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長過百年》

《三日長過百年》

《三日長過百年》這是由災區軍旅作家劉南江和張子影創作的不一樣的抗震報告文學集。這部集中表現災區民兵預備役人員在地震中行為思想的作品有十六個故事,有十五個的主人公是有受災者和施救者雙重身份的民兵預備役人員。這和此前表現外來救援大軍轟轟烈烈救災行動的作品,完全不一樣了。這十五個故事為我們清晰地勾勒出了大地震發生後,廣大災區極其真實的生活情況:在大災難突然降臨後,這裡的每一個人首先都成了受災者,這裡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成為一個自救和互救者,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為親人的安危憂心如焚的人,這裡的每一個人都必須面臨救親、救疏、救人、救己的心靈拷問。

基本信息

簡介

三日長過百年三日長過百年
《三日長過百年》生活在黃土地上的“草根”百姓,因為一場驟然降臨的巨大災難,生命中迸發出令人驚嘆的血性,義無反顧地投入搶救生命的戰場。“小人物”的人生軌跡、性格命運,災難中的生存與死亡、希望與絕望、親情與責任,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較之於外來大軍轟轟烈烈的救災行動,他們顯得默默無聞,鮮為人知。他們與那塊土地血肉相連、生死相依。第一時間捨生忘死的救援,漫長時日艱苦卓絕的重建,腳下站著的是埋葬親人屍骨的廢墟,日日面對的是那些已經逝去的靈魂,他們依然昂起頭顱,用沾滿泥土、鮮血的肩膀,扛起幾欲沉淪的大地。他們是黃土地上頂天立地的主人,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子孫。

作者簡介

劉南江,原名劉春光,四川大英人,1953年2月生,1972年22月入伍,歷任戰士、班長、師文藝宣傳隊創作員,團宣傳幹事、股長,成都軍區戰旗報社編輯、主編,政治部政研室主任、副秘書長,軍分區政委,戰旗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有小說、詩歌、散文、戲劇作品150萬字,多次獲獎。

張子影,安徽肥東人,1985年空軍飛彈學院計算機工程專業畢業;1989年山東師範大學英語言文學系畢業;1993年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曹禺戲劇文學獎、解放軍文藝大獎及空軍藍天文藝銀獎、全軍新作品獎等多種獎項。已發表出版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多部計二百餘萬字,創作影視劇作品多部,兒童動畫劇二百餘集。系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巴金文學院會員。現為成都空軍政治部專業作家

前言

“5·12”汶川大地震,是人類生存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在那場災難中,中華民族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抗禦天災,拯救生命,保護文明,是人類共有的本能和價值觀。但縱觀古今中外,沒有哪一個時期、哪一個民族群體,像二00八年初夏的中國人民那樣,表現得如此令人驚嘆,使全世界為之震撼。上自黨的總書記、共和國總理,下至基層幹部、普通民眾,舉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在華夏大地上,展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鬥爭。

災難驟降之時,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胡錦濤主席一聲令下,十三萬陸海空大軍緊急開赴災區,對抗震救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與此同時,四川省軍區迅速動員五萬多民兵預備役人員,就地、就近、就便展開救援。他們第一時間衝進廢墟,搶救倖存者,救治傷員,轉移民眾,在生命救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們是災區民眾在危難之際看見的第一批“救星”,代表黨和政府帶去生的希望。爾後,他們掩埋遺體,搭建帳篷,打通道路,運送糧食,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尤其是許多身在極重災區的人員,家中房屋垮塌,親人遇難或失蹤,有的自身還受了傷,仍然奮不顧身,捨生忘死救援民眾。這些生活在黃土地上的“草根”們,與黃土地血肉相連,和父老鄉親生死相依。腳下是埋葬親人屍骨的廢墟,每天面對著已經逝去的靈魂,他們依然昂起頭顱,用沾滿泥土、鮮血的肩膀,扛起幾欲沉淪的大地。他們是山崩地裂中最早奮起的血性男兒,是黃土地上頂天立地的主人,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子孫。

在那些極端艱難困苦的日日夜夜,我們和民兵預備役人員並肩戰鬥。一起忍耐饑渴疲憊,一起經受烈日冷雨,一起跋山涉水歷險,一起冒著餘震救援……“小人物”的人生軌跡、性格命運,災難中的生存與死亡,希望與絕望,親情與責任,我們耳聞目睹,點點滴滴銘記在心。我們對所有參加抗震救災的民兵預備役人員及家屬,表示由衷的敬重和感謝,對救災中英勇犧牲的烈士,我們表示深切的懷念。他們用生命、鮮血和汗水,使滿目瘡痍的大地重現蓬勃生機。千千萬萬災區人民心中,永遠矗立著他們用偉大精神鑄就的豐碑。

四川民兵預備役人員的事跡,較之於外來大軍轟轟烈烈的救災行動,顯得宣傳較少,鮮為人知。在“5·12”抗震救災一周年之際,劉南江、張子影兩位作家,撰寫出這部紀實文學集,對十六位民兵預備役人員在震前、震中、震後的表現,作了精彩的記敘和描繪,讀來催人淚下,發人深省。他們是五萬民兵預備役人員的傑出代表,是災區人民奮力自救互救的典型。感謝兩位作家推出這部“小人物”傳記,“草根”的頌歌。

書摘

天黑漆漆的,非常寒冷.姚正學找了件羽絨服穿上,打著手電找到糧食經銷戶秦芬,說你天亮後到漢中去組織糧食,越多越好。秦芬說我沒車,姚正學又找了輛雙橋工程車,駕駛員說沒油,他又過河到甘肅地界挖沙的老闆那裡買油,老闆說我給你加一箱油,不收錢。姚正學堅持給他寫了一張欠條,蓋上鎮政府的公章,說災後一定償還。天亮時一應事情辦妥,秦芬當天晚上就拉了十四噸米麵回來。

姚正學又挨個給糧油經銷戶打招呼,不準趁亂漲價,守好店鋪防止哄搶,一律現錢現貨,不要賒欠。有居民到鎮政府反映說,銀行營業所取不到錢,沒錢買糧。姚正學拿出自己的兩萬塊錢,交給鎮財政所,讓他們借給居民。訊息傳出,好多人都來借錢。

姚正學又給各個村支書、主任帶口信、寫條子,讓他們通知所有退伍軍人來鎮上報到,當天就來了二十多個人。加上場鎮民兵,組成一個四十多人的應急民兵分隊,分班編組後,分別擔任巡邏、排危、搭帳篷和運輸物資任務。姚正學又到廣元軍分區要了二十套迷彩服、二十把鐵鍬,應急分隊算是有了基本的“裝備”。鄉下來的民兵,由鎮政府管飯,場鎮上的人.自己回家吃。

姚正學說,他的民兵應急分隊發揮了大作用,小伙子們乾起活來個頂個,沒人偷懶耍滑,沒人提過一句要報酬的話。書記、鎮長說他們撐起了姚渡半邊天。

理順工作頭緒後,姚正學開始帶著人和車輛,到竹園壩拉救災物資。通往青川的路況太差,全國各地來的救災物資,只能送到嘉陵江邊的竹園壩。青川縣在竹園壩設了一個物資轉運站,一位副縣長領著人在那裡裝卸分發。

姚渡是個“孤島”,要轉一大圈路。一直順著江邊走,餘震頻發,沿途塌方不斷,三百多公里,有時來回要跑二十多個小時。白天,車在路上走,太陽曬得卡車駕駛室鐵皮滾燙,烤得人頭昏腦漲,熱汗滾滾,一天衣服不得於。夜晚,常常是瓢潑大雨,看不清路.要慢慢朝前挪。遇到塌方路段,姚正學和幾個民兵下車,光著頭冒雨搬開大石頭。然後再朝前開。白天熱得透不過氣.晚上又冷得發抖。剛開始,上路時每人只有兩袋速食麵.半道上就吃完了,餓了只好忍著。後來物資多了,領東西時,副縣長便讓另給點給姚渡來的人路上吃。

紀實文學書籍(一)

紀實文學是一種迅速反映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的新興文學樣式。亦稱“報告小說”,是報告文學化的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報告文學。它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可以有一定的虛構性,是值得大家關注和研究的一種類型。
《在德黑蘭讀<洛麗塔>》
《三日長過百年》
《絕地重生》
《禍起東京》
《生而自由》
《上有老》
《親歷聯合國高層》
《最草根生活》
《紅牆深處》
《反走私前沿地帶》
《貪官流浪記》
《走近周恩來》
《糧民》
《亂世浮生》
《問題富豪》
《大江北去》
《出沒風波里》
《千古一夢》
《大國之魂》
《女監檔案》
《民國教授往事》
《我愛女排》
《死囚》
《親歷航天》
《中國二十年重案追蹤·走私案》
《我經歷的北平地下黨》
《烈火中的青春》
《單身群落》
《千古大運河》
《納西人的最後殉情》
《我心有歌》
《沈浩日記》
《犯罪一線》
《隨訪連戰的日子》
《袁庚傳·改革現場》
《紀事2007》
《北大百年:1898-2008》
《如煙如火話周揚》
《開國大閱兵》
《莎拉的禮物》
《開國大土改》
《狙擊佳士得》
《我在北京當記者》
《我的北川故事》
《拉貝日記》[傳記文學]
《命根》
《新安江大移民》
《西藏一年》
《我要活著》
《中國,漫長的一年》
《抗美援朝戰地日記》
《西藏和平解放親歷往事》
《光輝歲月》
《士者長歌》
《中國式寂寞》
《誰更了解中國》
《中國,少了一味藥》
《抗戰飛行日記》
《映像美利堅》
《跟著美軍上戰場》
《安源實錄》
《京城十案》
《尋找失落的西域文明》
《最後的羅布人》
《雪冷血熱》
《高官的良心》
《慾壑難填》
《藍衣社》
《尋找巴金的黛莉》
《大地有多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