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絕句

五言絕句

五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近體詩範疇。有仄起、平起二格。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到了唐代與近體律詩如孿生姐妹,並蒂雙花,以其嶄新的異彩出現在詩壇上。五言絕句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畫圖,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是其最大特色。代表作品有柳宗元的《江雪》、王維的《鳥鳴澗》、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杜甫的《八陣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等。

基本信息

絕句,或稱截句,斷句,短句;或以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各家解釋並不一致。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叫做五言絕句。有起、平起二格。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道了唐代與近體律詩如孿生姐妹,並蒂雙花,以其嶄新的異彩出現在詩壇上。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畫圖,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是五言絕句的最大特色。

五言絕句的發展

五言絕句產生於何時?對此沒有定論,但從北周詩人庾信的一首題為“絕句”的五言詩來看,五言絕句不是唐代詩人創造的,其文體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現在我們就結合以下四首五言古詩來了解一下五言絕句產生的情況。“枯魚過河泣,何時悔復及。作書與魴,相教慎出入。”“歌謠數百種,子夜最可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客游經歲月,羈旅故情多。近學衡陽雁,秋分俱渡河。”前三首分別是漢代、晉代和南北朝時期的,不講究平仄粘綴,即使第二首詩的二、四句用了平聲韻,但也不協韻。第四首是庾信的《和侃法師三絕》,此詩平仄粘綴,完全符合唐人律詩。第二、四句尾是平聲韻,第一、三句尾都用仄聲字,詩題已稱為“絕”,但如此工整的五言絕句並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五言絕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盛唐五絕的特點

五言四句且合乎律詩要求的詩,就是五言絕句。有仄起、平起二格。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並受六朝民歌影響。到了唐代以格律加以完善後,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詩壇上。五絕全詩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畫面,傳達出種種真切的意境。能用簡練的語言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並能以小見大,以少含多,這便是五言絕句的最大特色。然而由於受字數的限制,較之其他體制的詩歌,在創作時對其語言和表現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簡練、概括,創作難度就更大。張謙宜對此就以“短而味長,入妙尤難”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絕句自然而然的成為盛唐詩歌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唐詩中的精華!五絕在初唐時起點較高,像“初唐四傑”、宋之問等都有佳作,特別是王勃的五絕,以其優柔不迫被沈德潛譽為“正聲之始”。盛唐時,崔國輔、孟浩然、儲光羲、祖詠等一大批文人對五絕作了進一步推動和完善,其中王維、李白更是把五絕的創作推向了極致,使五絕發展達到了繁盛的頂峰。

那么盛唐的五言絕句在體制上又有哪些特徵呢?我們將從其格律、表現手法兩個方面來研究。

1.盛唐時期五絕的格律

盛唐以前,五言絕句不但沒有對仗,而且平仄也不講究,盛唐之後五言絕句嚴格遵守格律詩之規定,雖然其中也有極少數按古詩的做法寫的不講究平仄與對仗的“古體詩”,但盛唐五言絕句此時已經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體詩。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⑴句數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總共二十字。
⑵押韻嚴格。詩歌都是押韻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韻上和古體詩沒有本質區別,他的押韻嚴格表現在一般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也就是說其不可押仄韻且韻腳必須用同一韻中的字,不得用鄰韻的字。
⑶講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礎上加一個音節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種基本句式。
⑷關於對仗問題。由於絕句可以看作是律詩的截取,所以對於對仗的要求也就不太嚴格。因律詩是一般要求頷聯和頸聯對仗的,對於首聯和尾聯是否對仗並不作明確要求,那么當把絕句看作律詩的後半截時,就是一二句要對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要看作是律詩的首、尾兩聯則都不用對仗,如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如果看作是律詩前半截,則三四句要對仗,一二句不用,若看作是頷聯和頸聯的截取,則都要對仗,而後兩種情況不多見。
2.盛唐時期五絕的表現手法

盛唐之所以成為盛唐,不但是因其社會經濟之盛,更是因其詩歌之盛。而其詩歌之盛盛在詩人深厚自然、靈巧多變的表現手法,五絕亦然。有王維的空明與寧靜;孟浩然的清新與自然;也有崔顥的豪爽中憑添的清麗與空遠,王之渙的蒼勁與悲壯,更有李白的浪漫與俊逸,杜甫的蕭散與閒適。當然這些只是對其一個籠統的概括。因為在每一個人的五絕中,表現手法又呈現出各自的多樣性。如王維前期的五絕《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中表現出的空明寧靜,到《鹿寨》:“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中所表現出的靜默與超脫,以及在《相思》中的表現出的那種含蓄與纏綿。又如李白既有在《夜宿山寺》中的那種“手可摘星辰”大膽豪放,又有在《靜夜思》中“低頭思故鄉”的那種真切與自然,而在《怨情》中以一句“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就又真切地表現出一種哀婉與悽惻。同如此類枚不勝舉,然而就是這種繁星麗天、紛紜不絕的表現手法,才能和“氣象雄渾”的盛唐詩歌加以呼應,從而才能譜就一篇篇讀之令人愛不釋手的千古絕唱。

盛唐五絕與盛唐文化

盛唐五言絕句與盛唐文化
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主觀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他來源於社會生活更反映著社會生活,可以說有什麼樣社會意識,就會有著什麼樣的社會文學。高度繁榮發展的文學是離不開高度繁榮發展的社會的。那么我們在研究了盛唐五言絕句的發展及體制特點後,就有必要再來對唐代社會的發展以及五絕和盛唐文化的關係做一個了解。

(一)空前繁榮的社會經濟,及對唐文學有產生的影響
公元630年唐太宗打敗突厥,使原屬東突厥的各屬國,歸屬唐朝,並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公元634年唐大敗吐谷渾,公元640年平定高昌,公元657年打敗西突厥。唐朝國力日益強大。直至唐玄宗開元、天寶(公元713---755年)年間而達到頂峰。
由於唐朝國力的空前強盛,不但使國家從長期戰亂、分裂中復歸於統一,而且在經濟上唐朝政權剛建立不久就從隋末的戰亂中恢復過來,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至天寶中期達到頂點。經濟的發展,加上封建統治者在各方面採取的開放的政策,更大程度地促進了社會文化的頻繁交流,同時由於唐朝確立的科舉制度,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貴族對仕途的壟斷,使大批有才華的寒門子弟脫穎而出,有了入朝為官的機會,為士人展開了一條寬闊的人生道路,使得唐代士人對人生普遍持著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就是這樣的積極豁達的心胸加上對不同文化兼容的心態,從而創造了的空前繁榮的唐代文學。
(二)盛唐時期五言絕句對盛唐文化的反映 
盛唐經濟繁榮,國力昌盛,社會生活更是豐富多彩,盛唐詩人們以他們獨特的藝術視角,多變的藝術手法,優美的藝術語言,不但向我們展示著盛唐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更向我們展現了唐代士人精神世界。對此盛唐德五言絕句又是怎么來反映的呢?下面我們就從五絕的題材內容入手,一起來探討一下。
從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起,詩歌體裁內容上就有反映生活、生產、制度、愛情等一些方面的內容。後經各代文人的不斷豐富,題材內容擴展迅速。直到盛唐時期,由於空前的繁榮社會經濟文化,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使得詩人們的視野得以擴展,激情得以激發,再加上唐人恢宏的胸懷氣度、兼容心態,這樣自然也就能夠為文學創作開拓出更為豐富的題材空間。盛唐時期五言絕句的題材非常廣泛。有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的;有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的;有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的。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盛唐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盛唐五言絕句的寫作題材。

各派詩人與五絕

1.山水詩人王維和孟浩然的五絕
在我國詩歌史上,以山川景物為歌詠對象,體現作家的理想,藝術地再現大自然的山水詩作,到晉宋時代才產生和奠定基礎。從《詩經》到漢魏時期的詩歌,其中雖有許多描寫自然景色的篇章,但卻沒有一首是真正為山川景物而寫的詩。以表現自然景物為中心的山水詩,改變了以往自然景物在詩里的附屬地位,從而也劃分出了山水詩與非山水詩的界線。晉代詩人謝靈運,是我國山水詩的奠基人,他在東晉詩壇玄言詩一統天下之時,另豎旗幟寫了大量的山水詩,雖然擴大了詩歌體裁的範圍,推動文學的發展,但名篇卻不多。此時的五絕也只是剛剛起步。直到王維和孟浩然的出現,他們大量的五言絕句,不僅出色地塑造了祖國河山雄奇與壯麗,而且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山水詩歌創作經驗,提高了詩歌的表現能力,對我國古代詩歌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王維詩歌清新自然,其空明寧靜的詩歌的特點在其五言絕句中也得到深刻表現,如《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詩人選取一個相當典型的場景來表現自己那清新自然的生活,僅用獨坐、彈琴、長嘯這三個高雅脫俗之士常有的動作,就把一個瀟灑自在的隱士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再加上明月這一的意象,明暗、動靜相結合,描繪出一個清新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並使環境的形神與詩人的隱逸的情致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給人以渾然一體的印象。
孟浩然山水詩里的景物描寫,常常就是他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帶有即興而發、不假雕飾的特點。如《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寫自己春曉時的感覺,在不經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卻又無跡可尋。詩的語言自然純淨而又采秀內映,相較而言,比王維的詩又更顯淳樸,更接近陶淵明詩中那種“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同時孟浩然一生多次出遊,而且偏愛乘舟水行,他在乘舟漫遊吳越水鄉的過程中寫了不少山水詩。道行遇景觸景而發,他常從高遠處落筆,自寂寞處低徊,隨意點染的景物與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遠而意興無窮的明秀詩境。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2.邊塞詩人的五絕
邊塞詩也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最富有思想性、想像力和藝術性的一部分。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頂點。他不僅表現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勳的英雄壯志,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還描寫了西北邊強奇異壯麗的景色。同時對征夫思婦的幽怨和戰士的艱苦,各民族之間、將軍和士卒之間的矛盾也有反映。盛唐出現了岑參、高適、王之渙、王昌齡、崔顥等一批偉大的邊塞詩人,創作了許多優秀傑出的詩篇,但以五言絕句形式呈現的作品卻不多,然而僅從這些為數不多的五絕中,我們也能看到盛唐邊塞詩歌的雄渾氣象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在岑參這首《與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詩人在這一天卻沒精打采,心情鬱悶。表面看,無人送酒是他心情不好的原因。細看才明白他是想到了安史叛軍蹂躪下的長安故園。國難家愁湧上心頭,自然沒有興致登高覽勝了。全詩語言質樸無華,意象鮮明集中,結構嚴密緊湊,情感淳厚動人,構思巧妙新穎,通過一個不愉快的重陽節透現出一個戰火瀰漫的痛苦時代。

高適早年仕途失意,心存壯志卻難酬。“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在這首五絕《詠史》中高適就借須賈贈綈袍給范叔以及豪傑之士范雎有才無人識這些歷史事實,抒寫了自己坎坷不遇的情懷,而這種豪傑之士不為人知的感慨,不正是高適自己懷才不遇的傷痛心情的寫照嗎?
另一位邊塞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可謂是家喻戶曉了。站在登鸛雀樓上一眼看去,太陽正靠著中條山背後沉下去,黃河正在滔滔滾滾地奔向大海。這樣,已是用盡了目力,再也不能眺望得更遠了。於是他說:如果要看到千里之外,非得再上一層樓不可。二十個字,空闊的背景、平實的語言、虛實相間的手法,再加上作者用形象思維的方法,把登樓望遠這一件平常的生活經驗表達成了一個真理,從而成就了一篇千古絕唱
3.李白和杜甫的五絕
李白的詩歌是唐代詩歌的代表,李白詩歌大氣磅礴、雄奇浪漫,而李白的五絕中,卻往往將無盡的情思付之於明快的格調和明白曉暢的語言之中,自然含蓄而又明快優美且富有情韻。如《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是一首寫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一人獨坐時的寂寞心情與寂靜的山景忽然相合,感受到與自然相親近的溫暖,人與山剎那間靈性相通、渾然一體了。詩人將這種心領神會的感受信口說出,仿佛毫不費力,但在相看兩不厭的人與山的相合中,其中更是包含著無限的情思。再如《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借春風有情來寫離別之苦,說春風吹過而柳色未青,似乎有意不讓人折柳枝送別。話語極為明白易曉,景物很簡單,情思也只是靈心一閃的感悟,蘊含卻委曲深長。同時李白五言絕句深受樂府民歌的影響,他的五言絕句中有許多擬樂府民歌的作品,如《靜夜思》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時感悟,明快說出,道出了濃郁的思鄉之情中最動人的那一點,遂引起千載之下人們的普遍共鳴。再如《秋浦歌》其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雖然誇張,卻十分自然真切,興到語絕,令人嘆服。此外,像《玉階怨》、《越女詞五首》、《巴女詞》、《襄陽曲四首》等,也都是李白擬樂府作品裡的絕句佳作,多具有清新純樸的民間氣息和活潑生動的民歌情調。明人胡應麟說:“太白五、七言絕,字字神境,篇篇神物。”(《詩藪》內編卷六)他的五言絕句是盛唐五言絕句的典型代表,他集中體現了那個朝代文人時代理想的藝術升華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李、杜齊名,但他們的性格和詩風卻很不相同。李白狂放不羈,杜甫忍苦載重,他們的五絕各具風範,各有價值。杜甫詩風老成穩健,傾向現實主義,他的全部詩作,一方面反映了自己一生的遭際,同時也是唐帝國由盛轉衰那段歷史的真實寫照,被後人稱為“詩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對朝廷腐敗、社會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對人民深切同情,願為解救人民的苦難而犧牲自我。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五絕詩歌不但注重現實,而且表現的自然流暢、清麗工致。在其寫於成都草堂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中,作者以平實的語言,工整的對仗,動靜相應的手法,描繪出在燦爛陽光照耀下浣花溪的初春美景,全詩自然流暢,別具風神。再如《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甫以諸葛亮的“遺恨“來表現自己垂暮無成的情懷,敬佩與遺憾,讚揚與哀怨,希望與失望,多種感受紛紛呈現在其中。另外此詩融議論入詩,形象生動地把述懷與述古合為一體,形象生動,抒情濃郁而餘味悠長。
4.五絕中的送別詩
送別詩在我國唐代五絕詩歌中占有重要地位,盛唐使其許多大家都有此類詩歌流傳,如王維的《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青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以及裴迪的《松崔九》:“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就連被後代稱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也有《送郭司倉》這樣的五絕留世,“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王昌齡擅長七絕,但他此首五絕卻也寫得別有風致。詩中作者首先描寫餞別友人的環境,春天淮水碧波蕩漾,映照門楣,而詩人對即將分別的郭司倉的情意像淮水一樣深長,所以惜別餞飲,直到明月高照,友人在皎潔的月光中登程上路。作者以虛實結合、前後對照的手法,充分表達了詩人對郭司倉的深摯情誼,更顯示出詩人技巧的純熟與高超。
此外像崔顥的《長乾曲四首》之一:“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又恐是同鄉。”這樣表現女子情懷的情愛詩,在盛唐的五絕中亦有精妙不俗的佳作。可以說不論是何種題材、何種內容,在盛唐詩人的筆下,我們都能感受到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唐代社會生活畫面,他們把文化和生活表現得如此形象生動而又富有情韻,讓我們流連於盛唐詩歌的意境情致中,忘我而不覺。

盛唐時期五言絕句對我國古代文學的貢獻

後人對盛唐時期的唐詩,有許多的評論,概括的說就是骨氣端翔,興象玲瓏,無工可見,無跡可求,而含蘊深厚,韻味無窮。盛唐五言絕句在唐詩中的成就是巨大的,這些我們可以從其承前與啟後兩個方面來看。承前指的是盛唐詩歌對詩歌的規範以及發展,起後則要看其對後世文學的強勁影響。
(一)盛唐五絕詩歌藝術的繼承與總結
1.對詩歌體制的繼承與發展
盛唐五言絕句吸收了它之前詩歌藝術的一切經驗,更加發揚創造,像前文提到的形式、格律、題材等此時都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峰。他們汲取前代詩人特別是漢魏六朝作家之優長,融於獨特的時代精神,使各種創作風格、社會生活都得到充分的反映,不論是山水田園詩邊塞豪俠詩,還是李白、杜甫的詩,都是唐詩的頂峰之作。就此內容在上文都有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2.對浪漫主義的繼承與發揚
唐朝是一個浪漫的國度,空前開放的思想和文化,使浪漫主義文風得到長足發展。從莊子的《逍遙遊》到屈原的《離騷》,浪漫主義在我國的文學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時期,豐富的想像、誇張的筆法、濃郁真摯的抒情貫穿其間,直到以李白為代表的盛唐詩人,以他們的豐富的想像、豪放飄逸的風格,把浪漫主義推向極致。在李白的五絕中,不但繼承和發展了前代浪漫主義創作成就,而且體現出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審美理想。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那雄奇、直率、自然的詩風對當時和後代都有巨大影響。
3.對現實主義的繼承與開拓
在《詩經》中就有許多以表現社會政治、揭露社會黑暗的帶有現實主義色彩的詩歌。如在《魏風.碩鼠》中就把貪官比為老鼠,從而表反映了百姓逃脫盤剝、尋找樂土的美好願望。再到後來的《古詩十九首》,把人基本的情感和思緒用現實主義手法表現出來,樸質自然而無雕琢之痕跡。有著“詩史”之稱的杜甫,在總結並發揚了《詩經》、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基礎上,從而開拓出一條通向現實、通向人生的創作道路,把詩歌推向一個新的高峰,給以後的中國文學發展指明了一條光明大道。這在無處不浪漫的盛唐時期更是彌足珍貴。直到安史之亂之後,詩人們目睹山河破碎、國家衰敗的現實,才逐漸從浪漫回歸現實,在稍後的唐大曆年間現實主義才逐步盛行起來,為中唐詩風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盛唐五絕對後世文學思想的影響
唐代詩歌的影響是長遠的,直至今天也絲毫未見衰退。談盛唐詩歌的影響,不能僅限於對後世詩歌的影響,更要著眼於後世整個文學對他的融合與發展。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謅。”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後人把唐詩的奉為經典的態度,在歷代詩人的眼中他都是詩歌創作的典範和標本。
盛唐的五絕以其豐富的題材內容、靈活多變的表現手法和完美的韻律,對後世的五言絕句及詩歌創作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像宋代歐陽修、梅堯臣、王安石、蘇軾、陸游等都深受其影響,在他們的五絕中隨處都能找到盛唐五絕的影子。如“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這是梅堯臣的《陶者》,此詩中他以短短二十字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有力的抨擊、辛辣的諷刺,文筆樸實,含義深遠。此外像陸游在《古意二首》之一:“千金募戰士,萬里築長城。何時青冢月,卻照漢家營。”中,表現出的那種無助、失望、憤恨之情,都能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盛唐的五絕之遺風。可見後世不但吸取盛唐五絕的創作技藝,更把盛唐的創作思想理念和本朝本代的時代精神相融合,創作出一篇篇才情橫溢的詩歌佳作,使得我國詩歌文學五言絕句得以發揚流傳,經久不衰。

詩體格律

格律綜述

盛唐以前,五言絕句不但沒有對仗,而且平仄也不講究,盛唐之後五言絕句嚴格遵守格律詩之規定,雖然其中也有極少數按古詩的做法寫的不講究平仄與對仗的“古體詩”,但盛唐五言絕句此時已經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體詩。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⑴句數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總共二十字。
⑵押韻嚴格。詩歌都是押韻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韻上和古體詩沒有本質區別,他的押韻嚴格表現在一般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也就是說其不可押仄韻且韻腳必須用同一韻中的字,不得用鄰韻的字。
⑶講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礎上加一個音節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種基本句式。
⑷關於對仗問題。由於絕句可以看作是律詩的截取,所以對於對仗的要求也就不太嚴格。因律詩是一般要求頷聯和頸聯對仗的,對於首聯和尾聯是否對仗並不作明確要求,那么當把絕句看作律詩的後半截時,就是一二句要對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要看作是律詩的首、尾兩聯則都不用對仗,如王維《相思》;如果看作是律詩前半截,則三四句要對仗,一二句不用;若看作是頷聯和頸聯的截取,則都要對仗。而後兩種情況不多見。

平仄句型

基本句型:
A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B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C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李端《聽箏》)
D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花明綺陌春,柳拂御溝新。為報遼陽客,流芳不待人。(王涯《閨人贈遠》)
(說明:加括弧表示可平可仄;黑體字為韻腳,要求用平聲。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平起或仄起主要看首句第二個字的平仄。)

拼讀說明

中文拼讀:wǔyánjuéjù
英文讀寫:Five-character-quatrain五言絕句簡介五言絕句古人論及絕句,往往稱為“截句”、“斷句”,意思是截取律詩的一半,可以截取前四句、後四句或者中四句。如果說句子的平仄格式,這種解釋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說是它的來源則是不正確的,因為早在漢代就有不少四句成篇的五言詩。所以說五言絕句是古體五言“斷句”與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嫁接的產物。五言絕句的格律要素與五言律詩緊密聯繫,略有區別:1、每首四句;2、平仄必須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聯內講對,兩聯間講粘;3、只能押平聲韻,並且押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數句押韻(也有首句入韻的);4、節奏形式是嚴格的兩個雙音步加一個單音步,並且單音步只能出現在句子的中間或者末尾,不能出現在開頭,兩個相鄰的雙音步的平仄必須相反。根據以上規則,五言絕句與五言律詩一樣,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體,每體又分為正格和偏格二種。五言律體絕句成熟於初唐,此後許多詩人都嘗試過這種體裁。但是五言絕句由於句子短小、篇章短小,要表達一個完整的意境是非常難的。有人說:五言絕句如二十個才子聚會,容不得一個庸夫。所以名篇佳作與七言絕句相比要少得多。

近體詩分類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中國講究平仄、對仗和叶韻的詩體。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
絕句 | 五言絕句 | 七言絕句 | 律詩 | 五言律詩 | 七言律詩 | 排律 | 試貼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