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古文疏證

唐代後期以來,一股疑古辨偽之風,歷經宋、元、明而至清代,其勢越刮越猛。以清代前期姚際恆所著的《古今偽書考》為例,他將經、史、子類中的七十種古籍,如《易傳》、《大戴禮》、《孝經》、《孔子家語》、《竹書紀年》、《穆天子傳》、《尹文子》、《公孫龍子》、《慎子》、《孔叢子》、《司馬法》、《吳子》、《尉繚子》等,均加以“其論膚淺”、“淺陋之甚”、“為後人偽造無疑”、“其偽昭然”的評語,統統判為“偽書”。不少學者以為,所辨出的“偽書”越多,他的成績就越大。其時辨偽的風氣瀰漫於學術界,學者們以辨偽之功而互相標榜。

簡介

八卷。清閻若理(1636—1704)撰。若瑰寧百詩,號潛丘,山西
太原人,遷居江蘇誰安。康熙十七年(1678)匝征博學鴻詞科,落第
後曾與胡渭等協助徐乾學修《大清——統志》、《明史》等。長於考據,
著有《四書釋地》六卷、《釋地餘論》一卷,校正前人關於古地名附會
的錯誤,其他撰著尚有《浴丘副記》六卷、《毛朱詩說》一卷、《孟子生
卒年月考卜‘卷等著述,其中以《尚書古文疏證》最為重要,是閻氏
的代表作。
尚書》,“尚”即“上”,“書”即史官所記之史,《尚書》之名起於
漢,7L安國悄書傳》說“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也就是上古史
的意思。經孔於編定,原書有一百篇。西漢初,存二十八篇,就是
<今文尚書》,另有相傳漢武帝時在7L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
書》十六篙,和東晉梅吱所獻的偽《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兩種。現在
通行的《十二經註疏》本《尚書》五十八篇,就是《今文尚書》二十八
篇(在本書巾被分割成二十三篇)與偽《古文尚書》二十五篇加上假
托孔安囚名義的自序所組成的。
西漢孔壁發現的《古文尚書》亡於魏晉之間,西漢初年伏生口
授的《今文尚書》也亡於晉朝,只有東晉梅隕所獻所謂《古文尚書》
保存下來,被以後備朝奉為經典,其問頗有學者對它的真偽引起懷
疑,《四庫全書總目》說:“白吳械始右異議,朱子亦稍稍疑之;吳澄
諸人本朱子之說,相繼抉摘,其偽益彰,然亦未能條分縷析,以炔其
夠漏,明海運始參考諸書,證其副別,而見聞較狹,苑采未周,至若
原乃引經據古,一一陳其矛盾之故,古文之偽乃大明。所列一百二
十八條,毛奇齡作《古文尚書冤詞》,百計相軋,終不能以強詞奪正
理,則有據之言,先立十不可敗也。”
本書所採用的考辨方法,從書前日錄所列
An:
第一條:言兩《漢書》或古文篇數與今異。——這是根據典籍
中著錄及引用《古文尚書》之篇數作比較,以證其偽;
第三條:言鄭康成注古文篇名與今異。——這是根據鄭注古
文的篇名作比較,以證其偽;
第三十一條‘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純Dd苟子》所引《道經》。
第一百六條:言晚出古文與真古文互異處猶見於《釋文》孔疏。
一一以上兩條是從文句等方面作比較,以證其偽,
第八十九條:言濟瀆枯而復通,乃王莽後事,安國傳亦
有。——這是從地理沿革變化,以證其偽;
其偽;
第五十六條:言《爾雅》解鬱陶為喜,今誤認作憂。
第六1四條:言明【征》有“玉石俱焚”語,為出魏晉間
第七十三條:“言五子之歌”不類夏代詩。——以上:
文字訓訪、語言特點的木同,以證其偽。
從上面所舉的例子,已可看出閻若瑰已將古籍辨偽方法,發展
到非常細緻精密的階段,他不僅根據偽《古文尚書》的鐘誤來證明
它的偽托,他還追本探源地將偽《古文尚書》文句剽竊的證據找出
來,從而使真贓俱獲,鐵案如山,到此,梅隕所獻偽《古文尚書》之為
偽書,遂成定誠。閻若理在辨偽方面取得的成就,對於清代以後辨
偽學的興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閻氏生前未及修訂,因而編次比較凌亂,內容亦多枝蔓。
王嗚盛《尚書後案》有所匡正。丁縣作《尚書餘論》更進—步認定《古
文尚書》為王肅所偽造。
本書切成四卷,黃宗費為之作序,後又續成四卷.共為八卷。原
來僅有矽本流傳,閻氏逝世後四十年、始由其孫學林刻於淮安,是
為乾隆於年眷西黨刻本。書中所列一百—’十八條,初刻時原缺卷二
第二十八條、:於九條、三L條,卷三全缺,卷七缺第一百零二條、
一百零八條、“百零九條、一百於條,卷八缺第一百二十二條至一
百二於七條,刊印時一仍其舊。

相關條目

歷史 書籍 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