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派

茅山派

茅山派,道教最為著名與主要的教派之一。實際為南梁陶弘景所創,故名。此派主修上清、靈寶和三皇等經書,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後聖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等為最高神,主張思神、誦經、修功德,兼修辟穀、導引和齋醮。 該派除代表人物大宗師陶弘景外,先秦時有仙人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漢時有高道李明、左慈等,兩晉時有祖師魏華存、楊羲、許謐、許翽與著名的道教大師葛洪等,南北朝時有科儀大師陸修靜、孫游岳等,隋唐時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以及著名詩人李白等,高道輩出,為道教正宗與道門主流。 北宋時與龍虎山、合皂山同為道教三大符籙派,號稱三山符籙,以茅山上清經籙為三宗最高。

基本信息

簡介

茅山派,道教最為著名與主要的教派之一。為西漢初年三茅真君所創,故名。此派主修上清、靈寶和三皇等經書,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後聖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等為最高神,主張思神、誦經、修功德,兼修辟穀、導引和齋醮。該派代表人物除茅山大宗師陶弘景外,先秦時有仙人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漢時有高道李明、左慈等,兩晉時有祖師魏華存、楊羲、許謐、許翽與著名的道教大師葛洪等,南北朝時有科儀大師陸修靜、孫游岳等,隋唐時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以及著名詩人李白等,高道輩出,為道教正宗與道門主流。北宋時與龍虎山、合皂山同為道教三大符籙派,號稱三山符籙,以茅山上清經籙為三宗最高。唐朝盛行茅山派道教。該派師承傳遞為陶弘景→藏矜法師→王知遠(528

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弘景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弘景

—635)→潘師正(585—682)→司馬承楨(647—735,書法家、思想家)→李含光(683—769,思想家)→吳筠(?——778,道教思想家、詩人)。這些茅山派道教掌門人都得到了唐朝皇帝的高度尊敬和重用。

傳奇人物

道教傳奇人物呂洞賓道教傳奇人物呂洞賓

唐朝道教傳奇人物比較多,有名的有張果、葉法善、羅公遠、呂洞賓。張果,居中條山,可能有長壽秘訣,會閉氣功。生活於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葉法善,括州括蒼(今浙江仙居)人,精通道術。歷高宗、中宗、睿宗、玄宗四代,活了107歲,書法家李邕的《有道先生葉國重神道碑》傳說是葉法善迫使李邕在夢中寫的,又稱《追魂碑》。羅公遠,唐玄宗時期人物。呂洞賓(798—?),字岩,號純陽子,唐京兆(今西安)人。64歲時遇鍾離權得道。傳說較多,有江淮斬蛟、岳陽弄鶴、客店醉酒、黃粱一夢等。遨遊江湖,接觸社會廣,影響大。亦作詩。

道教八仙

基本上形成於唐朝到五代,只有曹國舅傳為宋朝人;除了張果、呂洞賓和韓湘子確有原型可考外,其餘五位都是傳說。傳說和神話故事多,是道教風行的一種表現,也是老百姓嚮往道教神仙世界的一種表現。八仙懲惡揚善,又是老百姓嚮往美好社會生活的表現 。

知名道士

在唐代,以傳授上清經法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如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和李含光等等。通過他們的活動,茅山宗逐漸成為在全國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遠知是茅山宗第10代宗師,為茅山宗進入唐代以後的興盛,打下了重要基礎。王遠知出身於官宦之家,極得唐高祖和太宗的器重。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死後,在高宗調露二年9公元680年)被追贈為大中大夫,諡號升貞先生。四年後又獲贈紫金光祿大夫稱號。吳筠頗有才氣,文章詩賦在當時都有佳評 ,得到唐玄宗的欣賞。玄宗曾問他關於道法的事,他回答說:“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非紙札耳。”吳筠著有《玄綱論》、《神仙可學論》、《形神可固論》等,對道教煉養義理學說有很大貢獻。第13代宗師李含光,世家大族子弟,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中宗神龍元年(705)入道,開元年間從司馬承禎學道於王屋山,在嵩陽生活了20多年。玄宗對他極為敬重,在《命李含光建茅山壇宇敕》中稱他“道高紫府,學總黃庭”。天寶年間,李含光得到玄宗所賜的玄靜先生稱號。晚年他居住在茅山紫陽觀。

北宋中期以後,這一派漸漸衰落。上清派歷代宗師都得到過朝廷封號。在北宋中後期,它終於成為“經籙三山”之一。上清派第23代宗師朱自英曾為真宗祈神賜子,後來生了仁宗,被封為“國師”。第35代宗師任元阜,曾受南宋寧宗詔令,做大道場禳除水災。第44代宗師王道孟,為元帝祈雨驅蝗,得到“真人”封號。

道術

三清劍法:

茅山派防身劍法,主要用於配合施法;特殊功能:“三清化符”,借三清劍術的法力來施展符術。

“止風符”:消除祭風符。

“退雲符”:消除祭雲符。

“收火符”:消除祭火符。

“驚鬼符”:專用於降妖鎮鬼。

谷衣心法:

谷衣心法是一門道家的內功,人食五穀,因此肉身皆帶有五穀穢氣,谷衣心法能夠將體內五穀穢氣排除於外,以修練“谷衣”——一種護體之氣,人類所修練者稱為“谷衣”,神仙所修練者稱為“丹衣”,妖魔所修練者稱為“血衣”、“土衣”等等,谷衣心法的修練共分十層,至第五層稱為“小成”,左眼眼珠會變成金色,至第十層稱為“大成”,兩眼眼珠皆呈金色。

衣心法的特殊功能:“靈神訣”:將內力轉化為法力。

茅山道術:茅山派的法術以治鬼除魔為主,大多是攻擊法術,以及一些符咒法,只有靈性很高的人才適合修煉。

茅山道術的特殊招式:

紫幽之箭:射出一道紫色光氣攻擊敵人,若是成功,還會從敵人身上吸取若干精力。

青冥之箭:射出一道青色光氣攻擊敵人,這個法術是幽冥三箭中殺傷力較高的一個,隨著法力成長而增加的威力也較明顯。

蒼靈之箭:射出一道白色光氣攻擊敵人,使敵人產生昏眩的傷害,蒼靈之箭有許多奇特的效用,只有道行高深的法師能體會。

天罡伏魔咒:以伏魔降妖為主的咒法。對來自魔界與陰界的生物具有毀滅性的殺傷力。

天兵喚:從天界召喚一位身穿金甲的天兵戰士下凡護法,效果會一直持續到戰鬥結束。

​陰陽眼:使施法者能夠看見陰界的鬼魂類生物,持續時間視法術的熟練度而定的。

驅屍咒:驅動的屍體變為殭屍,殭屍以驅動者的靈力為食。

金光咒:召喚浩然正氣護體,外表金光護身邪魔不侵。

天王咒:召喚托塔李天王用鎮妖塔降魔,被施法者將被暫時封於鎮妖塔中。

五雷咒:召喚上天雷神施法,可對敵人造成五雷轟頂的傷害。

三昧真火:施法者會噴出三昧真火燒傷敵人,威力很大,只有茅山道士才能施用。

茅山符術

茅山派的符術和道術一樣,以治鬼除魔為主,大多是攻擊型符法,需要靈性很高。茅山符術的特殊招式:

陰界傳送符:把施符者送到陰界。

殭屍追魂符:驅動殭屍去殺人。身上。

天師符:救命之符,若是成功,施符者召喚到的天兵或鬼卒將擋住敵人的攻擊,施符者此時可以休息或逃跑。

跟蹤符:將該符在某人身上,便可追蹤其行跡。

休戰符:此符一旦施法成功,將停止所有敵人對自己的攻擊。

降雨符:天降大雨或冰雹攻擊敵人,有時會將敵人凍住。需要高深的茅山符術。

駕雲符:讓施符者駕起雲朵飛行,可以飛到各主要城鎮和山頭。

天師正道

這是道家的主要學問,大多數茅山派的武功、法術都需要以此為基礎,如果天師正道的修行不夠就強自修練道家武功及法術,很容易走火入魔或墜入魔道。

煉妖壺

茅山派鎮山法寶,專用於收妖降妖。只有煉丹術很高的人才可以控制煉妖壺,並煉出高等的妖物。念咒只有茅山弟子念的“無量咒”才可以驅動煉妖.查妖:可查看自己煉妖壺中的妖物情況。收妖:合理使用煉妖壺可將妖物收入壺中。煉妖:連續放入兩個妖物可煉出一個新的妖怪。放妖:將煉妖壺中的某個妖物放出來保護自己。

茅山祖師

陶弘景

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齊梁隱士陶弘景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被列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梁三代,經歷可謂複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梁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遊。最後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見《陶弘景叢考》齊魯書社 2003年出版)。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一世而亡的下場。後人皆將此事視作齊梁佛道交融的例證來宣講,卻從未分析陶弘景禮佛的真實原因。山東大學王家葵博士通過考證認為,陶弘景此舉,實非出於自願,而是為維護茅山道眾的生存不得已而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約詩云:“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王博士認為這是陶弘景被迫受戒後,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據宋賈嵩《華陽隱居內傳》記載,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種,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現大多已佚失。今尚存有《真誥》、《太玄真一本際經·道性品》、《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曆》、《華陽陶隱居集》等。如此看來,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

重要經典

道教茅山派的重要經典《黃庭經》分內外兩篇,全名《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黃庭經》是茅山派的重要經典,也是後代全真道派的功課經。《黃庭經》是前代修煉養生經驗的總結,又為後世的內修提供了基本理論和方法,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

元符萬寧宮

元符宮掩映於茅山積金峰南腰的綠林翠浪之間。初名“潛神庵”,後曰“元符觀”,今稱“元符宮”,全稱“元符萬寧宮”,簡稱“印宮”。茅山是道教第一福地,元符宮所在的茅山積金峰南腰處,幽洞密集,怪石林立,山水秀美,風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

道教音樂

茅山道教音樂以及齋醮活動,經隋唐之興盛,在宋、元二朝又受宮廷的寵幸,文史資料頗豐。在以明正統年間版《道藏》的《茅山志》以及嘉靖中《茅山志合編》中,茅山受皇命所舉行的醮事和醮事的節日次序、唱曲等,甚至醮事所用的法器、樂器、演唱和演奏人員配備等,都有較為詳細的記錄。

茅山風景

茅山在句容、金壇兩縣交界處,茅山古名句曲山。西漢時陝西茅氏三兄弟來山採藥煉丹,救民濟世。因而後人改名為三茅山,簡稱茅山。它被列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風光秀麗,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著名的大茅峰海拔372.5米,險峻雄偉。從茅山鎮東行不遠即抵山麓,仰望雄踞山巔的九霄萬福宮(俗稱頂宮)。

茅山符咒

集神咒元始大真,五雷高尊。太華皓映,洞郎八門。五老告命,無幽不聞。上御九天,中制酆山。下鎮河海,十二永源。八威神咉,靈策玉文。召龍致雨,收氣聚煙。日月五星,北斗七元。合明天帝,敕下太玄。宣威三界,不得稽延。諸天諸地,諸水諸山。玉真所部,溟令大神。仙王游宴,大帥仗旛。天丁前袪,金虎後奔。玃天勐獸..

道場

茅山原名句曲山,位於鎮江市西南六十多公里處的句容縣境內,總面積三十二平方公里,主峰為大茅山,海拔三百七十多米。這裡峰巒疊翠,林木蔥蘢,清泉潺潺,濃蔭蔽天,自然景色十分秀麗。據史載,四千一百年前,大禹就曾登山以朝群臣;殷周太王太子泰伯在此採過藥草;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也來此築造過梧園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