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台本是理察·華格納根據戈特弗里德·馮·斯特拉斯堡的史詩及中世紀傳說改編而成,是一部關於愛情神話的爆發、高潮與終結的作品,它是對所有歌劇傳統的顛覆,也由此開創了音樂領域中的全新思維。歌劇推崇自由、無拘無束的愛情理想,於是調性以及僵化制度下的政治秩序出現鬆動。

基本資料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
三幕歌劇
德語

劇情簡介

前奏曲:特里斯坦是康沃爾國王馬克的侄子,一次戰鬥中他殺死了公主伊索爾德的情人、愛爾蘭騎士莫羅爾德。他本人也身負重傷,得知伊索爾德通曉古代秘方後,特里斯坦遂化名坦特里斯,駕著小船前去療傷。伊索爾德發現莫羅爾

華格納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華格納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德頭骨中的碎片同特里斯坦的武器正巧吻合,但面對殺死情人的兇手,她卻無法痛下狠手。不久,特里斯坦再次踏上愛爾蘭的土地,這次他是代叔父馬克國王前來迎娶伊索爾德回康沃爾。
第一幕:伊索爾德覺得自己像是國王馬克的獵物,一路受盡特里斯坦的侮辱;眼看就要到達康沃爾,伊索爾德明白只有一個辦法才能洗刷自己的屈辱。她決定與特里斯坦同歸於盡。她配好毒酒,並派人通知特里斯坦,表示願意與他冰釋前嫌。假如特里斯坦不來喝這杯和解酒,她將拒絕接受國王的求婚。面對伊索爾德的指責,特里斯坦以冷漠與驕傲作答,並把劍遞給伊索爾德。如果她自恃有這個能力,盡可以殺死他。然而伊索爾德堅持同飲毒酒,卻不知侍女布朗蓋納已偷偷調換成愛情藥酒。誓不兩立的敵人成了刻骨銘心的戀人。船抵達康沃爾,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卻已忘記了現實。
第二幕:國王和獵手們準備去打獵,伊索爾德巴望著他們趕快離開。布朗蓋納提醒伊索爾德要提防梅洛,雖然他自稱是特里斯坦的朋友,但他其實是國王的心腹,伊索爾德不以為然。她熄滅火把,特里斯坦得到信號來到城堡。陶醉的情人高唱黑夜的頌歌,卻忽視了布朗蓋納的警告聲。儘管庫維納爾竭力掩飾,國王和梅洛依然發現了這對情人。特里斯坦向梅洛挑戰,遭到重創。
第三幕:庫維納爾將奄奄一息的特里斯坦帶回老家卡柳爾城堡療傷。兒時的記憶喚起了他對伊索爾德的無限情意。庫維納爾告訴他,已派人去愛爾蘭邀請以前曾為他治療的神醫,這才重新燃起特里斯坦的生活勇氣。牧童的歡歌預示了伊索爾德的到來。特里斯坦與世長辭。國王馬克、布朗蓋納和梅洛隨後趕到。庫維納爾和梅洛在決鬥中雙雙死去。布朗蓋納向國王承認是她換了毒藥,但一切都晚了,馬克已無能為力。伊索爾德心碎而死。

相關資料

台本:理察·華格納根據戈特弗里德·馮·斯特拉斯堡的史詩及中世紀傳說改編而成
作曲:理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
首演:1865年6月10日,慕尼黑宮廷與民族劇院
劇情時代:神話時期,無時間概念
劇情地點:海船前甲板上的穹形船艙,伊索爾德房前的花園,植有參天大樹,王宮花園
演出時間:約5小時
人物:特里斯坦(Tristan)男高音。國王馬克(marke)男低音。庫維納爾(Kurwenal)男中音。梅洛(Melot)男高音。布朗蓋納(Branga..ne)女高音/次女高音。牧童男高音。舵手男中音。年輕水手男高音。
合唱隊:船員,騎士和侍童,伊索爾德的隨從侍女

評價

這是一部關於愛情神話的爆發、高潮與終結的作品,它是對所有歌劇傳統的顛覆,也由此開創了音樂領域中的全新思維。歌劇推崇自由、無拘無束的愛情理想,於是調性以及僵化制度下的政治秩序出現鬆動。
通俗易懂度:☆☆☆
琅琅上口性:☆☆☆
現實性:☆☆☆
神話:☆☆☆☆☆
愛情與死亡:☆☆☆☆☆

華格納介紹

理察·華格納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生於萊比錫。曾入萊比錫大學學習音樂與哲學。20歲時已寫過幾部管弦樂。後在維爾茨堡、馬格德堡、哥尼希斯堡和里加等歌劇院當指揮。1842年他的歌劇《黎恩齊》演出成功,使他當上德勒斯登皇家歌劇院指揮。他是大型管弦樂的創始者,對歌劇藝術有重大改革,首

華格納華格納

先,他建議一個歌劇作曲家要參與劇本創作,作整部歌劇的總導演;其次,他強調預先確定的和弦是歌劇藝術的基礎;第三,他作品中的核心就是連續旋律的發展,利用翻來復去的旋律產生柔順悅耳的音樂效果,樂曲內部很少出現正常的終止式。
華格納探索和發展了前人對銅管樂器的研究,找到了銅管樂音響的合理基礎,使薩克斯管與管風琴、小號、長號組合在一起,發出和諧的音響。他的許多作品有著威武騎士的色彩,充滿了金屬的輝煌。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帕西法爾》、《羅恩格林》、《紐倫堡的名歌手》等11部歌劇,9首序曲,1部交響樂,4部鋼琴奏鳴曲及大量合唱曲、藝術歌曲等,並寫了《藝術與革命》、《歌劇與戲劇》等幾部關於歌劇改革的著作。

盤點一生必看的50部經典歌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