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菌病

布魯菌病

布魯菌病(brucellosis,布病),也稱波狀熱,是布魯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病情輕重不一的發熱、多汗、關節痛等。流行病學資料及職業對協助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若同時有本病的一些特殊臨床表現,如波狀熱、睪丸炎等,則診斷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膿液等培養的陽性結果為確診的依據。凝集試驗(或ELISA、補結試驗等)宜月逐周測定,高效價或效價成倍升高者有診斷價值。慢性患者凝集試驗陰性時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試驗,為鑑別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確疾病是否活動,則可作2-ME試驗。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布魯菌病布魯菌病

疾病名稱:布魯菌病

其他名稱:疾病別名:波浪熱,波型熱,波狀熱,布魯桿菌病,布魯菌病,布魯氏桿菌病,布魯氏菌病

疾病編碼:ICD-9:023.901 ICD-10:A23.901

所屬部位:全身,

所屬科室:急診科,傳染科

布魯菌病在國內,羊為主要傳染源,牧民或獸醫接觸羔為主要傳播途徑。皮毛、肉類加工、擠奶等可經皮膚黏膜受染,進食病畜肉、奶及奶製品可經消化道傳染。不產生持久免疫,病後再感染者不少見。

併發症

有心包炎、腦膜炎、腦膜腦為、內膜炎、脊髓炎、支氣管肺炎、胸膜炎、子宮內膜炎等,個別病人可發生癱瘓、聽力減退、失語、耳聾、視神經炎、角膜炎、視網膜炎、腎炎、腎盂腎炎等。妊娠患者發生流產者約占1%。

全身性布魯菌病又稱波浪熱。潛伏期5~30d或更長。初起症狀有頭痛、背痛、全身不適及間歇性發熱。其它如胃腸道及神經系統症狀也可發生。約有半數病例淋巴結及脾臟腫大;25%病例肝腫大;10%的病例發生非特異性皮疹,較常見的為麻疹樣、猩紅熱樣及薔薇疹樣發疹,少數可發生丘疹、水皰或出血性皮疹。還有報告在小腿發生潰瘍性結節。本病經過不定,通常3~4個月,有急性暴髮型與極端慢性型,後者可有持久的骨、膀胱或其它器官的感染。接觸性布魯菌病又稱布魯菌皮炎。多見於獸醫及常與感染動物接觸的人。病人對布魯菌抗原發生高度過敏,接觸感染動物的分泌物以後幾個小時內,在接觸的部位如上肢,有時在面頸部即發生瘙癢性紅色斑點、丘疹或風團,幾日後可自行消退。較重者在48h內出現多數散在性毛囊性丘疹,並演變成水皰和膿皰,以後水皰或膿皰結痂,痂下方的組織壞死,經10~14d後痊癒,遺留微小瘢痕。有時在非接觸部位發生繼發性多形性紅斑樣皮疹。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若病菌侵入皮膚擦傷的傷口,可引起無痛性潰瘍。病人沒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病理

1、流行病學特點:本病全球分布,每年上報WHO的病例數愈50萬。地中海地區、亞洲及中南美洲為高發地區。國內多見於內蒙、東北、西北等特區,全國104個疫區均達到基本控制標準,但90年代以來,散發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個別地區還發生暴發流行。①傳染源:羊在國內為主要傳染源,其次為牛和豬。這些家畜得本病後,早期往往導致流產或死胎,其陰道分泌物特別具傳染性,其皮毛、各臟器、胎盤、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帶菌較多,排菌可達數月至數年之久。②傳染途徑:在國內牧民接羔為主要傳染途徑,獸醫為病畜接生也極易感染。此外,剝牛羊皮、剪打羊毛、擠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兒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從接觸處的破損皮膚進入人體。實驗室工作人員常可由皮膚、黏膜感染細菌。進食染菌的生乳、乳製品和未煮沸病畜肉類時,病菌可自消化道進入體內。此外,病菌也可通過呼吸道黏膜、眼結膜和性2器官黏膜而發生感染。③易感人群:人群對布魯菌普遍易感,青壯年男性由於職業關係,其發病率高於女性。國內以特區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發生於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間,乃與羊的產羔季節有關。患病後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再感染者並不太少見。

2、病原學:國際上將布魯菌分馬爾他(羊)、流產(牛)、豬、犬、森林鼠及綿羊附睪等6個生物種,19個生物型,即羊種(3個生物型)、牛種(8個生物型,牛3型和牛6型菌的生物特性是一致的,1982年國際微生物學會布魯菌分類學會將其合併為一個生物型稱為3/6型)、豬種(5個生物型,原為4型,1982年國際會議上增加第5型)、森林鼠種、綿羊附著和犬種各一生物型。我國以羊種菌占絕對優勢,其次為牛種菌,豬種菌僅存在於少數地區。近年發現在23個省區,犬中的犬種感染率為7.5%,五省區抽樣調查,人群的感染率為6.1%。布魯菌為一不活動、微小的多形球狀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形成。該菌對光、熱、常用化學消毒劑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鐘、濕熱60℃10~20分鐘、3%漂白粉澄清液等數分鐘即可將其殺滅。布氏桿菌在外界環境的生活力較強,在乾燥土壤、皮毛和乳類製品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在水中可生存5天至4個月。布魯菌僅產生內黴素,對實驗動物具一定毒性。

3、發病機制:布魯菌自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後,中性多核粒細胞首先出現,被吞噬的牛型細菌可部分被殺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殺。存活的布魯菌隨淋巴液到達到局部淋巴結。根據人體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數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滅,或在淋巴結中生長繁殖而形成感染灶。當病菌增殖達到相當數量後,即衝破淋巴結屏障而侵入血循環,此時可出現菌血症、毒血症等一系列症狀。布魯菌主要寄生於巨噬細胞內,與其他寄生細胞內細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一樣,其發病機制以遲髮型變態反應為主。布病的發生髮展乃甚為復發,一則與菌血症、毒血症、變態反應有關,二則該菌侵犯多個器官,三則抗菌藥物與抗體不易進入細胞,所以本病臨床表現複雜、難治。網狀內皮系統在急性期呈瀰漫增生,在慢性期則可出現由上皮樣細胞、巨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等所組成的肉芽腫,此系組織對細菌產生的變態反應。肝、脾、淋巴結及骨髓中均可有類似病變。在羊型和豬型布氏桿菌病中,特別是在後者中常有化膿性肉芽腫形成。

4、病理改變:血管的增生破壞性病變也為變態反應所致,主要累及肝、脾、腦、腎等的小血管及毛細血管,導致血管內膜炎、血栓性脈管炎、臟器的漿液性炎症與微小壞死等。骨、關節和神經系統的變態反應性炎症主要表現為關節炎、關節強直、脊椎炎、骨髓炎、神經炎、神經根炎等。肺可有出血卡他性肺炎,心臟病變較血管病變少見,有心內膜炎、心肌炎等。腎混濁腫脹,偶見瀰漫性腎炎和腎盂腎炎。此外,尚有睪丸炎、附睪炎、子宮內膜炎等。

臨床診斷

1、醫技檢查

1.1 周圍血象: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貧血不清,僅見於嚴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1.2 細菌培養:需時較長,4周后仍無生長方可放棄。骨髓培養的陽性率高於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羊型患者的血培養陽性率可達60%~80%。牛型布魯菌初分離時需10%的二氧化碳。從尿液、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膿液等中也可分離出病菌,可將標本接種於豚鼠或小白鼠。

1.3 免疫學試驗

1.31 血清凝集試驗:試管法乃直接檢測脂多糖抗原的抗體,效價≥1:160為陽性,但注射需亂菌苗後也可呈陽性,故應檢查雙份血清,若效價有4倍或以上增長,乃提示近期布氏桿菌感染。

1.32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該法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且檢測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的抗體屬IgG型,故本法可同時用於急、慢性病人的診斷。近來有採用親和素酶聯試驗,較ELISA更敏感。

1.33 2-巰基乙醇(2-ME)試驗:本法可檢測IgG,用於鑑別自然感染與菌菌免疫。自然感染達1個月後,體內凝集即以IgG型為主(初為IgM型),該IgG對2-ME有耐受性;而菌菌免疫後3個月內的凝集素均以IgM為主,可為2-ME所破壞。

1.34 補結試驗:補結抗體亦屬IgG,病程第3周的效介可超過1:16。本試驗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特異性亦高,但出現時間晚於凝集試驗。

1.35 抗人球蛋白試驗:病人尚可產生一種不完全抗體,後者雖可與抗原結合,但肉眼不可見。當將抗人球蛋白免疫血清加入抗原-不完全抗體複合物中,即出現直接可見的反應。不完全抗體出現早而消失晚,故可用於急、慢性期病人的診斷。鑒於本法操作複雜,只適用凝集試驗陰性的可疑病人,效價>1:80為陽性。

1.36 皮內試驗:布魯菌素皮試乃為一種延遲超敏反應,24~48小時觀察結果。僅有局部紅暈而無腫塊者為陰性,局部紅腫和硬快的直徑達2~6cm者為陽性。皮試在病程6個月內的陽性率很低,慢性期患者幾近100%呈陽性或強陽性反應。

1.37其他免疫試驗:有反向被動血凝試驗、放射免疫、間接免疫螢光試驗等,因操作複雜,不適於普遍採用。

1.4 其他檢查:腦脊液檢查適用於腦膜炎患者,腦脊液細胞增多(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增高,其餘均正常。心電力產可示P-R新時期處長、心肌損害、低電壓等。骨、關節的X線檢查可見軟組織鈣化、骨質修復反應強而破壞性小,椎間盤和椎間隙變窄等。肝功能及腦電圖的改變的均屬非物異性。

2、診斷依據

2.1 流行病學:有流行地區旅居史;曾與病畜及其排泄物接觸或飲用未消毒奶類等。

2.2 臨床特點

2.21 急性及亞急性:發病多徐緩。發熱以波狀熱型最具特徵,亦可呈弛張型或不規則型,每波持續一至數周,間歇數天至2周,少則2~3波,多則十餘波。體溫下降時伴有大汗及關節痛。常見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可有神經痛及睪丸炎等。亞急性期尚可並發各處化膿性病灶。如: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心內膜炎、腦膜炎等。

2.22 慢性期:有長期低熱、寒意、疲憊、失眠、夜汗、肌痛、關節痛、神經痛等症狀。久病可發生關節強直或攣縮。

2.3 實驗室檢查

2.31 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正常或輕度減少。

2.32 血、骨髓或局部病灶穿刺液等培養陽性。

2.33 血清免疫學檢查:①血清凝集試驗:單份血清凝集效價1:l60以上,或雙份血清效價遞增者有診斷意義。②補體結合試驗:病後3周呈陽性反應。③螢光抗體染色檢查、反向間接血凝試驗等陽性有利於早期診斷。④抗人球蛋白試驗:用於凝集試驗陰性者。⑤布魯菌素皮試陽性(用於未接種過布魯菌苗者:適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3、容易誤診的疾病

本病的急性期易與傷寒、副傷寒、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流行性感冒、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瘧疾、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相混淆。布病的慢性期宜與各種骨和關節疾病、神經官能症等相鑑別。

類型

1、全依賴家畜型:來源於家畜布病,感染野生動物,在野生動物中循環,當家畜布病消失,野生動物布病也消失,虛牲。

2、半依賴家畜型:來源於家畜,感染野生動物,在野生動物中獨立循環,虛性。

3、非依賴家畜型:原本就在野生動物中循環,偶然感染人和家畜,真性。

自然疫源性疾病

1、血清學依據:全世界範圍內利用各類血清學方法檢測200多種野生動物,呈陽性反應的多達60多種。其中非洲有12種,主要是羚羊、鹿;美洲23種,主要是野豬、鹿;亞洲5種,主要是黃羊、岩羊;澳洲4種,主要是鯨鼠、大鼠;歐洲10種,主要是褐兔、鹿。

2、分離細菌的依據:從血清學陽性的60多種野生動物中分菌,其中有30多種野生動物分出布魯菌。

3、模擬試驗:對一些野生動物進行模擬試驗,亦完整地再現了布病發病全過程。

4、媒介昆蟲:從蚊、蚤、蜱等體內分離出布魯菌,用媒介昆蟲作實驗模擬。

5、佐證:北歐有幾個國家50年代曾消滅布病,但至60年代又重新出現。

6、目前一些菌型的主要宿主仍然是野生動物:豬2型--褐兔,豬4型--鹿,豬5型—蘇聯鼠,沙林鼠種菌--沙林鼠。

鑑別診斷

本病的急性期易與傷寒、副傷寒、類風濕關節炎、風濕病、流行性感冒、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瘧疾、淋巴瘤、病毒性肝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相混淆。布病的慢性期宜與各種骨和關節疾病、神經官能症等下鑑別。

1、風濕熱:常有環形紅斑、心肌炎、白細胞增高、抗鏈球菌溶素“O”陽性等。

2、傷寒:多有表情淡漠,相對緩脈,玫瑰疹,血、尿、骨髓等傷寒桿菌培養及凝集反應陽性等。

3、結核病:結核病多有肺部病灶,結核菌素試驗陽性,X線胸片可見結核病灶;敗血症中毒症明顯,血及骨髓細菌培養可供鑑別。

治療

1 急性感染

1.1 一般療法及對症療法:患者應臥床休息,注意水、電解質及營養的補充,給予足量維生素B族和C,以及易於消化的飲食。高熱者可同時套用解熱鎮痛劑。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狀,但必須與抗生素合用,療程3~4天。有認為感染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及長期有睪丸腫痛者,均有套用激素的指征。

1.2 抗菌治療:利福平對本病有效,利福平600~900mg/天加四環素200mg/天,療程6周,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治療方案。羊、豬型感染者以四環素與鏈黴素合用為宜,一般採用二個療程,每次間隔5~7天,每一療程為3周。四環素每天劑量為2g,4次分服。發熱一般於用藥後3~5天內消退,此時劑量可減為1.5g。鏈黴素的每天成人劑量為1g,分2次肌注。SMZ和TMP合劑對本病也具一定效果,對四環素過敏者、孕婦等可以採用。療程宜為4~6周,過短易有復發(復發率4%~50%)。鏈黴素也需同用,成人劑量每天1g,分2次肌注,療程3周。

2 慢性感染

一般認為四環素與鏈黴素合用有一定療程,但四環素的療程應延長至6周以上,鏈黴素以4周為宜。對膿性病灶可予手術引流。

布氏桿菌骨髓炎應予徹底清創,輔以長期抗菌治療,除四環素及鏈黴素外,亦可試用氯黴素與慶大黴素聯合療程。脊柱炎或椎間盤感染一般無需外科引流。關節炎患者偶需做滑膜切除術。

布魯菌心內膜炎宜用四環素治療,療程2~3個月。鏈黴素6周。四環素亦可與慶大黴素複方SMZ聯合治癒本病。也可在上述基礎上加用利福平。但成功的治療常需換瓣。

布菌療程已沿用20餘年,靜脈注射,首劑為25萬個菌體,以後依次為50萬、125萬、250萬、500萬、1000萬、2000萬、5000萬、7500萬、1億、1.5億。每次注射後引起短暫的發熱有效。禁忌證為:活動性且肺結核、風濕熱、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及妊娠等。

布魯菌病併發症有心內膜炎、心包炎、腦膜腦為、腦膜炎、脊髓炎、支氣管肺炎、胸膜炎、子宮內膜炎等,個別病人可發生失語、癱瘓、聽力減退、耳聾、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網膜炎、腎炎、腎盂腎炎等。妊娠患者發生流產者約占1%。

預防

預後良好,患者大多於3~6個月內康復,僅10%~15%病例的病程超過6個月。未經抗菌藥物治療的病死率為2%~3%,主要死亡原因為心內膜炎、嚴重中樞系統併發症、全血細胞減少症等。慢性患者可遺關節病變、肌腱攣縮等而使肢體活動受限。

1、定期監測

要使布魯菌病的防治工作有一個飛躍進展,必須提高監測質量,做到早期預防,及早地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嚴格落實好國家規定的每年2次奶牛監測工作,在監測淨化中要做到不漏檢,對監測中出現的布魯菌病陽性牛要及時隔離撲殺,對可疑牛更要做好隔離和消毒工作。

接種牛19號布魯菌苗,或牛45/20死菌佐劑苗,每年2次,共免疫3年,之後停免1年,實施血清學檢測。

引進奶牛要嚴把檢疫關,一定要隔離觀察一個月以上並用凝集試驗等方法,進行2次檢疫。對陽性牛快速隔離,淘汰處理。對規模養殖小區提倡自繁自養的方針,杜絕因引進奶牛造成疫病的傳播。

病畜和帶菌動物是本病的傳染源。當病畜發生流產時,胎兒、胎衣、羊水、子宮分泌物、乳汁或感染公畜排出的精液,含有大量的布魯桿菌,污染周圍環境,健康家畜通過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膚感染,還可經吸血昆蟲叮咬而傳播。所以淘汰病畜是阻止本病擴散的最有效措施。

保健

布魯菌病食療方:

〖組成〗大蒜60 瓣、雄黃30 克.

〖用法〗雄黃研細未, 大蒜搗爛, 配製成60 丸, 每次1 丸, 1 天3 次, 連服20 天為一療程.

〖主治〗布魯菌病慢性期, 痕乏, 多汗, 低熱, 失眠, 煩躁.

布魯菌病患者適宜吃什麼?

飲食宜選擇清淡而易於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以補充人體消耗的水分,如湯汁,飲料,稀粥之類;

宜吃具有清熱,生津,養陰作用的食品;

宜吃富含維生素及纖維素的蔬菜瓜果;

宜吃以下食物:梨子,橘子,李子,柑,香蕉,椰子漿,甘蔗,西瓜,番茄,黃瓜,蘿蔔,冬瓜,金銀花等等。

布魯菌病不適宜吃什麼?

忌吃黏糯滋膩,難以消化的食品;

忌吃高脂肪及油煎燻烤炒炸的食物。

忌吃以下食物:糯米,牛肉,狗肉,羊肉,羊髓,雞肉,雞蛋,鯽魚,鰻魚,楊梅,胡椒,肉桂,炒米,薄荷等等。

求醫網布魯菌病專題

布魯菌病布魯菌病

求醫網(www.qiuyi.cn)創立於2000年,是北京時代網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核心平台,我們力求打造中國最專業的醫療網站。求醫網正在努力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和專業的線上諮詢服務,同時建立海量信息庫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醫療信息資訊……

詳細 >>

本詞條全部內容由詞條認領機構及智願者共同編輯,互動百科權威評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