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關穴

內關穴

內關,針灸學名詞屬手厥陰心包經。內關穴的國際標準代號為PC6。別名:陰維穴。常用針灸穴位。屬手厥陰心包經,是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經氣至此分行到表里相屬的手少陽三焦經,故穴如關隘,與陽經相聯。針灸學名詞屬手厥陰心包經。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基本信息

名解

內關穴內關穴

內關。內,內部也。關,關卡也。內關名意指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注入體內。本穴物質為間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經的體內經脈,心包經體內經脈經水的氣化之氣無法從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體表,如被關卡阻擋一般,故而得名。

人體位置

取此穴道時應要患者採用正坐或仰臥,仰掌的姿勢,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從近手腕之橫皺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或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

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下為正中神經掌皮支,最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主治症狀

內關穴的主治症狀為: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嘔吐,呃逆失眠癲狂,癇證,郁證,眩暈,中風偏癱哮喘偏頭痛,熱病,產後血暈,肘臂攣痛。

治療機理

內關穴可以疏通經絡治療心包經及前臂諸疾,心主血脈,又主神明,心包與心本同一體其氣相通、心包為心之外膜、絡為膜外氣血通行的道路,心包絡是心臟所主的經脈、心不受,由心包代心受邪而為病,凡邪犯心包影響心臟的神志病和氣滯脈中心絡瘀阻所致病徵皆取本穴。情志失和、氣機阻滯而致肺氣上逆,胃氣上逆以及氣滯經絡,氣滯血瘀等病徵亦屬本穴主治範圍,內關通於陰維脈,陰維脈聯繫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並會於任脈還與陽明經相合,以上經脈都循行於胸脘脅腹,故內關又善治胸痛、脅痛、胃痛、心痛、結胸、反胃、胸脘滿悶、脅下支滿、腹中結塊以及瘧疾等。

臨床套用

陣發性心動過速:
心率突然增至每分鐘120次以上,患者自覺心悸、眩暈、頭昏眼花等。針刺兩側內關穴,取中等刺激,平補平瀉。使針感在經絡末端應答,以治原發心疾,使心率得平。

心動過緩:
竇性心動過緩,每分鐘心率在40~60次以內,患者自覺頭暈、胸悶、心悸、氣短,針刺內關穴可使心率增快,針用平補平瀉,刺激不能過強以免反而抑制心率。

心絞痛:
當心絞痛發作時,若身邊無藥可針刺內關穴。取雙側穴位,用較強刺激同時行針,可使心絞痛很快緩解。

高血壓病:
舒張期血壓升高的患者,伴有頭昏、脹痛、頸強、胸悶痛等症狀,而動脈硬化尚不太嚴重者。針刺內關穴治療效果很好。用較強刺激可使舒張壓下降。

胃痙攣:
發作時胃痛劇烈,針利內關穴同時配用足三里,雙側同時進針,取強刺激.具有明顯的解痙止痛作用。

呃逆、嘔吐(胃寒型):
針刺雙側公孫、內關,行捻轉瀉法,強刺激,並保持針感。以行氣降逆,溫胃散寒2.7梅核氣:與合谷、少商組合,能明顯地開郁化痰,消除梅核氣。

癔病:
本病多由情志所傷或精神過度緊張所致,其症狀悲傷欲哭、心中煩亂、睡眠不安,重者不言、不食。針刺內關穴強刺激,重者配人中針刺。

陰虛火熱:
合谷少商三陰交太溪組合,可使津液上輸咽喉,達到潤燥作用。

胸脅痛:
太淵、合谷相合,同時配合局部推法,能消除疼痛

眩暈: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眩暈症多因肝旺脾虛,痰濕中阻,氣逆犯竅。用內關與天樞、太沖組合,內關理氣和胃,降逆化濁為主,天樞醒脾化濕,太沖平肝降逆為輔,三穴相合,一補一收,一化一運,一降一和,配伍精當,故能全收。

胃脘痛(寒邪犯胃):
針雙側公孫、內關,快刺入,強刺激,以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咽喉痛:
與合谷、少商組合有良好效果,尤其對急性患者甚佳。

胸脅痛:
與太淵、合谷相合,同時配合局部推法,能消除疼痛。

落枕:
以內關透外關,兩穴相透,交通氣血,調補陰陽,故病可愈。

痛經(氣虛血虧型):
取雙側內關用捻轉補法。三陰交、素髎均用平補平瀉法.三穴共用可理氣養血,活血止痛,昇陽固脫。

治療上半身疼痛:
以指壓“外關”和“內關”最有效。

發生暈車時:
可用大拇指掐在內關穴,可緩解症狀。

按摩方法

治療心腦血管及消化系統疾病

內關穴內關穴

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壓右內關穴上,左手食指壓在同側外關上,按捏10~15分鐘,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壓左側的穴位,反覆操作即可。

胃病

一旦感覺胃不舒服,就輪流用左右手的拇指按揉另一隻胳膊的內關穴,經常是在胃疼得要命的時候,通過按揉內關穴,便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其實,保養胃其實特別簡單,就是經常按揉內關穴。可以利用坐車或者看電視的時間按揉內關穴。內關穴在腕的橫隔紋上中間2寸凹陷處。一定要以自己手的中指第2個關節為“1寸”,千萬別拿尺子量,穴位找不準,是不會起作用的。

治療嬰兒呃逆

嬰兒內關穴(掌後距腕2厘米的兩筋間),用大拇指放在穴位部位,呈螺鏇形順時針方向重複按摩,用力均勻。按摩次數和力度應根據呃逆輕重而定,輕者按摩嬰兒單手內關穴10~15次即愈,未愈者換另一隻手繼續按摩10~15次即愈;輪換按摩雙手不愈為重症,須加大力度按摩,讓嬰兒啼哭並哺乳少許。

揉法按摩是推拿療法中推、拿、揉、掐、按、運等手法之一,由於此法接觸面較大,易選準穴位,故治療效果好。操作時注意避免損傷嬰兒皮膚,必要時可用嬰兒粉、潤膚油等塗於按摩部位。

在體育方面的套用

毫針刺激對運動後的恢復有很好的效果﹐而且不受環境場地的限制﹐可以做為輔助恢復疲勞的方法之一。因此毫針刺激內關穴可視為一個安全﹑簡單﹑經濟的恢復疲勞的方法﹐可提供各種運動項目的教練﹐幫助選手做為保健與輔助恢復疲勞的方法。

人體穴位

頭部穴位(正面)頭維穴 | 髮際穴 | 陽白穴 | 印堂穴 | 攢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溝穴 | 瞳子髎穴
頭部穴位(背面)百會穴 | 後頂穴 | 風府穴 | 啞門穴 | 完骨穴 | 風池穴 | 天柱穴
頭部穴位(側面)太陽穴 | 下關穴 | 客主穴 | 耳門穴 | 聽宮穴 | 翳風穴 | 頰車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 | 膻中穴 | 鳩尾穴 | 巨闕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氣海穴 | 關元穴 | 中極穴 | 氣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門穴 | 日月穴 | 天樞穴 | 氣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人體背部穴位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陽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門穴 | 腰俞穴 | 腰陽關穴 | 上仙點穴 | 六華灸穴 | 風門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陰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腸俞穴 | 關元俞穴 | 小腸俞穴 | 膀胱俞穴
人體上肢穴位內關穴 | 外關穴 | 曲池穴 | 尺澤穴 | 治癢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陽池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沖穴 | 落枕穴 | 指間穴 | 太淵穴 | 口內穴 | 胃腸穴 | 手三里穴
人體下肢穴位膝眼穴 | 梁丘穴 | 復溜穴 | 陰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陽陵泉穴 | 陰陵泉穴 | 三陰交穴 | 百里穴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 | 大敦穴 | 太沖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脈穴 | 丘墟穴 | 崑崙穴 | 足臨穴 | 行間穴 | 里內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壓點穴 | 第二厲兌穴 | 第三厲兌穴 | 阿基里斯腱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