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兒女》

《國王的兒女》,三幕歌劇,羅思梅(筆名班斯坦)編劇,是洪佩爾丁克譜曲。作於1895―1896年,1910年12月28曰在紐約大都會劇院首次公演。1911年,先後又於柏林、倫敦演出。

基本信息

簡介

國王的兒女》是一部三幕童話歌劇,是羅思梅編劇,洪佩爾丁克譜曲。1910年12月28曰在紐約大都會劇院首次公演。該劇通過對王子與牧鵝女郎相知、相愛的前後經歷,描寫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悲劇故事。

劇中人物

王子-- 男高音;趕鴨女郎-- 女高音;女巫-- 女低音;琴師-- 男中音;小女孩-- 女高音。

背景題材

故事發生於中世紀,地點在德國的海拉布倫鎮的山中。《國王的兒女》是一篇童話題材的歌劇,充滿了令孩子們憐惜的故事,更富有幽默諷刺及溫柔的情緒,是一篇引人入勝的故事。

劇情介紹

第一幕:女巫的家和花園

有一位女巫,曾將她俘獲的一位年輕姑娘安置在僻靜的山谷中。用咒語鎖閉了周圍山林,使她無法逃跑。女郎自小就不知道她的父母是誰。她的工作就是牧鵝,這個被關閉在這裡的女郎,自然也會夢想到外面五光十色的世界。而女巫常責備她偷懶,告訴她說,人世間,惡多於善,倒不如在家裡捏麵團,這麵團永不會變質,但它將來會給食麵者帶來死亡。牧鵝女無法抗拒女巫的命令。有一天巫婆外出,女郎回到露天陽光之下,她很驚奇地遇見一青年,這是第一個進入森林的男人,他便是在放逐中的王子,倆人一見鍾情,互許為“國王的兒女”。他約她同到人世間去,她心裡雖然願意,但牧鵝女因為無法走出巫婆的符咒,所以她不能去,王子不明底細,以為她不忠貞,便憤怒地離開了她。不久,國王死了,海拉布倫的臣民派遣一個代表團(包括:琴師、劈木材者、以及制掃帚的人等)來詢問女巫,誰能成為新的統治者。女巫回答說:“就是明天中午到城門邊來的那人。”在眾人中只有琴師能領會她的意思,因為他看出牧鵝女是王室後裔,便留在後面跟牧鵝女講話,於是牧鵝女不顧巫婆的詛咒,便隨琴師而去。

第二幕:海拉布倫市的城門口

市議員們決定要證明女巫的預言是否靈驗,因此全市民眾都齊集城門附近,等待他們的新統治者來到。此時王子也來到跟前,因為他正從事苦役,衣衫襤褸,沒有人能認出他的身份,旅館老闆的女兒愛上了他,可王子卻藐視她。一位純潔的小孩知道他是王子,便與他為友。到了中午,城門打開,只見牧鵝女在鵝群簇擁下,後面跟著琴師。王子大聲叫著“我的王后”,遭到眾人的嘲笑,並把他們逐出城外。獨有王子的朋友,一個孩子哭著告訴市議會長:“他們趕走了國王與王后。”

第三幕:隆冬季節女巫的家

女巫已被憤怒的民眾燒死了。而現在環繞在女巫的家四周的是寒冬與淒涼。老邁的琴師腳跛了,走路很不方便,他暫時在這裡棲身。認識王子的那位小女孩,帶著許多遊伴來找琴師,要求他同去尋找王子。琴師一跛一拐地加入了他們的行列。等他們離開以後,他們要尋找的一對國王、王后出場,因饑寒交加,兩人幾乎昏倒。王子想進女巫的家中休息一會,但是那兒有一位劈木頭人在屋裡,不讓王子進去。最後,王子用皇冠向他買了一個麵包,而那新鮮的麵包原來是用牧鵝女捏的麵團製成的,有毒。王子與牧鵝女吃後便昏迷過去,倒在了雪堆里。
當琴師和小孩們也回到這裡時,發現他們要找的王子和王后,竟活活地凍死了。琴師和小孩們心碎之餘,大家在高山之巔挖掘了一個墳墓,讓王子和他心愛的情人安眠在這裡。他倆雖然被世人所拋棄,卻能被有愛心的人所認識,而且永遠懷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