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季也時尚 喜歡穿紗衣、開襠褲、森系涼鞋

雖然已經立秋,但是三伏天還是沒有過去,天氣依然炎熱。我們現在過夏天,室內,風扇、空調是標配;室外,短袖短褲等各種時裝是標配。我們知道,古人那時候雖然沒有空調,但也有搖扇避暑納涼之策。可他們都穿什麼布料的衣服呢?

看古裝劇,各朝代的古人們尤其是官員,基本上都穿著寬袍大袖,里三層外三層的,真的不嫌熱嗎!其實不然,縱覽古代書籍,古人在應對夏季高溫時,充分借鑑各種自然條件,發揮奇思妙想,除了吹"電扇"、住"空調房"、用"冰櫃"、吃冷飲……對於夏天怎么穿是有講究的。

網路配圖

宋代女子通行的服裝樣式是“背子+抹胸”,就是對襟長衫搭貼身抹胸。這種類似肚兜加薄紗的穿著,不僅在青樓女子和姦妃的身上得以體現,忠妃賢后也會穿著抹胸,搭配外罩能看到肌膚的薄紗長衫。不過,穿得“薄、露、透”並非抵禦酷暑的唯一指標,衣料清涼才是各個朝代夏季的穿衣之道。

《金瓶梅》里就多次寫到了夏天的衣服,比如《金瓶梅》第二十七回中,就寫到了一種夏天衣服的布料,名叫“焦布”。焦布,其實應該是“蕉布”,也稱為“蕉葛”,就是把芭蕉的莖加工成像絲一樣的東西,然後放入加了草木灰汁的溫水中除去其中的雜質,紡織為布,稱為“蕉布”或“蕉葛”,用來做夏天的衣服,穿起來輕薄而涼爽,可以驅除暑熱。

網路配圖

當然,古代有錢人家在夏天穿得最多的衣服還是紗。輕紗這一類常見於古文獻中的夏季衣料,多為高級的輕薄絲織品。我國文獻中曾有過“錦衣五重”的記載: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個穿著五層紗衣的唐朝官員,透過衣服還能看見胸口的黑痣。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僅重49克,可謂“薄如蟬翼”。可見,紗這種材質薄且輕。

不過真正通用的,還是棉、麻類織物。不過後來更受歡迎的是苧麻,苧麻是被歐洲人稱為“中國草”的植物,是我國特產的優良紡織原料。古代的中原地區,麻是廣為種植的植物,人們已經能夠從麻這種植物中生產出苧麻纖維,這種用苧麻纖維織成的布薄而柔軟,它的纖維比大麻透氣、吸汗,幹得快,又比棉布輕,最適合做夏布。於是,這種用苧麻纖維織成的布就漸漸成為古人做夏天衣服的專用布料。

網路配圖

除此之外,古時夏天女士穿開襠褲的現象很普遍,既透風涼爽,又方便如廁。在秦漢時不只女性穿開襠褲,男性也這樣。更有人,外套裡面連開襠褲也不穿。不過可別以為古人很開放。這種開襠褲是不單穿的,外面還會穿前後兩片的"裳",即圍裙狀服飾。《紅樓夢》里,劉姥姥到了大觀園,雖然穿著長裙,卻一蹲下來就可以如廁,應該是穿了“開襠褲”。

網路配圖

涼鞋也不是現代才有的。蘇軾的詞“竹杖芒鞋輕勝馬”中出現的“芒鞋”,便是那時夏天古人穿的草鞋。編織的材料一般有稻草、蒲草、麥秸、玉米秸、東北烏拉草等。芒鞋輕便得很,穿在腳上跟沒穿一樣。另外,還有一種用蘆葦絮製成的麻鞋。麻鞋比草鞋檔次要高一些。

古代人的穿衣搭配跟現代人還有一拼,《儀禮·士冠禮》中說,“玄端黑屨”“素積白屨”,說明古人還十分注意鞋子與服裝的搭配。我們從古代的各類文獻、小說以及出土文物中,能夠發現大量古人穿衣以及搭配的線索,他們似乎把炎炎夏日過得似乎比我們現代人更清涼、更有滋味。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