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遲日江山麗

絕句·遲日江山麗

《絕句·遲日江山麗》是唐代詩人杜甫詩集《杜工部集》 中的一首,這首詩是詩人杜甫經過兩年的流離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後,面對浣花溪一帶的春光而作。前兩句是對環境進行外部描寫,後兩句則是對環境進行細節描寫,全詩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致,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格的篇章。

作品原文

《絕句·遲日江山麗》《絕句·遲日江山麗》

《絕句》

唐·杜甫

遲日①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②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③。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①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②泥融:這裡指泥土滋潤、濕潤。

③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常雙雙出沒。

作品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著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創作背景

沈鵬作品《遲日江山麗》沈鵬作品《遲日江山麗》

公元759年,杜甫深感當時政治黑暗,毅然辭官,一路西下

,經秦州、同谷等地來到四川成都,居於浣花溪畔。並在那裡建立草堂一座,在成都生活了將近四年的時間,期間與嚴武結交甚密,嚴武薦其為劍南節度使蜀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並賜緋魚袋。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作品賞析

《絕句·遲日江山麗》《絕句·遲日江山麗》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駁說:“余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意見是對的。此詩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很能引發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甦,萬象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濕而鬆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徵。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閒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並不止於“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像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於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作者簡介

杜甫杜甫

杜甫(712—770),漢族, 字子美,號少陵,祖籍襄陽 (今湖北襄陽市),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早年南遊吳越,北游齊趙,裘馬清狂而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困頓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亂起,為叛軍所俘,脫險後赴靈武,麻鞋見天子,被任為左拾遺,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後棄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嚴武鎮蜀,薦授檢校工部員外郎。次年嚴武死,即移居夔州。後攜家出峽,漂泊鄂湘,死於舟中。詩人迭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