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道教廟會

北方道教廟會

每年陰曆三月初十至十五日是奶奶廟的廟會。廟會期間,善男信女從四面八方雲集奶奶廟。從上香的第一個娘娘廟至奶奶廟的正殿,有長達五公里的崎嶇山路,然而五公里的山路處處都是進供上香的人流。據廟管會負責人講,每日燒香拜奶奶廟的人不下五萬之眾。

簡介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民俗,即是民間風俗。它是千百年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並按照一定的模式認真地遵循和傳播。廟會,又是這種民間風俗的具體體現。廟會期間,人民祭祀、上香,並進行商賈交易各種形式的演出活動,它不但活躍了一方的經濟,也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娛樂生活。奶奶廟在河北省易縣縣城北十五公里處,有個後山奶奶廟,傳說王莽篡權後,調動數千兵馬追殺劉秀。劉秀落難之時,逃到了易縣後山村一帶,村中一位姓張的老奶奶冒死將其法救下。劉秀東山再起後,撥重金在易縣後山之上建奶奶廟,以表救命之恩,使其精神永昭日月。廟會期間,還要有至誠至敬的信徒守護。

每年陰曆三月初十至十五日是奶奶廟的廟會。廟會期間,善男信女從四面八方雲集奶奶廟。從上香的第一個娘娘廟至奶奶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廟的正殿,有長達五公里的崎嶇山路,然而五公里的山路處處都是進供上香的人流。據廟管會負責人講,每日燒香拜奶奶廟的人不下五萬之眾。奶奶廟建築氣勢宏偉,金碧輝煌,在熊熊煙火籠罩下,整座宮院像披上了一層輕紗薄絹,使人仿佛置身於"天上金闕"境地一般。奶奶廟和三義宮信奉的是道教。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源遠流長,形成於東漢時期。老子是其教祖,他所著《道德經》是其主要經典,至今己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道教事業的發展,道教院校遍布全國。在"三義宮"廟會慶典中,年輕一代的男女道土就是近年來從道教學院畢業而從事道教工作的。季至通道長很有些傳奇色彩,他是金庸筆下描寫的龍門派丘處機祖師第二十一代傳人。他現任河北省道教學會常務理事,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等省市的重要廟會慶典活動常有他的身影。在河北涿州市"三義宮"慶典活動中,他手執經盒,祈福迎祥,天佑吾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特色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樂器演奏在慶典道場中起著重要的烘托氣氛的作用。千百年來,做道場樂器演奏多為民間藝人。如今為適應社會的發展,經過專業培訓的高素質樂器演奏人員己取代了舊時的民間藝人。他(她)們每人都必須會演奏中西兩種以上的樂器。道教的蓬勃發展也影響到了國外友好人士。廟會中,英國女士菲達也加入到了中國人的燒香拜神之中來。施捨茶飯,是道教在廟會中必做的一件善事,香客們不遠百里甚至千里燒香上供而來,身心疲憊之時,在施捨大棚里喝上一碗茶水,吃上一碗素麵,心靈上也會得到莫大的淨化。季至通道長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多修一座廟,就等於少建一座監獄

奶奶廟和三義宮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源遠流長,形成於東漢時期。老子是其教祖,他所著《道德經》是其主要經典,至今己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道教事業的發展,道教院校遍布全國。在"三義宮"廟會慶典中,年輕一代的男女道土就是近年來從道教學院畢業而從事道教工作的。季至通道長很有些傳奇色彩,他是金庸筆下描寫的龍門派丘處機祖師第二十一代傳人。他現任河北省道教學會常務理事,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等省市的重要廟會慶典活動常有他的身影。在河北涿州市"三義宮"慶典活動中,他手執經盒,祈福迎祥,天佑吾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樂器演奏在慶典道場中起著重要的烘托氣氛的作用。千百年來,做道場樂器演奏多為民間藝人。如今為適應社會的發展,經過專業培訓的高素質樂器演奏人員己取代了舊時的民間藝人。他(她)們每人都必須會演奏中西兩種以上的樂器。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走場是慶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參加道場的道士們,要求其行為"必誠必敬",處處"敬畏怵惕",以示誠敬態度。走道場,需在法師的帶領下,口念經文,按一定的模式進行。走場要從外到里,從裡到外相互穿插,反覆多次,有很大的難度。以前,燒香拜神許願多是中老年人的事,他們多為福壽財運及婚姻災病而來。而今,面對求學就業的壓力,一部分青年男女也加入到燒香請願的隊伍中來,以求仕途有好運。道教的蓬勃發展也影響到了國外友好人士。廟會中,英國女士菲達也加入到了中國人的燒香拜神之中來。施捨茶飯,是道教在廟會中必做的一件善事,香客們不遠百里甚至千里燒香上供而來,身心疲憊之時,在施捨大棚里喝上一碗茶水,吃上一碗素麵,心靈上也會得到莫大的淨化。季至通道長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多修一座廟,就等於少建一座監獄。

“五一”廟會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位於中國道教發源地——成都大邑縣鶴鳴山的道源聖城,“五.一”期間將舉辦正式開放後的首個廟會,以世人鮮見鮮聞的道家內功、玄門絕技表演和高雅平和的道家音樂,使小長假期間出遊的人們,獲得身心的閒適和寧靜。鶴鳴山因其山形酷似仙鶴而得名,是公認的道教發源地,曾建有太清宮、文昌殿、三官殿等殿、宮、亭、閣百餘間,殿宇鱗次,萬民朝拜,香火鼎盛。2006年,成都恩威集團計畫投資12億元對鶴鳴山近23平方公里進行整體復興開發,重建道源聖城,其一期工程投資3億元於今年4月落成,被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列為文化旅遊重點項目。

4月14日正式對外開放,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政協、國家宗教局、中國道協等方面的官員和海內外道教界人士千餘人出席了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慶典。小長假效應在今年清明節時即已顯現,成都市民周邊游成為時尚。鶴鳴山距成都以西57公里,從成都出發僅需一小時車程,加之這裡有近兩千年道教歷史,本月中旬才剛剛正式對外開放,成為此間市民“五.一”乘興出遊一攬勝跡的好去處。鶴鳴山道源聖城“五.一”期間舉辦的盛大廟會,將以原汁原味的道家祭祀活動和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節目,向遊人們展示道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廟會將重點推出道家傳統的祭祀科儀活動。遊客在聆聽古老洞經音樂以及觀看宮廷古樂舞蹈時,隨著古韻迭起優美的韻律內容進入現時的祭祀場景,伴隨樂曲解說的變換,有恍入仙境之感。期間,與鶴鳴山環境氣氛相融、有四川本土特色的三國文化藝術節目以及傳統魔術、武術、道家內功、玄門絕技、雜技等節目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演繹出一幅“清明上河圖”的歡樂和諧景象。同時,“五.一”期間,道源聖城還將表演大花轎、豬八戒背媳婦、採蓮船、車車燈、大頭和尚逗單獅、威風鑼鼓、踩高蹺、舞龍、舞獅等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民俗節目,以及四川特色濃郁的川劇折子戲變臉吐火、滾燈木偶戲等節目。

道教齋醮民俗信仰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提要:本文運用史籍道經筆記小說方誌的有關資料,對道教齋醮科儀與民俗信仰的關係進行了縱向的考察,側重探討了民間歲時節令中的齋醮習俗,道教神仙節日的齋醮活動。認為道教在民間頻繁的齋醮活動,是道教與民俗信仰結合的重要途徑。道教齋醮與民俗信仰結合的根本原因,在於齋醮能夠滿足民眾的心理需要。張澤洪,男,1955年9月生,哲學博士,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長期傳播於中國社會,對中國民間風俗產生了深刻影響。道教齋醮作為最具中華特色的祭祀儀禮,不斷從民間風俗習慣中汲取營養,充實豐富著科儀的內容,以適應民眾的心理需求,滿足民眾的祈禳需要。本文探討道教齋醮科儀與民俗信仰的關係,以教正於方家。

一、早期道教齋醮與歲時民俗早期道教活動於下層民間,早期道教齋醮亦展開於民間,並逐漸與民間風俗信仰相結合。東漢後期,張角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在北方創立太平道,徒眾達數十萬。太平道在教區內,建立了祠、茅室、方、壇,以舉行齋戒祭祀活動。《太平經》卷四十二說入道之人,“當養置茅室中,使其齋戒”。①太平道法師持九節杖為符祝,率道眾跪拜首過,向天神祈禱、稱謝。這都是道教在民間舉行的齋醮活動。張陵在巴蜀創五斗米道時,亦在道治設定靜室,作為道眾齋戒思過、請禱跪拜的場所。五斗米道的祭酒,既是統領一方道眾的宗教首領,又是主持齋醮活動的法師。五斗米道紮根於民眾之中,其齋醮活動有道民的廣泛參與,並形成一套禮儀制度。作為祭祀儀式前的清潔身心,五斗米道有廚會制度,以供道民齋戒。廚會分上齋七日,中齋三日,下齋一日。五斗米道的廚會守齋,要求禁斷房室、五辛、生菜、肉食,一日僅食米三升。這種素食齋戒,稱為“修廚會之具”。道民要祈神求願,須先修廚會之具。與廚會相關的是五臘日齋戒。五臘日是: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七月七日道德臘,十月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八日(正臘日)王侯臘。臘祭本為先秦時期的祭祖禮,道教繼承臘祭之法,並在原十二月正臘日基礎上,衍化出五臘日,以體現道教的天地人思想,作為道民集會建齋的日期。《赤松子章歷》卷二說:五臘日者,五行旬盡,新舊交接,恩赦求真,將注生氣,添神請算之良日也。此日五帝朝會玄都,統御人間地府、五嶽四瀆、三萬六千陰陽,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也。學道求真求生之士,此日可齋戒沐浴,朝真行道。今故明傳妙旨,可宜勤行之。②道教的五臘日宜祭祀先亡,薦福追念,仍具先秦臘祭追薦先祖、為祈冥福的義蘊。道教認為五臘日是五帝聚會之日,酆都北陰天帝要考校鬼魂,檢查生人祖考及現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

五臘日與生人禍福攸關,故宜建齋醮謝。劉宋道經《明真科》記載了當時實行的五臘日齋:正月一日為天臘齋,五月五日為地臘齋,七月七日為道德臘齋,十月一日為民歲臘齋,十二月八日為王侯臘齋。道教認為五臘日建齋,宜祠獻先亡,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生人可得福無量。五斗米道還有三會日祭祀的習俗、即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三會日要舉行祭祀,道眾同會壇場,上章言功。三會日的祭祀,甚至不避疾風暴雨、日月昏晦、天地禁閉,皆如期舉行。三會日修齋還各有齋名:正月五日名舉遷賞會齋,七月七日名慶生中會齋,十月五日名建功大會齋。據說三會齋期,天帝眾聖將降臨壇場,考核功過,故道眾依日齋戒,行德施功,消災散禍,呈章賞會,以祈景福。道士受度法,也在三會日舉行。早期道教的八節齋,已將齋醮與歲時節令相結合。劉宋道經《三洞奉道科》載:立春為建善齋,春分為延福齋,立夏為長善齋,夏至為朱明齋,立秋為遐齡齋,秋分為謝罪齋,立冬為遵善齋,冬至為廣慶齋。道教認為八節齋為上天八會大慶之日,諸天大聖尊神,上會靈寶玄都玉京上宮,朝慶天尊。在八節齋日修齋持戒,宗奉天文者,皆為五帝所舉,書名玉曆。《三洞奉道科》還記載了道教奉行的歲時雜齋:正旦為獻壽齋,七日為延神齋,二月八日為芳春齋,四月八日為啟夏齋,五月五日為續命齋,六月六日為清暑齋,七月七日為迎秋齋,八月一日為逐邪齋,九月九日為延算齋,十月一日為成福齋,十一月五日為啟福齋,十二月臘日為百福齋,二十八日為迎新齋。這些歲時節日形成的齋法,南朝時曾一度風行,後來在傳承過程中,逐漸與神仙信仰相結合,有些齋會節日已具有新的涵義。二、三元齋會與民俗:道教的三元齋會,是傳承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的齋醮活動,最具民間信仰的特色。三元齋會源於五斗米道的天地水三官信仰,是道民常行的請禱之法。《三國志》卷八《張魯傳》載五斗米道的請禱之法說: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至南朝時,五斗米道的三官手書請禱法已有變通,劉宋道經《太真科》說:民間是將服罪章表“應燒者燒,不燒者緘封箱閣,卷束積多,……自某年月日時,至今年月日時,合如千通,今於某處靖壇淨處,火化煙通。”

③五斗米道的三官信仰,成為道教的三元祭祀,至南北朝時,三元日已與三會日相關,當時的三官考校功過,是先於三會日考核罪福,至三元日上奏金闕,以降禍福。杜光庭《廣成集》記載了唐末五代蜀中民間三會、三元建齋設醮的事例,如《三會為弟子醮詞》說弟子犯有罪條、愆過,三元八節,朝謁不專,本命庚申,修行有闕:非憑三會,難遍懺祈,今因某會之辰,考校之節,同申大醮,拜章言功,謝罪十天,歸誠三寶。並乞宿殃清盪,眾罪蠲除,善簿定名,生宮列籍,冤仇和解,債訟夷平,真氣內充,百關悅豫,靈官外護,萬惡銷沉。④《王宗蠪等下會醮六甲詞》說:參六甲之秘文,慕長生之要旨,而寄身名宦,莫遂精修。三元四始之辰,香燈或缺;五臘六陽之會,存注莫專。……敢以下會吉日,醮希恩。伏冀五帝高尊,降流禎福,六甲真吏,洗滌罪瑕。上生籍於天曹,削死名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於地簡,舉家蒙佑,七祖生天,祿算增延,公私貞泰,永勤焚炷,以答玄恩。⑤此說明五斗米道的三會日齋醮習俗,在蜀中仍傳承不替。五斗米道的祭祀天地水三官之法,南朝衍變形成為三元齋會,唐代已被載入國家祀典,《唐六典》卷四載道教三元齋說:其四曰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為下元,皆法身自懺愆罪焉。《唐會要》卷五十《雜記》載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十月十三日,唐玄宗下詔:道家三元,誠有科戒,朕嘗精意久矣,而物未蒙福。今月十五日是下元齋日,禁都城內屠宰。自今以後,及天下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十三日至十五日,並官禁屠宰。道教稱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天地水三官,共有九宮九府一百二十曹,考核生死罪福,無有差錯。三元日例要建齋祭祀,至唐宋時期,三元齋會已成為民俗節日,宋代的筆記小說對民間的三元齋醮活動,有較詳細的記載。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拜章表》條說:正月十五日上元,十天靈官、神仙兵馬、無鞅數眾,與上聖高真、妙行真人同降人間,校善賜福之辰。其日宜修齋醮,拜章表,請益壽算。《會群仙》條載上元為張道陵天師誕辰,其日虛無自然元始天尊於八景天宮集會三界群仙,故宜修齋設醮,上章拜表。宋洪邁《夷堅志》支志戊卷第六《王法師》載:慶元二年正月十五日,一富家以上元令節,邀建保全醮。宋洪邁《夷堅志》支志戊卷第五《任道元》載:淳熙十三年上元之夕,北城居民相率建黃大醮於張君者庵內,請任為高功。民間對上元祭祀頗為重視,在以農業立國的中國古代社會,上元是預祝一年農事興旺的時令佳節,民間要舉行齋醮法會,祈請上元天官賜福,庇佑人財興旺,維持國家昌盛。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中元》載七月十五日:道家謂之中元節,各有齋醮等會。

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四載七月十五日: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諸宮觀設普度醮,與士庶祭拔。《歲時廣記》卷二十九《作大獻》條載:七月十五日,地官校閱,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薄錄,餓鬼囚徒,一時俱集。以其日作元都大齋,獻於玉京山,采諸花果異物,幡幢寶蓋,精膳飲食,獻諸聖眾,道士於其日夜,講誦北方道教廟會《老子經》。十方大聖,高詠靈篇,囚徒餓鬼,一切飽滿,免於眾苦,悉還人中,若非如此,難可拔贖。《歲時廣記》卷二十九《拜表章》條載:七月十五日中元,九地靈官、神仙兵馬、無鞅數眾,名山洞府,神仙兵馬,同下人間,校戒罪福,大宜拜表上章,祈恩謝過。該書還記載了中元節民間的慶祝活動,圍繞齋醮法會,還有召真聖講道經誦仙書之俗。《夢粱錄》卷六載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歲時廣記》卷三十七《宜崇福》條載:下元日,九江水帝、十二河源溪谷大神與穀神水府靈官,同下人間,校定生人罪福。又下元之品解厄,水官主錄,百司檢察人間善惡,上詣天闕進呈,大宜崇福。道教認為下元日齋戒沐浴,靜慮澄心,酌水獻花,朝真禮聖,可以滅罪消愆,延年益壽。在清代的蘇州,三元信仰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習俗,清顧祿《清嘉錄》卷一《三官素》載:上元、中元、下元日為三官誕辰。俗以正、七、十月朔至望日茹素者,謂之“三官素”。或以月之一、七、十日持齋,謂之“花三官”。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駢集於院觀之有神像者。其案語稱上元、中元、下元皆大慶之日,長齋誦度人經,則福及上世,己身會得道成仙,所以三元誦經持齋,在江南已形成為民俗。三元齋會主為士民祈禳、懺拔,頗受民眾重視,已蔚成祭祀民俗。直至近現代,民間祭祀天官、地官、水官,稱為“三元勝會”。尤其是中元的建醮普度,因其普度天下無主孤魂,更成為民間熱鬧非凡的勝會時節。

三、民眾日常生活中的齋醮習俗:道教植根於中國社會,活動於民間,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結合最緊密。道教不僅影響人生禮俗,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對人的生老病死,困苦災厄,都給予宗教關懷。民眾有吉凶之事,都要禮請道士建齋設醮,祈禳濟度。唐代民間延請道士至家做法事,已形成風氣,唐玄宗曾於開元二年(714)下文,明令禁止在百姓家中設齋,這種從宗教管理的角度採取的措施,並不能改變民間習俗。從唐代以後的情況來看,民間的齋醮活動,已到了法禁不能、理諭不曉的地步。對隋唐時期民間齋醮的情況,杜光庭《道教靈驗記》記載了十餘則故事,我們試舉幾例:《唐獻修黃齋母得生天驗》載:隋大業四年(608年),蔡州平輿縣人唐獻因寵狎侍婢春江,其母令賣侍婢,唐獻遂鴆殺其母,此後每夜夢被鬼使叉於鑊湯之中,痛楚號叫不已,後遇賣藥道士指點:“眾生罪業重大,無過黃道場,祈告天地,三日三夜,……懺悔拔罪,救度亡魂,解除冤對,最為勝妙之法爾。”唐獻遂請道士設黃道場,三日之後,鬼使不至,身心安愈,無復憂患。並夢見黃衣使者相告:“昨奉天符,以修齋之力,母生天堂,汝大逆之罪亦已原赦。”⑥《馬敬宣為妻修黃道場驗》載:開元六年(718年),懷州武陟人馬敬宣後妻謝氏,害死前妻所遺七歲之女,受爛足之報,馬敬宣於永穆觀燒香祈告,女冠杜子霞告知:“解冤釋結,除宿報之災,唯黃道場可以懺拔,冤魂生天,疾病自損。”馬敬宣遂於景龍觀修黃齋七日七夜,謝氏夢前妻及亡女曰:“以功德故,舍汝大冤,天符下臨,不得久住,今則受福於天堂去矣。”⑦經黃道場懺拔,謝氏足疾遂痊癒。《李言黃齋驗》載:乾符(874-879年)中,李言寓居巴蜀綿、劍間,其妻因省親往普州,在途中患疾病,於普州告病危。李言聞訊,遂於莊所置黃道場,為之祈福。啟齋之夜,李言之妻夢青衣童子引見太上老君,老君諭李妻說:“‘適得李言所奏,為疾苦未平,但好將息。勿為憂也。'因敕左右以一杯酒賜之,拜謝而飲畢,即令童子送還其家,便即夢覺,……自此平復。”

⑧對宋代民間齋醮的情形,洪邁《夷堅志》又有記載。《夷堅志》支志戊卷第六《婺州兩會首》說:婺州鄉俗,每以三月三日真武生辰,闔郭共建黃醮,禳災請福。《夷堅三志》己卷第二《天慶黃》載:慶元四年二月十六日,饒州天慶觀設黃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大醮,募人薦亡,每一位為錢千二百,預會者千人。《夷堅丙志》卷第十《黃法師醮》載:魏道弼參政夫人趙氏,紹興二十一年十月十六日以病亡。至四七日,女婿胡長文延洞真法師黃在中設九幽醮,影響所接,報應殊偉,魏公敬異之。及五七日,復命主黃醮。《夷堅志》支志甲卷第七《徐達可》載:承節郎徐達可,臨安人,監行在榷貨務門,以淳熙五年卒。其兄伯祿,素友愛,哀念之甚切,招臨江皂山道士譚師一至家,建設黃醮。《夷堅三志》壬卷第八《集仙觀醮》載:乾道初元(1165年),南昌法錄吳道士主持德安府應城縣集仙觀:十年之間,里外一新。縣民無不信悅,相率詣之,請為民建黃大醮。吳深怖罪福,堅拒弗許。明年再請,乃勉從之。醮中百役,加意檢勘,至六年甫就。遍訪它郡邑黃冠有道行者十四員,到觀清齋沐浴,課誦經文,兩月之間,備極誠愨,及入醮筵,七日七夜始罷。夜夢門外男女,且千餘人叢立,驟問為何,答曰:“我輩皆是死而無主之鬼,聞有大功德,故不憚涉水登山,來聽法受戒,冀求超生,解脫苦海。及得到此,但沾齋食錢物,至於經文分[HTSS]絳[HT],不過殆成虛設,不免再來告投,願為補足欠缺,則受恩不淺”。吳曰:“吾數年辦集,擇道士十四人,六十日看經,各有分定之數,何緣卻不足?”又答曰:“經卷數固多,奈姓傅姓王兩人,元不識字,以致於此。”吳驚愧而覺,憂惱至曉。次日,會眾告之,傅王謝起罪,乞以所得施利,納還庫司。《水滸傳》第七十回載梁山英雄聚會忠義堂,宋江以從前兵刃到處,殺害生靈,無可禳謝,欲建羅天大醮,報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遂商議選定四月十五日為始,建七晝夜醮事。《忠義堂石碣受天文》載此醮事說:日期已近,向那忠義堂前掛起長幡四首,堂上扎縛三層高台,堂內鋪設七寶三清聖像,兩班設二十八宿,十二宮辰,一切主醮星官真宰。堂外仍設監壇崔、盧、鄧、竇神將。擺列已定,設放醮器齊備,請到道眾,連公孫勝共是四十九員。是日晴明得好,天和氣朗,月白風清。宋江、盧俊義為首,吳用與眾頭領為次拈香。公孫勝作高功,主行齋事,關發一應文書符命;與那四十八員道眾,每日三朝,至第七日滿散。宋江要求上天報應,特教公孫勝專拜青詞,奏聞天帝。每日三朝,卻至第七日三更時分,公孫勝在虛黃壇第一層,眾道士在第二層,宋江等眾頭領在第三層,眾小頭目並將校都在壇下,眾皆懇求上蒼,務要拜求報應。以上所見民間的齋醮活動,確乎十分頻繁,凡有事必舉齋醮謝,此已成為民間習俗。對民間齋醮活動,明代統治者已聽之任之,不予禁止。明太祖朱元璋《御製玄教齋醮儀文序》說:官民之家,若有喪事,非僧非道,難以殯送。若不用此二家殯送,則父母為子孫者,是為不慈;子為父母,是為不孝,恥見鄰里。

⑨道教倡行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道教齋醮能充分滿足人們對生命的祈求,對亡靈的濟度,因而滲透進民眾的生活之中,千餘年來在民間演習不衰。可以說民眾的祭祀需求和信仰習俗,是道教齋醮賴以生存的深厚土壤。四、道教節日的齋醮習俗道教以神仙信仰為特徵,自陶弘景編《真靈位業圖》始,唐宋道教又不斷吸納民間俗神進入神系,使道教的神仙陣容愈益龐大。自唐宋以來,民間每逢神仙誕辰,例要舉行齋醮活動,吸引信眾參加,遂逐漸形成慶祝神仙誕辰的道教節日。至明清時期,道教節日的齋醮活動,已成為民間歲時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上述三元齋會外,還有玉皇、老君、文昌、呂仙、關聖、雷尊、城隍諸誕辰,民間都要舉行齋醮活動。清顧祿《清嘉錄》卷一載:元月九日玉皇誕辰,元妙觀道侶設道場於彌羅寶閣,名曰“齋天”。酬願者駢集。或有赴穹窿上真觀燒香者。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該書還載二月三日為文昌帝君誕辰,民間要建文昌會道宮法院會館善堂供文昌帝君之像者,俱修崇醮錄。如遇科舉之年,更是祈禱相屬。《夢粱錄》卷一載二月十五日老君誕辰:天慶觀遞年設老君誕會,燃萬盞華燈,供聖修齋,為民祈福。士庶拈香瞻仰,往來無數。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二月十五日:為太上玄元皇帝誕辰,禁止屠割。太清觀各道院主壇設醮,談演道德寶章。《夢粱錄》卷二載三月三日為北極佑聖真君聖誕之日:佑聖觀侍奉香火,其觀系屬御前去處,內侍提舉觀中事務,當日降賜御香,修崇醮錄。午時朝賀,排列威儀,奏天樂於墀下,羽流整肅,謹朝謁於陛前,吟詠洞章陳禮。士庶燒香,紛集殿庭。諸宮道宇,俱設醮事,上祈國泰,下保民安。《清嘉錄》卷三載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天齊仁聖帝誕辰:城中圓妙觀有東嶽帝殿,俗謂神權天下人民死生,故酬答尤虔。或子為父母病危而焚疏假年,謂之“借壽”;或病中語言顛倒,令人殿前關魂,謂之“請喜”。祈恩還願,終歲絡繹。至誕日為尤甚。雖村隅僻壤,多有其祠宇。在婁門外者,龍墩各村人賽會於廟,張燈演劇,百戲競陳,游觀若狂。郡西山亦有行宮。關內外吏胥奉香火,好事者安排社會,設醮酬神,俗以誕日前後進香者,香人居多,呼為“草鞋香”。《清嘉錄》卷四載四月十四日呂仙誕,俗稱神仙生日:官為致祭於福濟觀。觀中修崇醮會,香客駢集。相傳仙人化為襤褸乞丐,混跡觀中,而居人有奇疾者,至日燒香,往往獲瘳,謂仙人憐其誠而救度也,謂之“NFDA4神仙”。清代的江南地區,民間每逢呂洞賓生日,醫士要招樂部伶人集廳事,擊牲演劇,以酬呂仙救度疾病之恩。民間還有食神仙糕、戴神仙帽的習俗。《清嘉錄》卷五載五月二十四日為雷尊誕:城中圓妙觀,閶門外四圖閣,各有神雨。蠟炬山堆,香菸霧噴。殿前宇下,袂雲而汗雨者,不可勝計。廟祝點燭之貲何止萬錢。有為首者集眾為醮會。伶人舁老郎神像入觀監齋,鹵簿儀從,皆梨園子弟所充,羽流吟詠洞章,拜表焚疏,嚴肅整齊,不敢觸犯天神,謂報應速也。自朔至誕日茹素者謂之“雷齋”,郡人幾十之八九,屠門為之罷市。或有聞雷茹素者,雖當食之頃。一聞虺虺之聲,重御素餚,謂之“接雷素”。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七月朔至七夕,各道院主壇祀星,名曰“七星斗壇”,九月九日:各道院主壇禮斗,名曰“九皇會”。自八月晦日齋戒,至重陽,為斗母誕辰,獻供演戲,燃燈祭拜者甚勝。自明清以來,民間從九月一日開始持九皇齋,各廟齋醮十日,以九皇會為最盛,士民備極潔誠,齋會盛況空前。雲南民間形成“斗會”之俗,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日,禮北斗以益祿、祈年。

《清嘉錄》卷十二載十二月二十五日:相傳為玉皇下降之辰,察人善惡。各設香案迎之,謂之“接玉皇”。最具特色的是六月六日的清暑齋,宋代已與崇寧真君、真武、崔府君的祭祀相結合。《歲時廣記》卷二十四《宜禳癐》條載:六月六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日為清暑之日,崇寧真君降誕之辰。《正一朝修圖》曰,六月六日真武靈應真君下降日,護國顯應公誕生之日,大宜禳禬。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六日,天書降兗州泰山醴泉,宋真宗欽定六月六日為天貺節,此日舉國設醮慶祝。南宋時六月六日又成為崔府君誕辰,《夢粱錄》卷四載:六月初六日,敕封護國顯應興福普佑真君誕辰,乃磁州崔府君,系東漢人也。朝廷建觀在暗門外聚景園前靈芝寺側,賜觀額名曰“顯應”。其神于靖康時高廟為親王日出使到磁州界,神顯靈衛駕,因建此宮觀,崇奉香火,以褒其功。此日內庭差天使降香設醮,貴戚士庶,多有獻香化紙。而明清時期的蘇州,仍沿襲清暑齋的習俗。《清嘉錄》卷六載:“六月初六日為清暑日,宜修清暑齋。今人六月中多不御葷,或亦清暑之意。俗以延羽流禳祓曰‘打醮'。”近代以來,各地六月六日祭祀的風俗已有不同。據民國《興平縣誌》載,陝西興平仍保持天貺節祭祀習俗。而《重修成都縣誌》卷二載六月六日,“鄉間農民設醮祀田祖。”《雲南通志》載:“六月朔日至六日,各郡禮南斗祈年。”此為雲南的“朝斗會期”,民眾朝南斗以益算、祈年。道教的神仙誕辰節日,並不限於上述諸日期,據《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記載的神仙聖誕日節期,從正月至十二月,計有三十七天聖誕節日,祭祀的神仙有四十六位。明清時期龍虎山每年建醮四十一日,其中多是神仙誕辰日的祭祀法會。自唐宋以來,道教齋醮與民俗信仰結合的途徑之一,是吸收民間俗神進入道教神系,城隍、土地、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碧霞元君等民間俗神,相繼成為道教齋壇崇祀的神靈。宋代道教已有文昌醮,明清民間的城隍廟會、關聖廟會、文昌廟會、天仙廟會,都是香會絡繹,步虛聲韻不絕。如民間的城隍神祭祀活動,每逢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民間要舉行三巡會,在道教宮觀齋醮度薦,民間稱為“赦孤”,俗稱為“濟孤魂會”。道教為崇祀這些民間俗神,撰作了專門的科儀經典,供民間建齋設醮使用。明代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專列祈禳諸真醮儀品,收有梓潼帝君醮科、東嶽醮科、天妃醮科、瘟司醮科、諸神醮科等。清陳仲遠《廣成儀制》載有祭祀城隍、關聖、文昌、川主的科儀。

五、近現代民間齋醮習俗的傳承:在近現代地方志中,其社會風俗部分多載道教節日建齋設醮的習俗。每逢春秋佳日,神仙誕辰,民間要迎神報賽,修齋設醮,廣設帳幕,陳列神癨,招致百戲,男女遠道趨赴,焚香膜拜,鼓樂喧闐,熱鬧非常。這種齋醮以迎神報賽的熱鬧場景,構成了民間齋醮的風俗畫,說明道教齋醮法術,神仙信仰已深入人心,蔚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成民情風俗。如民國《新河縣誌》載:每年正月,有於廟設道場以禳災疫者,俗稱“打醮”。遠近居民,多謁神禮拜,有所謂進香會者,即組織遊藝團體進香娛神者也。旗傘開道,繼以音樂、演員雜其間,神駕殿其後,鼓吹相隨,參神禮拜焉。⑩民國《華陰縣續志》載三月十五日:為邑人登華之期,自雲台觀上至松檜峰,往來交錯於峻岭邃谷之間。是月,岳廟會期,起於望,訖晦而止。商賈雲集,兼之四方香客結社而至,喧闐之聲,徹數十里外。朝禮西嶽,布施香資,主持黃冠亦借是獲終歲之計。清光緒《鳳縣誌》載:每歲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各廟祝齋醮祈福,道場頗稱繁盛。清同治《重修成都縣誌》載二月望日:相傳系老君誕辰。十三日起至十九日止,青羊宮祭賽,花市極盛,百貨鹹集,農器、蠶器尤多。……是月,城市各街舉行清醮。民國《華陽縣誌》載: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相傳即“老子生日”也,都人士女皆赴青羊宮進香花。市者鄉農耕作用具及竹木鐵器,陳列青羊宮及二仙庵外,往游者謂之“趕青羊宮”。

清嘉慶《漢州志》載:二月“春社”後,設壇建醮;作紙龍船,坐瘟、火二神像,周巡四隅,眾扮執役,呵導前行,一道士仗劍隨之,鼓樂齊鳴以逐疫,謂之“平安清醮會”,是古儺遺意。新編《武陽鎮志》載:人死後,則請道士念經,叫“開咽喉”,此後逢“七”,即請道士念經,超度亡魂。其中“五七”尤為重視,請道士誦經拜神,叫“做道場”。民國《雲陽縣誌》載:上春延道流於社祠,禳禱祈年,曰“清醮”。醮將畢,一人羽衣持劍,竹紙為船,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至同社家,誦咒擲杯繡而去,曰“掃蕩”,除祟意也。民國《廣安州新志》載:三月十五日,州官擇日禁屠,命道士南丹宮祀瘟火神,經懺七晝夜,曰“打清醮”,稍不潔誠,必致災病。在道教的名山宮觀,隨著神仙祖師香火的日漸旺盛,已形成定期齋醮祀神的廟會習俗。其中以茅山香期廟會,傳承歷史最為悠久,據陶弘景《真誥》記載:齊梁之際,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的鶴會,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有四五千,道俗男女,登茅山作靈寶唱贊。茅山至齊梁之後,每年春季鶴會已相沿成俗,《夷堅丁志》卷第六載:紹興癸酉三月,秦同其侄蔰詣茅山觀鶴會。《夷堅志》之志景卷第九《陳待制》載:每歲春二月大茅君生朝,士庶道流輻輳,凡宮觀十七所,供醮無虛席,惟山北元符萬靈宮香火最盛。《夷堅志》之志庚卷第九《朱少卿家奴》稱朱少卿:“來赴三茅千道齋會”。時至今日,茅山道院每年春三月的香期廟會,四方奔赴的香客信眾多達二十餘萬。民國時期武當山每年六月的真武誕辰,要舉行祭祀真武祖師的齋醮法會,朝真參會的信眾每天達萬人,祭祀真武祖師的科儀已形成為廟會習俗。北京白雲觀的燕九節民俗迎春會,嵩山的中嶽廟會,西安八仙宮的重陽廟會,都是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民俗盛會。道教齋醮與民俗信仰能夠結合,在於齋醮具備的宗教功能。在神道設教思想濃郁的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相信道教齋醮的祈禳濟度功能,期望建齋設醮以感動上蒼,賜福消災,濟死度生。道教齋醮與民俗結合的根本原因,在於齋醮能夠滿足民眾的心理需要。在天災人禍之後,開建驅邪禳災的齋醮儀式,藉道教神靈之信仰,以撫慰死者,振奮生者。道教祈祥祓厄的齋醮儀式,能充分滿足民眾紅白喜事所需,民眾普遍的心理需要,會蘊積轉化為社會需要,社區定時舉行地域性的祈安大醮,以表達民眾懷德報恩、敬謝天地祖先之情,此已成為近現代民間祭祀習俗的重要內容

道教信仰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在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最注重、最盛大的便是春節。民諺:百節年為首。國人亦稱“過年”。縱觀民間節俗活動。自農曆十二月剛過一半,便開始有了年終的氣氛。到十二月(臘月)廿三祭灶,標誌進入過年階段(廿三稱“小過年”),遂有一系列節俗活動。其中節俗活動中與宗教信仰相關的有:廿三夜送灶神;廿四掃除;廿五迎鸞接駕;三十換鬥神,夜半迎諸神;大年初一接神,放爆節;初二祭財神;初五接財神(迎五路財神);初八禮拜順星(本命星宿神);初九玉皇聖誕;十三條劉猛將軍(蟲王爺);十四迎紫姑;十五上元天官聖誕,即上元節(民間多稱“元宵節”)。這些信仰民俗和其它春節民俗融為一體,豐富多彩,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驅病去災、親人長壽的祝願,對擺脫厄運、企望發財的祝福。同時,這些傳統的信仰民俗,隨著時代的步伐、社會的發展,逐漸融進了新的內容,為社會服務,無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本文試圖在概述信仰民俗的同時,闡述其演變後的積極意義。

拜灶神:農曆臘月廿三,稱為“小過年”(過小年),民間於此日夜禮拜灶神,謂之“祭灶”或“送灶”。其禮拜的灶神,又稱灶君,或灶王,道教稱“崑崙老母”、“種火老母元君”。其信仰似與原始社會的氏族社火祟拜有關,還可能是為報先炊之德,祭老婦人。原來,在母系氏族社會裡,灶是由氏族裡威望最高的老婦人管理著的。道教所稱的這位灶神——崑崙老母或種火老母元君,同時也是火神。關於火的發明使用,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先民們住在一起燒起一堆堆長明火,用來取暖照明、烤熟食物、燒制器皿、防禦野獸。時至今日,我國人民有除夕之夜圍火(爐)守歲的風俗,誰能說這不是殘存的遺風呢?!我認為,人們禮拜灶神,含有後人對先民(母系氏族裡威望最高的老母親)的懷念之情。灶神信仰淵源久遠,《禮記,祭法》中“王為君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入,“或立戶,或立灶”。自是承襲古俗而來。後世道教吸收民間信仰,又根據“有功必祀”的神學思想,奉母系氏族裡德高望重功德無量的老母親為“灶神”,尊稱“種火老母元君”或“崑崙老母”,是很自然的。這位“種火老母’’原本是神化身的人,還是神格化後的神,無需討論,也無需去論證。

灶神為主管飲食之神,晉後,又尊為天地督察使,掌握上達天庭訴人善惡之職。是故,世人又稱灶神為“本家司命”。民間多供於灶頭,其神座上多書“東廚灶君”。傳每年臘月廿三,灶神便要上達天庭報告這一家的善行與惡行,於是人們舉行“送灶”儀式,設獻禮祭之。以祈“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灶神一年除七天(臘月廿三至大年三十)外,其餘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日子均留在人家的廚房里,的時刻刻察看人之言行,又加之世人有“祭神如神在”及“舉頭三尺有神明”之宗教觀念,這對世人棄惡從善,時刻檢點個人之行為,無不有其積極意義。臘月掃除:掃除又稱“掃塵”或“掃房”。從“臘八”起,人們就開始掃除,直到臘月甘三前後才掃除完畢。民間多於臘月價四為掃除日,有民諺曰:“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屋”。民間認為鬼神到了臘月有的歸天,有的歸地,他們將離開人間。如果人們不從身上到屋裡,翻箱倒櫃,徹底打掃一下,就會留有塵埃,也就有鬼神躲藏之所,所以,必須掃除。並且掃除還必須根據曆書,選擇吉日良辰,以防止與鬼碰上。這種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鬼怪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已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每臨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翻箱倒櫃,進行一次徹底地衛生大掃除,以乾乾淨淨迎新年。發揚了古代掃除風俗中的講究衛生的優良習慣。迎玉皇:甘三送灶神,甘四掃除,廿五迎玉皇,一項活動緊接一項活動,真可謂井然有序。玉皇,道教尊稱“吳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為道教尊奉的主持天道,總管天、地、人三界及十方、四生、六道,一切禍福的大神。道教以每年臘月甘五為玉皇上帝出巡的日子,巡視考察眾生善惡,進行表彰和懲罰,人們為了祈求護佑,遂有“迎玉皇”之舉。明清時期,多有迎玉皇的記載。《帝京景物略》卷二:“(臘月)二十五日,五更焚褚,接玉皇,曰:玉皇下查人間也。競此日,無婦嫗詈聲”。玉皇在出巡下界半月後,於其誕辰日(正月初九)下午回彎返回天庭。是日,民間必祭玉皇,俗稱“上九日”。貼鬥神:舊時,人們在除夕這一年中最末的一天,必把舊鬥神撕下,換上新鬥神。貼鬥神的目的,是為了驅鬼避邪,禳災迎福。鬥神信仰,始自先秦。後世道教將鬥神納入自己的神仙譜系中,屬道教俗神。漢代時指神荼、鬱壘;唐代以後指秦瓊(字叔寶)、尉遲恭(字敬德)。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愈,寢殿門晚上鬼魅呼號,拋磚擲瓦,夜不能寐。唐太宗將此事告知群臣,秦瓊上殿奏道:臣願與敬德戎裝站立門外來保護陛下。太宗同意了,這一夜果然沒有驚擾。於是便命畫工畫二人英武之形,掛在宮門左右,邪祟遂息。後來漸漸傳到民間,成為鬥神。1996年春節期間,北京電視台播放的電視劇《好漢秦瓊》,其主題歌便有“你是人們的好鬥神”之讚詞。直到現代,民間仍有貼此二鬥神像的。對秦瓊、尉遲恭的信仰,體現了人們對聖人英烈的崇拜觀念。

至宋代,又由貼鬥神而逐步演化出各種木版年畫。到了清末及近現代,年畫花樣不斷革新,且種類繁多。從風格特點來講,可謂各具特色,五彩繽紛。例如:天津“楊柳青”年畫纖巧細膩,典雅優美;山東濰縣和蘇州“桃花塢”粗壯樸實,著色濃厚,畫面熱烈;漳州年畫,黑底粉印,絢爛凝重,等等。其年畫內容多為歷史故事、人物畫、山水畫,還有雞、魚、娃娃等圖案。不僅寄託了人們祈求豐收、人丁興旺的美好願望,而且具有裝飾觀賞價值,給春天增添了喜慶之氣。由貼鬥神——避凶驅邪,到掛年畫——祈求豐收、人丁興旺,這反映人們含有征服邪惡思想向實現美好願望思想的轉變。上面我們談了年畫的興起與貼鬥神之信仰風俗有關係,除此,春聯的興起也與鬥神有關。春聯,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又名對聯門對門貼,其前身叫“桃符”,是用桃木板製成的,其上並不寫字,而畫鬥神(神荼、鬱壘)像,用意是驅鬼避邪。古人認為鬼畏桃木、桃木能制百鬼。後來,桃符板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人們在上面寫一些吉利詞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貼春聯的風俗。每至春節,人們便在房門上、箱柜上、牆上張貼對聯和“福”字,慶賀新春,以圖平安吉利。由貼鬥神而逐步發展到貼春聯掛年畫,是信仰風俗的演化,具有積極意義。

迎灶君、接諸神、放爆竹:除夕夜半迎灶君,接諸神,更是必不可少,且肅穆莊嚴,十分虔誠,人們所迎的灶君,即灶神,為道教之神;所接的諸神,亦多為道教所尊奉的天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放爆竹是過年的一件快事。倘若探幽溯源,放爆竹也與宗教信仰有關係。這一風俗始於漢代,東方朔《神異經》中便有以爆竹驚山(犭喿)惡鬼之說的記載。原來是為了驅鬼而放,後來意義逐漸演變了,成了娛樂喜慶的一項活動。民間於除夕夜半(深夜十二點,即元旦零點)放爆竹含有迎諸神的意思。拜年和壓歲錢:隨著除夕夜半的爆竹聲響,人們迎來了新年,又長了一歲。在這一吉樣時刻,家家都祈求老小平安;人人都盼望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所以每年正月初一(舊時稱元旦)小輩們都要向長輩們拜年,祝願親人健康長壽。這是尊敬長輩的良好風俗。道教亦倡孝道,並認為萬善孝為先。在與平輩互道平安,祝賀新年時所行的抱拳禮、作揖禮,即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禮節,亦是道教的禮節。當晚輩給長輩行過拜年禮之後,受拜者往往要給晚輩一些“壓歲錢”。這一風俗亦與宗教信仰有關係。原來,壓歲錢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孩子過年的,因為小孩魂魄不全,方有此舉。清代錢沃臣《壓歲錢詩》自注云:“俗以五色線穿青錢排結花樣,(賞賜)兒童壓勝,曰壓勝錢。”而在古代也確有壓勝錢存在過,那是一種小兒佩戴的物品,形似錢幣,上面有文字或肖形、圖案,是用來壓服邪魔的。

壓歲錢,即壓勝錢,與道教特別有關係。正如彭信威教授在《中國貨幣史》中指出的那樣:“中國壓勝錢上所反映的宗教差不多全是道教。”舊時,人們除把流通貨幣用作壓勝錢外,還有的用道教吉語——天宮賜福,權作壓勝錢(壓歲錢)饋贈兒孫或晚輩。蓋天官是道教所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之一,道經載:天官賜福;又《周禮·天官,賜予》中稱: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幣徐之賦,以待(天官)賜予。”是故,除夕元旦(舊時稱大年初一為“元旦”)長輩早巳把“天官賜福”一類吉語壓勝錢(非流通貨幣)權作壓歲錢饋贈晚輩。現在,春節給孩子壓歲錢的風俗仍很普遍。不過多是一種親情愛意的表示。也有人受道教將“天官賜福”——吉祥語,權作貨幣壓歲錢的啟迪,改贈壓歲錢為贈學習用品、圖書,以及電子琴和學習機等。這是很有意義的,值得提倡。祭財神、接財神:正月初二舉行財神祭,各家尤其是生意人家一大早就給財神(供在家裡的)供上祭品,焚香拜祭。還有人特地到財神廟去參拜。燒完香後便會把神前的元寶帶回家,用紅布包起來藏在床下,以示會發財。如果說正月初二人們在自家禮拜財神,為祭財神的話,那么正月初五至財神廟禮拜財神則為接財神,即迎五路財神。禮拜財神,這一民俗活動反映了人們企望發財的強烈願望。人們所禮拜的財神,均為民間的道教信奉的司財之神。時至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道教宮觀所供奉的財神倍受人們的參拜,香火格外旺盛。值得指出的是,今日的人們參拜財神已與昔日不同,發生了思想上的轉變。今日人們參拜財神,除企望財源茂盛、生意興隆外,同時,以財神之品德,規範自己的行為。就以北京白雲觀財神殿所供奉的三位財神來說吧:

中座供奉的文財神比干。說起比干,令人敬仰。據《封神演義》記載,比干原為商朝封時亞相,是封王的叔父,為人忠耿正直。比於見、封王荒淫失政,常常直言勸諫,不幸被封王挖心害死。姜尚(即姜子牙)奉元始天尊符命,封比干為文曲星君,掌人間祿馬財源、福德興慶之事。不難想像,這正是因他心地純正、率直無私所證的善果。再者“財帛無心,有德斯昌”,所以比於便成為人們尊奉的文財神。人們參拜他,自然能深受教育。左座為武財神趙公明,據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載:趙公明名玄朗,秦時避戰亂陷于山中,虔誠修煉,道法極深,能驅雷掣電,除瘟滅疾,祛病禳災,買賣求財,有求財必應。民間所謂五路財神,即趙公明、招寶、納珍、招財、利市。五路財神是民間吉慶年畫中常見的形象。民間以正月初五拜五路財神,謂此曰:“為路頭誕辰,金鑼爆竹,牲醋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這其中也反映人們求財必須勤勞的純樸思想,即所謂“以爭先為利市”也。右座所供奉的也是一位武財神,這就是世人所熟悉的關公。關公,即關羽(?—219)字雲長。原是三國時蜀漢劉備的武將,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在曹營時曾有上馬金、下觀銀之榮。投後,人們為他的義德所感動,歲時奉祀。降神助威武聖人。宋明清三代皇帝多次給以救封。關公的忠義仁勇歷來受到人們的膜拜。道教奉為神,含有以關公忠義仁勇品德教化世人之意。道教認為,人間財富無窮,並非人人可得,必須是有道之士,行善之家方可如願。正如此殿對聯所云:“有德斯福招財納珍自來駐;不義豈昌財官利市求也無。”

祭星:正月初八叫做:“順星日”,舊時,民間要進行星神降臨(傳說正月初八是諸星下界的日子)祭把。當星星閃亮之時,在院中的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桌子供上祭品,焚香祭拜。此外,道教官觀也多在這一天設壇祭星。順星,正稱太歲,俗稱順星,歲星和歲神。為道教信奉的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而得。甲居十乾之首,子居十二支之首,乾支順序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滿六十為一周,故名六十甲子。本人的出生年,稱為本命元辰(也稱本命年),例如某人出生在丙寅年(公元1926或1986年或2046年),那么丙寅年就是他的本命元辰(或本命年)。每年都有一位星宿神——太歲值年,本命年裡那位太歲,便是自己的本命太歲或本命星君或本命星宿神。舊時,於正月初七、初八禮拜本命元辰星宿神,祈求吉祥如意,名為“求順得”或“迎順星”或“祭順星”。現在,禮拜本命元辰的星宿神——本命星君,以獲得其庇佑之信仰,仍很盛行。如北京地區,每逢正月初七、初八到白雲觀六十甲子殿(元辰殿)求順星之風俗盛行至今,並把自己的本命星君尊稱為“保護神”。祭劉猛將軍:民間所奉的劉猛將軍,並非姓劉名猛,而是一位姓劉的猛將軍。到底是歷史上的哪個劉將軍,眾說不一。如:《清嘉錄》稱是劉(韋合);《如皋縣誌》稱是劉錡;《柳南隨筆》稱是劉宰,等等。這些人或生時滅蝗(蟲)保稼有功,或死被人們奉為“蟲王爺”,享受人間香火。過去,在全國各地都有八蜡廟、蟲王廟和劉猛將廟,其實這三者都是一回事,所祀為同一神舊俗,以正月十三為劉猛將軍誕辰,除官致祭外,民間還舉行熱鬧的迎神賽會

神靈系統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從總上看大致可以劃分為八大類,其中第七類各個地區的地方諸神的聯合,包括民俗雜神、行業神等。劉猛將軍(蟲王爺)便屬這類神。迎紫姑:舊時民間對紫姑神的信仰很普遍,許多地方都有“正月十四(也有在正月十三或十五的)迎之。《清嘉錄》:“正月望夕迎紫姑,俗稱坑三姑娘,問終歲之休咎。”其神原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司廁之神。後來,其職責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廁,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凶和人一起遊樂了。《西陽雜組》和《夢溪筆談》中便有請紫姑作詩、寫字、下棋等遊戲的記載。屬道教之俗神。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元夕節、燈節。《歲時雜記》說,這是沿道教陳規。道教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關於元宵節的來源,有許多傳說,不外乎與先秦宗教信仰及後世道教信仰有關。蓋正月十五為道教天官大帝聖誕。民間年畫中的“天官賜福”圖便是對天官大帝的信仰。自道教形成後,元宵節(上元節)成為普天下黎民庶士與道教徒共度的節日。這一天,道觀均要設壇醮神,祈福迎祥;民間則有“鬧元宵”、“鬧花燈”、“祭門戶”、“迎紫姑”等民俗活動。現在國人仍很注重元宵燈節。“正月十五鬧花燈”、在過年的尾聲中再為人們增添一份喜慶。這天,人們吃元宵,觀花燈,猜燈謎,熱鬧非凡。花燈作為人們心目中太平盛世的象徵,展現了花燈特有的藝術風采。是日,道教宮觀如故,作祈祥道場: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正月十五為滿月,即“望”日,俗云:“一年明月打頭圓”。這一日是最吉祥的日子,合家團圓,普天共慶。春節至此,方徐徐始降帷幕……廟會:在春節期間,有的地區也舉辦廟會。所謂廟會,俗稱廟市,是我國城鄉的一種集市形式。它往往結合道教(或佛教)宗教活動進行。除善男信女燒香禮拜外,商販們則在宮觀(或寺院)附近擺攤設點,銷售貨物;民間藝人則在左右附近表演節目;上香禮拜的人們除朝貢仙(或佛)外,還要採購貨物(特別是吉祥物),宴樂遊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廟會。下面以北京地區為例,介紹流傳至今的廟會情況。1987年,北京市內的白雲觀,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在春節期間,與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局、文物局等單位,依照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七五”期間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措施》中“舉辦傳統廟會、民俗節慶等旅遊娛樂活動”的要求,於白雲觀內外聯合舉辦了“白雲觀民俗迎春會”。僅從廟會名稱看,便反映了當代道教與的密切關係及適應性。北京市副市長陳吳蘇為迎春會剪了彩,並遊覽了迎春會。1988年春節,阿沛·阿旺晉美副委員長、北京市張百發副市長等領導也興致勃勃地參觀了白雲觀民俗迎春會。白雲觀民俗迎春會在保持傳統廟會固有特色香客敬香拜神、道士做迎春祈福道場等宗教活動的同時,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如:表演京劇曲藝花會,設兒童樂園玩投球機、彈子機等現代遊樂器械等等。迎春會自1987年舉辦以來,至今一直沒有中斷,其會期幾乎約定俗成——大年初一至初六。1996年,集現代文化特色和傳統民俗的第十屆白雲觀民俗迎春會,還舉行了慶典剪彩儀式。這次迎春會的醒目標語是:千年古觀逢盛世,十屆廟會迎新春”;吉祥語是:“歡樂、祥和、平安”。廟會中,三台喜氣洋洋的好戲,使觀眾大飽眼福:京劇、曲藝、花會的表演各具特色,不僅在創作和編排形式有新的突破,而且整台演出以傳統和現代劇目為主體,內容健康、活潑、歡快,充滿了歡樂。為了使白雲觀民俗迎春會辦得更加具有時代特色,西城區文化、文物局和西城區集郵協會聯合發行了《第十屆白雲觀民俗迎春會紀念封》一套(1000枚),極富收藏意義。同時,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報導第十屆“迎春會”盛況,金利圖片社、西城區文化、文物局、長城攝協會,還聯合舉辦了“白雲觀民俗迎春會攝影大賽”。迎春會期間,還特地舉辦了接待西客站建設工人、勞模、教育科技人員、解放軍戰士、老幹部、殘疾人為主的慰問專場活動。每逢迎春會期間,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及首都各大報對迎春會盛況均有報導。十年來,參觀白雲觀民俗迎春會的人數已由1987年的11.8萬人次增加到32.5萬人次,增加近2倍,迎春會豐富了首都人民的節日文化生活,已成為北京地區春節期間頗有影響的廟會之一,深受廣大民眾歡迎。從白雲觀民俗迎春會,可以看到國泰民安、社會安定、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同時,也可以看到新時期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精神風貌。是人間仙境普天問慶歡樂祥和的一個縮影。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春節民俗中的宗教信仰內容十分豐富。人們所禮拜的神抵多始白先秦,後世道教在形成過程中曾廣泛地吸收其民間的信仰內容,加以改造後納入自己的神靈譜系。成為道教崇拜的尊神或俗神,如灶君、鬥神、三官、財神,等等。是故,完全應該說,春節民俗活動中所祭把的諸神,均為道教之神。換言之,春節民俗中的宗教信仰,便是道教信仰。僅以春節民俗中信仰風俗,便可以感到,魯訊先生認為“中國的根抵全在道教”這一結論確實是意味深長的;同時,也可知道道教對中國社會民俗的影響是深刻的。這些信仰風俗在留傳的歷史過程中,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演變,成為更加健康向上的大眾民俗文化,為社會服務。由此可見,土生土長於中國文化土壤的道教與中國社會的親密關係及適應性。吸取道教精華,對我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江澤民總書記於1993年11月7日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要求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利用宗教教義、宗教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本文寫作之旨,即出於此。

歷史道教廟會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歷史上,北京曾出現過許多道教廟會,它們是北京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認真梳理和分析北京道教廟會的類型和風俗,對於研究道教文化和老北京的傳統民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北京道教廟會的興盛是在明清時期。金代以來北京所建的宮觀如土地廟、白雲觀、東嶽廟、九天宮、都城隍廟、火神廟、財神廟、藥王廟、蟠桃宮、呂祖閣、真武廟、北頂、東頂、中頂、南頂、西頂等數十座宮觀,這些道教宮觀於明代以後都陸續形成了京城定期的廟會。直到民國年間和解放初期,在京城影響最大的四大廟會(土地廟、白塔寺、護國寺、隆福寺廟會)。

“十一”廟會

今年農曆九月九日(陽曆10月4日),我市真武山道觀將舉辦廟會暨“國泰民安祈福迎祥”拜斗大法會。這是真武山道觀自1995年開展道教活動和恢復建設以來第一次舉辦大型廟會活動。真武山道觀號稱鄂西北“小金頂”,始建於明永樂十年(1412年)。據介紹,真武山上的道觀在鼎盛時期有300餘間,但後來大部分毀於戰火,現在的真武山道觀是1995年以後重新在原址上修建的。今年4月21日,武當三豐派第十四代傳人清慧道長肖品和應邀來到真武山道觀主持道觀教務,恢復了道教科儀法事活動並進行了真武山古神道的建設,獲得廣大信教民眾的好評。據了解,此次廟會活動經襄樊市民族宗教局同意批准,將持續一周左右,除道教科儀活動外,還有武當山武道功夫團的道教功夫演出、舞獅朝聖等多項活動。廟會是在三義宮內和三義宮外同時進行的,廟內歷來就有道士,人們稱主持為老當家的,廟會時由老當家的主持做祈福和消災道場,場面十分宏大,方圓百里的人都來廟會以求能給家裡帶回一份吉祥。廟內東南有一跨院,被稱為禪院,道士們就住在這裡。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形成於東漢時期,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他們推奉老子為教祖。把《道德經》當作主要經典。到唐宋時期非常盛行。道教認為除人間之外,另有一個仙界,是各路神仙居住之所,稱為“洞天福地”。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又說天外有天,共三十六天,每一洞挽福地和天外天,都有專門的天神統轄,並對其頂禮膜拜。

道教與登山節

從回龍風景區獲悉,在十一黃金周后10月11日至16日在回龍景區舉辦道教廟會和登山比賽。10月11日即農曆9月9日,既是道教祖師爺的誕辰,也是千百年來人們登高望遠表達情感的日子,作為風水寶地的回龍風景區給您提供一個在山頂趕廟會和登高望遠的機會。屆時將有各種新鮮山果、山珍野菜、風味小吃等您品嘗,有豐富的節目和獎金等您參與、獲取,還可親自採摘紅果核桃柿子等各種山果,體驗豐收的喜悅。回龍景區登山節道教廟會詳細方案緣由:為貫徹國家旅遊局提出的“中國體育健身游”的宗旨,以活躍人民民眾體育、文化生活為目的,打造“紅色游、生態游”的回龍旅遊品牌,擴大“北鐵頂,南金頂”之一天下第一鐵頂“老爺頂”道教文化的影響力,給市民提供“九九重陽”登高望遠、金秋收穫山果的風水寶地;為進一步提高景區的服務質量,促進景區旅遊事業快速發展,特由河南電視台《旅遊》欄目、回龍景區、金太陽等旅行社共同策劃、組織本次活動。一、活動實施:A、登山比賽地點:輝縣市上八里鎮回龍風景區時間:2005年10月11日至16日(周二至周日6天)上午9:30--11:30路線清峰關--天下第一鐵頂(老爺頂)B、道教廟會(農曆9月9日)地點:清峰關時間:2005年10月11至16日(周二至周日6天)全天。

內容:1、開幕式:首屆“感動中國”人物、全國人大代表張榮鎖、河南電視台相關領導、中國旅遊策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原群先生等到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會,講話並宣布道教廟會開幕、為登山比賽發令;慶典(道教音樂中),道長做法(老爺頂)祈福國泰民安、天佑吾民、風調雨順。2、各種山珍野菜、精美風味小吃、工藝品展銷。3、在指定區域,親自動手採摘山果(山楂、柿子、核桃等)。二、參加辦法:1、旅行社組織的旅遊團以及其他自發組織的旅遊團體。2、所有購門票進入景區的遊客、登山愛好者。3、所有參賽人員憑參賽憑證在9:00到清峰關集合。三、報名地點及諮詢電話:1、河南電視台《旅遊》欄目電話:0371-65366661653562222、輝縣市回龍景區電話:0373-669893566999893、金太陽及各地區旅行社報名時須持身份證、學生證或有關年齡證明的證件,免門票、僅收取每人報名費10元(前三百名參賽者均有禮品贈送)。四、獎項設定(頒獎時間為16日下午17:00)1、本次參加登山挑戰賽分中青年組、老年組。中青年組:男子50歲以下,女子45歲以下;老年組:男子50歲以上(含50歲),女子45歲以上(含45歲)。2、比賽分兩組,各取前三名。每位優勝者獲得由首屆“感動中國”人物、全國人大代表張榮鎖,河南電視台領導親自頒發獲獎證書及獎金,並可於2006年10月1日前憑獲獎證書免費進入景區遊覽觀光。第一名:頒發《回龍景區、河南電視台2005登山賽英雄》證書,獎金500元;第二、三名:頒發《回龍景區、河南電視台2005登山賽勇士》證書,獎金各200元;3、在參加萬人登山挑戰賽中抽取10名“回龍景區萬人登山賽”幸運獎,各獎勵回龍景區5人次門票卡1張。4、本次活動由河南電視台衛視《旅遊》欄目全程拍攝,製作、播發專題片,獲獎者可免費獲得節目光碟。五、友情提示:1、參加活動者本著“重在參與”的原則,注意安全,遵循“安全指示牌”提示,並聽從活動組工作人員的安排。2、參加活動時,請自行妥善保管隨身的貴重物品手機相機錢夾、證件等)。3、患有心臟病、高血壓、關節炎等疾病不利於登山的遊客謝絕參加。六、本活動最後解釋權歸首屆“回龍景區登山賽”組委會。回龍景區登山賽組委會。

蟠桃宮廟會

北方道教廟會北方道教廟會
桃宮位於北京市崇文門東大街東口。是北京有名的道觀之一。明代始建,清康熙元年(1662)重建後殿。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年間,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日有廟會,稱“蟠桃盛會”。蟠桃宮廟宇僅有兩層大殿,最前有山門3間,門前有旗桿和石獅各一對,門額為“護國太平蟠桃宮”石匾。山門後有鍾、鼓樓,前殿為靈官殿,後殿為斗姆殿。供奉西王母像。1987年拆除。保存的文物有“蟠桃盛會”琉璃磚和乾隆年間《太平宮碑記》石碑一座。我家就在蟠桃宮附近住,過去對它有些了解。我曾有幸見到過北京花會的總會頭,精研各種表演,被尊稱為花會界的活化石:年過八旬的隋少甫老人,經他老人家口述,我整理寫出這篇文章。說起這蟠桃宮,雖說規模不是很大,但在京城最知名的廟宇當中卻屬得上。首先得說它有點怪。一般的廟宇都是坐北朝南,惟獨這蟠桃宮廟是坐南朝北。為什麼呢?這得從它供奉的神像說起。蟠桃宮位於東便門。始建於明朝,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山門內有三層大殿,正殿為王母殿四面牆上塑有從四面八方給王母娘娘祝壽的群仙。與崇外蟠桃宮廟相對著的就是朝外的東嶽廟。這東嶽供奉的是赫赫有名的東嶽天帝。玉皇大帝是“眾神之王”,而相傳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之妻。蟠桃宮廟是東嶽廟的下院,東嶽廟是坐北朝南,那這蟠桃宮廟自然坐南朝北了。

蟠桃宮廟大殿上砌個“山”,殿有多高,“山”有多高。有多股香道,各路神仙,像什麼上八仙、中八仙、都打香道走,最高處是王母娘娘。每年農曆初一至初五,蟠桃宮都要開廟五天。上香人多,從東便門就能看到香菸繚繞。香客把砌的山都燻黑了。燒香給自己老人許願如果靈驗了,有的虔誠香客一步一叩首滿頭大汗從很遠的地方趕到這裡。還到廟後面放生池放生。小到籠中小鳥,大到豬、馬、牛、羊。積善積德以求善果。從崇文門至蟠桃宮前沿護城河南岸茶棚、貨攤林立。有大、小花柵欄(葦子編放花的)和賣各種風味小吃像:小棗豌豆黃、驢打滾、豆汁、油箅子的……還有賣花鳥魚蟲的、變戲法、花會、打把式、摔跤、擺地攤的,日用雜貨,應有盡有。人頭攢動水泄不通熱鬧非凡。那砂鍋里放著剛做好的小棗豌豆黃,賣者宛轉動聽的吆喝聲,樹杈上有形態各異彩色小鳥的工藝品和富有特色的用模子扣出的泥餑餑竇爾敦黃天霸大肚彌勒佛孫悟空白龍馬豬八戒各具形態的各種製品使廟會更具特色。蟠桃宮廟會的盛況延續了數百年,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雖然拜神的少見了,但廟會依然很熱鬧。後因修理東便門立交橋,蟠桃宮正位於主橋道被拆除,如今橋西南邊綠地中,有塊三米多高的石碑,就是蟠桃宮舊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