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金黴素

去甲金黴素

去甲金黴素抗菌活性較四環素強,吸收較好。是廣譜抗生素,起抑菌作用。其抗菌譜包括許多革蘭陽性和陰性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放線菌等。現主要用於立克次體病、布氏桿菌病、淋巴肉芽腫、支原體肺炎、螺鏇體病、衣原體病,也可用於敏感的革蘭陽性球菌或革蘭陰性桿菌所引起的輕症感染。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藥物名稱:去甲金黴素
藥物別名:地美環素、美地環素
英文名稱:Demeclocycline
英文別稱:Declomycin、Ledermycin
藥物類別:西醫激素類藥物

藥理作用

去甲金黴素為半合成的四環素類抗生素。抗菌譜與四環素相近,具有高效和長效性質。在四環素類中本品抗菌作用最強。口服吸收迅速,幾近完全。食物對其吸收無明顯影響。口服或靜注200mg,1小時後血清藥物濃度約為2.25μg/ml,12小時後尚有1.25μg/ml。
腎功能正常者半衰期約為16小時。其脂溶性較高,因此容易進入許多組織和體液中,在唾液和淚液中藥物濃度比其他四環素類高。在體內代謝較多,尿中排泄的原形藥遠低於其他四環素類。去甲金黴素是四環素類抗生素中抗菌作用最強的品種。
對敏感金葡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淋球菌流感桿菌等的作用比四環素強2~4倍。對四環素耐藥菌及耐青黴素的部分金葡菌、糞腸球菌和大腸桿菌也有一定抗菌活性;但對耐藥的肺炎球菌、變形桿菌、克雷伯菌屬、沙門菌屬和志賀菌屬常無效。此外。對胎兒彎曲菌、衣原體、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霍亂弧菌等亦具作用。本品用於全身療法的作用機制為不僅有效地抑制痤瘡致病菌的生長,尚具抑制細菌內脂肪酶的合成及其活性,防止三甘油脂水解成游離脂肪酸,抑制痤瘡的生成。

動力學

去甲金黴素腦脊液
去甲金黴素脂溶性高,口服吸收完全,很少受食物影響;但較其他四環素易受鈣、鎂、鋁等金屬離子影響,或與金屬離子螯合,或使胃內pH增高而使藥物吸收減少。單次口服0.2g,2~3h內血藥峰濃度平均7μg/ml,為四環素類中最高的品種。蛋白結合率約75%。
體內分布廣,可透入肺、腎、肝、甲狀腺等組織。本品可透過血腦屏障,在腦脊液腦組織中的濃度比其他四環素類為高。在尿與膽汁中的濃度較高。本品消除半減期長達16~18h。
主要經尿和糞便排泄,其排泄率明顯低於其他品種,相當量的藥物在體內代謝。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去甲金黴素半減期的延長並不明顯。

適應症

主要用於克立次體病、支原體肺炎、淋巴肉芽腫、下疳、鼠疫、霍亂、布氏桿菌病(與鏈黴素聯合套用)等。對大腸桿菌、產氣桿菌、志賀桿菌、流感嗜血桿菌、克雷白桿菌等敏感菌株所致的系統或局部感染也可套用。此外,對淋球菌、梅毒和雅司螺鏇體、李司忒菌、梭狀芽胞桿菌、炭疽桿菌、放線菌、梭桿菌所致感染,當患者不耐青黴素時,可考慮用本品(或其他四環素類)。對於鏈球菌的敏感菌株所致感染也可考慮用本品。至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大部分菌株對本類藥物耐藥。此外,本品尚可用於阿米巴病的輔助治療。與四環素或多西環素相似,主要用於座瘡、酒糟鼻以及淋病、沙眼衣原體所致的性傳播性疾患。本品雖然對某些耐藥菌所致的泌尿系、呼吸系及軟組織感染、腦膜炎球菌帶菌者、中耳炎、鼻竇炎等均具一定療效,但因其不良反應較多,使臨床套用受到很大限制。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一般首次劑量200mg,以後每12小時口服100mg。也可首次劑量以後,每6小時口服50mg。口服吸收好,不受食物影響,可飯後服。
一般感染:成人首劑口服0.2g,以後每12h服0.1g,飯前或飯後服用。用於痤瘡的全身療法:1次口服50mg,每日2次,連續服用6周為一療程,最長療程可達12周。
用於淋病:每次0.1g,每日3次,10日為一療程。口服劑量不宜過大,可在飯後服用。

不良反應

去甲金黴素前庭
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可有前庭功能失調(眩暈,共濟失調),停藥後可恢復。個別病例有皮疹,嗜睡。肝功能腎功能不全者慎用。可引起乾咳,高熱,關節水腫,關節痛。本品可引起可逆性前庭功能紊亂,表現為眩暈、耳鳴、共濟失調伴噁心、嘔吐等。常發生於最初幾次劑量時,停藥24~48h後可恢復。
有報告稱其發生率可高達80%~96%,因反應嚴重而被迫停藥者約12%~52%。
其發生與劑量的關係說法不一,女性比較多見。其他不良反應如二重感染也較易發生,而肝毒性腎毒性較少見。有報告本藥可致皮膚色素沉著。較易引起光感性皮炎,用藥後避免日曬。

禁忌

孕婦不宜選用,因可能出現肝損害。8歲以下兒童不宜選用,因可引起前囪隆起及牙齒黃染等。第8對腦神經功能減退的老年患者慎用。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減退者應儘量避免使用,必須套用時需密切注意二重感染的發生。

相互作用

1、易與制酸劑如碳酸氫鈉及二價或三價金屬離子如鈣、鎂、鋁等生成不溶性絡合物,減少藥物吸收。因此需合用上述藥物時,應在服用本品前後2~3h給藥。
2、長期合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時,可通過誘導肝藥酶的作用,縮短本品的半減期。與苯巴比妥合用可發生中樞神經系統抑制
3、與口服抗凝劑合用時,因本品可抑制腸道細菌合成維生素K而加強抗凝作用,從而可能引起出血。

片劑製品

藥理作用

去甲金黴素青黴素
去甲金黴素為廣譜抑菌劑,高濃度時具殺菌作用。去甲金黴素對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草綠鏈球菌及部分葡萄球菌、產氣莢膜桿菌、炭疽桿菌、鼠疫桿菌、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布魯菌屬、流感嗜血桿菌、彎曲桿菌屬、霍亂弧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對立克次體、支原體屬、衣原體屬、螺鏇體、某些原蟲也有抑制作用。腸桿菌科細菌如大腸桿菌、克雷伯菌屬、沙門菌屬、志賀菌屬等對本品多數耐藥。本品對革蘭陽性菌的作用優於革蘭性菌,但腸球菌屬對其耐藥。其他如放線菌屬、炭疽桿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梭狀芽孢桿菌、奴卡菌屬等亦對本品敏感。本品對淋病奈瑟菌和腦膜炎奈瑟菌具一定抗菌活性,但耐青黴素的淋球菌對四環素也耐藥。
去甲金黴素對銅綠假單胞菌無抗菌活性。對部分厭氧菌屬細菌具一定抗菌作用,但遠不如甲硝唑、克林黴素和氯黴素,因此臨床上並不選用。多年來由於四環素類的廣泛套用,臨床常見病原菌包括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菌及腸桿菌屬等革蘭陰性桿菌對四環素耐藥現象嚴重,並且,同類品種之間存在交叉耐藥。本品作用機制在於藥物能特異性地與細菌核糖體30S亞基的A位置結合,阻止氨基醯-tRNA在該位上的聯結,從而抑制肽連的增長和影響細菌蛋白質的合成。本品為黃色片或糖衣片。
動力學
去甲金黴素口服可吸收但不完全,約有60%~70%的給藥量可從胃腸道吸收。口服吸收受食物和金屬離子的影響,後者與藥物形成絡合物使吸收減少。單劑口服本品250mg後,血藥峰濃度(Cmax)為2~4mg/L。多劑口服該藥250mg或500mg(每6小時服藥1次後),穩態血藥濃度分別可達1~3mg/L和1.5~5mg/L。吸收後廣泛分布於體內組織和體液,易滲入胸水、腹水、胎兒循環,但不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本品易與骨和牙齒等組織結合,在胎兒循環中濃度可達母體的20%~75%,本品可分泌至乳汁,乳汁中濃度可達母血濃度的60%~80%。蛋白結合率為55%~70%,,本品主要自腎小球濾過排出體外,腎功能正常者血消除半衰期(T1/2a)為6~11小時,無尿患者可達57~108小時,其未吸收部分自糞便以原形排出,少量藥物自膽汁分泌至腸道排出,故腎功能減退時可明顯影響藥物的清除。本品可自血液透析緩慢清除,約可清除給藥量的10%~15%。
適應症
去甲金黴素溶血性鏈球菌
去甲金黴素作為首選或選用藥物套用於下列疾病:
(1)立克次體病,包括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洛磯山熱、恙蟲病和Q熱。
(2)支原體屬感染。
(3)衣原體屬感染,包括鸚鵡熱、性病、淋巴肉牙腫、非特異性尿道炎、輸卵管炎、宮頸炎及沙眼。
(4)回歸熱。
(5)布魯菌病
(6)霍亂。
(7)兔熱病。
(8)鼠疫
(9)軟下疳。治療布魯菌病和鼠疫時需與氨基糖苷類聯合套用。2、由於目前常見致病菌對四環素類耐藥現象嚴重,僅在病原菌本品呈現敏感時,方有指徵選用該類藥物。本品亦不宜用於治療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和任何類型的葡萄球菌感染。3、本品可用於對青黴素類過敏的破傷風、氣性壞疽、雅司、梅毒、淋病和鉤端螺鏇體病以及放線菌屬、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感染的患者。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常用量:一次0.25~0.5g,每6小時1次。8歲以上小兒常用量:一日25~50mg/kg,分4次服用。療程一般為7~14日,支原體肺炎、布魯菌病需3周左右。
不良反應
1、胃腸道症狀如噁心、嘔吐、上腹不適、腹脹、腹瀉等,偶爾引起胰腺炎,偶有食管炎和食管潰瘍的報導,多發生於服藥後立即臥床的患者。
2、去甲金黴素可致肝毒性,通常為脂肪肝變性,妊娠期婦女、原有腎功能損害的患者易發生肝毒性,但肝毒性亦可發生於並無上述情況的患者。
去甲金黴素溶血性貧血
3、變態反應:多為斑丘疹和紅斑,少數患者可見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紫癜、心包炎以及系統性紅斑狼瘡加重,表皮剝脫性皮炎並不常見。偶有過敏性休克和哮喘發生。某些用四環素的患者日曬時會有光敏現象。所以,應建議患者服用本品期間不要直接暴露於陽光或紫外線下,一旦皮膚有紅斑則立即停藥。
4、血液系統:偶可引起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和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5、中樞神經系統:偶可致良性顱內壓增高,可表現為頭痛、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等。
6、腎毒性:原有顯著腎功能損害的患者可能發生氮質血症加重、高磷酸血症和酸中毒。
7、二重感染:長期套用本品可發生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和真菌等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和尿路感染,嚴重者可致敗血症
8、四環素類的套用可使人體內正常菌群減少,導致維生素缺乏、真菌繁殖,出現口乾、咽炎、口角炎、舌炎、舌苔色暗或變色等。
禁忌
對四環素類藥物過敏者禁用。
注意事項
1、交叉過敏反應:對一種四環素類藥物呈過敏者對其他四環素類藥物呈現過敏。
去甲金黴素 腸道

2、對診斷的干擾:(1)測定尿鄰苯二酚胺(Hingerty法)濃度時,由於四環素對螢光的干擾,可使測定結果偏高。(2)本品可使鹼性磷酸酶、血尿素氮、血清澱粉酶、血清膽紅素、血清氨基轉移酶(AST、ALT)的測定值升高。
3、長期用藥期間應定期隨訪檢查血常規以及肝、腎功能
4、套用本品時應飲用足量(約240ml)水,避免食管潰瘍和減少胃腸道刺激症狀。
5、去甲金黴素宜空腹口服,即餐前1小時或餐後2小時服用,以避免食物對吸收的影響。
6、下列情況存在時須慎用或避免套用:
(1)由於去甲金黴素可致肝損害,因此原有肝病者不宜用此類藥物。
(2)由於去甲金黴素可加重氮質血症,已有腎功能損害不宜套用此類藥物,如確有指征套用時須慎重考慮,並根據腎功能損害的程度,減量使用。
7、治療性病時,如懷疑同時合併螺鏇體感染,用藥前須行暗視野顯微鏡檢查及血清學檢查,後者每月1次,至少4次。在牙齒髮育期間(懷孕中後期、嬰兒和8歲以下兒童)套用本品時,四環素可在任何骨組織中形成穩定的鈣化合物,導致恆齒黃染、牙釉質發育不良和骨生長抑制,故8歲以下小兒不宜用本品。本品可透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沉積在牙齒和骨的鈣質區內,引起胎兒牙齒變色,牙釉質再生不良及抑制胎兒骨骼生長,該類藥物在動物實驗中有致畸胎作用,因此妊娠期婦女不宜套用。妊娠期婦女對四環素的肝毒性反應尤為敏感,應避免使用此類藥物。
8、去甲金黴素可自乳汁分泌,乳汁中濃度較高,對乳兒有潛在的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可能,哺乳期婦女套用時應暫停哺乳。老年患者常伴有腎功能減退,因此需調整劑量。套用本品易引起肝毒性,故老年患者需慎用。
過量處理
藥物過量時主要是對症療法和支持療法,如洗胃、用催吐劑及補液等。
相互作用

去甲金黴素碳酸氫鈉
1、與制酸藥如碳酸氫鈉同用時,由於胃內pH值增高,可使本品吸收減少,活性減低,故服用本品後1~3小時內不應服用制酸藥。
2、含鈣、鎂、鐵等金屬離子的藥物,可與本品形成不溶性絡合物,使本品吸收減少。
3、與全身麻醉藥甲氧氟烷合用時,可增強其腎毒性
4、與強利尿藥如呋塞米等藥物合用時可加重腎功能損害。
5、與其他肝毒性藥物(如抗腫瘤化療藥物)合用時可加重肝損害。
6、降血脂藥考來烯胺或考來替泊可影響本品的吸收,必須間隔數小時分開服用。7、去甲金黴素可降低避孕藥效果,增加經期外出血的可能。
8、去甲金黴素可抑制血漿凝血酶原的活性,所以接受抗凝治療的患者需要調整抗凝藥的劑量。

膠囊製品

藥理作用
藥理:去甲金黴素為半合成四環素類廣譜抗生素,具高效和長效性,在四環素類抗生素中,去甲金黴素的抗菌作用最強。抗菌譜與四環素相近。對革蘭陽性菌包括耐四環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和革蘭陰性菌中的淋病耐瑟菌均有很強的作用;對革蘭陰性桿菌的作用一般較弱;去甲金黴素對沙眼衣原體和溶脲支原體亦有較好的抑制作用。近年來由於濫用四環素類抗生素,現大多數常見革蘭陽性和陰性菌均對本品耐藥。去甲金黴素的作用機制是與核糖體30S亞基的A位置結合,阻止肽鏈的延長,從而抑制細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質合成。去甲金黴素系抑菌藥,但在高濃度時,也具有殺菌作用。2.毒理:去甲金黴素能導致實驗動物(大鼠、狗和猴)的甲狀腺變為黑色。大鼠給予去甲金黴素進行慢性治療,結果導致甲狀腺腫,甚至甲狀腺瘤。去甲金黴素亦能導致大鼠和狗的甲狀腺增生。本品為膠囊劑。
動力學
去甲金黴素口服後迅速被吸收,食物對去甲金黴素的吸收無明顯影響。口服本品0.2g,1~4小時內(平均2.1小時)達血藥峰濃度(Cmax),為2.1~5.1mg/L。去甲金黴素脂溶性較高,易滲透入許多組織和體液中,如甲狀腺、肺、腦和前列腺等,去甲金黴素在膽汁和尿中的濃度比血藥濃度高10~30倍,在唾液和淚液中的濃度比其他四環素類抗生素高。血清蛋白結合率為76%~83%。在體內代謝較多,在尿中排泄的原形藥物遠低於其他四環素類。去甲金黴素排泄緩慢,大部分由腎和膽汁排出。血消除半衰期(t1/2β)為11.1~22.1小時(平均15.5小時)。
適應症
去甲金黴素適用於因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淋病奈瑟菌、痢疾桿菌、大腸埃希菌、克雷伯氏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梅毒螺鏇體及衣原體等對去甲金黴素敏感的病原體引起的下列感染:

去甲金黴素白血病致病菌
1、敗血症、菌血症。
2、淺表性化膿性感染:毛囊炎、膿皮症、扁桃體炎、肩周炎、淚囊炎、牙齦炎、外陰炎、創傷感染、手術後感染等。
3、深部化膿性疾病:乳腺炎、淋巴管(結)炎、頜下腺炎、骨髓炎、骨炎
4、急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型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支氣管肺炎、細菌性肺炎、異型肺炎、肺部化膿症。
5、痢疾、腸炎、感染性食物中毒、膽管炎、膽囊炎。
6、腹膜炎、腎盂腎炎、腎盂炎、腎盂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附睪炎、宮內感染、淋病。
7、中耳炎、副鼻竇炎、頜下腺炎、梅毒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首次劑量為0.2g,以後每12小時服用本品0.1g,或每6小時服用50mg。
不良反應
1、菌群失調:去甲金黴素引起菌群失調較為多見。輕者引起維生素缺乏,也常可見到由於白色念珠菌和其他耐藥菌所引起的二重感染。亦可發生難辨梭菌性假膜性腸炎
去甲金黴素蕁麻疹

2、消化道反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口腔炎、舌炎、肛門周圍炎等;偶可發生食管潰瘍
3、肝損害:偶見噁心、嘔吐、黃疸、脂肪肝、血清氨基轉移酶升高、嘔血和便血等,嚴重者可昏迷而死亡。
4、腎損害:可加重腎功能不全者的腎損害,導致血尿素氮和肌酐值升高。
5、影響牙齒和骨發育:本品可沉積於牙齒和骨中,造成牙齒黃染,並影響胎兒、新生兒和嬰幼兒骨骼的正常發育。
6、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皮疹、蕁麻疹、藥物熱、光敏性皮炎和哮喘等。罕見全身性紅斑狼瘡,若出現,應立即停藥並作適當處理。
7、可見眩暈、耳鳴、共濟失調伴噁心、嘔吐等前庭功能紊亂(呈劑量依耐性,女性比男性多見),常發生於最初幾次劑量時,一般停藥24~48小時後可恢復。
8、血液系統:偶有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
9、維生素缺乏症:偶有維生素K缺乏症狀(低凝血酶原症、出血傾向等)、維生素B族缺乏症狀(舌炎、口腔炎、食欲不振、神經炎等)等。
10、顱內壓升高:偶見嘔吐、頭痛、復視、視神經乳頭水腫、前囟膨隆等顱內壓升高症狀,應立即停藥。
11、休克:偶有休克現象發生,須注意觀察,如發現有不適感、口內異常感、哮喘、便意、耳鳴等症狀時,應立即停藥,並作適當處理。
12、皮膚:斑丘疹、紅斑樣皮疹等;偶見剝脫性皮炎、混合性藥疹、多形性紅斑和Steven-Johnson綜合徵。長期服用本品,偶有指甲、皮膚、黏膜處色素沉著現象發生。13.其他:偶有頭暈、倦怠感等。長期服用本品,可使甲狀腺變為棕黑色,甲狀腺功能異常少見。罕見聽力受損。
禁忌
對本品及其他四環素類過敏者禁用。
注意事項

去甲金黴素腦膜炎奈瑟菌
1、肝、腎功能不全、食道通過障礙者、老年人、口服吸收不良或不能進食者及全身狀態惡化患者(因易引發維生素K缺乏症)慎用。
2、由於具有前庭毒性,去甲金黴素已不作為腦膜炎奈瑟菌帶菌者和腦膜炎奈瑟菌感染的治療藥物。
3、對去甲金黴素過敏者有可能對其他四環素類也過敏。
4、由於可致頭暈、倦怠等,汽車駕駛員、從事危險性較大的機器操作及高空作業者應避免服用本品。
5、去甲金黴素滯留於食道並崩解時,會引起食道潰瘍,故應多飲水,尤其臨睡前服用時。
6、急性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患者疑有初期或二期梅毒時,通常應進行暗視野檢查,疑有其他類型梅毒時,每月應進行血清學檢查,並至少進行4個月。
7、嚴重腎功能不全患者的劑量應低於常用劑量,如需長期治療,應監測血藥濃度。
8、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肝、腎功能
9、去甲金黴素較易引起光敏性皮炎,故用藥後應避免日曬。
10、對實驗室檢查指標的干擾:(1)測定尿鄰苯二酚胺(Hingerty法)濃度時,由於去甲金黴素對螢光的干擾,可能使測定結果偏高。(2)可能使鹼性磷酸酶、血清澱粉酶、血清膽紅素血清氨基轉移酶(AST、ALT)的測定值升高。
11、去甲金黴素可與食品、牛奶或含碳酸鹽飲料同服。由於本品可引起牙齒永久性變色,牙釉質發育不良,並抑制骨骼的發育生長,故8歲以下小兒禁用。
12、去甲金黴素可透過血-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沉積在牙齒和骨的鈣質區中,引起胎兒牙釉質發育不良,並抑制胎兒骨骼生長;在動物實驗中有致畸胎作用。故孕婦和準備懷孕的婦女禁用。2.去甲金黴素在乳汁中濃度較高,雖然可與乳汁中的鈣形成不溶性絡合物,吸收甚少,但由於去甲金黴素可引起牙齒永久性變色,牙釉質發育不良,並抑制嬰幼兒骨骼的發育生長,故哺乳期婦女用藥期間應暫停哺乳。

藥物治療

資料與方法

去甲金黴素痤瘡
一般資料73例尋常性痤瘡患者均是筆者門診接診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37例,年齡13~33歲,平均年齡25.7歲,病程3個月~4年。所有入選病例3個月內均未接受其他抗生素內服或外用治療。
方法:患者每日口服去甲金黴素150mg,分3次服用,連續服藥4周,於服藥2周、4周和停藥2周后進行觀察,記錄皮損的變化情況。治療期間忌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療效:判斷標準根據痤瘡患者臨床症狀和體徵,以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及囊腫數量的多少進行評價:痊癒:臨床症狀及體徵完全消退(≥90%);顯效:臨床症狀及體徵明顯改善(60%~89%);進步:臨床症狀及體徵有所改善(30~59%);無效:臨床症狀及體徵無明顯改善或皮損反而增多≤30%。痊癒加顯效計算為總有效率
結果
治療結果經RIDIT檢驗用藥4周的療效高於2周的療效,停藥後2周的療效高於用藥4周的療效,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P<0.01)。
不良反應:有3例患者服藥後有不同程度的頭暈,9例服藥後有噁心、胃部不適等症狀,但均能耐受,完成治療停藥後不良反應均消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