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頂

北頂

北頂,五朵山主峰,也稱聖朵。鎮平北頂五朵山因有五座山峰並峙而得名,其主峰鎮平北頂為五朵山最高山峰,海拔1665米,久負盛名的中原道教聖地,兼具南秀北雄,並有始建於唐代的祖師廟而聞名,吳筠在此創立道觀,朱允炆在此避難,鎮平五朵山與南頂湖北武當山遙相呼應,因而素有北頂之稱,鎮平北頂是南陽歷史文獻記載的五朵山。

基本信息

北頂概述

北頂主峰聖垛北頂主峰聖垛
鎮平五垛山因有五座山峰並峙而得名,其主峰聖垛為鎮平最高山峰,兼具南秀北雄,並有始建於唐代的祖師廟而聞名,與“南頂”湖北武當山遙相呼應,素有“北頂”之稱。北頂屬八百里伏牛山余脈,位於南陽市西北部,距鎮平縣城41公里。北頂不僅有秀奇的自然景觀,還是中原道教聖地

自然風貌

北頂地處北緯33°22′,東經112°20′,聖垛海拔1665米,似一柱擎天,直插雲霄。聖垛四周有四峰環繞,一禪庵垛,在聖垛北0.5公里處,海拔1418米;二摩雲垛,也稱迎風垛,在聖垛南l公里處,海拔1620米,以雲霧繚繞其巔峰而得名;三嬌女垛,也名犟山、降山,在聖垛3公里處,其他四垛皆朝聖垛,惟此垛不朝,有不即不離的嬌女之態,今稱歪五垛;四啞女垛,在聖垛西南1.5公里處,海拔1588米,今稱壓弓垛。山水自白雲寺奔流而下,自頂至麓,依次形成大潭、二潭、三潭三個瀑布。北頂總面積58平方公里 。

道教文化

北頂祖師廟始建於唐初,由著名道士吳筠創建,稱“吳筠觀”。明永樂元年,因明朝第二個皇帝朱允炆曾在此修道、隱居,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將其封為真武祖師,令天下道觀一律供奉,故此吳筠觀改名為祖師廟。後因朱允炆移居武當山修煉,武當山被人們稱之謂“南頂”,之後人們就習慣稱五垛山為“北頂”。如今建築在聖垛垛頂的“北頂祖師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遊客登臨北頂,站在山腰的青牛宮遙望垛頂的祖師廟,整座廟宇懸在半空雲霧中,若隱若現似空中樓閣,別有一番風味。進入玄武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6米、深5米,建築面積70平方米,可容納香客100餘人的雙層斗拱歇山式大殿。殿眉上方,懸掛著“北頂祖師廟”五個鎦金大字,門聯為“心似白雲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令人回味,發人深思。進入殿中央供有身高2米、體寬1米的祖師彩塑一尊,左供玉皇大帝,右供財神,座座雕塑栩栩如生。殿內地面用青磚鋪設,砌面布滿了凸凹不平的坑痕,這是頂禮朝拜者雙膝跪地,年久日深磨下的。千百年來,北頂祖師廟已成為豫、鄂、陝3省數百萬香客朝聖的場所,是信眾上香朝拜的道教聖地,在中國道教文化中享有重要地位。據傳,農曆三月三是真武大帝的生日,因此,每年三月三這一天,數以萬計的香客,沐浴更衣,自四面八方而來,上香許願,蔚為壯觀。

主要景觀

北頂主峰奇峰相峙,飛瀑高掛,怪石林立,泉流潺潺,春天杜鵑爛漫,夏日綠意盎然,秋季層林盡染,冬季銀裝素裹。景區內有“五垛曉煙”、“金頂日出”、“三潭夜月”、“鷹嘯長空”、“群蝶戲瀑”、“仙女沐浴”、“拴馬樁”、“藏兵洞”、“插劍石”、“青牛宮”等四十多個名勝景點。

交通信息

交通路線:鎮平縣城—石佛寺—二龍—北頂(鎮平五朵山主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