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誥

真誥

《真誥》,古代漢族宗教書籍。是道教洞玄部經書,為南朝道士陶弘景所著。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號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是道教重要派別上清派的承傳者。“真誥”意為“真人口授之誥”,“真人”是道教對神仙人物的尊稱,“誥”是上對下的一種誡勉。《真誥》系東晉楊羲、許謐、許翽等人的"通靈"記錄。在陶弘景前,顧歡曾加以蒐集整理,編成《真跡》一書。陶弘景勤加搜訪,並加註解,編之《真誥》。書中內容龐雜,介紹了道教上清派的歷史、傳記和方術等,對道教其他派別也有所涉及。《真誥》認為“道者混然,是生元氣。元氣成,然後有太極。太極則天地之父母,道之奧也”。《真誥》重視《抱朴子》的金丹和守一,但認為“若得《大洞真經》者,復不須金丹之道”。《真誥》奉上清法為"上道",認為高出舊天師道的"太清家"。崇尚誦經、存神、守一、齋戒。書中“上清真人”,"為老君之師",反映出上清派信仰特徵有異於舊天師道。此書描述佛有如神仙,反映佛教初入中國時人們對佛教的觀念。《真誥》也是精彩的文學作品,文字典雅,人物形象生動,描寫了許多女仙下凡和凡人戀愛的故事。女仙教導凡夫俗子修煉,同她們一起過神仙生活。《隋書·經籍志》未見著錄《真誥》。《三洞珠囊》多引其文。

介紹

據《雲笈七籤·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等記載,弘景先祖陶氏本是冀州平陽人,帝堯陶唐之苗裔。十三世祖陶超,漢末渡江,始居丹陽。相傳弘景之母曾夢見一隻小青龍忽從身中飛出,向東升天而去,並有兩天人手執香爐來到所居之室,於是有孕,於劉宋孝建三年(公元456年)生弘景。弘景四五歲便好學,九十歲時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等書,多達萬餘卷,並愛好寫作。十歲時獲得葛洪《神仙傳》,日夜研讀,萌發了養生之志。陶弘景讀書興致廣泛,通曉七經大義,善稽古、訓詁,尤好五行、陰陽、風角、■候、太一、遁甲、星曆、算術、山川、地理、物產、醫藥。另外還能善棋琴,工草隸。年十七時,他與江?、褚炫、劉俁同游,都以才學知名,為順帝四友。

齊高帝蕭道成即位(公元479年),引為豫章王侍讀;齊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拜為振武將軍宜都王侍讀。但他不交遊官場,只以披閱公文為務。在此期間陶弘景拜興世館主孫游岳為師,學習上清經法、符圖。永明十年(公元492年)他上表辭官,詔許,賜帛十匹,燭二十鋌,並另賜月給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用。當陶弘景離京時,公卿眾友餞別於徵虜亭,人數甚多,車馬擁堵,這是宋齊以來從未有過的盛大餞行場面。陶弘景退隱江蘇之句曲山(茅山),認為“此山是金壇洞宮,名曰華陽之天。有三茅司命之府,故曰茅山”,故自號華陽隱居,時年三十七歲。隱居之前,陶宏景曾在茅山獲得楊羲、許謐手書《上清經》真跡。

永明八年,他曾請假東行浙越,處處尋求靈異。到會稽大洪山,謁居士婁慧明,又到餘姚太平山謁居士杜京產,到始寧?兆山謁法師鍾義山,到始豐天台山謁諸僧標及其他各處老道士,並獲得真人遺蹟十餘卷,遊歷山水二百多天才返回。搜訪道經,為他以後著述,特別是為寫作《真誥》準備了良好的條件。陶弘景雲遊之時,隨時救窮濟困、解人疾病,不知疲倦,經常暗中助人,不留姓名。他很喜歡聽松樹的風聲,曾在隱居的庭院種滿松樹,每當聽見松濤之聲時,便走近樹旁,感到心曠神怡。永元初(公元499年),他又修一座三層樓房,自居最高處,閉門謝客以著述。在茅山隱居期間,他寫下了《真誥》。梁武帝早年素與弘景深交,當武帝禪代之時,弘景援引圖讖,擬定國號為梁,被採納。

梁武帝請他出山參政。他畫了兩頭牛:一頭牛散放在水草之間,另一頭牛戴著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著,棍子趕著,梁武帝看了畫,知道他不願下山。於是朝中大事,無不派人進山徵詢陶弘景的意見,故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

經過五胡亂華後,中原基本已經佛化,南有梁武帝下詔合道事佛,就連被譽為“山中宰相”的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躲在深山修煉,也要在道館兩旁各修青壇和佛塔一座,以表兩教雙修,死後更是要用佛教的袈裟入殮,陪葬器物。齊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於天保六年(555 年) ,齊文宣帝高洋便滅道興佛,強迫道士 削髮為僧。據《資治通鑑》記載,高洋下令境內穿黃衣的道士要么歸俗為民,要么剃度為僧,並連殺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後,北齊境內再無道士蹤跡。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梁三代,經歷可謂複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梁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遊。最後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見《陶弘景叢考》齊魯書社 2003年出版)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的下場。

後人皆將此事視作齊梁佛道交融的例證來宣講,卻從未分析陶弘景禮佛的真實原因。陶弘景此舉,實非出於自願,而是為維護茅山道眾的生存不得已而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約詩云:“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後,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據宋賈嵩《華陽隱居內傳》記載,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種,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現大多已佚失。今尚存有《真誥》、《太玄真一本際經·道性品》、《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曆》、《華陽陶隱居集》等。如此看來,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 (林新榮文)

內容介紹

綜述

今《道藏》收有《真誥》二十卷,書前有宋寧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高似孫所作的序,對該書的內容加以簡介:“誥者,告也。……能通乎緯,必知誥矣。陶君之意,亦謂卦六十四,道之元也;道德五千言,元之道也。其餘賾元之奧,鉤玄之微,能與易、老貫者,各形乎言,各見乎事。雖然,事與言非元矣。”序言認為該書與易道相通。《真誥》的篇名都用三個字組成,有《運題象》、《甄命授》、《協昌期》、《稽神樞》、《闡幽微》、《握真輔》、《翼真檢》七篇。以下從四個方面介紹本書的大致內容。

較多記載傳道之事

如《運題象》中說:“清虛真人授書曰:黃赤之道,混氣之法,是張陵受教施化,為種子之一術耳,非真人之事也。吾數見此行而絕種,未見種此而行生矣。百萬之中,莫不盡被考罰者矣。千萬之中,誤有一人得之,得之遠至於不死也。”“又有一人甚少,整頓,建芙蓉冠,朱衣帶劍,未曾見也。意疑是桐柏山真人王子喬,多論金庭山中事,言多有不可解者,恭敬紫微、上真九華妃也。”書中充滿了神秘、虛幻色彩。

較常談到修道養生之術

《甄命授》中談到“道”:“道者混然,是生元К,元К成然,後有太極,太極則天地之父母,道之奧也。”道自身是虛無的“混然”狀態,然後道又相繼衍生出“無К”、“大極”這兩種混然之氣。要想達到這種“混然”的狀態,就要求心地清靜、排除私慾雜念,專心修道,即“凝心虛形”、“抱玄念神”,進入一種忘我、全神貫注於道念的境地。相反,如果心思不專,雜念真胸,心猿意馬,就不能進入良好的修道狀態。為了做到心神專一。首先要做到情感平靜、穩定,不喜不憂,寵辱不驚,因為“喜怒損志,哀戚損性”;其次要戒除貪圖榮華富貴的世俗雜欲,而應清心寡欲;另外還要矢志不移的“勤苦”,這樣才可修道。存思法是修道養生的重要途徑,《真誥》中作了較詳細的闡述,這充分體現了上清經法的特點,也表明了陶弘景是站在上清派立場上的。

書中介紹了數種存思法:一是存思五神法。五神是指人體的兩手兩腳和頭部,修煉者修道時構想自己的頭部為青色、兩手為紅色、兩腳為白色,“則去仙近矣”。二是存思日月法。首先在心中存思太陽的形象,然後構想太陽從中進入體內,洞徹心腑,頓時覺得心暖神清。另一種存日法則是,先在心中存思太陽形象,構想其霞光輝映、火紅一片,然後構想太陽的光芒升到喉嚨,直到牙齒間,再構想日光返回到胃中。如此能夠“內視”,開目見心,胃中光彩鮮麗。如果一日三為之,則一年疾病盡除免;行之五年,則全身煥光澤;行之十八年而得道,則人行日下無影跡,又可迴避鬼怪災禍。存月法大致過程是:構想素潔的月光從心中照入咽喉,再到齒間,皎潔的光芒再回復到體內胃中。三是存氣法。修煉者存思心中有白氣,臍中有黃氣,頭部有黑氣,三氣生成,如雲朵縈繞全身,雲氣忽變成火,火又燒身,渾身透徹,這樣修煉可以長生不死。修道養生的另一方法是服食仙丹妙藥。

《甄命授》的《服術敘》著重敘述服食之術,認為服食的妙處在於除卻“百災、百毒、百疫”。《協昌期》中介紹了一些具體的養生藥方,如“兀散五斤,伏苓煮三沸,搗取散五斤,右二物,合和更搗二千杵,盛以密器,旦服五合,百災、百毒、百疫不能犯,百童而壯健,久服能飛越峰谷,耳聰目明矣。”《真誥》認為修道求仙應與健體養生結合起來,若“學道者常不能慎事,尚自致百疴”,則不能得道成仙。故書中闡述了不少養生保健的具體方法,主要有清心靜神、肌體按摩、叩齒生津等,這些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至於成仙的內容,當然是虛幻不稽的。

還介紹了一些修仙之地

該書《稽神樞》較詳盡地描述了那些修仙之地的來歷、地理位置、眾神仙跡等。如“金陵之土似北邙及北谷關,土堅實而宜禾穀,掘其間作井,正似長安鳳門外井水味,是清源幽瀾,洞泉遠沽耳。水色白,都不學道,居其土,飲其水,亦令人壽考也。”“大茅山中,茅山相連。長阿中有連石。古時名為積金山,此山中甚多金物,此處宜人住,可索有水處,為屋室靜舍,為佳。”《稽神樞第一》中詳盡記述了道教 茅山派的發源地句曲山(即茅山)的地理位置、山名由來、山景水色、地質礦藏、歷史傳說等,顯示出茅山是最佳的修道處。與《稽神樞》描述的山清水秀的仙境相對照的則是《闡幽微》中所記述的森嚴恐怖、血腥累累的地獄——鬼王都城羅■山以及居在此山的形形色色、職位大小不一的鬼神。這裡所描述的鬼神譜系與《真靈位業圖》在第七神譜系列中的鬼神譜系有些類似。

有關《上清經》的傳授歷程

《真誥》第十九卷《翼真檢第一》中的《真誥敘靈》具有重要的道教史料價值,主要敘述道教七大部類經書中第一大部類《上清經》的具體傳授過程,記錄了《上清經》的問世和它的重來傳人楊羲、許謐、許?等流傳該經的一些情況。《真誥敘錄》還述及道教另一部類經今本《靈寶經》問世的經過。這對於研究上清派與靈寶派兩大道教經派產生的歷史,具有重要的資料參考價值。《翼真檢第二》中的《真胄世譜》,較細緻地記載了許謐、楊羲的家世譜系和他們的一些事跡。

寫作特點

《真誥》的寫作特點有二:

該書的神秘性

《真誥》的寫作目的,就是為弘揚上清經法,擴大上清教派的影響,故對上清經的來源、傳世作了種種神化的描述。該書原以 顧歡的《真跡》為底本,因陶弘景認為《真跡》所記失誤太多,故他加以改寫成《真誥》,《真誥敘錄》中解釋道:“真誥者,真人口噯之誥也”,意思是神仙所傳授的告語。在具體行文中,語言隱晦,以顯示真人傳授的可信,這些使《真誥》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難以全部通曉。

《真誥》提倡佛道和平共處的和諧特點

該書既勸人修道成仙,又宣揚善惡報應,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和等級制度。《甄命授》和《闡幽微》等篇還出現了佛教地獄托生之說。《甄命授》中還有黃觀子奉佛道的故事。可見《真誥》融命了一些佛教思想觀念,正如《四庫提要》所評述:“朱子語錄雲,真誥甄命篇,卻是竊佛家 四十二章經為之,至如地獄托生妄誕之說,皆是竊佛教中至鄙至陋者為之。”“道家有老莊書,卻不知看,盡為釋氏竊而用之,卻去仿效釋氏經教之屬。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寶悉為人所盜去,卻去收拾人家破瓮破釜”

總之《真誥》全書內容龐雜,但書中所涉及的許多經書、大量道教人物和方術等,都是研究道教的一份重要歷史資料。

《真誥》在北周、元代先後遭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