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縝

范縝

范縝(約450年—515年),字子真,漢族,南鄉舞陰人。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傑出的無神論者。 范縝出身於順陽范氏,幼年喪父,待母至孝,弱冠前拜名師求學。入南齊後出仕,歷任寧蠻主簿、尚書殿中郎、領軍長史,宜都太守。蕭衍建立南梁後,任晉安太守、尚書左丞,後因王亮一事被流放廣州,終官中書郎、國子博士。 范縝一生坎坷,然而他生性耿直,不怕威脅利誘,其哲學著作《神滅論》,繼承和發揚了荀況、王充等人的唯物論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不朽作品。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范縝出生於南陽舞陰(今河南省泌陽縣羊冊鎮古城一帶)的一個士族家庭,先祖為西晉名臣范晷,至東晉安北將軍范汪,始移居江南。南北朝後,南陽范氏家族開始衰落,幾乎無人有高官顯爵。

祖父范璩之,劉宋時官至中書郎。父親范濛,劉宋時奉朝請,在范縝生下後不久就病故,故范縝自幼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並以孝謹聞名。

青年向學

范縝少孤貧而好學,十多歲時,到千里之外的沛郡相縣(今安徽宿縣)求學,拜名儒劉瓛為師。范縝勤奮好學,善於獨立思考,成績遠超同門學友,劉瓛因而十分鍾愛他,並親自為他行加冠禮。

劉瓛學術地位很高,頗有聲望,門生大多是“車馬貴游”的權貴子弟,錦衣玉食,狂妄自大。范縝在從學的數年中,經常布衣草鞋,步行攻讀,但卻並未因此自卑自愧。 相反,他生性倔強耿直,不肯向權貴低頭,敢於發表“危言高論”,同窗士友都畏他三分,因而他也受到眾人的疏遠和冷落。

范縝成人後,博通經術,對“三禮”(《周禮》、《儀禮》、《禮記》)造詣頗深。 在諸多的士人中,他只與外弟蕭琛情投意合。蕭琛以能言善辯知名,也每每為范縝的言簡意明、通達要旨的議論所折服。

仕途之路

泰始三年(467年),北魏大舉南侵,沛郡淪陷,北方人民紛紛南逃,范縝也離開相縣前往建業(今南京)。范縝到建業以後,一度向當局提出過政治改革的建議,但未能得到回應。劉宋時期,范縝很不得志,聰明才智和滿腹經綸無處施展。懷才不遇使他未老先衰,二十九歲時已白髮皤然,遂寫下了《傷暮詩》、《白髮詠》,抒發內心的憤憤不平,寄託不屈服厄運之志。

建元元年(479年),握有軍政實權的蕭道成奪取了劉宋政權,建立南齊。為鞏固統治,蕭齊政權起用了一批新人,范縝也由此踏上了仕途,仕齊任寧蠻主簿,後遷為尚書殿中郎。

齊武帝永明年間(483年—493年),蕭齊與北魏和親通好,范縝作為使者出訪北魏,他淵博的知識和機敏的智慧,博得了北魏朝野的尊重和讚嘆。

反佛辯論

南北朝是佛教興盛的時代,輪迴報應的宗教思想,存在於社會的各個角落。 齊竟陵王蕭子良,精信佛教,常聚會名僧,講論佛典;同時在京都雞籠山西邸官舍禮賢納士,交遊賓客,聚會文學名士。蕭衍、沈約等“竟陵八友”,以及范縝等仕人,都游於其門。這些名士多為佛門信徒,篤信因果報應,唯有范縝對這此嗤之以鼻,大唱反調,盛稱無佛。

永明七年(489年),以竟陵王蕭子良為首的佛門信徒與范縝展開了一場大論戰。蕭子良問范縝說:“你不信因果報應說,那么為什麼會有富貴貧賤之分?”范縝答道:“人生如同樹上的花同時開放,隨風飄落,有的花瓣由於風拂簾帷而飄落在廳屋內,留在茵席上;有的花瓣則因籬笆的遮擋而掉進糞坑中。殿下就猶如留在茵席上的花瓣,下官就是落於糞坑中的花瓣。貴賤雖然不同,但哪有什麼因果報應呢?”蕭子良不以為然,但駁不倒范縝這番有理有據的答辯,無言以對。

經過這次交鋒後,范縝認為有必要將自己的觀點加以系統整理和闡述,於是寫出了《神滅論》一文,提出“形存神存,形謝神滅”的無神論觀點。 《神滅論》抓住了時弊,擊中了佛教的痛處。甫一問世,士林爭相傳抄,朝野一片譁然。蕭子良調集眾僧名士,軟硬兼施,輪番圍攻范縝。

佛門信徒太原名士王琰,借儒家孝道為武器,撰文立著,企圖讓范縝無法回答,就帶著嘲諷的口吻說:“哎呀!范先生,你竟然不知道你祖先的神靈在什麼地方!”范縝則反問:“哎呀!王先生,你既然知道你祖先的神靈在什麼地方,怎么不自殺去追隨祖先的神靈呢?”這一反問,倒使王琰啞口無言,敗下陣來。 由於難以辯倒范縝,蕭子良便打算用權利來拉攏,就派名士王融到范縝那兒,企圖用官位利誘,范縝不為所動。

坎坷晚年

齊明帝建武中葉(494年—498年),范縝出尚書省,遷領軍長史,改任宜都太守,仍堅持神滅論,不信鬼神。 轄境夷陵(今湖北宜昌)有伍相廟、唐漢三神廟、胡里神廟,當地人篤信三廟有神靈,經常祭祀。范縝在任期間,下令斷其香火,嚴禁祭祀活動。 其後不久,因母親去世,范縝辭官守喪,自此至梁初,他一直未出仕任官,居住在南州。

永元三年(501年),梁武帝蕭衍乘南齊政局極端混亂,自襄陽舉兵東下,至南州,范縝喪服出迎。蕭衍與范縝有同在蕭子良西邸共事的舊情,見范縝迎接非常高興,平定建康後,便委任范縝為晉安太守。范縝在任四年,清廉節儉,除俸祿以外一無所取。

天監三年(504年),梁武帝下詔尊佛,南朝佛教進入了全盛時期。 天監四年(505年),朝廷任命范縝為尚書左丞。范縝離任回京前,將所有財產都贈與了前尚書令王亮。王亮是王導六世孫,南齊時,與范縝曾同為尚書殿中郎,二人結為好友,後因對武帝不敬,被削為庶人。范縝亦因此事被牽連,謫徙廣州。 流放期間,范縝不顧處境危險,再次將《神滅論》充實完善,修訂成稿,並在親友間傳播。

天監六年(507年),范縝被調回京師,任中書郎、國子博士。 范縝返京後,因反佛一事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梁武帝頒發《敕答臣下神滅論》,大僧正法雲將武帝敕旨傳抄王公朝貴,並作《與王公朝貴書》,回響者有臨川王蕭宏等六十四人。蕭琛、曹思文、沈約亦著文反駁。 范縝對此毫不示弱,遂將《神滅論》改寫成賓主問答體,共設三十一個問答,同時沉著應戰,據理駁斥。 在這場論戰中,范縝“辯摧眾口,日服千人”,最終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

天監十四年左右(515年),范縝病逝,壽約六十五歲。

哲學思想

形神相即

在形神關係問題上,范縝抓住了“即”與“異”的對立。“異”是指“分離”,佛教徒講“形神相異”、“形神非一”,稱人的靈魂可以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人死以後形亡而“神遊”,精神(魂魄)跑到佛國或依附於別的形體,靈魂、精神就成為三世輪迴的主體、因果報應的對象。強調形神分離,是佛教徒論證“神不滅”的主要根據。

對此,范縝提出“形神相即”,他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 所謂“形”是形體,“神”是精神,“即”就是密不可分。范縝認為二者之間的關係是“名殊而體一”、“形神不二”,不可分離,形體存在,精神才存在;形體衰亡,精神也就歸於消滅。

形質神用

范縝在“形神相即”,“不得相異”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形質神用”的著名論點,即形體是精神的質體,精神是形體的作用,是由形派生出來的東西,決不能脫離形這個主體而單獨存在。 這就克服了以往神滅論者把精神看作是一種精氣,不了解精神是物質的屬性,由物質派生的局限。

為了進一步說明精神必須依賴於形體的道理,范縝用了一個十分通俗的“刃”、“利”之喻,把精神與肉體之間的關係,比作刀刃與刀刃的鋒利之間的關係。 鋒利指的不是刀刃,刀刃指的也不是鋒利。然而,離開刀刃也就無所謂鋒利,離開了鋒利也就無所謂刀刃。這個比喻恰當的說明了形神不可分離,又正確地處理了物質實體和它的屬性的關係,較徹底地克服了形神平行、形神二元的缺陷,從理論上闡明了形神一元論。

心為慮本

范縝對“質”和“用”的範疇也給予了深入淺出的論證。他提出,不同的“質”有不同的“用”,而且精神作用只是活人的特有屬性。他以樹和人為例,把人質和木質作了區別。 人質有知,木質無知,有知和無知是由不同的物質實體決定的,從而肯定了不同的質有不同的作用,精神是人這種物質實體特有的功能。

范縝不再將神當成氣,而是視為具體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動,把人的生理器官看作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並將人的精神活動分為兩類:一類是感覺痛癢的“知”(感知覺),一類是判斷是非的“慮”(思維);並指出二者在程度上的差別,“淺則為知,深則為慮”。

范縝認為,口、眼、耳、鼻、手足擔負著不同的感知職能;但由於時代科學水平的限制,他還不了解大腦的作用,錯誤地認為“是非之慮”由“心器所主”。

辯證思想

范縝還辯證地認為物體的變化有其內在的規律性,他認為事物的變化有突變和漸變兩種形式。突然發生的事物,如暴風驟雨,必然突然消失;逐漸發生的,如動植物,必然逐漸消滅,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范縝駁斥了佛教徒對生與死、榮與枯之間區別的故意混淆,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樹木是先榮後枯,人則是先生後死,順序不可顛倒。他認為,人是漸漸生長的,所以人死後形體消失得很慢;但儘管如此,死人的形體和活人的形體還是有質的區別的。死者的骨骼有如同木頭那樣的質,所以沒有知覺;活著的人之所以有不同於木頭的知覺,那是因活人的質與木頭的質是不同的。所以,隨著人的死亡,精神活動也停止消失了。

反佛理念

范縝以“浮屠害政,桑門蠢俗”,揭露當朝宣揚神不滅的危害,闡明自己闡釋神滅的目的和良苦用心。范縝指出,提倡和宣傳神不滅,不僅會敗壞民俗、危害倫理道德 ,還會損害國政、給國家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 ,導致人民重於利己而輕於濟世,家家不講孝悌,人人不行慈愛,致使兵源短缺,土地荒蕪,糧食乏匱。

范縝秉承道家理念,主張人們應稟承天性,行自我修養,人人各守其職,各安天命。這樣,種田打糧,糧食將取之不盡;養蠶織衣,衣服將用之不竭;百姓用衣食之餘奉獻君主,君主以無為而治天下。從而實現人民昌盛,國家強大。

人物評價

李延壽:縝婞直之節,著於始終,其以王亮為尤,亦不足非也。

姚察:范縝墨絰僥倖,不遂其志,宜哉。

鍾嶸:欣泰、子真,並希古勝文,鄙薄俗制,賞心流亮,不失雅宗。

王夫之:范縝以貧賤為糞溷,韓愈以送窮為悲嘆,小人喻利之心,不足以喻義,而惡能立義?

錢謙益:何承天、范縝之徒諍論神滅,要皆述祖桓玄,但得其少分粗義耳。

黃宗羲:范縝之神滅,傅奕之昌言,無與乎聖學之明晦也。

鍾泰:專主形質以為言,離形質則更無神。斯則大異於仲任,而為前此儒、道兩家所絕未嘗道也。

主要作品

《南史》載范縝有文集十五卷 ,《梁書》則記為十卷 ,大都散佚。存世有《神滅論》、《答曹舍人》(《答曹思文難神滅神》)等四篇,收於《弘明集》與《全梁文》中。

史料記載

時代作者書名篇目 
南梁僧祐《弘明集》卷九、卷十
釋道宣《廣弘明集》卷第六、七、八、二十二
姚思廉等《梁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四十二·儒林
李延壽《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六

家族成員

輩分關係 姓名簡介
長輩
八世祖范晷字彥長,西晉重臣,順陽范氏始祖。歷任涼州刺史、雍州刺史、加封為左將軍。 
七世祖范稚少知名,辟大將軍掾,早卒。
六世祖范汪字玄平,六歲時渡江南下,仕東晉安西長史、東陽太守,興學校,有惠政。
五世祖范寧又作范甯。東晉經學家,范曄祖父,官至豫章太守、中書侍郎。
高祖范泰字伯倫,歷任天門太守、中書侍郎、御史中丞,著有《古今善言》。
曾祖不詳當為范暠或范晏,史無具載。
祖父范璩之 南朝劉宋時,官至中書侍郎。
父親范蒙順陽范氏第九代,年輕時去世。南朝宋時曾任朝請。
平輩從弟范雲字彥龍,“竟陵八友”之一,官至尚書右僕射,追贈侍中、衛將軍,諡文。  
子嗣兒子范胥字長才。繼承父志,傳父業,亦有口才。官至國子博士。
長孫范迪少機辯,善屬文。歷中書黃門侍郎、尚書右丞、散騎常侍。有文集十卷。
次孫范遹北周時曾任中衛、東平王長史,熟諳經學。
曾孫范裒范迪之子。

儒學人物

在中國歷史上,孔子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戰國時代儒墨並稱“顯學”。儒家的創始人就是孔子。他出身貧賤,以布衣之身聞名於世。他早年為了立足於世,於禮上多下功夫,提出了“克己復禮,仁也”的主張。他開辦教育,並抱經實濟民之志而遊說諸侯各國,以其人格魅力和感召力澆注了中華民族的品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