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穴

氣穴

氣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於《針灸甲乙經》,別名胞門、子戶。位於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現代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尿路感染、腸炎等,直刺1~1.5寸。氣穴是液壓系統中常出現的故障現象,它會引起液壓系統工作性能惡化,除了產生振動和噪聲外,還會因氣泡占據一定空間,而破壞液體的連續性、降低吸油管的通油能力,使容積效率降低,損壞零件,縮短液壓元件和管道的壽命,造成流量和壓力波動。油液在液壓系統中流動時,流速高的區域壓力很低,當壓力低於工作溫度下油液的空氣分離壓時,溶解於油液中的空氣將分離出來形成氣泡。

基本介紹

氣穴是液壓系統中常出現的故障現象,它會引起液壓系統工作性能惡化,除了產生振動和噪聲外,還會因氣泡占據一定空間,而破壞液體的連續性、降低吸油管的通油能力,使容積效率降低,損壞零件,縮短液壓元件和管道的壽命,造成流量和壓力波動。

氣穴現象

油液中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空氣,一部分呈氣泡狀態,一部分溶於油液中。在常溫和大氣壓下,一般礦物油能溶解約6%~12%的空氣。油液溶解空氣的能力與油液的壓力成正比。油液在液壓系統中流動時,流速高的區域壓力很低,當壓力低於工作溫度下油液的空氣分離壓時,溶解於油液中的空氣將分離出來形成氣泡。此外,當油液壓力低於當時溫度下的飽和蒸汽壓時,油液汽化,也在油液中形成氣泡。上述兩種情況都將使氣泡混雜在液體中,產生氣穴,使充滿在管道或元件中的油液成為不連續狀態而產生氣穴現象。油液的空氣分離壓與油液的種類、油溫和空氣溶解量有關,溫度越高,空氣溶解量越大,則空氣分離壓越高。

名解方法

(1)氣穴。穴內物質為氣態物也。本穴物質為大赫穴傳來的高溫高壓水氣,至本穴後,快速強勁的高溫高壓水氣勢弱緩行並擴散為溫熱之性的氣態物,故而得名。

(2)胞門。胞,胞宮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胞門名意指胞宮的外輸氣血由此外出沖脈。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溫熱之氣,此氣來源於胞宮,在本穴開始向沖脈以外傳輸,是沖脈氣血外出的主要門戶,故名胞宮。子戶名意與胞宮同。

(3)沖脈足少陰之會。本穴物質既有腎經氣血又有沖脈氣血,故為沖脈足少陰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熱性水氣。

運行規律:循腎經上傳及散輸小腹各部。

功能作用:補益沖任。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取穴方法

該穴位於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該位於人體的下腹部,關元穴左右一指寬處。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動、靜脈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及髂腹下神經。

解剖

在腹直肌內緣;布有腹壁下動、靜脈;有第11肋間、肋下神經和髂腹下神經分布。

主治疾病

月經不調,白帶,小便不通,泄瀉,痢疾,腰脊痛,陽痿。生理不順、腰部疼痛、冷感症等。該穴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重要穴道。

人體穴位配伍:配天樞穴、大腸俞穴主消化不良;配中極穴、陰陵泉穴、膀胱俞穴主五淋、小便不利;配氣海穴、三陰交穴、腎俞穴、血海穴治月經不調、血帶、宮冷不孕、先兆流產、陽痿、不育症。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可灸。

附註:沖脈、足少陰會穴。

氣穴:沖脈足少陰之會。

別名:胞門穴,子戶穴。

穴義:腎經沖脈氣血在此變為和緩的熱氣。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尿路感染、腸炎等。

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月水不通,奔豚,泄氣,上下引腰脊痛。沖脈、足少陰之會。

《銅人針灸經》:月事不調。

醫學研究

以單向捻針法針刺豚鼠“三足里”穴至手下針感,製備得氣穴位的整肢體冰凍切片和掃描電鏡標本,分別在光鏡和電鏡下觀察、各標本均見針孔,其周圍組織有程度不同的形態學改變,皮下層針孔周圍結締組織纖維明顯呈渦鏇狀,肌層針孔周圍有肌內衣結締組織纖維環繞,並見肌纖維明顯受牽拉而扭曲,移位,鄰近針穴的小血管,小神經受力移位變形,提示以結締組織為中介,捻針力可刺激穴區多種針感組織結構,這可能是針感形成及其複雜性的生物

人體穴位大全(一)

中醫博大精深,其中針灸之術更是名揚中外,而針灸之術之基礎在於對於人體穴位的了解和掌握。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下人體中的各個穴位,旨在傳承文化,以揚國粹。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