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沿用該制度近三千年 日韓等國曾長期用 很多帝王生前很在意

諡號是東方文化圈特有的現象,始創於周朝,秦朝時期一度中斷,自西漢恢復後一直沿用至清亡後十數載,前後綿延逾2900年。諡號制度創設的目的,主要是針對帝王將相、皇室女性生前的功績、品行等情況,用一兩個凝聚宏大含義的字詞,來對其進行蓋棺定論,意在貶惡揚善、警示後人。

清朝歷代皇帝的廟號、諡號、年號清朝歷代皇帝的廟號、諡號、年號

這種制度不僅實行於中國,在受中華文化影響極深的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也曾長時間使用,屬於中國“文化輸入”的典型案例。

按照頒布形式的不同,諡號又分官謚和私謚兩種。其中官謚由官府制定和頒行,其套用對象主要是帝王將相、皇室女性,屬於統治階層,但也有一部分屬於非統治階層的公眾人物、社會賢達或貞潔烈婦等等。

私謚則是對官謚的一種補充,由民間制定和使用,其套用對象是官謚中沒有涵蓋到的部分名人(比如陶淵明被私謚為靖節先生),極端情況下還會出現一些原屬統治階層的大人物(比如溥儀死後被私謚為愍)。

“文成”是劉基的諡號,屬於官謚“文成”是劉基的諡號,屬於官謚

諡號最常見、也最被關注的適用群體,當然還是帝王。一般情況下,如果一位帝王不是因政變被推翻,或因生前作惡太多被殺、被廢,一般都有四個表示身份的稱號,即生前的年號、尊號,死後的諡號、廟號。而諡號,是在帝王駕崩後,繼任者按照逝去的帝王生前的功績、品行等情況,命禮部擬定數個合適的辭彙,經大朝會商議後,所選擇的一個最恰如其分的稱號。

因為帝王有好壞之分,所以諡號自然也有美謚(又稱上謚)、中謚、惡謚(又稱下謚)之分,如文(經緯天地曰文)、武(克定禍亂曰武)、仁(慈民愛物曰仁)、康(安樂撫民曰康)等便是美謚,懷(執義揚善曰懷)、愍(在國遭憂曰愍)、悼(年中早夭曰悼)、哀(恭仁短折曰哀)是中謚,而厲(殺戮無辜曰厲)、煬(好內遠禮曰煬)、靈(亂而不損曰靈)、荒(好樂怠政曰荒)等便是惡謚。

唐太宗的諡號為“文”,屬於美謚唐太宗的諡號為“文”,屬於美謚

因為諡號有懲惡揚善、警示後人的作用,是要載入史冊、千古傳揚的,所以在重視名節的古代,很多帝王非常關心自己死後的諡號,例如楚共王羋審和魏武帝曹操便是典型。

楚共王臨終前跟大臣們講自己治國無方,跟晉國交戰又一敗塗地,這種表現實在是辱沒先祖,所以等到他死後,要在“靈”或“厲”兩個惡謚中選擇一個,千萬不能用美謚。大臣聽後面面相覷,連番苦勸數次都沒用。

結果等到他薨逝後,執政子囊考慮到共王雖然治國乏善可稱,但卻有政治擔當,能正視自己的錯誤,有悔過之心,便力主放棄“靈”或“厲”兩個惡謚,而改用美謚“共”(即恭,既過能改曰恭),朝臣紛紛表示贊同。

楚共王臨終前請求給自己加惡謚楚共王臨終前請求給自己加惡謚

楚子疾,告大夫曰:“...是以不德,而亡師於鄢,以辱社稷,為大夫憂,其弘多矣。若以大夫之靈,獲保首領以歿於地,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從先君於禰廟者,請為‘靈’若‘厲’。大夫擇焉!”莫對。及五命乃許。

秋,楚共王卒。子囊謀謚。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請謚之‘共’。”大夫從之。見《左傳·襄公十三年》

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卻是事實上的皇帝,當年在面對群臣擁戴時,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若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如此看來,曹操對世子曹丕唯一的期冀,是希望他稱帝後,能給自己一個“文”的諡號,千萬不要稱“武”。

曹操生前希望曹丕給他一個“文”的諡號曹操生前希望曹丕給他一個“文”的諡號

因為“武”是開國皇帝的諡號,曹操自認為當不起,也怕背上“篡逆”漢朝的罵名。但等到曹丕即位後,偏偏給曹操加了一個“武”的諡號,讓天下誹謗的言論集於其父一身,用心何其險惡!

其實不單單是帝王,很多公卿大臣其實也很在意自己死後的諡號,例如西晉開國元勛賈充。賈充雖然位極人臣,但由於有弒殺魏帝曹髦的人生大污點,加之生活作風不端正,所以非常害怕死後會得到惡謚,侄子賈模為人耿直,直接對他講是非功過自有公論,自己是無法掩飾的,賈充聽後更是憂心忡忡。

所以等到賈充死後,按照慣例,家中要為其向朝廷請求諡號。在朝會商議時,博士秦秀等很多人力主給他一個“荒”的惡謚(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但武帝考慮到賈充的功績後沒有採納,而是聽從博士段暢的意見,謚為武。很多有識之士雖然不敢名言,但內心滿是譏諷之意。

賈充臨終前非常擔心死後會加惡謚賈充臨終前非常擔心死後會加惡謚

“及下禮官議充謚,博士秦秀議謚曰荒,帝不納。博士段暢希旨,建議謚曰武,帝乃從之...時人譏之,而莫敢言者”。見《晉書·卷四十·列傳第十》

可見諡號不可亂加,必須要名副其實,否則欺騙時人容易(大多數情況下也無法欺騙時人,只不過朝廷強迫大家相信而已),欺騙後世很難。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