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書》

古文《尚書》

古文《尚書》有多種來源,共同的特徵是出自兩漢私家所藏壁中書。相傳為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的,後經孔子後人孔安國整理,傳至後世的古文《尚書》內容也包括古文《尚書》部分,但為偽書。

版本歷史

古文尚書古文尚書

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中的書指的就是《尚書》,是古代歷史文獻彙編,是研究古史的最重要依據。現代能看到的《尚書》有《今文尚書》、《古文尚書》、《偽古文尚書》三種。

《尚書》

先秦時《尚書》有100篇,其中《虞夏書》20篇,《商書》、《周書》各40篇,每篇有序,題孔子所編。《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到孔子修《書》。但近代學者多以為《尚書》編定於戰國時期。秦代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

今文《尚書》

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被稱為今文《尚書》

古文《尚書》

又稱孔壁本《尚書》。

西漢時期,相傳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型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偽古文《尚書》

偽《古文尚書》亦稱偽孔本,又稱河間獻王本。流傳至現代,是後代《尚書》最通行的本子。

在西晉永嘉年間的戰亂中,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一部《尚書》。這部《尚書》共有58篇,包括今文《尚書》33篇、古文《尚書》25篇。梅頤當時獻了偽《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其中新增篇目和《孔安國傳》是晉人的偽造。但由於唐陸德明作《經典釋文》和官修《五經正義》都採用“偽孔本”,所以一直沿襲下來,流傳至今。

主要內容

古文尚書古文尚書

傳世的偽《尚書》總計58篇,其中屬於《今文尚書》的有《堯典》(包括《舜典》,但無《舜典》篇首的二十八字)、《皋陶謨》(包括《益稷篇》)、《禹貢》、《甘誓》(以上為虞夏書)、《湯誓》、《盤庚》(包括上、中、下三篇)、《高宗肜日》、《西伯勘黎》、《微子》(以上為商書)、《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包括《康王之誥篇》)、《費誓》、《呂刑》、《文侯之命》、《秦誓》(以上為周書)共二十八篇,註疏本分為三十三篇。每篇的寫成年代各不相同,記錄了涉及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中商周王朝的歷史,範圍相當廣泛,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言論,而且也反映了古代社會制度、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方面的情況,以及古代天文和地理等等,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另有25篇為偽造:《大禹謨》、《五子之歌》、《胤正》、《仲虺》、《湯誥》、《伊訓》、《太甲》(上、中、下三篇)、《鹹有一德》、《說命》(上、中、下三篇)、《泰誓》(上、中、下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宮》、《君陳》、《畢命》、《君牙》和《冏命》等。

偽書證實

中國宋、元、明、清的許多學者,都對梅賾所獻的這本《尚書》產生疑問。一些學者認為“《尚書》惟今文傳自伏生口誦者為真,古文出自孔壁中者盡為後儒偽作”。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現存的古文《尚書》可能是根據秦火以後所傳的零星斷簡,增補而成。

2008年,清華大學入藏的一批珍貴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發現的多篇《尚書》均是焚書以前的寫本。《金縢》、《康誥》、《顧命》等部分篇目有傳世本,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見的篇章。例如《尚書》中的名篇《傅說之命》,即先秦文獻引用的《說命》,和傳世偽古文就並不相同。經過專家認證,這批清華簡中有失傳多年的真正《尚書》,證實現今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確係“偽書”。

研究價值

偽孔本是晉代人所作,但在指出其作偽的同時,也不應一味排斥。

1.正確對待偽《古文尚書》,首先要對偽孔《傳》持正確的態度,偽孔《傳》匯集了自孔安國以來四百年間古文經學對《尚書》的解說,是研究《尚書》的一個很高的成就,我們只需分辨其是晉人的成就而非漢人的成就,就能充分認識和利用它的價值;

2.其次,對偽《古文尚書》也應持正確的態度,事實上,偽《古文尚書》匯集了從先秦《左傳》諸書直到魏晉諸書八百年間古書所稱引的原本《尚書》的許多內容,加以組合、排列、敷衍。從這個意義上說,25篇“偽古文”也是現代人窺究先秦百篇本《尚書》的一個途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