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缺穴

列缺穴

列缺穴在前臂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它屬於手太陰肺經穴位。在該穴處按摩,除能治療腕臂部病變外,還有助於治療頭部、項背部病證,故有“頭項尋列缺”的歌訣流傳。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列缺穴列缺穴

尋找方法:取此穴位時患者應正坐或仰臥,微曲肘,側腕掌心相對,列缺穴位於手腕內側(大拇指側下),能感覺到脈搏跳動之處。(或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主治症狀:列缺穴的主治症狀為:指壓列缺穴,可以使手動脈及血液流動,對於治療骨折、傷痕等後遺症非常有效。該穴為人體手太陰肺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取穴方法: 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簡便取穴法] 兩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橈側腕長伸肌腱內側;有頭靜脈,橈動、靜脈分支;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的混合支。
主治疾病:傷風,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牙痛。
人體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傷風頭痛項強; 配肺俞穴治咳嗽氣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
附註:手太陰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任脈。列缺穴,絡穴,手太陰手陽明任脈之會。
別名: 童玄,腕勞。
穴義: 肺經經水在此潰缺破散,溢流四方。
名解(1)列缺。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名意指肺經經水在此破缺潰散並溢流四方。本穴物質為孔最穴下行而來的地部經水,因其位處橈骨莖突上方,下行的經水被突出的橈骨(巨石)所擋,經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2)童玄。童,少兒也,與老人相對,少為陰,老為陽,此處代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水液。玄,帶赤的黑色也,即暗紅色。赤為火之色,為熱,意指穴內氣血特點有溫熱之性,黑為腎之色,表示穴內氣血為水液。童玄之名所指乃穴內氣血為溫性水液,即是受熱後變成的紅色液體——血。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即血),性溫熱。
運行規律:本穴的氣血走向有三支。第一支經水流向任脈,第二支經水流向大腸經,第三支經水循肺經主幹道而下行於經渠穴(當肺經經水量大並超過上述渠道的分流作用時,肺經經水則循脾部溢流)。
功能作用:將肺經經水分穴流於任脈、大腸經

治法:任脈不通則向內直刺多提插捻轉,表里不通則橫向外刺,本經受阻則循經而通。寒則補之,熱則瀉之,皆無灸,灸亦無功。

臨床套用

1.取穴方法

列缺穴列缺穴
(1)握拳,掌心向內,手腕微微向下垂,腕後橈側可見一高骨突起,此即橈骨莖突。該莖突的上方在用力握拳時可見一凹陷,即是列缺穴。
(2)兩手虎口張開,垂直交叉,食指壓在所取穴位側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端到達之處,於赤白肉際,有一凹陷,即是列缺穴。

2.按摩方法

(1)按法:用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處,逐漸用力,作深壓捻動。
(2)掐法:用拇指指端甲緣按掐列缺穴處,作下掐上提的連續刺激。
(3)揉法:用拇指指端揉動列缺穴。
(4)推法: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處,作有節律而緩慢均勻地推動。

3.養生作用

(1)治療頭面部疾病:在列缺穴處按摩,有助於治療偏頭痛、頭痛、顏面神經痙攣及麻痹、咽喉炎、牙關緊閉、齒痛等頭面部疾病。
(2)治療上肢病變:手肘、腕無力及疼痛,半身不遂,可在列缺穴處按摩
(3)治療肺經病證: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咯血及咳喘等肺經病證,均可按摩列缺穴。

4.說明

(1)按摩時,患手宜輕握拳,拳心向上,輕放桌上,然後如法或按或掐或揉。
(2)按掐時,列缺穴處會有酸脹或疼痛感,以酸脹感者為好。

補肺益腎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於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於肺經,還對大腸經和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偶感風寒而引起難以名狀的頭痛,這時就可以通過按揉列缺穴來疏衛解表,還可以結合熱毛巾敷額頭的方式一起進行。
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於其與任脈連線,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以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的作用,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鳴、眼睛乾澀等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