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墓

孫臏墓

從鄄城縣城沿東北方向行約20公里,至吉山鎮孫花園村東北約1公里處,有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的墓地。  孫臏,號伯靈,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說“臏生阿鄄之間”。經專家學者考察論證,孫臏故里為紅船鎮孫老家村,其生卒確切年代未見記載。

基本信息

鄄城縣城沿東北方向行約20公里,至吉山鎮孫花園村東北約1公里處,有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的墓地。
孫臏,號伯靈,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說“臏生阿鄄之間”。經專家學者考察論證,孫臏故里為紅船鎮孫老家村,其生卒確切年代未見記載。
孫臏和龐涓曾一起師從於鬼谷子學習兵法,後在魏國中龐涓奸計被處以“”刑。齊國使臣淳于髡知孫臏有大才,用車暗將孫臏載歸齊,威王曾向他問兵法,並拜為軍師。後成功地指揮了“馬陵”、“桂陵”兩大戰役,皆大破魏軍,成為千古傳頌的戰例。
孫臏晚年辭官回歸故里,在月厭河畔建一花園著書立說。當時,齊王經常派員到此探視孫臏這位曾一度為齊國建立了卓越功勳的一代兵師,並在花園東北建起了供官員歇宿的驛館。孫臏辭世後,葬於花園東北側驛館前,前往祭奠的官員和百姓絡繹不絕。久而久之,此處成為聖地,日漸繁華,驛館進而發展成為驛城。後來,佛教傳入中國,此處便又建起一座驛城寺。
這一帶屬黃泛區,黃河決堤泛濫難以悉數,孫臏墓和驛城寺多次遭受洪水淹沒。到了明代,孫臏墓及有關碑刻全被黃河泥沙深埋於地下,到了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自河南銅瓦廂決口之後,河水自東明以下呈三股漫流之勢,二十年間沒有築堤防護,現行河道是當時三股中最大的的一股,約占7分水量,由於河身經常滾動,這一帶文物古蹟全被沖毀埋沒,孫臏墓自然難以倖免,因此,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孫臏墓址難以確位。
1990年,孫花園村民在村東北向陽河(1971年新開挖的人工河)東側出土了明代石碑一截,上刻有“臏墓址深遂”之字樣,自此,孫臏墓才找到了確切位置。繼而,孫臏後人為其祖先修復了墳墓,墓丘直徑約4米,四周砌以圍石,封土高約3米,墓前樹石碑一棟,篆書“孫臏墓”,碑前有石香爐一樽,為了便於保護,墓四周劃林地600平方米,圍以1米高青磚花牆,內植翠柏,並有鄄城縣人民政府所立“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一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