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誥

涉及商湯滅夏史實的《尹誥》一篇又稱《鹹有一德》,曾在孔壁發現,後來失傳,是《古文尚書》中的重要篇章。 傳世的偽古文《尚書》收有該篇,又名《鹹有一德》。 根據“清華簡”《尹誥》的內容,可判斷它就是《禮記》所引用的原本,而偽古文《尚書》中《鹹有一德》一文則可判定為偽作。

涉及商湯滅夏史實的《尹誥》一篇又稱《鹹有一德》,曾在孔壁發現,後來失傳,是《古文尚書》中的重要篇章。用“清華簡”的《尹誥》與傳世的偽《古文尚書·鹹有一德》相比較,可以判斷現存的偽古文是後人偽作,而“清華簡”《尹誥》則是真正的古文《尚書》,這對中國學術史的研究將影響深遠。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告訴記者,“清華簡”中《尹至》、《尹誥》等《尚書》文獻多講神話傳說,其中體現的一些思想是後來形成的儒家傳統思想中所沒有的;而後人偽本的《古文尚書》常講大道理,二者體現的歷史觀、價值觀都有區別。
釋讀“清華簡”的這一年多,李學勤先生常常感嘆“我怎么就那么幸運”, 竟然看到了真正原本的古文《尚書》。“清華簡”最為激動人心的發現是,失傳2000多年的《尚書》終於現世。竹簡中的有些篇目雖然有傳世本,但文句多有差異,篇題也有不同,更多則是前所未見的《尚書》佚篇。
據劉國忠介紹,《尚書》的真偽、聚散,極其複雜曲折。《尚書》是夏商周重要歷史文獻的彙編,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據傳有一百篇。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尚書》大部分佚失,西漢初年,有學者費了很大的努力,整理出了28篇《尚書》,由於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稱為今文《尚書》。到漢景帝末年,人們在孔子住宅的牆壁中發現用先秦文字寫成的《尚書》多篇,稱為古文《尚書》,可惜後來在社會動亂中再度失傳。東晉時期新出現的《古文尚書》,後被證明為偽書。現在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
《尹誥》,事關商朝重臣伊尹,曾經在《禮記》中被引用過。傳世的偽古文《尚書》收有該篇,又名《鹹有一德》。根據“清華簡”《尹誥》的內容,可判斷它就是《禮記》所引用的原本,而偽古文《尚書》中《鹹有一德》一文則可判定為偽作。
近年來,還有不少學者試圖為偽古文《尚書》翻案,但此次出土真本,可以確證現存的古文《尚書》確是偽作。
原文釋文:
惟尹既及湯,鹹有一德。尹念天之敗西邑夏。曰:“夏自絕其有民,亦惟厥眾,非民亡與守邑。厥闢作怨於民,民復之用離心。我翦滅夏,今後曷不監?”
摯告湯曰:“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湯曰:“嗚呼!吾何作於民,俾我眾勿違朕言?”摯曰:“後其賚之,其有夏之金玉實邑,舍之。吉言。”乃致眾於亳中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