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日江山麗

遲日江山麗

《絕句·遲日江山麗》是唐代詩人杜甫詩集《杜工部集》中的一首,這一首寫於成都草堂的五言絕句,就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淨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這裡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攝全篇。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蕩。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致,渾然無跡,是杜甫詩中別具風神的篇章。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杜甫畫像杜甫畫像
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注釋譯文

遲日江山麗遲日江山麗
作品注釋
(1)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語出《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歐陽炯《春光好》中有:“天初暖,日初長。”
(2)泥融:這裡指泥土滋潤。
(3)鴛鴦:一種水鳥,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作品譯文

春天的陽光和煦溫暖,大自然一片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春風吹來,帶著花草的清香,河灘上冰雪融化,泥土變得潮濕而鬆軟,引得燕子飛來含泥築巢,溫暖的沙子上還偎依著一雙雙的鴛鴦

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深感當時政治黑暗,毅然辭官,一路西下,經秦州、同谷等地來到四川成都,居於浣花溪畔。並在那裡建立草堂一座,在成都生活了將近四年的時間,期間與嚴武結交甚密,嚴武薦其為劍南節度使蜀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並賜緋魚袋。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賞析一

遲日江山麗遲日江山麗
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地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動靜結合,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閒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賞析二
這一首寫於成都草堂的五言絕句,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該詩反映了詩人經過奔波流離之後,暫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欣欣向榮景象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的日光下,浣花溪一帶明麗絢爛的春景。“遲日”突出了初春的陽光,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了春日陽光普照、林木蔥蘢、溪水潺潺的秀美景色。
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花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三、四兩句轉向具體的初春景物描繪,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色彩鮮明、虛實相生、和諧統一。
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無雕飾之感;所描景物清麗雅致,格調清新脫俗,是杜集中別具風格的篇章。

名家點評

王嗣爽說:“余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杜臆》
清人陶虞開稱詩人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並不止於“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像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於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在明麗闊遠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徵性的動態景物來勾畫。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美。杜甫對燕子的觀察十分細緻,“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做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的情狀。第四句是勾勒靜態景物。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從景物的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兩句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諧統一,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就詩中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飢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遊吳越,北游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於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為叛軍所俘,脫險後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後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後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後來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死於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