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的林陰道》

《孤寂的林陰道》作於1951年,以12音技巧作成。稱為歌劇《曼儂》的現代版。半歌劇、半芭蕾舞劇的《孤寂的林陰道》,該劇自首演那天起,就經常被誤解為描寫知識分子的作品。

簡介

《孤寂的林陰道》作於1951年,以12音技巧作成。稱為歌劇《曼儂》的現代版。半歌劇、半芭蕾舞劇的《孤寂的林陰道》,該劇自首演那天起,就經常被誤解為描寫知識分子的作品,然而,它卻是現代歌劇的一次突破,一方面它克服了陳規老套和沿襲形式,另一方面,它又和傳統不失關聯。

作者

德國先鋒派作曲家。亨策(1926-? ), 亨策是二戰後德國先鋒派作曲家中最有影響的一位。1942-1944年在布倫瑞克音樂學校、1946年在海德堡求學,1948年在達姆施塔特跟萊博維茨學習勛伯格的十二音體系,1953年起定居義大利,他的音樂創作是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和機遇音樂的綜合,特色是善抒情,追求豐富的色彩表達。

亨策是二戰後德國先鋒派作曲家中最有影響的一位。共寫歌劇14部。早期崇尚斯特拉文斯基和勛伯格的音樂風格,熱衷於十二音體系作曲法。60年代的創作漸漸滲入政治色彩,音樂趨向粗獷、雄偉、刺耳、激烈,人聲部分往往不定音高,按語調自由演唱,時而附帶滑音處理,或以延長的嘶喊聲、嗤鼻聲等強化誇張的表現效果。

早期代表作七場抒情歌劇《孤寂的林陰道》作於1951年,以12音技巧作成。稱為歌劇《曼儂》的現代版。取材於普列伏小說《曼依?列斯科》,普契尼早在1893年就已發表同名歌劇。兩者風格迥然相異,普契尼採用浪漫派傳統寫法,而亨策卻帶有斯特拉文斯基和勛伯格的明顯印記。這部成功作品標誌著亨策日後歌劇創作的輝煌之途。

劇情

海因里希·曼(Heinrich Mann)曾說過:“曼儂·列斯科(Manon Lescaut)與騎士德·格里厄(De Grieux)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動人心,是因為這個故事自古有之,並且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在格雷特·維爾(Grete Weil)與漢斯·維爾納·亨策(Hans Werner Henze)的筆下,故事發生在戰後的某個大都市。第一場,城市火車站裡,曼儂與阿爾芒(Armand)在講述一個似乎與他們毫不相關的故事,卻不料自己正是其中的主人公。一貧如洗的大學生對孤獨的少女一見鍾情。亨策將車站廣播與打擊音樂融為一體,於是廣播也似乎成了聽眾熟悉的樂器。新的時代感要求新的樂調。在阿爾芒的故事裡,少女“不知何時登上一輛汽車,撇下男子,揚長而去”。管弦樂隊的快速節奏使得故事在瞬間轉變為殘酷的現實。愛情故事以幻滅結束。當不期而遇的戀人喊出對方的名字時,音樂停止了。這是一場由男性與女性演繹的關於愛情與死亡的神話,不適於敘述私人故事。

場次

第一場:在準備去洛桑寄宿學校的路上,少女曼儂邂逅了大學生阿爾芒。兩人一見鍾情,遂結伴私奔,逃往巴黎——一段孤獨少女與貧窮大學生的故事。
第二場:為給曼儂買一頂心儀的帽子,阿爾芒在父親拒絕繼續資助的情況下,只得求助於好友弗朗西斯。列斯科卻說服妹妹曼儂去做富商老里拉凱的情婦。
第三場:在老里拉凱的住所,列斯科當著曼儂的面撕毀了她寫給阿爾芒的情書。為了錢,他撬開了老頭的錢箱,但被老里拉凱發現,列斯科和曼儂兩兄妹被掃地出門。
第四場:弗朗西斯告訴阿爾芒,曼儂已經搬出里拉凱宅邸。阿爾芒正在閱讀卡蒂爾的情詩。突然曼儂出現在他面前。
第五場:曼儂再次離開阿爾芒。這次,列斯科把她介紹給了小里拉凱。阿爾芒因接連遭受愛情打擊而漸漸迷上吸毒,列斯科向他提供古柯鹼。神志不清的阿爾芒把自己和曼儂當成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克。一個小女孩給阿爾芒送來信,曼儂在信中要他前往小里拉凱的住所,他們可以趁主人不在,共度最後一個夜晚。

音樂

阿爾芒因吸毒而變得神志恍惚,詠嘆調、尚松、啞劇和合唱相互拼接,正如亨策所說如此般群魔歌劇—惟有進入一個新時代才可能重新發展其形式和內容。阿爾芒眼中的曼儂是啞劇中的一個幻影。為將阿爾芒徹底掃地出局,列斯科和里拉凱將曼儂的哀歌主題串改為天真的流行鏇律。

繆斯女神送來一封情書,阿爾芒讀信,隨後從後台管弦樂隊傳出曼儂的聲音,重複了情書內容:由此,歌詞轉化成曲調。亨策從表演的精髓中重塑了歌劇的光芒。阿爾芒在尋找曼儂聲音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化身為俄耳甫斯

策曾將最後一場前的插曲看作是整部歌劇的高潮,該插曲由三個不斷重複的節奏組成:3/8拍,然後是4/8拍,最後是5/8拍。單一的樂理逼迫人物及其情感也進入單調的循環,於是,一切事物向著死亡終點奔去。阿爾芒充滿表現力的告別詠嘆調拉開第七場的帷幕。針尖般的曲調緊緊相連:“彼此隔絕的圍牆是整個世界的惟一元素,人類孤寂、迷茫地呼喊著,試圖越過圍牆尋找對方。”在狂野節奏的伴奏下,最後一場奇特的歌舞劇開始了,曼儂和阿爾芒不斷化身形形色色的舞女和丑角,兩人注定無法相遇。然而,亨策在這部現代愛情故事的怪誕結尾後,又加入了一段四小節的抒情間插段,將十二音的基本排列緊縮為一個和弦,並暫時顯露出C大調基本和弦。對亨策而言,在保留和突破間遊走是他一生的愛好。

演出

該劇自首演那天起,就經常被誤解為描寫知識分子的作品,然而,它卻是現代歌劇的一次突破,一方面它克服了陳規老套和沿襲形式,另一方面,它又和傳統不失關聯。

創作佚事

亨策在回憶當初創作這部半歌劇、半芭蕾舞劇的《孤寂的林陰道》時的幼稚和勇氣時,言語中充滿了善意的諷刺:當年26歲的他憑藉出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闖入了“不停製造音樂的工廠”。他要以“非聖潔的音樂震撼歌劇美食家們”,並誓言創立一種清晰的概念。亨策打破時代的條條框框,將當時主流的新作曲風格,即無調性音樂用來再現一個“非市民世界的自由”愛情,而“原有的調性”則主要表現曼儂的兄長列斯科以及曼儂的奇特崇拜者里拉凱父子(Lilaque)的“腐敗舊世界”(亨策語)。回首往事,亨策承認自己從這部歌劇中發現了一種“源自人類聲音和人類軀體”的音樂。
“我們在創作的時候經常大笑……從不把任何事情當真”,亨策說,“也許只有阿爾芒和他的絕望是個例外”。這部由爵士樂、打擊樂、鐘鳴聲組成的歌舞劇匯集了古怪、可笑的故事,例如關於現代繪畫藝術的意義與荒謬;隨著劇情的發展,歌舞劇逐漸對局外人阿爾芒展開細緻的人物研究。第四場,偉大愛情的神話被轉移到一座現代大學圖書館中,阿爾芒正朗誦詩人卡蒂爾(Catull)的作品,曼儂的離去仿佛帶走了他整個的依靠,生命大廈瞬間倒塌。阿爾芒的悲嘆與激情同合唱隊朗誦般的歌聲交織重疊。在他眼中,曼儂的出現仿佛夢境般虛幻。二人和其他人一起翩翩起舞——這不啻是巴洛克芭蕾舞歌劇的現代版本。由此不難看出新舊風格的緊密交織程度。

盤點一生必看的50部經典歌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