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龐演義

孫龐演義

龐演義作者: 原著[明]吳門嘯客 [清]徐霞,本書講述了孫臏與龐涓的恩恩怨怨。

基本信息

小說信息

孫龐演義
作者:原著[明]吳門嘯客
[清]徐霞

內容梗概

本書講述了孫臏龐涓的恩恩怨怨。
孫臏是齊國人,吳國大將孫武的後代。他少年時與龐涓同師於著名高人鬼谷子。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因忌妒孫臏才能,將其騙至魏國,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為齊使者秘密帶回齊國,經將軍田忌舉薦,被齊威王重用為軍師。在齊、魏爭雄具有決定意義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孫臏指揮齊軍兩次擊敗魏軍,迫龐涓自殺,使齊國成為強國之一。孫臏功成身退,隱居山林。

詳細內容

孫龐同窗

孫臏 中國軍事家。戰國中期齊國人。少時孤苦,年長後從師鬼谷子學習《孫子兵法》,顯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不料,他卻因此遭人暗算……
孫臏在從師鬼谷子學習兵法時,有一個師弟叫龐涓。龐涓的天資學業雖較好,但和孫臏差得很多,但他為人奸猾,善弄小權術,又輕易不被察覺。他與孫臏同學時,心裡很是嫉妒孫臏的才能,可在嘴上從未流露過,一再表示將來有了出頭之日,一定要舉薦師兄,同享富貴。心地善良的孫臏,與龐涓兄弟相稱,如同親兄弟一樣。

龐涓侍魏

轉眼過去了幾年,孫臏、龐涓兩人,經過鬼谷子的精心調教,兵法、韜略大有長進。這時,傳來了魏惠王招賢納士的訊息。本是魏國人的龐涓,覺得機會來了,決定下山應招。臨別時,他向孫臏保證,此行一旦順利,馬上引薦師兄下山,扶同做一番事業。孫臏自然深表謝意,囑咐他多加保重,兩人灑淚告別。
龐涓到魏國後又是送禮,又是托人說情,很快見到了魏惠王。龐涓畢竟也有些本領,很快得到了魏惠王的賞識,被封為將軍。隨後,龐涓指揮軍隊同衛國和宋國開戰,打了幾個勝仗後,龐涓成了魏國上下皆知的人物,從此更得魏惠王的寵信。
春風得意中的龐涓高興了好一陣子,又突然沉寂下來。原來他有了心病:論天下的用兵之法,除了孫臏之外沒人能趕上自己了。一想到孫臏,他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按照當初的諾言辦吧,就得把孫臏推薦給魏惠王,孫臏的聲名威望很快就會超過自己;不去履行當初的諾言吧,孫臏一旦去了別的國家,施展起來才能自己同樣不是對手。龐涓寢食不安,日夜思謀著對策。

暗算孫臏

一天,正在山上攻讀兵書的孫臏,接到龐涓差人秘密送來的一封信。信上龐涓先敘述了他在魏國受到的禮待重用。然後又說,他向魏惠王極力推薦了師兄的蓋世才能,到底把惠王說動,請師兄來魏國就任將軍之職。孫臏看了來信,想到自己就要有大顯身手的機會了,深覺自己的師弟挺講義氣,立即隨同來人趕往魏國的都城大梁。
孫臏來後,龐涓大擺筵席,盛情款待。幾天過去了,就是沒有魏惠王的訊息,龐涓也不提此事。孫臏自然不便多問,只好耐心等待。
這天,孫臏閒得難受,找到一本書讀起來。忽然,屋外傳來一陣吵嚷聲,他還沒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已被闖進屋子的兵士捆綁起來,推推搡搡帶到一個地方。那裡的一個當官模樣的人,立即宣布孫臏犯有私通齊國之罪,奉魏惠王之命對其施以臏足、黥臉之刑。孫臏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情驚呆了,隨即省悟過來,高聲為自己辯白。然而,一切都晚了,那些如狼似虎的兵士七手八腳扒去孫臏的衣褲,拔刀剜去了孫臏的兩個膝蓋骨,並在他的臉上刺上犯罪的標誌。孫臏倒臥在血泊之中。
原來,這龐涓把孫臏騙來之後,即在魏惠王面前巧言誣陷,使孫臏遭此傷身之禍。龐涓以為,受刑後的孫臏成了一個殘疾人,他縱有天大的本事,也難以和自己較量了。

孫臏裝瘋

孫臏的傷口漸漸癒合,但他再也站不起來了,而且,還有人時時刻刻監視著他。他知道龐涓在陷害他,他恨得咬牙切齒,可老這樣也不行,總得想個脫身之法才是。不久,孫臏瘋了,他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叫鬧個不停。送飯的人拿來吃的,他竟連碗帶飯扔出好遠。龐涓聽說了這些,並不相信孫臏會瘋,便叫人把他扔到豬圈去,又偷偷派人觀察。孫臏披頭散髮地倒在豬圈裡,弄得滿身是豬糞,甚至把糞塞到嘴裡大嚼起來。龐涓認為孫臏是真瘋了,從此看管逐漸鬆懈下來。

金蟬脫殼

孫臏裝瘋產生了作用,他暗中加緊了尋找逃離虎口的機會。一天,他聽說齊國有個使臣來到大梁,便找了個間隙,偷偷前去拜訪。齊國的使臣聽了孫臏的敘述,從談吐中認定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才,十分欽佩,遂答應幫他逃走。這樣,孫臏便藏身於齊國使臣的車子裡,秘密地回到了齊國。

孫臏入齊

這個時候,正值齊、魏爭霸,交戰不斷的年代。早在公元前386年,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田氏貴族在齊國取得政權後,就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選拔文武人才,堅守邊境,反抗外來的威脅。孫臏回國後,很快見到齊國的大將田忌。田忌十分賞識孫臏的才幹,便將他留在府中,以接待上賓的禮節殷勤加以款待。

田忌賽馬

田忌喜歡賽馬,但卻時常輸掉。有一次,他又與齊威王賽馬,馬分上、中、下三等,對等競賽,三場全輸,田忌好不喪氣。這時恰巧孫臏在場,便給田忌出主意說:“待到下一輪比賽時,你用上馬對威王的中馬,用中馬對威王的下馬,用下馬對威王的上馬,必贏無疑。”田忌依計行事,造成兩個局部的優勢和一個局部的劣勢,以一負二勝贏得齊王千金。一向取勝的齊威王這次輸了,大感驚訝,忙問田忌是何原因?田忌把孫臏找來,藉機推薦給齊威王。
齊威王見是一個雙腿受刑的殘疾人,開始並未介意,當孫臏陳述自己對戰爭問題的看法時,齊威王便有意問道:“依你的見解,不用武力能不能使天下歸服呢?”孫臏果斷地回答說:“這不可能,只有打勝了,天下才會歸服。”然後,他列舉黃帝打蚩尤,堯帝伐共工,舜帝征三苗,以及武王伐紂等事實,說明哪一個朝代都是靠武力解決問題,用戰爭實現國家的統一。這一番深刻獨到的分析,使齊威王大受震動。再詢問兵法,孫臏更是滔滔不絕,對答如流。齊威王感到孫臏其人確實不簡單,從此以“先生”相稱,把他作為老師看待。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將軍龐涓發兵8萬,以突襲的辦法將趙國的都城邯鄲包圍。趙國抵擋不住,意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欲派孫臏為大將,率兵援趙。孫臏辭謝說:“我是受過刑的殘疾人,帶兵為將多有不便,還是請田大夫為將,我從旁出出主意吧!”齊威王想想也好,就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8萬,前往救趙。大軍既出,田忌欲直奔邯鄲,速解趙國之圍。孫臏不贊成這種硬碰硬的戰法,提出應趁魏國國內兵力空虛之機,發兵直取魏都大梁,迫使魏軍奔趙回救。這一戰略思想,將避免齊軍長途奔襲的疲勞,而致魏軍於奔波被動之中,立即為田忌採納,率領齊軍殺往大梁。
魏軍好不容易將邯鄲攻陷,卻傳來齊軍壓境,魏都城大梁告急的訊息。龐涓顧不得休整部隊,除留少數兵力防守邯鄲外,忙率大軍馳援大梁。沒料到,行至桂陵陷入齊軍包圍。魏軍長期勞頓奔波,士卒疲憊不堪,哪還頂得住以逸待勞的齊軍?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而逃,連主將龐涓也被活捉。到頭來,魏國只好同齊國議和,乖乖地歸還了邯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之戰。其實,也是孫臏對龐涓的重重一擊。但孫臏並沒有殺龐涓,只是訓導他一番,又將他放了。

救韓之策

桂陵之戰10多年後,即公元前342年,龐涓又帶領10萬大軍、1000輛兵車,分3路進攻韓國。小小的韓國抵擋不住龐涓的進攻,一時形勢危急,遂接連派出使臣,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群臣商討對策,有主張坐山觀虎鬥的,有主張發兵救援的,相互爭執不下。孫臏一直沒有說話。齊威王見狀便說:“先生是不是認為這兩種意見都不對啊?”孫臏點頭說:“是的。我以為,魏國以強凌弱,如果韓被攻陷,肯定對齊國不利,因此我不贊成見死不救的主張。但是,魏國現在銳氣正盛。如果我們匆忙出兵,豈不是要代替韓軍承受最初的打擊?”齊威王說:“那么,依先生的意見怎么辦好?”孫臏說:“我看可以先答應韓國的請求。他們知道我們能出兵救它,必然全力抗擊入侵的魏軍;而魏軍經過激烈拼殺,人力物力也會大大消耗。到那個時候我們再發兵前去,攻擊疲憊不堪的魏軍,拯救危難之中的韓國,就可以用力少而見功多,取勝易而受益大,不知陛下以為如何?”齊威王十分讚賞孫臏的諫儀,當即採納。一年後,當魏韓兩軍交戰更為激烈,雙方實力已大大削弱的時候,齊威王才決定派兵出戰,仍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於是,孫臏與龐涓又一次相逢在戰場,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生死較量。

誘敵上鉤

戰役之初,按照孫臏的計策,齊軍長驅直入把攻擊的矛頭指向魏國的都城大梁。時過不久,孫臏得知龐涓回師都城的稟報,便對田忌說:“魏軍一向自恃驍勇,現急於同我軍決戰。我們要抓住這個心理,誘使他們上當。”田忌說:“軍師的意思是……”孫臏接口道:“我們可以裝出膽小怯戰的樣子,用迫兵減灶的辦法誘敵深入。”隨後,孫臏如此這般地對田忌敘說一遍。當龐涓日夜兼程趕回魏國本土,傳令抓住齊軍主力,與其決一雌雄。不料,齊軍不肯交戰,稍一接觸即向東退去。龐涓揮師緊緊追趕不放。頭一天,見齊軍營地有10萬人的飯灶;第二天,還剩5萬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3萬人的灶了。龐涓見狀高興,得意地說道:“我早知道齊國的士兵都是膽小鬼,如今不到三天就逃跑了大半!”於是,傳下將令: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資,集中騎兵輕裝前進,追殲齊軍。

馬陵大捷

孫臏得知龐涓輕騎追擊的探報,高興地對眾人說:“龐涓的末日到了!”這時,齊軍正好來到一個叫馬陵道的地方。馬陵道處於兩座高山之間,樹多林密,山勢險要,中間只有一條狹窄的小路可走,是一個伏擊殲敵的好戰場。孫臏傳令:就地伐樹,將小路堵塞;另挑選路旁的一棵大樹,颳去一段樹皮, 在樹幹上面寫道:“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大字。隨後,命令1萬弓箭手埋伏在兩邊密林中,吩咐他們夜裡只要看見樹達出現火光,就一齊放箭。說話間已到傍晚,龐涓率領的魏軍騎兵果真來到馬陵道。聽說前面的道路被樹木塔塞,龐涓忙上前察看。朦朧間他見路旁有一大樹,白茬上隱約有字,遂命人點起火把。當龐涓看清樹上的那一行字時,大吃一驚,知道中了孫臏的計謀。他急令魏軍後退,但已晚了。埋伏在山林中的齊軍,萬箭齊發,猝不及防的魏軍死傷無數,亂成一團。龐涓身負重傷,知道敗局已定,拔出佩劍自殺了。齊軍乘勝追殺,將魏軍的後續部隊一氣打垮,連魏太子都給俘虜了。馬陵大捷後,孫子名聲大昭.

田鄒內訌

但時任齊國相國和鄒忌,曾多次諷諫齊威王。鄒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卻心胸狹窄,私心極重。齊對魏兩次大戰之前,他都堅決反對出兵。待田忌、孫臏凱鏇之時,他心中的醋意可想而知。
隨著孫臏、田忌威望的提高,鄒忌擔心自己的相位不穩,因此欲除掉田忌、孫臏而後快。
可能因為孫臏是個殘疾人,同鄒忌爭奪相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鄒忌將目標首先對準了風頭甚勁的田忌。
馬陵之戰結束不久,鄒忌便找來親信謀劃如何除掉田忌。其親信公孫閱出了個主意:“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為之卜者,驗其辭於王之所。”
鄒忌聞計大喜,便派人到市中找賣卜者算卦,揚言是田忌派他去算的,要算算田忌如果要謀反,是吉還是凶。鄒忌則隨後派人將此人抓獲,送到齊威王那裡。
齊威王這時年紀大了,有點老糊塗了。他本來就對田忌手握重兵心有疑懼,聽了鄒忌的話,遂相信田忌有謀反的意圖。而這時田忌正率兵在外,於是齊威王遣使召田忌回臨淄,準備等田忌回到臨淄後再審問此事。
孫臏此時也在田忌軍中。他對齊國的政局及鄒忌、田忌之間的矛盾洞若觀火,及見齊威王無緣無故忽然派人來召田忌回臨淄,感覺齊威王一定是聽信了鄒忌的諂言,認為田忌如果回到臨淄,將凶多吉少。
田忌在孫臏最艱難的時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長期以來,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孫臏實在不忍田忌自投羅網,乃提醒田忌說,齊王一定聽信了鄒忌的諂言,千萬不要自己貿然回臨淄。情急之下,他建議田忌率軍回臨淄驅逐鄒忌,說:“若是,則齊君可正,成侯鄒忌可走。不然,將軍不得入於齊矣。”
孫臏此言,實是要田忌舉兵“清君側”。與其成為鄒忌案板上的肉,不如孤注一擲,與鄒忌一決高低,這樣,倒還可能死中求生、反敗為勝。
田忌對孫臏早已佩服得五體投地,對他言聽計從。他依孫臏之言,率兵攻打臨淄。但鄒忌也不是等閒之輩,早已作好了守城準備,田忌攻城不勝,眼見各地勤王之兵大集,只好棄軍逃亡到了楚國

孫臏隱退

而孫臏于田忌攻臨淄之時就已不知去向. 傳說他找了一處清靜的地方,招收幾個學生,總結、研究早年所學兵法知識和自己的作戰經驗,撰成《孫臏兵法》89篇,另附作戰圖4卷。
打這以後,孫臏的名氣傳遍了各諸侯國。他寫的《孫臏兵法》大概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1972年在山東臨沂山西漢墓中又重新發現。有一萬一千餘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