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穴

血海穴

血海穴,是足太陰脾經的一個普通腧穴,位於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主治婦科病,血熱性皮膚病,膝股內側痛。操作方法為直刺1~1.5寸。

基本信息

名稱釋義

(1)血海。血,受熱變成的紅色液體也。海,大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為脾經所生之血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陰陵泉穴外流水液氣化上行的水濕之氣,為較高溫度較高濃度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氣血物質充斥的範圍巨大如海,故名。
(2)百蟲窩。百,數量詞,形容多也。蟲窩,蟲之所生之地也。百蟲窩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其特性為濕熱。本穴物質為聚集而成的脾經之氣,性濕熱,而本穴所應的時序、地域又為長夏的中土,是百蟲的產生之時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蟲窩。
(3)血郄。血,指穴內物質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運行出入為細小之狀。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其性既濕又熱,是血的氣態物存在形式。穴內氣血物質的出入為水濕雲氣,水濕雲氣折合為血則其量較小,如從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

意義

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功能作用

化血為氣,運化脾血。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定位

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

解剖

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

主治

1.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婦科病;
2.隱疹、濕疹、丹毒等血熱性皮膚病;
3.膝股內側痛。

操作

直刺1~1.5寸。

臨床運用

1.治瘡瘍本穴可以清血利濕,治血液中血濁血毒血熱引起的瘡瘍。
2.治血疾病統治凡與血液循環有關的疾病。
3.治皮膚癢血虛、血躁,血稠引起的皮膚癢,用拍穴法。
4.治蕁麻疹風寒外侵肌表引發一連串皮膚丘疹,用拍穴法。
5.脫髮禿頭本穴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毛囊微循環,使發易長少油不脫落。
6.治膝蓋痛例如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膝關節炎,多與風濕有關,中醫認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穴可以祛風清熱、疏筋活血與陽陵泉穴同按效果更好。
7.治月經不順包括月經有血塊、經期提早或延後、血崩、經血淋瀝不斷、閉經、痛經。
8.腹股溝濕疹病因多為濕熱下注,本穴可利濕清熱。
9.治療陰囊濕疹和股癬採用放血療法,配合拔罐。

配伍

配三陰交穴治月經不調;配曲池穴治癮疹。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若血閉不通,逆氣脹,血海主之。
2.《針灸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
3.《類經圖翼》主帶下,逆氣,腹脹。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