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骨下端骨折

橈骨下端骨折

橈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橈骨下端關節面3厘米以內的骨折,這個部位是松質骨與密質骨的交界處,為解剖薄弱處,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常伴橈腕關節及下尺橈關節的損壞。橈骨下端構成橈腕關節,其關節面向掌側傾斜10~15度,向尺側傾斜20~25度,當骨折發生移位時,其關節面角度發生改變,因此可形成常見的伸直型骨折和屈曲型骨折。橈骨下端骨折極為常見,多見於老年婦女、兒童及青年。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橈骨下端骨折多見於成年及老年人。其骨折發生在橈骨遠側端3cm範圍內。橈骨下端膨大,由松質骨構成,松質骨與堅質骨交界處為應力上的弱點,此處容易發生骨折。

橈骨下端構成橈腕關節,其關節面向掌側傾斜10-15°,向尺側傾斜20-25°,當骨折發生移位元時,其關節面角度發生改變,因此可形成常見的伸直型骨折(colles)和屈曲型(smith)骨折,曲型骨折(Smith骨折)占四肢骨折的0.11%,關節面骨折伴腕關節脫位(barton骨折)罕見。

疾病原因

橈骨下端骨折橈骨下端骨折

1、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最常見,多為間接暴力致傷。1814年由A.Colles詳加描述。跌倒時腕關節處於背伸及前臂鏇前位、手掌著地,暴力集中於橈骨下端松質骨處而引起骨折。骨折下端向背側及橈側移位。兒童可為骨骺分離;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輕微外力即可造成骨折且常為粉碎骨折,骨折端因嵌而短縮。粉碎骨折可累及關節面或合併尺骨莖突撕脫骨折及下尺橈關節脫位

2、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較少見,由R.W.Smith在1874年首次描述。骨折發生原因與伸直型骨折相反,故又稱反柯利氏骨折。跌倒時手背著地,骨折下端向掌側及尺側移位。

3、巴爾通骨折(Barton骨折)系指橈骨下端關節面縱斜型骨折,伴有腕關節脫位者。由J.R.Barton 1838年首次描述.跌倒時手掌或手背著地,暴力向上傳遞,通過近排腕骨的撞擊引起橈骨關節面骨折,在橈骨下端掌側或背側形成一帶關節面軟骨的骨折塊,骨塊常向近側移位,並腕關節脫位或半脫位。

疾病表現

橈骨下端骨折橈骨下端骨折

1、症狀
橈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橈骨下端關節面3cm以內的骨折,這個部位是松質骨與密質骨的交界處,為解剖薄弱處,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橈骨下端關節面呈由背側向掌側,由橈側向尺側的凹面,分別形成掌傾角(10度—15度)和尺傾角(20度—25度)橈骨莖突尺側與尺骨小頭橈側構成尺橈關節,與尺橈上關節一起,構成前臂鏇轉活動的解剖學基礎,橈骨莖突位於尺骨莖突平面以遠1—1.5cm,尺、橈骨下端共同語腕骨近側列形成腕關節。主要表現為腕部腫脹、壓痛明顯,手和腕部活動受限。

2、臨床表現
腕部腫脹、壓痛明顯,手和腕部活動受限。伸直型骨折有典型的餐叉狀和槍刺樣畸形,尺橈骨莖突在同一平面,直尺試驗陽性。屈曲型骨折畸形與伸直型相反。注意正中神經有無損傷。

1.受傷後腕關節上方明顯腫脹,疼痛,局部壓痛,有縱軸叩痛。

2.移位骨折有典型畸形,伸直型骨折下端向背側移位可出現“餐叉樣”畸形,向橈側移位可出現“槍刺刀”畸形。屈曲型骨折則出現相反的畸形。

疾病檢查

橈骨下端骨折 橈骨下端骨折
1、檢查
本病的輔助檢查主要是X線檢查,X片可清楚顯示骨折及其類型。伸直型者橈骨骨折下端向背橈側移位,關節面掌側及尺側傾斜角度變小、消失、甚至反向傾斜。橈骨遠骨折端與近側相嵌插,有的合併尺骨莖突骨折及下尺橈關節分離。屈曲型骨折橈骨下端向掌側移位。對輕微外力致傷的老年患者,應作骨密度檢查,以了解骨折疏鬆情況。

2、輔助檢查
X片可清楚顯示骨折及其類型。伸直型者橈骨骨折下端向背橈側移位,關節面掌側及尺側傾斜角度變小、消失、甚至反向傾斜。橈骨遠骨折端與近側相嵌插,有的合併尺骨莖突骨折及下尺橈關節分離。屈曲型骨折橈骨下端向掌側移位。對輕微外力致傷的老年患者,應作骨密度檢查,以了解骨折疏鬆情況。

疾病診斷

橈骨下端骨折 橈骨下端骨折

1、診斷
(1)、伸直型骨折

傷後局部疼痛,腫脹,可出新典型畸形姿勢,即側面看呈“銀叉”畸形,正面看呈“槍刺樣”畸形,檢查局部壓痛明顯,腕關節活動障礙。X線拍片可見骨折下端向橈、背側移位,近端掌側移位,因此表現出典型的畸形體徵,可通知伴有下尺橈關節脫位。
(2)、屈曲型骨折
受傷後,腕部下垂,局部腫脹,腕背側皮下淤斑,腕部活動受限,檢查局部有明顯壓痛。X線拍片可發現典型移位,近折噸向背側位,遠折端向掌側、橈側移位,與伸直型骨折移位方向相反,成為反Colles骨折或Smith骨折。
(3)、橈骨下端關節面骨折伴腕關節脫位
臨床上表現為與Colles骨折相似的“銀叉”畸形及相應的體徵。X線拍片可發現典型的移位,當跌倒時,腕關節屈曲手背著地受傷,可發生與手術相反的橈骨下端掌側關節面骨折及腕骨向掌側移位。這些骨折較少見,臨床上長漏斬或錯誤診斷為腕關節脫位,只要仔細閱讀X線片診斷並不困難。

2、鑑別診斷
本病主要表現為腕部腫脹、壓痛明顯,手和腕部活動受限等,這與許多骨骼關節損傷有著相同的表現,故臨床上需與許多疾病進行鑑別,但一般利用X線檢查便可確診。需要與本病做鑑別診斷的有:
(1)、橈骨骨幹骨折;
(2)、橈骨頸骨折;
(3)、橈骨頭骨折;
(4)、腕關節脫位等。

3、診斷依據
(1)、跌傷時有手掌或手背著地的創傷史。
(2)、具有上述症狀和體徵。
(3)、X線攝片可確診。

辨證分析

橈骨下端骨折橈骨下端骨折
1、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均可造成橈骨下端骨折,但多為間接暴力所致。根據受傷姿勢和骨折移位的不同,一般可分為伸直型和屈曲型兩種。跌倒時,腕關節處於過伸位,手掌先著地,軀幹向下的重力與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於橈骨下端,造成伸直型骨折;骨折下端向背側和橈側移位,橈骨下端關節面改向背側傾斜或成為負角,向尺側傾斜減少或完全消失,甚至形成相反的傾斜。若被重物打擊、碰撞等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為粉碎型。老年人肝腎虧虛、骨質疏鬆,骨折常呈粉碎並可波及關節面。跌倒時,若腕關節處於掌屈位,手背先著地,可造成屈曲型骨折,骨折下端向背側和橈側移位。

2、骨折初期,暴力傷及人體經絡血脈,氣機運行不暢,氣滯能使血凝,血凝能阻氣行,瘀血滯於肌表則為青紫腫痛,阻於營衛則郁而化熱,故其病機多為氣滯血瘀。老年患者則多素體虛弱,氣血虧損,肝腎虧虛。

症狀體徵

史密斯骨折的症狀體徵
症狀與柯萊斯骨折相似,腕部畸形與柯萊斯骨折相反,骨折遠端向掌側移位腕呈屈曲狀,橈骨遠端關節面向掌側傾斜骨折近端向背側突出,拍腕關節正側位X線片,可明確診斷。
分型:在臨床上一般可將其分為以下兩型。
1.關節外型指骨折線不波及關節面者,最為多見,骨折線大多呈橫形,少數為斜形,後者復位後維持對位較困難,多需附加手指牽引。
2.關節受累型凡骨折線波及關節者均屬此型,由於史密斯骨折在臨床上少見,故無必要將此類患者再作更進一步的分型。
外傷史,局部腫脹,疼痛,畸形,骨折遠端向掌側移位腕呈屈曲狀,橈骨遠端向背側突出,正側位腕關節X線片,可明確診斷。

治療措施

1、整複方法

橈骨下端骨折橈骨下端骨折
(1)伸直型骨折線未進入關節、骨折端完整者患者坐位或平臥位,患肢外展,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上段,術者兩手緊握手掌,兩拇指並列置於骨折下端背側,其餘四指置於其腕掌部,扣緊大小魚際肌。先順勢拔伸2-3分鐘,待重疊移位完全矯正後,將前臂遠段鏇前,兩拇指將骨折下端向掌側按壓,其餘四指將腕關節背伸,加大骨折端向掌側成角;然後利用牽引力,順縱軸方向驟然猛抖,兩食指將骨折近端向背側托頂,兩拇指將骨折下端向掌側按壓並將腕關節掌屈,以矯正骨折端向背側移位,同時迅速將腕關節尺偏以矯正骨折端向橈側移位。

(2)伸直型骨折線已進入關節、骨折粉碎者患者坐位或平臥位,肘關節屈曲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患肢前臂上段,另一助手握患肢拇指及其餘四指,兩助手行拔伸牽引,持續2-3分鐘,矯正骨折斷端的嵌入或重疊移位。術者立於患肢外側並面向患肢下端,雙手拇指在背側按壓骨折下端,雙手其餘各指置於近端的掌側提近端向背側,以矯正骨折下端向背側移位;術者一手將骨折下端向尺側推擠,另一手將骨折近端向橈側推擠,同時令下端的助手將患腕掌屈、尺偏,以矯正骨折下端向橈側移位。

(3)屈曲型骨折患者坐位,肘關節屈曲90°,前臂中立位或鏇後位。一助手握患肢前臂上段,另一助手持握手指,兩助手拔伸牽引2—3分鐘。待嵌入或重疊移位矯正後,術者用兩手拇指由掌側將骨折下端向背側推擠,同時用食、中、環三指將骨折近端向掌側按壓,與此同時牽引手指的助手徐徐將腕關節背伸、尺偏,使之復位。

2、橈骨下端骨折的固定方法
在維持牽引下,局部外敷藥物後,用四塊夾板超腕關節固定。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下端背側和近端掌側各放一平墊,然後用四塊夾板固定,橈、背側夾板下端應超過腕關節,限制手腕的橈偏和背伸。屈曲型骨折則在下端掌側和近端背側各放一平墊,橈、掌側夾板下端應超過腕關節,限制橈偏和掌屈。固定墊、夾板放妥後,用三條布帶縛扎,將前臂置於中立位,用三角巾懸吊於胸前,保持固定4~5周,兒童患者則固定3周左右。

橈骨下端骨折橈骨下端骨折
3、無移位的骨折用石膏四頭帶或小夾板固定腕關節於功能位3-4周。

4、有移位的伸直型骨折或屈曲型骨折多可手法復位成功。伸直型骨折,非粉碎性未累及關節面者,常採用牽抖復位法;老年患者、粉碎骨折、累及關節面者,常採用提按復位法。復位後,保持腕關節掌屈及尺偏位,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4周。屈曲型骨折縱向牽引後復位方向相反,復位後,腕關節背屈和鏇前位固定4周。固定後即拍X線片檢查對位情況外,1周左右消腫後需拍片複查,如發生再移位應及時處理。

5、粉碎性骨折復位困難或復位後不易維持者(如巴爾通骨折),常需手術復位,克氏針、螺絲釘或T型鋼板內固定。術後石膏固定6周。

6、合併症的處理骨折畸形連線,凡導致功能障礙者,應手術糾正畸形及內固定。下尺橈關節脫位影響前臂鏇轉者,可切除尺骨小頭。合併正中神經損傷,觀察3個月不恢復者,應探查松解神經,並修平突出的骨端。遲發性伸拇肌腱斷裂者,應去除骨贅、修復肌腱。骨質疏鬆者應給於相應治療,以防止其它嚴重骨折(如股骨頸骨折)合併症的發生。

7、功能鍛鍊骨折固定期間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動鍛鍊。尤其老年人,要防止肩關節僵硬。

藥物治療

初期
治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方藥
1、主方桃紅四物湯(吳謙等《醫宗金鑒》 )
處方:當歸12克,白芍12克,生地黃15克,川芎5克,桃仁12克,紅花9克。水煎服,每日l劑。
若腫脹、疼痛較甚者,可加三七末3克(沖服)、木通12克、乳香5克。
2、外用方雙柏散(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講義》 )
處方:側柏葉2份,黃柏l份,大黃2份,薄荷l份,澤蘭1份。共研細末,以水、蜜糖煮熱,調成厚糊狀,
外敷患處。

中期
治法:和營生新,接骨續損。
方藥
1、主方和血舒筋方(《廣東省中醫院《四肢骨折和脫臼治療圖解》 )
處方:當歸12克,續斷12克,木香12克,威靈仙12克,白芍12克,五加皮12克,忍冬藤18克,雞血藤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外用方接骨膏(廣東中醫學院 《外傷科學》 )
處方:五加皮2份,地龍2份,乳香1份,沒藥l份,土鱉蟲1份,骨碎補1份,白及1份。共為細末,用蜂蜜調成厚糊狀,外敷患處。

橈骨下端骨折肢傷三方
後期
治法:養氣血,補肝腎,壯筋骨。
方藥
1、主方肢傷三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
處方:當歸12克,白芍12克,續斷12克,骨碎補12克,威靈仙12克,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黃芪15克,熟地黃15克,自然銅10克,土鱉蟲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外用方上肢損傷洗方(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講義》 )
處方: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荊芥9克,防風9克,紅花9克,千年健12克,劉寄奴9克,桂枝12克,蘇木9克,川芎9克,威靈仙9克。解除夾板固定後,煎水熏洗患肢,每日l劑。橈骨下端骨折的練功活動骨折整復固定後,即應鼓勵患者進行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屈伸活動,及肩、肘關節活動。解除固定後,作腕關節屈伸、鏇轉和前臂鏇轉活動鍛鍊。

飲食保健

.橈骨下端骨折患者飲食宜忌
1)高能量、高蛋白膳食:有助於恢復元氣。但宜在骨折2周后食用。骨折初期還應以清淡飲食為宜。
2)維生素D:骨折後若一直在室內休養,曬不到太陽,容易缺乏致維生素D。因此骨折後要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魚、肝臟、蛋黃等),並儘可能多曬些太陽。
3)維C: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有山楂、鮮棗、獼猴桃、草莓、桂圓、荔枝、柑橘等,蔬菜則有黃花苜蓿(草頭)、辣椒、甜椒、油菜薹、花椰菜、抱子甘藍(湯菜)、苦瓜、豆瓣菜、綠花菜、青莧菜等。
4)水:骨折後由於久坐不動,容易引發便秘,此時應多喝些水來保證腸道暢通。
骨折後2周,可補充的飲食有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d,鈣及蛋白質。骨折5周以上,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鹿筋湯、燉水魚等,能飲酒者可選用杜仲骨碎補酒、雞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
5)骨頭湯:很多人認為骨頭湯可以補鈣,其實骨頭裡的鈣質並不能直接被人吸收。骨頭湯裡面的主要營養是膠原,多吃膠原對骨折病人是有益的,但在骨折後的1-2周內不宜多吃,因為太過於肥膩了,可能會使得瘀血積滯,影響恢復。
6)補鈣:雖然鈣是骨頭的重要成分,但補鈣對治療骨折並無好處,反而可能引起血鈣增高。骨折病人如本身並不缺鈣,只要加強功能鍛鍊就能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加速斷骨的癒合,不應盲目補鈣。
7)不消化之物:骨折病人由於長期在家休養,加上傷處腫痛,因此食慾往往不振。如吃太多有營養、滋膩的食物,不但會更倒胃口,還會引發便秘。故骨折後應多吃利於消化通便的食物,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脹氣或不消化食物。
8)糖:骨折後如過量食用糖類,可導致鈣被大量損耗,不利於骨折患者的康復。過多的白糖還會使體內維生素B1的含量減少,維生素B1不足,將大大降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能力,影響功能的恢復。
9)三七片:骨折初期服用三七片能收縮局部血管,治療骨折出血。但骨折恢復一周后,出血已停,傷骨處需要有新鮮的血液供應方能快速復原,如此時還服用三七片會導致血管一直處於收縮狀態,血液運行不暢,對骨折癒合不利。

橈骨下端骨折併發症

本病多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其併發症主要有以下幾種:
1、正中神經損傷;
2、遲發性伸拇肌腱斷裂;
3、股骨頸骨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