之月或建子之月為一年之始,二十二律以黃鐘為首,黃鐘又自冬至始,所以黃鐘當乾之初九,納支為子。此起點確立之後,京房又根據音律之三分損益法,按十二支來說,即隔八生律法,納其它各支。隔八生律法即:律起於黃鐘子位當乾初九爻,再從子位起算,歷子醜寅卯辰巳午未八位,這是林鐘未位,當坤初六爻,於時為六月。再從未位起算,未申酉戌亥子醜寅,這時律為泰簇寅位,當乾九二爻,時為正月。如此隔八相生,得出全部十二律及其支位所對應的爻位。這樣,乾從初九到上九分別納子寅辰午申戌六支;而坤卦是陰卦,據“天道左鏇,地道右鏇”之則,應右鏇與六陽律相反方向運轉,最後得出坤卦從初爻至上爻分別納未巳卯醜亥酉六支。

其餘六卦

京房八宮卦系 京房八宮卦系

其餘六卦各爻配支的法則,按律歷之相配,“十一月和五月為子午,陽支配陽卦各爻,故配長男震,……與乾卦同。十二月和六月為醜未,陰支配陰卦,故長女巽卦當之。……接著正月和七月當寅和申,又納於陽卦,則以中男坎卦配之。……再接著是二月和八月為卯和酉,則以中女離卦配之。……然後是三月和九月,當辰和戌,以少男艮卦配之。……最後是四月和十月,為巳和亥,以少女兌卦配之。”

盧央之說

《漢書-藝文志》載:“京房好鐘律,知音聲,……房本姓李,推律自定為京氏”,由此可證,京房確有可能根據曆法及生律法將十二支納入卦體中,故盧央之說應該可信。

漢代以前,人們已將音樂看作陰陽和合的產物。如《樂記》云:“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地氣相盪,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煥之以日月,而百化與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這就把“樂”作為天地陰陽二氣相摩相盪的產物,將陰陽節奏視為陰陽升降的表征。《管子-地員》與《呂氏春秋》皆對音律之“三分損益法”或“隔八生律法”進行過描述。如果盧央之京房依曆法與生律法納支之說成立,那么,納甲說的背後乃是一幅陰陽對待、流行圖。

軼事典故

附有關京房之軼事一則:

《異苑》中記載了一則盜墓故事云:“京房屍至義熙中尤完具,殭屍人肉堪為藥,軍士分割之。”

如此事為真,則一代大儒死後不安,屍身還被分裂,實在是可憐可嘆了。

影視形象

2006年《昭君出塞》張立君飾京房

儒學人物

在中國歷史上,孔子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戰國時代儒墨並稱“顯學”。儒家的創始人就是孔子。他出身貧賤,以布衣之身聞名於世。他早年為了立足於世,於禮上多下功夫,提出了“克己復禮,仁也”的主張。他開辦教育,並抱經實濟民之志而遊說諸侯各國,以其人格魅力和感召力澆注了中華民族的品格。

世界知名的天文學家

天文學家是研究天文學、宇宙學、天體物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科學家。因為有些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對天文理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這些人。以下為世界各地知名的天文學家列表。
貝琳
邊岡
曹士
甘德
郭守敬
韓顯符
何承天
姜岌
京房
瞿曇羅
瞿曇悉達
瞿曇譔
阮元
沈括
石申
石申夫
李淳風
李善蘭
李業興
梁令瓚
劉焯
劉洪
劉羲叟
劉向
劉歆
劉智
馬哈麻
馬沙亦黑
馬依澤
梅文鼎
梅文鼎家族
南宮說
蘇頌
汪日楨
王錫闡
王恂
郗萌
羲和
徐光啟
燕肅
揚雄
楊偉
楊忠輔
姚舜輔
耶律楚材
一行
虞喜
秦九韶
張衡
張載
張子信
趙友欽
趙知微
周琮
朱熹
朱載堉
祖沖之
司馬遷
札馬魯丁
卓[三國時期天文學家]
賈逵[東漢天文學家]
銳[清代天文學家]
徐昂[唐代天文學家]
丹戎
默冬
德西特
哈根斯
拉普拉斯
赫茨普龍
喜帕恰斯
阿拉托斯
貝塞耳
伽利略
漢斯·勞
花剌子密
約翰·繆勒
百武裕司
勒威耶
洛韋爾
桑德奇
西蒙·紐康
馬丁·賴爾
愛德溫·哈勃
沃爾特·巴德
巴特·揚·博克
弗拉馬里翁
卡西尼家族
昌德拉塞卡
哈羅·沙普利
愛德華·洛希
本特·斯特龍根
安東尼·休伊什
卡爾·央斯基
弗里茨·茲威基
喬凡尼·卡西尼
傑拉德·柯伊伯
漢尼斯·阿爾文
阿姆巴楚米揚
阿里斯塔克斯
埃拉托斯特尼
傑拉德·柯伊伯
威廉·赫歇爾
愛德蒙·哈雷
卡羅琳·赫歇爾
約翰·赫歇爾
德克·布勞爾
德克·布勞威爾
第谷·布拉赫
尼古拉·哥白尼
歐瑪爾·海亞姆
威理博·司乃耳
雅各布·卡普坦
亞德里安·布拉奧
嗎格麗特·伯比奇
傑弗里·伯比奇
查爾斯·梅西耶
弗雷德·霍伊爾
卡羅琳·盧克雷蒂婭·赫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
約翰·弗里德里希·威廉
喬治·埃勒里·海耳
維塔利·拉扎列維奇·金
喬治·愛德華·勒梅特
格羅特·雷伯
貝蒂爾·林德布拉德
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阿諾·彭齊亞斯
簡·亨德里克·奧爾特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
約翰·佛蘭斯蒂德
約翰內斯·克卜勒
讓·勒朗·達朗貝爾
約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阿布德·熱哈曼·阿爾蘇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