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格賴姆斯》

這是布里頓的第一部歌劇,由蒙太古·斯茅培據克拉布(Crabbe, 1754—1832)的長詩《自治市》(The borough,1810年)撰腳本,布里頓作於1944—1945年。1945年6月7日於倫敦薩德勒泉劇院首演、這部歌劇包括序幕及各分兩場的3幕構成,各場之間由6首間奏曲連線。

簡介

《彼得·格賴姆斯》《彼得·格賴姆斯》

遭驅逐的主角
這部歌劇堪稱經典之作,因為它以一種現代的、而又很能為聽眾接受的音樂語言表現了一種時常以新的面貌出現在音樂劇中的基本矛盾:失去家園的人的矛盾——他渴望集體,卻又遭到無情的拒絕。
在不少同代人眼裡,班傑明·布里頓(Benjamin Britten)不啻是亨利·珀塞爾(Henry Purcell)轉世;在美國生活的幾年裡,布里頓發現了彼得·格賴姆斯(Peter Grimes)這個局外人形象。這個角色之所以如此完美切合他的心意,一方面在於他能藉此表達內心對家鄉自然景色的懷念和依戀,另一方面,這個角色恰好能夠滿足當代歌劇的要求:如果劇情圍繞一位俄耳甫斯、浮士德和沃采克似的主角展開,那么按照當代歌劇理念,這部作品就可以被認為是維護了傳統。序幕開場,格賴姆斯被傳喚出庭。市長斯瓦婁(Swallow)宣讀誓詞,格賴姆斯以更深沉、更悠長的節奏逐句重複,然而市長諂媚的鏇律卻將彼得·格賴姆斯的要求一一扼殺。在這個英國典型的小城鎮上,一個人如果被打上替罪羊的標記,那么作為局外人,他與鎮上其他人就再無共通之處。小漁村的世外桃源景色不過是一種假相,在它背後一場殘酷的獵捕活動正在進行,而獵物正是同類的人。彼得的死從一開場就已注定。
作品開場,市民們相互致意“早安”,其矯情作態同全劇末尾他們再次假惺惺的互道“晚安”毫無二致。第一場,彼得·格賴姆斯的小船擱淺了,他尖聲呼救,叫喊聲仿佛一個闖入小鎮這個虛偽世界的不速之客。他的存在是向所有人發起的一種挑戰——無論他們是敵或友。大家像被牽著繩索的木偶整齊排列在寬闊的平台上,直到艾倫(Ellen)唱起呼喚自由的詠嘆調,聲音的封鎖才被打破。船長巴爾斯特羅德(Balstrode)是除艾倫外惟一關心彼得的人。格賴姆斯夢想有朝一日娶艾倫為妻;在自欺欺人的謊言中,他越陷越深,無法自拔。雖然巴爾斯特羅德勸他離開,彼得卻堅持留在大夥中間。他天真地以為,只要自己哪天發了,便自然而然會得到他人的承認。他始終在幻想中生活,期盼著迎娶艾倫的那一天。這裡,布里頓安排歌手反覆吟唱這個願望,直到聽眾終於明白,彼得·格賴姆斯根本不可能接受現實。歌劇結尾處,伴隨著霧笛低沉的音調,一場充滿矛盾的生命循環結束了;而直到這時,第一場結尾時彼得為尋找“心靈的港灣”而唱起的鏇律才再次響起。同一支曲調的跨度竟然如此之大,最顯然不過地表明了彼得渴望的故鄉根本不屬於這個世界。
狂風驟雨在小姑(Auntie)的酒館四周咆哮。敲門聲明白無誤地告訴觀眾,每一個走進這扇門的人都是陷阱中的獵物。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彼得·格賴姆斯,他仿佛被潮水衝進屋子,滿腦子儘是大海女神和捕魚的豐收。他以單調的音高唱出了對解脫的憧憬,歌聲刺透了黑暗與空虛。彼得的不祥預感引起眾人的抗議,然而一支脫口而出、耳熟能詳的漁歌“出海捕魚的老瓊”立刻壓倒了不滿。不可調和的世界在相互碰撞,事態的發展愈加失去控制。如果說第二幕開場,艾倫和彼得還只是因為禮拜天禱告起了點爭執,而到第三幕開場,在間奏曲的舞蹈鏇律中,村民們追求轟動的心理及其謀殺欲望已慢慢顯出真面目,其中尤以代表“全民意見”的賽德利夫人(Mrs. Sedly)為主帥。氣勢洶洶的鼓聲宣告了追捕彼得行動的開始。對這部完成於1945年的歌劇而言,懾人的鼓聲不啻是一場殲滅戰的恐怖回聲。只剩下四名婦女,艾倫、小姑以及小姑的兩位侄女獨自留守,在室內樂的伴奏下揭露著毫無意義的暴力行為;看到她們,觀眾不禁會想起古希臘羅馬戲劇中的哭靈婦女。這一場極富張力,直至第四場末尾,劇情才更緊張起來。正當市民們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彼得的小屋掃蕩一空時,巴爾斯特羅德穿過懸崖邊的小門,向彼得和被推下海的小男孩爬去。鋼片琴的非現實音調與中音提琴的抒情獨奏,講述了彼得與小男孩之間無法言說的關係:迫於壓力的無奈的愛恨交織。

序幕

鄉村集會的村公所,正在審理關於漁夫彼得·格賴姆斯所僱傭的童工的死亡事件。格賴姆斯提出證詞,說童工是在出海打魚的歸途中死於暴風雨,村民們和審判員都懷疑他的陳述,審判員勸告他“以後不得再僱傭少年”。散場後,只有中年寡婦艾倫(Ellen)留下來安慰格賴姆斯。第一間奏曲:描寫鄉村的黎明

劇情

第一幕第一場,臨海街頭的野豬頭酒吧。這是審問幾天后的一個早晨,漁夫們在準備出海,退休船長用望遠鏡眺望海面,彼得在叫喊有誰肯幫忙,村人們裝聾作啞,不加理會。船長巴斯特羅德(Balstrode)和藥劑師金恩就走過去幫他。金恩告訴彼得,我在孤兒院已替你找到一名新的見習水手。大家就譴責說,你想用錢買一個孤兒不成?艾倫引用耶穌的話唱《誰若無罪就可以用石頭打他》(Let heramong you without fault cast thefirst stone),表示她去幫助領回這個孤兒。固執的馬車夫聽了這句話,也只好勉強地跟艾倫一起前往。巴斯特羅德一邊用望遠鏡看著海面,一邊警告大家說,暴風雨即將來臨,大家唱要防備狂風暴雨的合唱,紛紛回家。可是大部分男人,卻不約而同地走進酒吧。巴斯特羅德建議彼得離開這個窮鄉僻壤,去當大商船的水手比較有前途,可是彼得卻說出他的夢想。他說,他必須賺夠錢以後跟艾倫結婚。彼得唱《我們已勉強踏入風中》(We strained into the Wind)。暴風雨來臨,巴斯特羅德也跑進酒吧。彼得唱《什麼港口才能保住平安》(What harbour schelters peace?)第二間奏曲:描寫排山倒海般的暴風雨。第二場,野豬頭酒吧,女老闆宣布要關門了,有身份的塞德麗夫人硬要闖進去,她要向金恩要安眠藥。巴斯特羅德也跟漁夫們進門,女老闆的兩個侄女被暴風雨驚醒,穿著睡袍就下樓,被醉漢糾纏,老船長把醉漢推開。金恩跑進來,向大家報告彼得家附近的山崖崩塌。塞德麗夫人立刻走到他面前說,還沒看到馬車,我無法在這種鬼地方苦等。金恩表示,如果想拿到藥,只能耐心等候。彼得也走進來,大家不約而同地說“魔鬼來了”。彼得唱《大熊座和金牛座》(Now the great Bear and Pleiadey),大家看見他像夢囈般唱出這占星學的歌,都說他不是發瘋,就是喝醉了。醉漢要打彼得,被巴斯特羅德勸阻,為了緩和氣氛,他催促大家再唱歌。於是大家開始唱《年老的喬出海捕魚》(Old Joe has gone fishing)。馬車夫帶著艾倫和少年進來,女人們想讓她和少年曖曖身,但彼得卻要少年立刻跟他回家,於是拉著少年,在狂風暴雨中離去。第三間奏曲:描寫溫暖的星期天的氣氛。
第二幕第一場,臨海街道,與第一幕第一場同,教堂鐘響後,人們忙著上教堂。艾倫正照顧那個少年,她帶他到海邊,與他聊天。這時從教堂傳來讚美歌聲,艾倫發現少年的上衣破了,又看到他脖子有打傷的痕跡,馬上想到彼得粗暴地虐待這個孩子。彼得上場,他說發現魚群,想把少年帶走。艾倫說今天是星期天,是安息日,反問他,你不是說好每周都要讓這孩子休息一天的嗎?彼得反駁說,我要儘快賺錢,以便買一棟房子,不讓別人老是毀謗我,瞧不起我。艾倫追問孩子的脖子為什麼受傷,彼得的回答很曖昧。彼得表示說,如果沒有你,我什麼都不再存在;而艾倫卻告訴他,金錢是遮不住大家的嘴巴的,我們的夢已經崩潰了。彼得聽了很生氣地唱《神站在我這邊》(God have mercy upon me!)粗暴地把少年拉走。看到這情景的酒吧老闆無比憤慨地唱出《格賴姆斯捕他的魚去了》(Grimes is at his ex-ercise!)大家同聲譴責彼得虐待少年,把憤怒轉向艾倫,指責她實在不應該幫助彼得。艾倫辯駁說,我小心照顧那孩子,為他縫衣服,接著大家就說,要到彼得所住小屋看一看,合唱《現在要看看謠傳是真是假》(Now is gossip put on trial),留下來的女老闆、侄女們和艾倫,不約而同地說出對男人的感想。她們說所謂的男人,不是讓女人笑,就是讓她哭,或是要她等著一起睡覺。第二場,第四間奏曲:巴沙加牙舞曲。彼得的小屋,彼得要少年穿上長靴與艾倫織的毛衣,逼他下海。少年哭泣著,彼得對他說要堅強,他自語著要一直捕魚到漲潮,抓著一大把錢與艾倫結婚,唱《她不久就會忘記去學校的路》(And she would soorforget her schon house ways)。這時從遠方傳來村人的合唱《謠傳是真是假》。彼得不願意讓村人趕來阻擾,從後門強迫少年走懸崖下海。少年小心翼翼地走到懸崖的小徑,因失去平衡,跌到崖下,不見蹤影。彼得嚇壞了。趕忙隨後走下懸崖。到彼得家的牧師、法官和漁村的男人們,驚訝地發現彼得的家整理得很乾淨,由於找不到彼得,什麼事也做不成,反而表示說,回到家以後,應該規勸自己的老婆,少去干涉別人的私生活。第五間奏曲:月光下的大海。
第三幕第一場,臨海街道,月夜。人們在舉行舞會,法官想查詢兩個侄女一些事,被她們逃脫,只好進入酒吧。塞德麗夫人碰到金恩說,少年一定又被殺了,金恩不加理會,說她是吃安眠藥有太多的幻想。舞會結束,有人進酒吧,而塞德麗夫人自言自語說,探查別人犯罪是我的樂趣。艾倫和巴斯特羅德一起登場。老船長對她說,他在海邊撿到少年的毛衣,上面有刺繡的錨。巴斯特羅德又說,一小時前彼得的船已經回來,並沒看到少年的影子。艾倫就靜靜地唱出《兒時的刺繡》(Embroidery in childhood),悲嘆說,而今刺繡卻成為解某一件謎的線索。巴斯特羅德鼓勵艾倫,當所有的人都跟彼得敵對時,要對他盡一點心,然後帶著艾倫去尋找彼得。把這些全部竊聽到的塞德麗夫人,立刻推開酒吧的大門把法官喊出來,以誇大的語氣把所聽到的轉告他,而法官又叫來兼任警察的馬車夫,命令他進行正式的搜查。此事傳到酒吧里以後,人們就聚集到廣場上,以合唱,主張徹底的搜查。第六間奏曲:似乎模仿村人的喊聲。第二場,場景同第一場,數小時後,方傳來村人叫“彼得·格賴姆斯”的聲音。彼得上場,憔悴而疲倦。他反覆地自言自語道:第一個是自己死的,第二個是跌落摔死的,第三個……。這時響起《謠傳是真是假》和《年老的喬出海捕魚》的鏇律。艾倫登場了,她雖然在叫他,但聲音好像不曾進入他耳里。老船長巴斯特羅德說,海上男子漢的規矩是,彼得應該把船開到海上把它擊沉,暗示他必須自殺,他幫助彼得把船推入水中。艾倫傷心地大叫“住手”,但彼得的船已經劃出去了。老船長看到事情已經解決,就含淚扶著艾倫離去。黎明來到,人們又像往常開始一天的工作。法官來向大家說,根據海岸警備隊報告,發現有一艘船在海洋上沉沒。漁夫用望遠鏡遠眺,但什麼也看不見。酒吧女主人又說,這可能又是謠言。村人們又回到日常生活中,幕靜靜地落下。

作者簡介

班傑明·布里頓(BenjaminBritten,1913-1976),英國作曲家。早年就學于格雷莎姆學校,開始學習音樂。1930年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從班傑明學習鋼琴,從艾爾蘭學習作曲。1935年至1939年,主要為電台廣播、戲劇、電影作曲。1939年赴美國。1942年回國後,作為鋼琴家在英國各地演出並繼續作曲。

布里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音樂音樂紮根於傳統土壤,不僅偏重聖經奇蹟、古典名著等題材,而且在作品中經常吸取聖詠、民歌、古典音樂素材,予以樸實無華的技術處理。不僅豐富多彩,且風格各不相同。他的創作受到新古典主義影響,但並不拘泥於某種流派和技巧,而是將各種現代手法作機智而創造性地綜合運用。在創作中既尊重本民族的傳統,又大膽吸收和運用現代派的風格、技巧。他能寫現代的不協和的音樂,又能在音樂中體現中世紀的氣氛;他寫過豪華壯麗和具有儀式氣氛的作品,又常以一種富有魅力的簡樸單純的筆觸寫作;他還能在大型合唱作品中構築起極其複雜的復調結構。總之,布里頓所寫的藝術作品支配著他的風格,不管他選擇什麼形式或使用什麼語彙,他都能做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布里頓一生獲得不少榮譽:1952年他被授予"榮譽之友"的稱號;1964年獲得阿斯本音樂獎;1965年獲得有功勳章;1976年又被授予男爵爵位,並獲得英國上議院終身議員稱號、1976年12月4日,布里頓於奧爾德堡(Aldeburgh)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