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學》

《中醫兒科學》

《中醫兒科學》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出版。是以中醫學理論體系為指導,中國傳統的中藥、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為手段,研究自胎兒至青少年這一時期小兒的生長發育、生理病理、餵養保健,以及各類疾病預防和治療的一門醫學科學。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中醫兒科學》《中醫兒科學》

《中醫兒科學》以新世紀全國高等教育中藥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兒科學》七版教材為藍本,並參考中藥院校教學大綱的命題要求而編寫,部分內容還參考了《中醫兒科學》六版教材。
主要適合於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學生、各類中醫自學考試者、臨床醫師以及本學科的教師和研究人員,以達到對《中醫兒科學》進行全面複習,重點掌握,自我檢測,提高應試水平的目的。

作品概述

《中醫兒科學》《中醫兒科學》

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書號:7536454023
出版日期:2005年9月
開本:32開
版次:1-1
所屬分類:醫學>中醫學>中醫臨床

形成過程

《中醫兒科學》《中醫兒科學》
隋唐時期,政府重視醫學教育,在太醫署內由醫博士教授醫學,其中專設少小科,學制5年,促進了兒科專業的發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編撰《諸病源候論》,其中論小兒雜病諸候6卷。該書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時見風日,…常當節適乳哺”等積極的小兒護養觀。將外感病分為傷寒、時氣兩大類,內傷病以臟腑辨證為主,詳論兒科病因證候255候。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嬰孺方”2卷,收錄兒科用方3m余首,將兒科病分為9門,論其理法方藥。

相傳至今的最早兒科專著《顱囟經》,流行於唐末宋初,提出嬰幼兒體屆純陽的觀點,論述小兒脈法及驚。癇、癲、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證治,北宋錢乙,字仲陽,對中醫兒科學體系形成作出了突出貢獻,因而被譽為“兒科之聖”。錢乙的主要學術建樹,由其弟子閻季忠編集於《小兒藥證直訣》一書中。該書歸納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為“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對兒科臨床有直接指導意義。錢乙從兒科特點出發,在四診套用中尤重望診,對“面上證”、“內證”,痘疹類出疹性疾病的鑑別診斷等,都有較詳明的論述。《小兒藥證直訣》建立了兒科五臟辨證體系,捉出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等,成為中醫兒科辨證學中最重要的力法。他制訂兒科治則治法,從五臟補虛瀉實出發,又注意柔潤清養,補運兼施,攻不傷正。他善於化裁古方,根據兒科特點創製新方,製劑以成約為主,切合臨床套用。

北宋時期,天花、麻疹等時病流行,名醫董汲擅用寒涼法治療,總結撰成《小兒斑疹備急方論》,是為天花、麻疹類專著之始。南宋劉昉等編著《幼幼新書》40卷,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兒科學著作。南宋時還有《小兒衛生總微論方》20卷,對兒科各類疾病廠-泛收錄論述,包括多種先天性疾病。書中明確新生兒臍風撮口是由於斷臍不慎所致,與成人因破傷而患的破傷風是同一種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斷臍,主張用烙臍餅子按臍燒炙臍帶,再以封臍散裹敷,是當時預防臍風的較好方法。

南宋陳文中,著《小兒痘疹方淪》《小兒病源方論》,他力們固養小兒元陽,以擅用溫補扶正見長。對痘疹類時行疾病因陽氣虛寒而產生的逆證,他擅用溫補托毒救急。陳文中主溫補,與錢乙、董汲重寒涼,兩者相得益彰,促進了中醫兒科學的發展,為兒科疾病辨證論治提供了全面的依據和豐富的治療方法。

研究方向

《中醫兒科學》《中醫兒科學》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國家發展中國傳統醫學的政策支持下,在現代科學技術飛躍進步的學術氛圍中,《中醫兒科學》和其他中醫學科一樣,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20世紀50年代開始了現代中醫中等和高等教育,70年代開始中醫兒科學碩上生教育,八十年代開始中醫兒科學博士生教育,90年代又開始進行在職醫師的繼續教育,這種現代的完整教育體系,不僅為中醫兒科界輸送了大批人才,而且使中醫兒科隊伍素質不斷提高,成為學科發展的保證。

建悶以來,整理出版了歷代兒科名著,發掘了一大批對臨床具有理論指導和實踐套用價值的可貴資料。就中醫兒科學若干基礎理論問題進行了學術爭鳴,認識漸趨一致。兒科診法套用,豐富了傳統四診內容,在四診客觀化如色診定量、舌診微觀化、聞診聲音分析、脈圖分析等方面都進行了研究,而月。嘗試把利用血液化學、超聲影像等現代技術方法取得的微觀辨證資料,與套用傳統四診手段取得的巨觀辨證資料相結合,發展了兒科辨證學。

在預防醫學方面,中國古代養胎護胎的經驗得到總結推廣,對促進優生髮揮了積極作用。通過孕婦服藥,預防新生兒胎黃、胎怯等的發病,取得了有創新意義的成果。對體弱兒童辨證給藥,調整體質,增強臟腑生理功能,減低,廠反覆呼吸道感染兒和脾胃虛弱兒的發病率,延長了哮喘、腎病綜合徵等復發性疾病的緩解期。中藥保健藥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開發套用,對增強體質,保護易感兒,降低發病率,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臨證醫學方面,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的進步和科研方法的套用,研究成果不斷湧現,診療水平大為提高。套用小兒暑溫理論指導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辨證論治,降低了病死率和後遺症發生率;套用胎怯理論指導低出生體重兒的治療,提高了生長發育速度,增強了體質,降低了死亡率。對哮喘、肺炎喘嗽、泄瀉、癲癇、胎黃等兒科常見病的研究不斷深入;對厭食、兒童多動綜合徵、病毒性心肌炎、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疾病的辨證論治總結出了規律;對腎病綜合徵、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急性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熱、新生兒硬腫症等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取得成果。一批兒科新劑型藥物,如口服液、注射液等投入臨床使用。在臨床科研中引進了實驗手段,通過臨床檢驗、動物實驗,不僅證實了中醫藥的臨床療效,說明了藥效學原理,而且為進一步提高療效、篩選方藥、改革劑型等,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中醫兒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目前正在向著學科現代化的方向前進。《中醫兒科學》的現代化,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源於傳統中醫兒科,適應未來社會需要,與各現代科學學科自然銜接、協調發展的全新理論和實踐體系。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科學研究是其必由之路,人才培養是其基礎工程。相信經過長時期的努力,中醫兒科學的現代化,將會隨著整箇中醫學的現代化而逐步實現。

論述來源

《中醫兒科學》《中醫兒科學》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原始的醫學活動。據考古學家考證,我國69萬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壽命大約只有14歲,因而可以說,人類早期的醫學活動中,包括了相當部分的兒童醫療保健內容。《山海經》中所載巫方是傳說中我國最早的兒科醫生。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兒科醫生則始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人鹹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古代醫籍中關於兒科疾病的早期記載見於西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書中有關於“嬰兒病癇”、“嬰兒瘛”的記述。《漢書·藝文志》載有“婦人嬰兒方”19卷,是早期的婦兒科方書。
《內經》不僅建立了指導各科臨床的中醫理論體系,而且提出了有關兒科的不少論述,如小兒生長發育、體質特點、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診斷及預後判斷等。《傷寒雜病論》建立的辨證論治體系,特別是臟腑論雜病,對後來兒科辨證體系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時期已有兒科醫案記載,如西漢名醫淳于意(倉公)曾以下氣湯治小兒氣鬲病,東漢名醫華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兒下利病。《隋書·經籍志》記載南北朝醫藥書中專門列出兒科、產科等醫事分科,同時也出現了小兒醫學專著,如王末鈔的《小兒用藥本草》2卷,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37卷等。

內容提要

《中醫兒科學》《中醫兒科學》

《中醫兒科學》主要講解的內容有小兒疾病的發病原因,與成人有同有異,具有兒科自身的特點。小兒外多傷於六淫及疫癘之邪,內多傷於乳食,先天因素致病是特有的病因,情志失調致病相對略少,意外性傷害和醫源性傷害需要引起重視。
認識小兒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病理特點,要在臨床上充分意識到小兒發病後證情易於轉化和兼夾的特性,熟悉常見病證的演變轉化規律,特別是早期預見和發現危重病證的出現,防變於未然,才能提高診斷的正確率與治療的有效率。
小兒生理特點
小兒一直處於生長發育的過程中,無論在形體、生理等方面,都與成人不同,因此,絕不能簡單地將小兒看成是成人的縮影。小兒有其生理方面的特點,了解這些生理特點,對於掌握小兒生長發育規律,指導兒童保健、疾病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

兒科四診套用
兒科疾病的診查,與其他各科一樣,也應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但是,由於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四診套用有其特殊情況。聞診診查範圍有限;嬰幼兒不會敘說病情,較大兒童的主訴也不一定可靠;切脈按診易因小兒啼哭叫鬧而受到影響。所以,歷來兒科醫家在四診中最為重視望診。現代在傳統四診的基礎上,又在不斷嘗試將聽診器、化驗檢查、影像學檢查等診查方法取得的疾病信息資料,充實到四診檢查結果中來,正在摸索巨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的新型辨證方法。
各種治法在兒科套用時,都要注意到其臨床套用的特點。中藥內服是兒科套用最多的治法,其中湯劑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藥物加減運用靈活等優點而最為常用中成藥,尤其是新型中成藥製劑,貯存、運輸方便,便於小兒服用,研製和套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藥物外治使用簡便,易為患兒接受,用於輔治或主治部分病症有良好的效果。推拿療法、艾灸療法不受條件限制,無痛苦無損傷,受到患兒歡迎。針刺療法用於兒科,套用適合小兒的針刺手法,推廣腕踝針、頭針、雷射穴位照射等方法,增加了治療手段。臨床應根據病證特點及患兒的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法。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