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其實是三個節

清明節實為“三節合一”

清明節清明節

清明節清明在唐朝之前還沒有成為節日,從唐朝開始才逐漸成為一個融合了清明節氣、寒食節與上巳節習俗的重要民俗節日。

春秋時期,寒食節興起。寒食節距清明一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習俗是禁火。三日禁火完畢,到清明這一天則要以柳條或榆木乞取新火,這樣清明與寒食就連在一起。至唐朝,唐代宗曾詔令天下“寒食同清明”。

上巳節起初在每年三月的巳日,後改為農曆三月初三,人們會在上巳節選擇踏青、遊春、沐浴、男女青年談戀愛。而清明在公曆每年的4月5日前後,那時大地回暖,萬物生長,人們紛紛到戶外踏青郊遊。

由於三個節日的日期相近,習俗也有相通的地方,民眾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將三者合為一體,清明節也完成了三者的融合統一。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一詩中說:“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與上巳三者融合為一體的有力佐證。

植樹習俗源於節氣清明

植樹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應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明確的記載。

古時節氣清明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是春耕時節到來的一個重要標誌,古諺“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道出了清明時節指導農耕的重要意義,也由此衍生出清明植樹的習俗。

祭祖掃墓源於寒食節

祭祖

寒食節一般在清明前一兩天,古時的寒食節有憑弔、紀念的元素。到了唐代,唐玄宗詔令天下“寒食上墓”,據《唐會要》,唐代宗在大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下詔:“自今以後,寒食同清明”。

唐朝之後,寒食節禁火食冷之俗逐漸式微,到元代此俗大體消亡,“寒食”的名稱越來越少被人提及,而本來是節氣名稱的“清明”突顯出來。到明清,“清明”之稱多於“寒食”,成取代後者之勢,清明祭掃先人墓冢、寒食插柳、寒食蹴鞠等習俗就逐漸合而為一,成為清明節的習俗傳統。

郊遊踏青源於上巳節

踏青

上巳節形成於春秋末期,開始日期在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後改為三月三日。從先秦到漢代,上巳節的習俗活動有三種:一是到水邊舉行祭祀儀式,併到水中洗浴,以祓除過去一年中的污漬與穢氣,稱為“祓”或“禊”;二是招魂續魄,在野外或水邊招喚親人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甦醒、回歸;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戲,並自由擇偶或交合。

上巳節的踏青飲宴與清明掃墓後的春遊娛樂開始尚分頭而行,由於上巳節一般在清明時節前後,又都是郊外活動,因此逐漸合而為一,上巳節重郊遊踏青的特點就被整合到清明節習俗之中。

參考資料:

  • 《三合一的清明節》,鳳凰網2012年03月31日
  • 《清明節的起源與演變》,國際線上2008年3月25日
  • 《民俗專家:清明節為三節合一 習俗豐富多樣》,民政部網站
  •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