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大運河》

《千古大運河》

武警部隊作家蔡桂林4次走完京杭大運河全程,潛心8年研究中國運河史,終於於2007年伊始,奉獻出了長達30萬字的長篇歷史紀實文學《千古大運河》,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全方位、多側面描寫京杭大運河的長篇歷史文學作品。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千古大運河》千古大運河
《千古大運河》從春秋戰國開挖“秦伯瀆”落筆,一直寫到清代,三千年歷史盡收筆底,多側面地展示了運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兩岸民俗風情的精彩紛呈;數百位人物躍然紙上,開鑿運河的人的命運,運河兩岸人的命運跳動於字裡行間。

作者簡介

蔡桂林,江蘇金壇市人。文藝學·文學批評碩士。現在武警部隊政治部工作,大校警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
主要著作有:
1、思想漫談《名人的座右銘》/山東少年兒童出版社;
2、文學評論集《文學的當代思考》/黃河出版社;
3、文學評論集《苦戀的激情》天馬(香港)圖書有限公司;
4、長篇紀實文學《中國流失生紀實》/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作品評論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中華大地上的京杭大運河令世界驚奇。它北起北京,南抵杭州,全長1789公里,流經4省2市,溝通、連線起自西向東流淌的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大水系。它水波浩淼,波浪為程,檣帆為路,艫船相接,用船歌中的一河清水養活了自秦至清所有的朝代,促進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民族融合、政治穩定、經濟輝煌、文化繁榮。它以人間傑作、生命奇觀的身份,成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世界的一份寶貴遺產,成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中瑰麗的花朵。
然而,很長時間以來,在文學家的筆下並沒有出現過一部與大運河的身世、偉績相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大運河的絕世風采。直至今年,是一位叫蔡桂林的武警作家,以他4次走完大運河全程、8年潛心研究大運河史的刻苦和勤奮,向世人奉獻出了一曲豪邁與婉約兼備的浩然長歌——《千古大運河》,使我們終於有了一部與原野影蜿蜒、潛形閱古今的大運河相匹配的力作。
以歷史情懷為經,以時代精神為緯,用壯美的文筆揭開歲月塵封,勾畫出大運河清晰的歷史航道。說到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起點,我們總是從吳王夫差破楚成功之後命伍子胥開築邗溝算起,距今2400多年。《千古大運河》作者鉤流逝之波影,稽遺落之夢痕,以嚴謹的考證,提出大運河當從公元前1122年周王室長子泰伯出走無錫梅里,領導土著人掘成長87里、寬18丈連通太湖的人工河道算起,將大運河的開掘史前推了六七百年。它也廓清了京杭大運河貫通於隋代的習慣性認識。作者指出:是定都北京的元朝建立之後,為溝通都城與富庶江南的聯繫,在隋代大運河的基礎上,歷時36年,用役工251.0748萬人次,最後得以棄“弓”走“弦”,裁彎取直,自北京直線通達杭州。。
《千古大運河》作者並不止於考據,他的興趣更在抒寫,字裡行間躍動的是昂揚的時代精神,引領讀者去觸摸大運河的精髓。運河是歷史時代的產物,不同的時代開挖運河必定凝聚著那個時代的精神。大規模開挖運河起自春秋戰國那個非凡的時代。為了霸業,運河如一隻鳳凰,在大時代的戰火中涅盤,為大時代的戰神插上飛翔的翅膀。《千古大運河》沿著歷史的經緯,寫足了海陵紅粟的富饒,盪開砥柱的魄力,廣運潭前的騰躍,力挽狂瀾的氣勢……也就是寫足了與之對應的那些時代的精神。無可諱言,運河體現著王者的意志。然而,運河一旦掘成,也就獲得了王者之外屬於自己的生命。時光越千年,如今,吳王的霸業在哪裡?越王的霸業又在哪裡?裝滿王者雄心、意志的運河,幫助了王者的霸業,也淹沒了王者的霸業,最終留下的是中華民族萬古不滅的情思,是勞動者的意志和由這意志鑄就的輝煌。
用思想照亮歷史,照亮悠長的運河。《千古大運河》作者手中高擎著光芒強勁的思想火炬,在運河堤岸上行走,將運河史照得通亮剔透。他看到了運河助推著秦統一中國的雄闊步伐,看到了“國運盛衰賴此河”、“事去唯水留”,看到了大運河風帆如檣,南船剛過北船來,3500裏運河簡直就是3500里熙熙攘攘的集市。看到了運河在不斷演進中已升華為一條文化帶,一條漫長的遺產長廊,展示著中華3000多年迷人的文明成就:城有揚州、常州、無錫、蘇州、杭州……物有陶瓷、絲綢、園林……書有《三國》《水滸》《西遊》《紅樓》《三言二拍》……還有運河兩岸無法盡數、盛載在史冊中的名人!
他同時看到了運河上座座相連的“閘”對國人性格的影響:你要過閘嗎?請先過“守閘人”這一關,重關係、講人情、疏通關節……成為“閘”前的應有之意,隨著歷史的不斷演進,人際關係滲透到運河的每一個河段、每一道波紋、每一朵浪花里,在這樣的一條河面前,不低頭、不疏通關節、不委曲求全,將寸步難行。
他同時看到運河邊上總出亡國之君,從隋煬帝到陳後主,再到李後主,無一例外。特別是隋煬帝,祁連山下他是個時代的巨人:仰望統兵護邊的煬帝高大身軀,西域二十幾個蕞爾小國稱臣朝拜,哪一個敢喘粗氣?不費兵卒,望風歸順。可還是他,一站到運河面前,立即像換了個人,成了驅無數民女挽舟、讓沿途百官相迎的昏憒之君!運河“水質”里有一種消解英雄氣概的東西,存在著某種毒素,麻醉著深深接觸它的人。
他同時看到由運河形成的“運河意識”阻礙著國人奔向大海,阻礙著國人“海洋意識”的萌生和發展。元世祖曾做出過“罷江淮漕運,完全用海道運糧”決策,是一場海上颶風捲走元帝國南糧海運船,使元世祖放棄弄海的雄心,“運河意識”再次占據上風。一次偶然的海上颶風,使歷史改變了走向,當政者把目光重新收回到規避風險的內陸運河建設上,有可能走向大海的一次機遇就這樣與中華民族擦身而過。梁啓超問過:為什麼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卻沒有成為一個海洋大國?答案在這裡:漕運通過大運河就可以得到最安全的解決,何必到風高浪惡的海上去冒險?大運河釀造了中華民族的繁榮。
他同時看到由於歷朝歷代的不斷開挖疏浚,大運河越來越沒有波瀾,越來越沒有險灘,不需要與激流險灘搏鬥,只需要與閘官和稅吏周鏇,國人也在這樣的周鏇面前漸失冒險精神和健康人格。這就是大運河:它在養育、滋潤我們的同時,也在限制、傷害我們,甚至是毒化我們。  

——《千古大運河》呈現給我們的就是這樣一條立體的運河。如此深入、透徹地詮釋大運河,是此前的文學作品中沒有見識過的。
在語言的華彩中呈現歷史風采。將《千古大運河》當作歷史書看可,當紀實文學看可,當文化隨筆看可,當散文看也可。是自小生長在運河邊的緣故吧,作者把運河的千古波濤披在身上,把心安頓在太陽里,用運河懷抱里曾經的和現在的曙光淘洗他的生命,使脫水而出的文字顯得鮮活靈動。我驚訝於作者吞吐歷史的能力,三千年歷史盡收筆底,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河工役夫,數百位人物躍然紙上,每個人都呈現出生命的溫熱,陡生閱讀的快感。整部書的語言很難分辨哪是在敘說哪是在描寫,哪是在抒情哪是在刻畫,它在敘說中描寫,在描寫中抒情,在抒情中刻畫,在刻畫中敘說,充滿著詩的靈性。
他這樣寫京杭大運河北方段的斷航和漸漸消失:“慢慢地,有些流段堤岸坍塌淤塞,消失了裊裊漁歌;慢慢地,有些地方變得荒蕪蒼涼,失去了片片帆影;慢慢地,有些河道乾涸斷航,長滿萎靡不振的無名草;慢慢地……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大運河開始與我們的身體剝離,開始離我們的生命遠去。太陽滾滾而來的會通河、通惠河段,空曠、寂寥,成了一段遺失了的記憶。惟有那階梯形的老河道記敘著一條大河步步消退的歷史;惟有微微隆起的大堤和堤內寬闊龜坼的河床,證明著它們曾經的存在。臨清鰲頭磯聊城山陝會館、天津三官廟、通州燃燈塔前……船舶在此養精蓄銳,再開始新的遠航。如今,僅剩下細細尋找才能見到的一斑斑當年運河留下的水漬,我們只能到歷代文人詠運河的詩文中去體味往日的清碧美妙,去遙想昔日波瀾壯闊、桅檣如林的奇美風光。”
他這樣比較同屬人工工程的大運河和萬里長城:“如果說長城是一柄閃亮的利劍,那么運河則是一根生命的長藤:貫穿南北,橫亘古今,川流不息,滋潤大地;如果說長城是一曲曾經高亢、嘹亮在峻岭間而如今日益聲稀的戰歌,那么大運河則是一首傳唱不息、流淌在大地上的民族史詩;如果說長城是以魁梧的身軀阻擋外族入侵、保家衛國的父親,忠誠地護佑著他的子民,那么大運河則是有著水的柔情、勤勞質樸的母親,用汩汩甘甜的乳汁毫不吝嗇地餵養著她懷中的兒女;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挺立的脊樑,那么大運河則是奔涌在民族胸膛上的一脈血管……長城——運河,一個凸起,一個凹陷,一雄一雌,一剛一柔,一陽一陰,成為民族情感和智慧、韌性和意志的象徵。”
《千古大運河》是一部近年文壇上並不多見的“才子書”,讀它,猶如聆聽一曲驚心動魄的浩然長歌。  

紀實文學書籍(一)

紀實文學是一種迅速反映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的新興文學樣式。亦稱“報告小說”,是報告文學化的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報告文學。它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可以有一定的虛構性,是值得大家關注和研究的一種類型。
《在德黑蘭讀<洛麗塔>》
《三日長過百年》
《絕地重生》
《禍起東京》
《生而自由》
《上有老》
《親歷聯合國高層》
《最草根生活》
《紅牆深處》
《反走私前沿地帶》
《貪官流浪記》
《走近周恩來》
《糧民》
《亂世浮生》
《問題富豪》
《大江北去》
《出沒風波里》
《千古一夢》
《大國之魂》
《女監檔案》
《民國教授往事》
《我愛女排》
《死囚》
《親歷航天》
《中國二十年重案追蹤·走私案》
《我經歷的北平地下黨》
《烈火中的青春》
《單身群落》
《千古大運河》
《納西人的最後殉情》
《我心有歌》
《沈浩日記》
《犯罪一線》
《隨訪連戰的日子》
《袁庚傳·改革現場》
《紀事2007》
《北大百年:1898-2008》
《如煙如火話周揚》
《開國大閱兵》
《莎拉的禮物》
《開國大土改》
《狙擊佳士得》
《我在北京當記者》
《我的北川故事》
《拉貝日記》[傳記文學]
《命根》
《新安江大移民》
《西藏一年》
《我要活著》
《中國,漫長的一年》
《抗美援朝戰地日記》
《西藏和平解放親歷往事》
《光輝歲月》
《士者長歌》
《中國式寂寞》
《誰更了解中國》
《中國,少了一味藥》
《抗戰飛行日記》
《映像美利堅》
《跟著美軍上戰場》
《安源實錄》
《京城十案》
《尋找失落的西域文明》
《最後的羅布人》
《雪冷血熱》
《高官的良心》
《慾壑難填》
《藍衣社》
《尋找巴金的黛莉》
《大地有多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