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禪

著《陰符》《鬼谷子》二書,另外民間也傳說《無字天書》也是其所作。在台灣除了算命、卜卦、業奉他為祖師外,還有據說鬼谷子雙目失明,以鏡掩飾,所以眼鏡業也以他為祖師。

王禪 

簡介

 姓王,名詡,一名利,因隱居在今河南淇縣雲夢山鬼谷洞,號鬼谷子,又號玄微子,世稱王禪老祖,春秋時代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相傳農曆三月二十五日生於世。縱橫家的鼻祖。

相傳

,鬼谷子是村夫慶隆和東海龍女的兒子。慶隆和龍女雖被東海龍王壓死在雲夢山中,化作一道山嶺和龍泉,但陰魂不散,要借體繁衍,為後人造福。兩千多年前,朝歌城南王莊王員外的夫人懷孕三年之久而不分娩。初春一天之夜,突然狂風驟起,電閃雷鳴,大雨如注。人們都為這不正常的天象說長道短,驀地從空中飛來一個火球,直飛到王夫人床前,正反各轉三圈,變作一條小花蛇,慢悠悠鑽入王夫人的被窩,隨之聽得嬰兒的呱呱哭泣。家人掀開被窩,王夫人生下一個滿頭紅髮,容貌醜陋的丫頭。王員外十分沮喪,長嘆一聲,拂袖而去。王夫人見老爺如此煩惱,也暗暗抽泣。正在這時,小女嬰突然坐起,拉著王夫人的手細聲細語地說:“媽媽,別難過,我會變美麗的。”話音見落,這女嬰就倒下咽了氣,又捋脖子,口中不住喊叫:“兒呀,快醒醒,娘不嫌你長的醜。快醒醒吧!”拍了一次又一次,捋了一遍又一遍,眼淚哭幹了,嗓子喊啞了,整整折騰了一個夜晚。黎明時分,只聽女嬰哇的一聲甦醒過來。王夫人喜出望外,定睛一看,小女滿頭黑髮,唇紅齒白,十分可愛。王夫人忙讓丫環請來老爺。王員外一見大吃一驚,心中不住思忖:三年不墜,火球助催,紫氣東來,醜女變美,是大福大貴之兆,王家的好氣數。想著想著,不禁大笑不止,走到床前說:“夫人,晨曦吉辰,迎霞聚瑞,我看女兒必有大福大貴,咱就取名霞瑞,你看如何?”夫人點頭稱是。鬼谷子像歲月流逝,轉眼十八個冬春過去,霞瑞姑娘身居閨房,學習針線,攻讀詩文。她越長越俊俏,白皙的杏仁臉上嵌著一雙水靈靈的眼睛,兩個酒窩之間夾著一個小櫻桃小嘴,令人喜愛。但她性格倔強,不拘於舊的禮節,善於言談,又講直理,對於父母的話也不是百依百順。日漸壓惡閨中生活,常常在丫環小雲陪伴下到花園嬉戲。有時還背著父母到田間去問農桑。是年朝歌奇旱,河溪斷流,水井幹枯,大地龜裂,五穀不收。王員外家一塊三頃地的穀子,只留下一棵禾苗,但長勢卻十分喜人,谷桿如蘆葦,葉子賽高粱,谷穗像狼尾,沉甸甸,金燦燦,微風吹拂,點頭搖曳,而且還散發出噴噴香味。霞瑞姑娘聽說自家地里長了這棵奇谷,就讓家奴收來,放到繡樓,頓時閨房之內香氣四溢,使人陶醉。姑娘對丫環說:“如此好的穀子,要好好保存起來,來年多種一些。”丫環把谷穗放在手中揉搓著變成了一顆熠熠透明的珠子,而且香味更加濃郁。姑娘接過珠子,正想聞一下,這珠子一下鑽進口中,欲吐出,又溜進喉嚨。霞瑞咽下珠子不久,頓覺腹內舒暢,筋骨蘇軟,渾身乏困,一頭倒下就睡著了。一個月之後,姑娘不思飯食,身體漸漸消瘦。主僕二人都不知何故。快嘴的丫環告訴了夫人,王夫人見女兒如此消瘦,心疼萬分,問明情由,忙著請名醫調理。連吃兩個月草藥,仍不見效,卻見女兒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來。王員外得知訊息,恰似五雷轟頂,把夫人叫到客廳,怒氣衝天地說:“你養的好女兒,竟如此傷風敗俗,我乃赫赫大戶,叫我如何做人?”夫人忙陪笑臉:“老爺息怒,家醜不可外揚,你要想個兩全之策才是呀!”兩人如此這般商量半天,決定把女兒連夜趕出家門,免得事後別人說三道四。霞瑞姑娘,蒙冤受屈,在丫環陪同下,毅然離開家門。路漫漫何處奔走,天蒼蒼哪裡安身?姑娘看看丫環,丫環望望姑娘,兩人心如火焚,悲困交加;姑娘緊咬嘴唇:“雲妹,咱走,走到天涯海角,讓天下人知道我王霞瑞是清白之人。”主僕二人離開王家莊,朝著北斗星的方向走去。兩個弱小女子,哪裡經過這樣的風霜。尤其是霞瑞姑娘,腹中已有三月的嬰兒,行走更是艱難,雙腳都磨成血泡,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一天中午,她們走到黃河邊,又飢,又渴,寸步不想挪動,就坐在河邊歇息。剛一坐下,就進入夢鄉。待她們一覺醒來,面前站著一位和善可親的老太太,籃子裡盛著熱騰騰的白蒸饃,沒等她們開口,老太太就把饃送到她們手中。二人連個“謝”字都沒來得及說,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老太太坐下來問道:“兩位女子如何這樣狼狽,你們要到哪裡去?”霞瑞搖搖頭,沒說話,直爽的小雲把姑娘的隱情一五一十講了出來。老太太啟唇一笑:“這就是了。你們既然對我講了真話,我也把真話告訴你們。我乃西天老母,在這裡等候多時,專門來點化你們。霞瑞姑娘,你雖是母親所生,但不是你母親的骨血,而是東海龍王女兒的化身。你和慶隆相愛,情真意切,雖未遂願,上天有眼,來世相逢。你所吞食的珠子正是慶隆的精髓。腹中嬰兒就是你和慶隆的後代。”霞瑞和小雲雙膝跪地,連連叩頭,感謝西天老母的指點。快嘴的小雲又問:“既是這樣,請問老母,我們主僕該到哪裡存身才好?”老母沒有正面回答,信口念了小詩一首讓小雲琢磨:
朝曦吳天似血染,歌舞昇平誰人歡?雲海滾滾來天半,夢境滋滋潤丹田。小雲半天沒有品出味道,原來這是首藏頭詩。姑娘把四句詩的頭四個字一連,即為“朝歌雲夢”。雖說知道了老母指點的去處,但又不願到雲夢隱身,於是又懇求說:“再求老母點化,那裡離我家鄉太近,鑒於父母盛怒,眼下我實在不能從命。”老母思忖片刻:“也罷。你們可先到臨漳穀子村寄身,日後再作道理。”主僕二人連聲道謝,抬頭卻不見了老母。不一日,她們來到穀子村,卻見一村婦在村頭迎接。村婦像接閨女似地把她們接人家中。從此,她們老少三個女性組成了一個家庭,朝朝暮暮,形影不離,勤快的小雲,把村婦和姑娘照料得十分如意。轉眼六個月過去了。冬去春來,夏天又到了。一天,姑娘正在院裡給未來的孩子做衣服,頓覺腹內疼痛難忍,村婦和小雲忙把姑娘扶進屋,讓她躺在床上,一眨眼村婦變成了老母模樣,慈祥地說:“霞瑞姑娘,我們該走了,不到雲夢山,你的孩子不會出生的。”說話間,只聽一聲巨響,狂風驟起,老母忙讓小雲也上到床上,閉上眼睛。那床慢悠悠飄了起來,不知不覺來到雲夢上空,左轉三圈右轉三圈,悠然地落到地上。姑娘睜眼一看,好像來到人間仙境。峰巒疊翠,林木蔥鬱,雲霧瀠瀠,氣象萬千,泉水潺潺,百鳥齊鳴,野花爭妍鬥豔,主僕看得眼花繚亂。西天老母把她們帶到水簾洞口:“姑娘請進,這就是你的安身之處。”舉目一看,青山參天,野藤漫漫,野花芬芳,蝶飛燕舞,串串晶瑩的水珠從洞口滴落,恰似一幅珠簾懸於洞口,頓覺心曠神怡,正要向西天老母說聲謝謝,卻不見了她的蹤影。她們二人漫步向洞中走去,只見洞頂琳琅滿目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景象奇特。洞的盡頭有一水潭,清澈見底,小雲舀了一瓢水,遞與姑娘,這水甘甜可口,姑娘一飲而盡,頓覺清爽。霞瑞對這個安身之地十分滿意,主僕二人拍手稱好。正值暑日,,知了聲聲,真所謂“鳴蟬躁林愈靜”。正當她倆欣賞這幽靜的環境時,霞瑞又覺腹內疼痛,小雲忙攙扶姑娘回到洞內,姑娘一陣頭暈目眩,腹中的嬰兒蹴呱呱墜地了。一看是個白胖的男孩,霞瑞、小雲喜出望外,熱淚盈眶。滿月之後,霞瑞把小雲叫到跟前甜甜地問道:“雲妹,這孩子該姓什麼,叫什麼呢?”“我說就姓你的姓,孩子降生時知了叫的正歡,取名叫蟬如何?”霞瑞一聽十分高興:“小雲,你說到我心坎上了。不過,我因吞食奇谷而生子,就叫鬼谷子吧!”因此後人有叫他鬼谷子的,也有叫他王蟬的。在他成年以後也有叫他王禪的。

洞府真仙

傳說鬼谷子本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為玄微真人,又號玄微子。洞府就是洞天,是神仙住的名山聖境,又稱洞天福地。傳說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藏》中有一部專寫洞天福地的書叫做《洞天福地岳讀名山記》。浙江餘杭縣境內的“洞霄宮”就是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一,被稱為“大滌洞天”。元代的鄧牧專有《洞霄圖志》六卷,記敘該宮勝景。真仙又稱真人,只有得道成仙后方可稱為真人。莊子稱老君為“博大真人”;唐玄宗稱莊子為“南華真人”,稱文子為“通玄真人”,稱列子為“沖虛真人”,稱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宋代道士張伯瑞被稱為“紫陽真人”;元太祖封丘處機為“長春真人”。玄微真人鬼谷子住在鬼谷洞天,是為了在凡間度幾位仙人去洞天。無奈蘇、張、孫、龐諸弟子皆塵緣未盡,凡心未了。鬼谷子只好在暗中關注弟子,不時助正抑邪。相傳鬼谷子有隱形藏體之術,混天移地之法;會投胎換骨,超脫生死;撒豆為兵,斬草為馬;揣情摩意,縱橫捭闔。井中相會相傳,鬼谷子的母親是天上彩霞星,托生在朝歌城南王家莊王員外家中,取名曰霞瑞。因食奇谷懷孕,被逐在雲夢山中生子,取名鬼谷子。鬼谷子晚年歸隱雲夢山,一則聚徒講學,二則孝敬老母。一日,王霞瑞把鬼谷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娘為你飽受人間疾苦,如今為娘兩鬢斑白,風燭殘年,娘無他求,我死後,只求你把我葬在九龍聚匯的地方。兒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從井水中可以看到為娘的身影。”話剛說完,就謝世歸天了。鬼谷子悲痛不已,眼含熱淚在九龍聚匯之處安葬了母親。為早日再見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親墓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鑿成。果然井水中映出了他母親的容顏。朝看母親十八九,暮觀老母鬢如霜。從此鬼谷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邊瞻仰母親的遺容。星轉斗移,天長日久,鬼谷子又發現了此井的一個奧秘,根據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氣陰晴變化。井水上升,天陰有雨,井水下降,則無雨天晴,因此這口井又被稱為“井中洞天”。此井是鬼谷子為懷念其母而鑿,故曰“鬼谷井”。

夜識無字天書

相傳,鬼谷子的師傅升仙而去時,曾留下一卷竹簡,簡上書“天書”二字。打開看時,從頭至尾竟無一字,鬼谷子一時心中納悶。與師父相依為命九年時光,感情日篤,今天師父突然離去,一時覺得無著無落,心中空空蕩蕩的,無心茶飯,鑽進自己的洞室倒頭便睡。可又如何睡得著,輾轉反側,老是想著那捲無字天書竹簡,直折騰到黑,那竹簡仍在眼前鋪開捲起,捲起鋪開,百思不得其解。索性爬將起來,點著松明火把,借著燈光一看,嚇得他跳了起來,竹簡上竟閃出道道金光,一行行蝌蚪文閃閃發光,鬼谷子嘆道:“莫非這就是世傳‘金書”’。一時興致倍增,一口氣讀將下去,從頭至尾背之成誦。原來上面錄著一部縱橫家書,盡講些捭闔、反應、內揵、抵巇飛鉗之術。共十三篇。第一篇大意是說:與人辯論,要先抑制一下對方的勢頭,誘使對手反駁,以試探對方實力。有時也可以信口開河,以讓對方放鬆警惕,傾吐衷腸;有時專聽對方陳說,以考察其誠意。要反駁別人就要抓牢證據,要不讓人抓到證據,就要滴水不漏。對付對手有時要開放,有時要封鎖,能把放開與封鎖靈活運用就可以滔滔不絕,變化多端。只有這樣才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譯文:《鬼谷子》捭闔第一 縱觀古今歷史,可知聖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為眾人的先導。通過觀察陰陽兩類現象的變化來對事物作出判斷,並進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徑。計算和預測事物的發生過程,通曉人們思想變化的關鍵,揭示事物變化的征作兆,從而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所以,聖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終是一樣的。事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歸宿;或者屬陰,或者歸陽;或者柔弱,或者剛強;或者開放,或者封閉;或者鬆弛,或者緊張。所以,聖人要始終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度量對方的智謀,測量對方的能力,再比較技巧方面的長處和短處。至於賢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區別的。所有這些,可以開放,也可以封閉;可能進升,也可以辭退;可以輕視,也可以敬重,要靠無為來掌握這些。考察他們的有無與虛實,通過對他們嗜好和欲望的分析來揭示他們的志向和意願。適當貶抑對方所說的話,當他們開放以後再反覆考察,以便探察實情,切實把握對方言行的宗旨,讓對方先封閉而後開放,以便抓住有利時機。或者開放,使之顯現;或者封閉,使之隱藏。開放使其顯現,是困為情趣相同;封閉使之隱藏,是因為誠意不一樣。要區分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計謀研究明白,計謀有與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須有主見,並區別對待,也要注意跟蹤對方的思想活動。如果要開放,最重要的是考慮周詳;如果要封閉,最重要的是嚴守機密。由此可見周全與保密的重要,應當謹慎地遵循這些規律。讓對方開放,是為了偵察他的真情;讓對方封閉,是為了堅定他的誠心。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使對方的實力和計謀全部暴露出來,以便探測出對方的程度和數量。聖人會因此而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測出對方的程度和數量,聖人會為此而自謂封閉,或者是通過封閉來自我約束;或者是通過封閉使別人被迫離開。開放和封閉是世界上各種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開放和封閉都是為了使事物內部對立的各方面發生變化,通過一年四季的開始和結束使萬物發展變化。不論是縱橫,還是離開、歸復、反抗,都必須通過開放或封閉來實現。開放和封閉是萬物運行規律的一種體現,是遊說活動的一種形態。人們必須首先慎重地考察這種變化,事物的吉凶,人們的命運都繫於此。口是心靈的門面和窗戶,心靈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慾、思想和智謀都要由這個門窗出入。因此,用開放和封閉來的把守這個關口,以控制出入。所謂“捭之”,就是開放、發言、公開;所謂“闔之”,就是封閉、緘默、隱匿。陰陽兩方相諧調,開放與封閉才以有節度,才能善始善終。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嗜好、財貨、得意、情慾等,屬於“陽”的一類事物,叫做“開始”。而死亡、憂患、貧賤、羞辱、毀棄、損傷、失意、災害、刑戳、誅罰等,屬於“陰”的一類事物,叫作“終止”。凡是那些遵循“陽道”的一派,都可以稱為“新生派”,他們以談論“善”來開始遊說;凡是那此遵循“陰道”的一派,都可以稱為“沒落派”,他們以談論“惡”來終止施展計謀。關於開放和封閉的規律都要從陰陽兩方面來試驗。因此,給從陽的方面來遊說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給從陰的方面來遊說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的來求索微小,以崇高來求索博大。由此看來,沒有什麼不能出去,沒有什麼不能進來,沒有什麼辦不成的。用這個道理,可以說服人,可以說服家,可以說服國,可以說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時候沒有“內”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時候沒有“外”有疆界。所有的損害和補益,離去和接近,背叛和歸附等等行為,都是運用陰、陽的變化來實行的。陽的方面,運動前進;陰的方面,靜止、隱藏。陽的方面,活動顯出;陰的方面,隨行潛入。陽的方面,環行於綹和開端;陰的方面,到了極點顯就反歸為陽。第二篇大意是說:與人辯論,要運用反覆的手法。反過去可以知其過去,復回來可知其現今。如果反反覆覆地試探,沒有摸不到的底細。有時可以運用反辭來試探對手,要想聽到聲音就先沉默,要想張開,就先關閉;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奪取,就先給予。第三篇大意是說:要掌握進退的訣竅,這訣竅就是抓住君主的愛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隨心所欲,獨往獨來。如能順著君主的情緒去引導或提出建議,就能隨機應變,說服君主。第四篇大意說:凡事都不是鐵板一塊,都是有裂痕的。在辯論中要能利用別人的裂痕,同時,還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樣的裂痕,可以發展為泰山那樣大。所以當裂痕小時要補住,大點時要切斷裂縫,當大到不可收拾時就乾脆將其打破,裂痕也就消滅了。第五篇大意說:與人雄辯要設法鉤出對方的意圖,用飛揚之法套出對方的真話,再用鉗子鉗住,使其不得縮回,只好被牽著走。這樣就可縱可橫,可南可北,可東可西,可反可復。第六篇大意說:要想說服他人,必先衡量一下自己的才能長短,比較優劣,自身才質不如他人,就不可能戰勝他人。第七篇大意說:要遊說天下人君,必須會揣測諸侯真情,當人極度興奮時,就無法隱瞞真情,當人極度恐懼時也無法隱瞞真情。在這時才能有效地遊說和說服人。第八篇大意說:善於摩意的人就象釣魚一樣不動聲色,讓魚自動上鉤,“摩”的目的就是刺激對方,讓他不由自主地上你的鉤。把事情辦成功,使人不知不覺。第九篇大意說:要遊說入主,就要量天下之權,要比較各諸侯國的地形、謀略、財貨、賓客、天時、安危,然後才能去遊說。第十篇大意說:。要做大事,就要有一個嚮導,就像指南針一樣,遊說的嚮導是謀略,要先策劃好,再按著策劃的目的去遊說。第十一篇大意說:遊說要先解疑,解疑的好辦法是讓對方道出實情。第十二篇大意說:耳朵要善於聽,眼睛要善於看,用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以天下之目看,則無不明;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只有對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無不驗,言無不聽。第十三篇大意是:遊說要靠巧辭,要對什麼人說什麼話,說什麼話就要採用什麼辦法和說辭。不要簡單直言,要研究講話的對象,講究講話的技巧。讀完這十三篇,鬼谷子不禁拍案叫絕,平素與真人辯論從未有主動之時,原來真人有如此金書,不知者怎可與之爭強。不禁想起與師父一起生活研習的時光,一股股暖流,一陣陣的心酸,不時又加幾分孤寂。於是,息了明火,鑽進被窩睡去。夜間少不得夢見金書在手遊說天下。第二天醒來覺得十分困頓,但還是放心不下金書,又打開想細細推敲,不料書中又一字皆無。鬼谷子從頭翻至書尾還是一字不見,更覺此書乃師父至寶,要十分珍重,走進內洞將其攤在臥榻之上。然後走出洞門照師父所囑練功,作法,一日三餐雖不香甜,倒也好打發日子。不覺日落偏西,黑夜又至,鬼谷子走人內洞上榻休息,只見金書閃著金光,字跡依稀可見,鬼谷子越覺奇了,原來月光從天窗射進來照在金書上,至此鬼谷子發現這金書原屬陰性,見日則不顯,在月光,燈光下才顯其縷縷金文,真仍曠世奇書。鬼谷子走出內洞,到石桌邊,掌上燭明火把,又讀將起來。怎么換了文章,昨天讀的本是縱橫之言,如今怎么成了兵法?於是把竹簡細細翻一遍,還是兵法,並無縱橫之術。這書更加奇了。於是一口氣讀將下去,仍然是十三篇。第一篇大意說:縱橫捭闔乃萬物之先,是方略、圓略、出入的門戶。治世安民,一統天下,兵非良策。擁力而避戰,交言而弭兵,不戰而屈人,以戰而止戰才為上策。第二篇大意是說:兵機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致勝之謀,必須審其情,定其基。掌握敵隋要快、要全,暴露給敵人的要少、要慢,陰謀與陽謀,陽謀與陰謀,方略與圓略,圓略與方略,要交替運用,不可固守一端。兵無定策,策無定形,使人無可乘之機,這就是“天神”。第三篇大意說:君臣上下之事,有親有疏,有遠有近,君臣之間遠遠聽到聲音就思念,那是因為計謀相同,等待他來決策大事。在這種情況下君主要重用,將帥就要出仕,建功立業。如果在君主近前不被任用,那是計謀不合,在這個時候卸甲歸田才是上策。第四篇大意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自然的。聖明君主,見到世事有了裂痕,就要設法去抵住,而抵法有幾種,世可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五帝的政權就要奪取,諸侯之間的征伐是不可勝數的,這時參與爭霸才是上策。第五篇大意說:凡要決定遠近征伐,就要權衡力量優劣。要考慮敵我雙方的財力、外交、環境、上下關係,那些有隱患的就可征服。征服的上策,是靠實力去威攝。然後,令其或縱或橫,或南或北,或東或西,或反或復,聽我擺布。鬼谷子後來發展成一個派別,鬼谷子的關門弟子為下一人鬼谷門老師,時代相傳在正史野史中最後提到鬼谷子的徒弟是袁天罡和李淳風,他們寫有《推背圖》,不過鬼谷門最光彩燦爛的時代就是戰國中後期,鬼谷子一人看穿了整個時代的發展,也指導了整個時代的發展。第六篇大意說:各國之間或聯合,或對抗,要成就大業,需有全面計謀,。要能攜四海包諸侯。不是聖明君子,不能通過深層的智謀,則不能統帥國家,沒有智慧的人不能主持用兵。要正確確立聯合誰,打擊誰,關鍵在於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較雙方長短遠近,然後才能可進、可退、可縱、可橫,把兵法運用自如。第七篇大意說:要策劃國家大事,就必須會揣測他國的想法,如果不會揣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也是沒用的。揣情是計謀的根本。第八篇大意說:主持練兵,使軍隊能打勝仗而士兵又沒畏懼感,使軍隊常在不動兵器、不花費錢物的情況下就能取得勝利,這才算“神明”。,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謀略,而謀略是否成功,關鍵又在於周密。第九篇大意說:善於爭霸天下的人,必須權衡天下各方的力量,要度量各國的土地人口、財富、地形、謀略、團結、外交、天時、人才、民心等國事。然後才能做出重大決策。第十篇大意說:凡兵謀都有一定規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第十一篇大意說:凡是要做出決斷,都是因為有所疑惑,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通過分析來決斷的。而軍中大事,各方面頭緒十分複雜,難於決斷時,可以用占筮的方法決斷大事。第十二篇大意說:在用兵將之時要賞罰嚴明,用賞最重要的是公正。賞罰嚴明才能無往不勝。第十三篇大意說:舉事欲成乃人之常情,為此,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寧可用愚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笨拙的方面,而寧用愚人所擅長之處,只有這樣才不會窮困。鬼谷子的這十三篇兵法與後世所傳孫子兵法十三篇,一文一武互為表里,相輔相成,鬼谷子所傳為文兵法,而孫武所傳為武兵法。鬼谷子主張以圓略致強兵,孫子則主張以方略而致全勝。兩部兵法都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鬼谷子從發現了金書的奧秘以後,每夜讀一遍,則每夜可得一書。第三夜得的是致富奇書,裡面講些養殖方法,貿易原則,講’“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講“世無可抵則深隱以待時”。此法由鬼谷子傳給計然、范蠡(即陶朱公)及呂不韋、白圭等人。第四夜讀到的是《養性修真大法》,裡面主要講述《本經陰符七術》,講盛神靠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術。五氣要靠志、思、神、德等精神因素。這四者不衰,靜和養氣才能成為真人。鬼谷子以此秘訣傳茅瀠、徐福,以後又傳陶宏景諸人。第五夜讀到推命相面術,裡面講天武經;命數、面相及人生禍福,此法亦由鬼谷子傳給茅瀠,以後又傳給司馬季主、李虛中等人。第六夜、第七夜……,鬼谷子每夜必讀一遍,每次一部新書,天上人間、治國安邦、仕途經濟、天文地理、星命術數、丹藥養生,無所不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鬼谷子視為珍寶,愛不釋手。最早記載鬼穀子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蘇秦列傳》中說:“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子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道教認為鬼谷先生為“古之真仙”,曾在人間活了百餘歲,而後不知去向。《鬼谷子》一書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經典《道藏》中。鬼谷子先師被喻為縱橫家之鼻祖的原因是其下有蘇秦與張儀兩個叱吒戰國時代的傑出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鬼谷子先師既有政治家的六韜三略,又擅長於外交家的縱橫之術,更兼有陰陽家的祖宗衣缽,預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稱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他著有《鬼谷子》一書,又叫做《捭闔策》。民間亦有傳說鬼谷子是命理師的祖師爺。鬼谷子先師從衣、食、住、行、醫等、了家理財、治國方案、外政外交、兵書戰策、兵器發明、天文地理、神奇推算、養生教子等等可以說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鬼谷子先師據傳說是為個人而笑天下之人。也可以說是個難駕馭之人。他的書籍流傳甚少,多為抄譯。冶銅煉鐵、鎢鐵鑄劍、過目不忘、貧富均化、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利用空氣動力的人,熱氣球等!鬼谷子先生曾任楚國宰相,後歸隱衛國授徒,鬼谷位於河南省淇縣淇谷雲夢山,因鬼谷子先生在此授徒為名。王禪老祖最有名的弟子有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等名人志士。他隱身於周陽城一個叫“鬼谷”的山谷中,自號鬼谷子。他通天徹地,兼顧數家學問,人不能及。一是神學:日星象緯,占卜八卦,預算世故,十分精確;二是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行軍,鬼神莫測;三是遊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口成章,萬人難當;四是出世學,修身養性,祛病延壽,學究精深。鬼谷子早年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有人請他占卜,他句句應驗如神,由此名聲大振。龐涓學習兵法三年,自以為學成,聽說魏惠王重金招納將相,決定下山回魏國應聘。鬼谷子恫察出他的心思,讓他到山上摘一朵花來,為他的前程算卦。當時是六月炎熱天,百花凋謝,龐涓只尋到一支草花,他見花弱小,就把它丟棄在路中。但他再也找不出第二朵花來,只得撿回草花,藏在袖裡,回來告訴師傅:沒有花。鬼谷子識破了龐涓袖裡的花,對他說“此花叫馬兜鈴,一開十二朵,也就是你榮華富貴的年份;花先前被你拋棄,被鬼谷太陽照曬已枯萎,‘鬼’旁著‘委’是魏,你必出仕於魏國。你剛才有欺人之心,要戒之。送你八字‘遇羊而榮,遇馬而卒’,好自為之”。龐涓來到魏國,由相國王錯引見於魏惠王,正值庖人為惠王上“蒸羊羔”的菜餚,惠王大加讚賞龐涓,封他為元帥職,應驗了“遇羊而榮”。後來,龐涓中了孫臏的埋伏,死在馬陵道,也應驗了“遇馬而卒”。孫臏要告別師傅,鬼谷子也讓他去摘一朵花來。時九月季節,更無山花,孫臏順手把花瓶中的黃菊遞給師傅,鬼谷子說“此花久在瓶中,已經殘缺,你有殘疾之難;但它久經風寒,並且長期供人觀賞,你並無大礙,而終究功成名就。我給你一個錦囊,危機時刻再打開”。孫臏原來叫孫賓,鬼谷子把他改為孫臏,預示了他腿殘的前兆,也是天意。孫臏到魏國,龐涓擔心其本領遠不如孫臏,而使計加害於孫臏,斷孫臏二膝蓋骨,孫臏為了活命,打開錦囊,乃是“詐瘋癲”,他於是裝瘋,躲過了龐涓的猜忌,回到齊國,最終成就了他的功名。蘇秦、張儀見二位師兄都下山了,也執意要走。鬼谷子為二人預言道“蘇秦先吉後凶,張儀先凶後吉,我看出孫、龐二人,勢不相容,有互為撕殺之苦;你二人應該互相推讓,各成名譽,以融同學之情。”。後來,蘇秦為趙國相位,“合縱抗秦”,併兼六國相印,威風八面。但好景不長,其“合縱”即刻瓦解,蘇秦死於齊閔王車裂極刑。張儀受蘇秦“提攜”,做了秦國大夫,而當蘇秦死後,立刻推行他的“連橫”術,使蘇秦的合縱坦蕩無存。也為秦國最後統一國家奠定了理論基礎。

河南淇縣雲夢山

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雲夢山景區 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西部有一雲夢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均途經淇縣。北距安陽市58公里,南距鄭州市120公里、新鄉市42公里。是以戰國軍事文化為特色的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1984年成立雲夢山景區管理處,正式對其進行開發和建設。
雲夢山由主景區-戰國古軍庠、上聖古廟及雲夢五里鬼谷大峽谷遊覽區、雲夢大草原遊覽區三部分組成,面積約26平方公里。景區以景色壯美、文化內涵豐富著稱,被稱為“青岩仙境”,有中華第一天古軍校之美譽。戰國古軍庠是縱橫家鼻祖鬼谷子王禪隱居授徒之地,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確定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研究基地”,被國防大學確定為"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教育基地".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等名人志士,由此出山,叱吒風雲,演繹了一部春秋戰國史。如今,在講經洞內誦一聲道號,回音裊裊,仿若眾生讀書唪典。雲夢大草原是太行山脈中極為罕見的山頂草原,起伏舒緩,空曠開闊,春季桃花爛漫,夏季綠草如茵,秋季一片金黃。景區內山、泉、洞、谷渾然天成,奇山、秀泉、妙洞、幽谷,加之壯觀的高山草原風光,與人文景觀“中華第一古軍校”巧妙結合,形成雲夢山景區的獨特魅力。雲夢山向社會開放後,先後建立了電瓶車、高空吊橋、“三十六計”文化步道等遊覽設施;每年舉辦雲夢草原風情文化節,吸引了大量遊客;1994年、2001年先後舉辦了兩屆全國鬼谷子文化研討會,並成立了中國鬼谷子文化研究會,成為全國鬼谷子文化研究基地。主要景觀有鬼谷祠、鬼谷墟、捨身台、映瑞門、水簾洞、仙牛洞、孫臏洞、龐涓洞、毛遂洞、王老聖母洞、千佛洞、九龍柏、太陽洞、月亮洞、古佛洞、觀音洞、老母洞、青龍泉、仙泉、鬼谷井、映瑞池、五里井、一線飛瀑、清溪、五里鬼谷、百獸壁、天書崖、魔壁、演兵嶺、八卦陣、蟠龍陣、劍秀峰、青龍背、雲夢大草原等100餘處。五里鬼谷:是一道綿延五里的山谷,兩側山勢陡峭,峰巒峙立,春夏之季,灌木鬱鬱蔥蔥,野卉芬芳,蟬鳴蝶舞,山泉瀑布飛濺;一到秋季,山色俊俏,滿山的野菊花競相開放,一片金黃,簇簇的山榆樹,紅葉片片。谷內現有孫臏墓、一線飛瀑、魔壁、天書崖、五里井等景點。當年王禪因在此隱居,而自號鬼谷子。中華第一古軍校:位於雲夢山主景區,內有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等戰國時期兵家、縱橫家的紀念性構築物和演兵嶺、八卦陣、蟠龍陣等古代兵陣遺址,是我國最古老的古代軍校遺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