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了一味藥》

《中國,少了一味藥》

《中國,少了一味藥》,慕容雪村臥底傳銷紀實揭黑暗瘋狂世界,慕容雪村編著,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少了一味藥》《中國,少了一味藥》

該書是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後的又一力作,也是他的首部紀實文學作品。書中詳細描寫了傳銷人員的生活狀況、洗腦的具體程式、傳銷騙局的種種荒謬理論。作者用23天驚險臥底,揭示黑暗傳銷世界的無知與瘋狂。只是為了告訴世人:因為缺少常識,所以愚蠢無處不在。愚蠢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工製造出來的;製造愚蠢,是這世上最大的惡,勝似殺人放火。他以自身性命為籌碼,隻身進入傳銷魔窟,他說,我有一個希望:讓常識在陽光下行走,讓貧弱者從苦難中脫身,讓邪惡遠離每一顆善良的心。

作者簡介

慕容雪村,男,生於1974年,真實姓名、籍貫拒絕透露。曾做過職業經理人,現以碼字為生,並宣布所有作品均選擇網路首發。到過除海口拉薩外所有省會級城市,包括成都深圳,現剛移居杭州

社會反響

《人民文學》2010年第10期頭版推出刪節版《中國,少了一味藥》,首度刊載便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並將2010年“人民文學獎”中的“特別行動獎”頒給了慕容雪村。
就目前來說,這部紀實文學作品比作者之前的幾部都市小說要更有分量、更加引人關注。這不僅是因為該作品是作者作品由網路小說、都市小說向紀實文學的轉型,更是因為作品本身極強的社會現實意義。這也是本書尚未出版就已經掀起預售高潮的原因之一。

作品意義

相信作者身臨其境的潛伏經歷必將引導你反窺社會現實,言情狀物無不入木三分的文筆必會讓你驚嘆不已,一個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傳銷內幕定將震撼你的神經。慕容雪村說,這本書不能幫助你脫離苦難,只能讓你認識一部分苦難;不能幫你做夢,只能指出哪些是夢,而哪些是現實。但願,因此,天下做白日夢的人會少一些。

作品評價

今天,我已經不能坦然地說自己的職業是讀小說,這似乎是件不大體面的事情,我甚至也不敢在推薦書目中寫幾本小說。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恥辱的,讀小說也是嗎?這種隱約的羞澀感究竟從何而來?為什麼小說讓人產生縹緲無力之感,而“非虛構”(《人民文學》2010年新開闢欄目)卻讓人振奮?是小說的想像力出了問題還是現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力呢?在文學史敘述中,我們曾一度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先鋒實驗小說的形式感奔走相告,短短的二十年過去,形式實驗就已經讓我們如此疲憊。面對紛繁變化的中國現實,面對日益破碎化的全球經驗,文學在行動方面還能產生什麼樣的效應?此時,閱讀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味藥》像一個巨大的驚嘆號停留在我腦海中。
《中國,少了一味藥》展示作者二十多天臥底的經驗與具體的感受,這種感覺就像走在強烈的陽光下的人突然看到生活的背面所感到的眩暈。文本敘述出那種極度的物質艱苦(三毛五分錢一天的一伙食,牲畜一樣地擠住在一起)之外,更著重於突出他們的盲目與迷信,他們對口號的迷狂,對規章制度、學習資料的熱衷與當年民眾對待紅寶書有何區別?物質生活的貧乏與精神生活的迷狂構成了巨大的對比,使二者都更加觸目驚心。傳銷者忍受這一切非人的生活為了一個“發財”夢,這和從未間歇過的“英雄”夢、“長壽”夢毫無二致。
禁慾與信仰之間真的有必然的關聯嗎?是禁慾產生信仰還是信仰要求禁慾?迷信與信仰的界限到底在哪裡?“信仰”是怎樣越過生活並欺騙生活的呢?如果傳銷者只是特定時期少數沒有文化的人的愚蠢行為,那也許不值得文學為此大動干戈。問題是在中國傳銷不過是無數狂熱、無數騙局中的一種,這些狂熱與欺騙就像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以為支持這些瘋狂的集體行為背後的是同一種思維方式,甚至已經上升為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漫長的封建專制文化薰染著一代又一代,我們是集權制度利用人的貪婪培養出來的,我們喪失了質疑的傳統,我們自覺地放棄理性思考去信任一個公共的腦袋,久而久之我們既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再願意動用自己的腦袋。我們像被安裝了同一驅動軟體的電腦,像過去的臣子“忠君”一樣忠於自己的組織和被灌輸的觀念。正是由於這種愚忠,我們願意遭受種種肉身的苦楚乃至付出整個生命去為了一個被許諾的海市蜃樓的未來,儘管虛無渺遠。
今天,我以隔岸觀火的心情在書齋里閱讀時非常容易看破這些小把戲、小詭計,可是身陷其中,尤其是那些弄到家破人亡且完全沒有退路的人,只能背水一戰。此時,那些“未來黃金世界”的遠景就是即將溺亡者的救命稻草,明知無用權且牢牢抓住。慕容雪村一面指出這些傳銷者的可笑,另一面也同情於他們的可悲,更可貴的是他沒有置身事外高高掛起,他也“無情地解剖自己”,他寫到自己的歉疚與無力,寫到自己眼睜睜地看著同胞受苦的痛楚,尤其寫到轉變身份後前往舊地時警察制服給他帶來的虛假的力量,並寫到自己對小琳產生的不正常的依賴感,“我之所以對小琳產生好感,並不是因為她身上具有某種打動我的品質,而是因為奴役本身。”這是深刻之筆,讓我們知道光明內部也有黑暗。一名滿懷雄心遠道而來指認真相的臥底者竟然也會對奴役者產生依戀,可見魯迅批判的奴性是個多么根深蒂固的玩意兒。比外來的奴役更可怕的是自我奴役,擺脫奴隸的境遇仍然任重道遠!
魯迅在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發表了寓意深遠的一篇小說《藥》,革命者夏榆的鮮血變成了人血饅頭———“藥”,這一筆既是對傳統中醫的巨大諷刺,也是對國民靈魂之麻木與冷漠的揭示。慕容雪村的敘事告訴我們儘管過去的一個世紀我們都在追求現代性,但國民精神的麻木依然沒有本質性的變化。啟蒙還是未竟的事業,自由仍然遙不可及。康德告訴我們要有勇氣公開使用理性,可對於傳銷者而言,加入其中就是“做穩了奴隸”,沒錢加入則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私下使用理性對他們也是一件不敢構想的事情,他們願意活在夢中,深陷在“未成年”狀態中,常識就成了“常常不識”。
雨果曾說:人類真正的區分是光明中的人和黑暗中的人,減少黑暗中的人,增加光明中的人,這就是目的。狄金森寫道: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於破碎……我就沒有虛度此生。慕容雪村繼承了這種文學傳統,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同時,在網路上遭遇的太多的大規模的欺騙促使他走向行動,他從虛構的小說中走向非虛構。儘管他時刻意識到自身的無力和個人的渺小,但他曾為此番行程留下真實的遺書,懷著付出生命的勇氣與追求真理的豪情,他讓自己雙腳踏入深淵中,讓自己的雙眼面對最深的黑暗中,只為讓更多黑暗中的他人分享光明。這難道不是文學的榮耀?

紀實文學書籍(一)

紀實文學是一種迅速反映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的新興文學樣式。亦稱“報告小說”,是報告文學化的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報告文學。它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可以有一定的虛構性,是值得大家關注和研究的一種類型。
《在德黑蘭讀<洛麗塔>》
《三日長過百年》
《絕地重生》
《禍起東京》
《生而自由》
《上有老》
《親歷聯合國高層》
《最草根生活》
《紅牆深處》
《反走私前沿地帶》
《貪官流浪記》
《走近周恩來》
《糧民》
《亂世浮生》
《問題富豪》
《大江北去》
《出沒風波里》
《千古一夢》
《大國之魂》
《女監檔案》
《民國教授往事》
《我愛女排》
《死囚》
《親歷航天》
《中國二十年重案追蹤·走私案》
《我經歷的北平地下黨》
《烈火中的青春》
《單身群落》
《千古大運河》
《納西人的最後殉情》
《我心有歌》
《沈浩日記》
《犯罪一線》
《隨訪連戰的日子》
《袁庚傳·改革現場》
《紀事2007》
《北大百年:1898-2008》
《如煙如火話周揚》
《開國大閱兵》
《莎拉的禮物》
《開國大土改》
《狙擊佳士得》
《我在北京當記者》
《我的北川故事》
《拉貝日記》[傳記文學]
《命根》
《新安江大移民》
《西藏一年》
《我要活著》
《中國,漫長的一年》
《抗美援朝戰地日記》
《西藏和平解放親歷往事》
《光輝歲月》
《士者長歌》
《中國式寂寞》
《誰更了解中國》
《中國,少了一味藥》
《抗戰飛行日記》
《映像美利堅》
《跟著美軍上戰場》
《安源實錄》
《京城十案》
《尋找失落的西域文明》
《最後的羅布人》
《雪冷血熱》
《高官的良心》
《慾壑難填》
《藍衣社》
《尋找巴金的黛莉》
《大地有多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