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州之戰

魏州之戰

魏州之戰,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河東節度使馬燧等在魏州(治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北)城西再次擊敗魏博節度使田悅的一次戰鬥。

唐朝魏州之戰

背景

唐德宗建中三年正月,田悅在洹水戰敗後(參見洹水之戰),收散兵千餘人逃回魏州城。

經過

當時,唐軍馬燧與昭義節度使李抱真不夠協調,屯兵平邑(今河北南樂東北),田悅連夜撤至魏州城南郊,其大將李長春關閉城門不放田悅入內,等待官兵趕來。

久等到天明,長春才開門放行,田悅進城後殺李長春,依靠孤城頑抗官軍。博州(治聊城,今山東聊城東北)李再春舉城降唐,田悅從兄田昂舉沼州(治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城降唐,占據長橋的王光進也歸順唐遷。田悅派軍使符磷、李瑤率領500騎兵送淄青兵回原鎮地,他們藉機向馬燧投降。起先,魏州城引御河(即隋煬帝所開永濟渠)水進入城後向南流去。馬燧令部隊堵塞河流入城口,河水涸乾斷流,城內人心惶恐。田悅便派許士則、侯藏徒步間行遊說朱滔、王武俊借兵求救。

二月,王武俊已殺李惟岳,傳首京師,朝廷授予武俊為恆翼防禦使,張孝忠為易定節度使,又割趙(治平棘,今河北趙縣)、深(治陸澤,今河北深縣)二州為另一鎮,以康日知為觀察使。王武俊平日瞧不起張孝忠,命官在張之下,引以為恥,對唐廷怨恨在心。而朱滔征討李惟岳時,攻下深州,請皇上把幽州歸己所轄沒能準許,也耿耿於懷。於是,朱滔與王武俊同謀救援田悅。

結果

田悅仗恃燕、趙增援,再次出兵2萬背城列陣,與馬燧等官軍在御河(永濟渠)上交戰,大敗而退回魏州城。

後梁魏州之戰

簡介

後梁魏州之戰後梁魏州之戰

後梁魏州之戰,五代後梁乾化五年(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晉王李存勖乘後梁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兵變,出援節度使賀德倫,擊敗鎮南節度使劉鄩軍的作戰。

背景

乾化五年三月,後梁天雄節度使楊師厚病死,後梁末帝朱友貞以魏博(治魏州)地廣兵強,難以控制,乘機實行分割治理,欲將所轄6州地分為兩大鎮,以削弱其勢力,又恐不服,遂命開封尹劉鄩領兵6萬渡河,屯南樂(今屬河南),並遣500精騎入魏州,以控制魏博,引起魏州兵變。

經過

是年四月,魏州將士脅迫節度使賀德倫叛梁附晉,請出兵抗梁,李存勖即令馬步副總管李存審由趙州(今河北趙縣)進據臨清(今河北臨西西)以策應。自率大軍東進。

五月,晉王軍抵魏州,時劉鄩已占據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北)及西南之洹水,晉王遂引軍西向,與劉鄩軍夾漳河對峙。

七月,劉鄩發現晉軍主力全至魏州,料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定空虛,遂在魏縣城上縛草人乘驢佯動,以示重兵尚在城內;暗率軍離城秘密越黃澤嶺(今山西左權東南)偷襲晉陽。兩日後,晉王發現中計,急令騎兵馳追;並遣部將李嗣恩率兵速回晉陽。時值霪雨,劉鄩軍冒雨行進10餘日,僅至樂平(山西昔陽),且食盡,士卒病亡十之二三,馬死殆半;又聞晉陽已有戒備,背後追兵迫近,乃轉兵東向,由邢州(今河北邢台)渡漳河,進駐宗城(治今河北威縣東),後又轉至莘縣(今屬山東),築壘防守。晉王追兵至,數次挑戰,劉鄩避而不出,被圍。

貞明二年(916年)二月,劉鄩軍被圍莘縣已半年。為分晉軍攻勢,朱友貞另遣軍再攻晉陽,同時督劉出戰。劉鄩以晉軍勢盛,閉壘不戰。李存勖為誘其出戰,令李存審守營,自赴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勞軍,聲稱返晉陽。劉鄩信以為真,乘機襲擊魏州,並令澶州刺史楊延直領兵萬人前往會攻。時李嗣源守魏州早已有備。當楊延直夜半進至魏州城南,突然遭到城中500晉軍的襲擊,大部潰散,拂曉與劉鄩軍會於城東。李嗣源率兵出擊,李存審以圍莘縣兵尾追至其後,李存勖亦從貝州趕到,合擊劉鄂軍,劉鄩軍且戰且退,被圍於故元城(今河北大名東)西。經激戰,後梁軍不支,7萬兵幾乎全部被殲,劉鄩率數十騎突圍收集散卒退保滑州

點評

此戰,晉王示形用兵,於運動中發揮騎兵特長,陷後梁軍於被動,重創其主力,從而改變雙方的力量對比,為晉王獨占河北創造了條件。

後漢討杜重威魏州之戰

簡介

五代後漢天福十二年(遼天祿元年,947年),後漢高祖劉知遠親討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叛將杜重威的作戰。

背景

後晉開運末,契丹與後晉滹沱之戰中,晉軍主帥杜重威庸暗,以10萬兵降附契丹,致喪晉國。契丹帝耶律德光入主中原,改國號遼,據東京(今河南開封)僅百餘日,即被中原紛起的義軍擊得惶恐北撤,病死於途中。

天福十二年五月,遼永康王耶律兀欲集蕃漢之臣於恆州(今河北正定)府署,宣布偽造遺制,自立為帝。以安國節度使麻答為中京留守,鎮守恆州;命降將杜重威仍為天雄節度使,鎮守魏州。

六月,劉知遠京師,盡誅燕兵1500人於繁台(今河南開封市郊東南隅),改國號漢,史稱後漢。詔赦原後晉藩鎮、將吏,各安職任。

經過

是年七月,劉知遠徙杜重威移鎮歸德(今河南商丘南),令與原歸德節度使高行周對調。杜重威本以降附契丹而疑懼,得移鎮令後拒而不受,遣其子杜弘璉作為人質乞師麻答救援。麻答即遣蕃將楊袞率遼兵1500人與幽州指揮使張璉率燕屬親兵2000赴魏州。行至邢州(今河北邢台),因恆州亂,楊袞率部北還。 閏七月十八日,後漢高祖劉知遠下詔削奪杜重威官爵,以高行周為鄴都行營都部署(一說詔討使),鎮寧節度使慕容彥超副之,率軍討伐。及至魏州,慕容彥超欲急攻城,而高行周則以魏州城堅、糧足,強攻不易克,力主長圍久困,待其城中糧儘自弊再擊,由此二將不協,日久無功。劉知遠恐生他變,決意親征。 十月,劉知遠抵魏州,宿於高行周之營。慕容彥超固請攻城,劉知遠從之,親督諸將猛攻,萬餘人受傷,千餘人戰死,慕容彥超才不敢再請攻城。張璉因憤劉知遠於繁台盡殺燕兵,故誓死與杜重威謬固守城;杜重威亦盡力姑息,使燕兵愈加驕悍,屢挫後漢軍攻勢。劉知遠見強攻不易克,屢遣人招降,許以不死,杜重威仍閉城拒守。及食將盡,城中將士多逾城逃亡,劉知遠再次督軍攻城,傷亡甚眾,仍未破城,乃止。

結果

數旬後,杜重威終因食竭力盡,於十一月二十七日舉城出降。時城中飢餓而死者已十有七八,生存者皆厄瘠無人色。劉知遠入城,誘殺張璉及其軍將數十人,其士卒縱之北歸,魏州叛亂遂平。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五代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