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誥》

《真誥》

《真誥》是道教上清派重要典籍,為南朝道士陶弘景所著。今《道藏》收有《真誥》二十卷。《真誥》全書內容龐雜,是道教上清派重要典籍,書中所涉及的許多經書、大量道教人物和方術等,都是研究道教的一份重要歷史資料。

簡介

《真誥》是道教上清派重要典籍,為南朝道士陶弘景所著。今《道藏》收有《真誥》二十卷,書前有宋寧宗嘉定十六

真誥真誥

年(公元1223年)高似孫所作的序,對該書的內容加以簡介:“誥者,告也。……能通乎緯,必知誥矣。陶君之意,亦謂卦六十四,道之元也;道德五千言,元之道也。其餘賾元之奧,鉤玄之微,能與易、老貫者,各形乎言,各見乎事。雖然,事與言非元矣。”序言認為該書與易道相通。《真誥》的篇名都用三個字組成,有《運題象》、《甄命授》、《協昌期》、《稽神樞》、《闡幽微》、《握真輔》、《翼真檢》七篇。

主要內容

以下從四個方面介紹本書的大致內容。

一、《真誥》中較多記載傳道之事。如《運題象》中說:“清虛真人授書曰:黃赤之道,混氣之法,是張陵受教施化,為種子之一術耳,非真人之事也。吾數見此行而絕種,未見種此而行生矣。百萬之中,莫不盡被考罰者矣。千萬之中,誤有一人得之,得之遠至於不死也。”“又有一人甚少,整頓,建芙蓉冠,朱衣帶劍,未曾見也。意疑是桐柏山真人王子喬,多論金庭山中事,言多有不可解者,恭敬紫微、上真九華妃也。”書中充滿了神秘、虛幻色彩。

二、《真誥》中較常談到修道養生之術。《甄命授》中談到“道”:“道者混然,是生元炁,元炁成然,後有太極,太極則天地之父母,道之奧也。”道自身是虛無的“混然”狀態,然後道又相繼衍生出“元炁”、“大極”這兩種混然之氣。要想達到這種“混然”的狀態,就要求心地清靜、排除私慾雜念,專心修道,即“凝心虛形”、“抱玄念神”,進入一種忘我、全神貫注於道念的境地。相反,如果心思不專,雜念真胸,心猿意馬,就不能進入良好的修道狀態。為了做到心神專一。首先要做到情感平靜、穩定,不喜不憂,寵辱不驚,因為“喜怒損志,哀戚損性”;其次要戒除貪圖榮華富貴的世俗雜欲,而應清心寡欲;另外還要矢志不移的“勤苦”,這樣才可修道。存思法是修道養生的重要途徑,《真誥》中作了較詳細的闡述,這充分體現了上清經法的特點,也表明了陶弘景是站在上清派立場上的。 書中介紹了數種存思法:一是存思五神法。五神是指人體的兩手兩腳和頭部,修煉者修道時構想自己的頭部為青色、兩手為紅色、兩腳為白色,“則去仙近矣”。二是存思日月法。首先在心中存思太陽的形象,然後構想太陽從中進入體內,洞徹心腑,頓時覺得心暖神清。另一種存日法則是,先在心中存思太陽形象,構想其霞光輝映、火紅一片,然後構想太陽的光芒升到喉嚨,直到牙齒間,再構想日光返回到胃中。如此能夠“內視”,開目見心,胃中光彩鮮麗。如果一日三為之,則一年疾病盡除免;行之五年,則全身煥光澤;行之十八年而得道,則人行日下無影跡,又可迴避鬼怪災禍。存月法大致過程是:構想素潔的月光從心中照入咽喉,再到齒間,皎潔的光芒再回復到體內胃中。三是存氣法。修煉者存思心中有白氣,臍中有黃氣,頭部有黑氣,三氣生成,如雲朵縈繞全身,雲氣忽變成火,火又燒身,渾身透徹,這樣修煉可以長生不死。修道養生的另一方法是服食仙丹妙藥。《甄命授》的《服術敘》著重敘述服食之術,認為服食的妙處在於除卻“百災、百毒、百疫”。《協昌期》中介紹了一些具體的養生藥方,如“兀散五斤,伏苓煮三沸,搗取散五斤,右二物,合和更搗二千杵,盛以密器,旦服五合,百災、百毒、百疫不能犯,百童而壯健,久服能飛越峰谷,耳聰目明矣。”《真誥》認為修道求仙應與健體養生結合起來,若“學道者常不能慎事,尚自致百疴”,則不能得道成仙。故書中闡述了不少養生保健的具體方法,主要有清心靜神、肌體按摩、叩齒生津等,這些對後世養生頗有影響。

三、《真誥》還介紹了一些修仙之地。該書《稽神樞》較詳盡地描述了那些修仙之地的來歷、地理位置、眾神仙跡等。如“金陵之土似北邙及北谷關,土堅實而宜禾穀,掘其間作井,正似長安鳳門外井水味,是清源幽瀾,洞泉遠沽耳。水色白,都不學道,居其土,飲其水,亦令人壽考也。”“大茅山中,茅山相連。長阿中有連石。古時名為積金山,此山中甚多金物,此處宜人住,可索有水處,為屋室靜舍,為佳。”《稽神樞第一》中詳盡記述了道教茅山派的發源地句曲山(即茅山)的地理位置、山名由來、山景水色、地質礦藏、歷史傳說等,顯示出茅山是最佳的修道處。與《稽神樞》描述的山清水秀的仙境相對照的則是《闡幽微》中所記述的森嚴恐怖、血腥累累的地獄——鬼王都城羅酆山以及居在此山的形形色色、職位大小不一的鬼神。這裡所描述的鬼神譜系與《真靈位業圖》在第七神譜系列中的鬼神譜系有些類似。

四、有關《上清經》的傳授歷程。《真誥》第十九卷《翼真檢第一》中的《真誥敘靈》具有重要的道教史料價值,主要敘述道教七大部類經書中第一大部類《上清經》的具體傳授過程,記錄了《上清經》的問世和它的重來傳人楊羲許謐許翽等流傳該經的一些情況。《真誥敘錄》還述及道教另一部類經今本《靈寶經》問世的經過。這對於研究上清派與靈寶派兩大道教經派產生的歷史,具有重要的資料參考價值。《翼真檢第二》中的《真胄世譜》,較細緻地記載了許謐、楊羲的家世譜系和他們的一些事跡。

特點

《真誥》的寫作特點有二:

一、該書的神秘性。《真誥》的寫作目的,就是為弘揚上清經法,擴大上清教派的影響,故對上清經的來源、傳世作了描述。該書原以顧歡的《真跡》為底本,因陶弘景認為《真跡》所記失誤太多,故他加以改寫成《真誥》,《真誥敘錄》中解釋道:“真誥者,真人口授之誥也”,意思是神仙所傳授的告語。該書七篇的題名,莫不怪異;在具體行文中,語言隱晦,以顯示真人傳授的可信,這些使《真誥》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難以全部通曉。

二、《真誥》體現了儒、釋、道三教混合的特點。該書既勸人修道成仙,又宣揚善惡報應,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和等級制度。《甄命授》和《闡幽微》等篇還出現類似佛教誡語和地獄托生之說。《甄命授》中還有黃觀子奉佛道的故事,有“人為道亦苦,不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護身至死,其苦無量”之類的話語,這與佛教關於人生是生、老、病、死、苦不堪言的歷程的思想內容十分相似。可見《真誥》融命了一些佛教思想觀念。無怪乎《四庫提要》要評述:“朱子語錄雲,真誥甄命篇,卻是竊佛家四十二章經為之,至如地獄托生妄誕之說,皆是竊佛教中至鄙至陋者為之。”

意義及其他

總之《真誥》全書內容龐雜,是道教上清派重要典籍,書中所涉及的許多經書、大量道教人物和方術等,都是研究道教的一份重要歷史資料。

《真誥》在北周、元代先後遭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