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條件

貿易條件

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 )是用來衡量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出口相對於進口的盈利能力和貿易利益的指標,反映該國的對外貿易狀況,一般以貿易條件指數表示,在雙邊貿易中尤其重要。

貿易條件貿易條件參考文獻
貿易條件是用來衡量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出口相對於進口的盈利能力和貿易利益的指標,反映該國的對外貿易狀況,一般以貿易條件指數表示,在雙邊貿易中尤其重要。常用的貿易條件有3種不同的形式: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要素貿易條件,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國的貿易所得。其中價格貿易條件最有意義,也最容易根據現有數據進行計算。

計算公式

貿易條件貿易條件公式
1.商品貿易條件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X100%

2.收入貿易條件: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出口商品的數量×100%

3.單因素貿易條件: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出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指數×100%

4.雙因素貿易條件: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出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指數與進口商品的勞動生產率之比×100% 以一定時期為基期,先計算出基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並作為100,再計算出比較期的進出口價格比率。然後以之與基期相比,如大於100,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有利;如小於100,則表明貿易條件比基期不利,交換效益劣於基期。

影響因素

貿易條件貿易條件公式圖
影響貿易條件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分析影響貿易條件的幾個主要的同時也是比較直觀的因素。

進出口商品的需求情況

進出口商品的需求變化通過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從而影響貿易條件。對於某一種商品而言,影響它的需求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我們這裡分析的主要是一國總的進出口商品的需求情況。根據總量經濟學原理,決定一國進口需求的主要因素是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一國出口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國外的經濟發展水平。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對於小國而言,經濟的增長並不會導致貿易條件的變化,而對於大國,在超逆貿易增長的情況下,該國的貿易條件在經濟成長(及出口貿易增長)的同時會不降反升,得到改善,而在其他情況下,該國的貿易條件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者說惡化。

進出口商品的市場組織情況

這是通過影響進出口商品的供給情況來影響貿易條件的。當進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組織情況發生變化時,如某一種商品的供給廠商減少時,會增加現有廠商的壟斷力量,從而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情況下,會帶來商品價格上升的可能,從而有帶來貿易條件下降的可能(此時指這種商品對該國而言是進口品)。在這裡假定進出口商品的市場組織情況處於一種動態的均衡之中。

匯率

匯率對貿易條件的影響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影響進出口商品的成本從而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格來影響貿易條件;一是通過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名義價格而影響貿易條件。但根據總量經濟學的知識我們知道,匯率本身是由進出口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來決定的,並且匯率的波動從短期來看會影響進出口商品價格,但從長期來看匯率是要回歸的,一國的匯率不可能長期偏離其均衡位置,因此從較長期來看,匯率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是近似中性的。同時由於本文所考慮的是中國的情形,而中國目前實行的匯率政策是對美元盯住匯率制,其實質為一種固定匯率制,所以本文在進行實證分析時不考慮匯率這個影響因素。

進出口商品的構成情況

貿易條件惡化論觀點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開發中國家主要出口初級產品而已開發國家出口工業品,與前幾個因素不同,這個因素改變的不是某個或某些進出口商品的價格,而是進出口商品的種類構成和比例構成。由於決定貿易條件的是出口商品加權平均價格和進口商品的加權平均價格,因此當進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構成情況發生變化時,即使各種商品本身的價格不發生變化也會改變進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加權平均價格從而改變一國的貿易條件。進出口商品構成情況的變化只是一國產業結構變化所導致的一個結果而已,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本文不直接分析進出口商品的構成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我們轉而分析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貿易條件的影響。中國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模型中考慮的變數有三個:第一個變數是貿易條件指數M,它是本模型的回歸子。第二個變數是GDP,它是作為模型的回歸元,本文採用的是實際GDP指數。第三個變數是產業結構指數PRO,這個產業結構指數指的是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劃分的初級產品和工業品的產量比值。所以本模型是一個三變數回歸模型。

相應措施

貿易條件國際貿易條件對比圖
經濟的增長和GDP增加的同時一定會帶來貿易條件的惡化。開發中國家出現的貿易條件惡化並不是經濟成長所帶來的必然惡果,它只是由於其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落後於經濟的增長,落後於世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速度。普雷維什從出口的需求彈性角度論述開發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的必然性是不合理的。從資料來看,並沒有證據表明開發中國家的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慢於已開發國家具有必然性。中國是一個勞動力豐富的發展中大國,無論與已開發國家還是與開發中國家相比都有更大的出現貿易條件惡化的可能性。從產業結構的角度考慮,以下幾種情況的出現極有可能會導致中國在經濟成長的同時出現貿易條件的惡化。可以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1.增加教育科研的投入,對企業的研發給予支持。在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中,特別是教育費用的投入中要注意調整各項教育支出的比例安排,引導教育結構發生變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成績喜人,但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卻遠遠落後,這大大限制了中國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已經成為中國許多企業甚至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的瓶頸。

2.加速推進城市化,尤其是城鎮化進程,通過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實現產業整體布局的演化升級。在城市化的同時還要加大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

3.實現並促進區域產業的梯隊承接。這種承接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在國際市場上,一方面是在國內市場。在國際市場上我們要實現(大)區域產業的梯隊承接,在國內市場上要加速促進 (小)區域產業的梯隊承接,要保證這兩方面的順利實現,需要政府採取各種政策加以引導和安排。

4.注意引導外商投資在產業的最佳化升級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外商投資在產業最佳化升級中的作用並不顯著,這可能與中國前期引進外資的目的有關,在前期中國引進外資主要是出於解決資金不足(局部還有解決地區就業的目的)的問題,在中國國內資金已經比較充足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把吸引外商投資的重點放在促進產業的最佳化升級上。

演變沿革

貿易條件貿易條件相關圖表
中國的外貿體制改革真正起步是在1988年,此前中國雖然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但在外貿領域還沒有放開,中國的出口貿易一直是為了滿足國家出口創匯的需要,出口貿易中並沒有按照由成本及市場需求和供給來定價的方式進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所計算出來的貿易條件就失去了它本來應該有的經濟含義。回歸方程為:M=c(1)+c(2)GDP+c(3)PRO 根據1990-2000年的數據,使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回歸所得的回歸結果為: M=-0.01017282-0.006137GDP+1.142956PR0 產業結構對貿易條件具有正效應,當產業結構指數上升一個單位時,貿易條件改善了1.143單位,這種影響當顯著性水平為0.0001時是顯著的;同時,當實際 GDP指數改變(增加)一個單位時,貿易條件將降低(惡化)0.0061單位,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影響在統計上當顯著性水平為0.1時仍是不顯著的。在本文的回歸模型中,回歸的效果較好;R2也很高,校正的R2接近0.9,這就說明雖然在理論上影響貿易條件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模型考慮的兩個解釋變數已經解釋了貿易條件變化的大部分。

在中國的貿易條件的演變中,貿易條件變化的大部分是可以由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來解釋,GDP的變化或增長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是負面的,但這種影響很小,並且具有不確定性。這一點與根據西方經濟理論從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得到的結論是相一致的。因為西方經濟理論認為,對於大國而言,經濟成長和貿易條件之間存在著逆向關係,從回歸的結果可以發現,在統計上中國的貿易條件和經濟成長表現出一種負向關係,但這種關係由於各種原因而表現的不顯著,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經濟大國。從回歸結果來看,GDP對貿易條件並沒有很好的解釋能力,在GDP和貿易條件之間也沒有必然的關係。對中國貿易條件變化具有較好的解釋能力的變數是產業結構。這與裴畢辛格理論強調開發中國家貿易條件趨於惡化的一個主要理由是產品價格變動的不對稱性是一致的。與次級產品相比,在經濟的景氣循環的上升階段,初級產品的價格常常處於膠著狀態,而在景氣循環的下降階段,初級產品的價格卻可能是一瀉千里。換句話說,初級產品的價格較易呈現出漲時不漲或微漲,跌時猛跌的不對稱成長。中國是一個開發中國家,更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之所以能夠避免出現貿易條件惡化的現象,原因是中國在經濟成長的同時實現了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