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州之戰

松州之戰

貞觀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在唐與吐番的戰爭中,唐軍在松州(根據嚴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圖考》的考證,松州是唐朝劍南道通向吐谷渾的交通要道,松州州城西北三百里有甘松嶺,唐代在此曾設定通軌軍鎮守,通軌軍以西就是党項,党項西北通向吐谷渾。)抗擊吐蕃軍進攻的作戰。

戰役詳情

公元七世紀初,雅隆(今西藏窮結)悉補野部首領松贊乾布(即棄宗弄贊)弱冠嗣位,在部族聯盟基礎上,建立奴隸制王朝。貞觀八年,贊普(吐蕃君主的專用稱號)松贊乾布聽說突厥及吐谷渾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人隨唐使馮德遐入唐,多帶金寶,奉表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未許。使者回報系吐谷渾王離間所致。贊普大怒,即發兵擊敗吐谷渾、党項、白蘭諸羌。十二年八月,吐蕃軍號稱20餘萬進屯唐松州西境,遣使進貢金帛,聲稱來迎娶公主。都督韓威匆忙率軍出戰,大敗而歸。羌族首領、唐闊州刺史別叢臥施、諾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繼舉州降蕃。二十七日,唐太宗即派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二十九日,又以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右(一說左)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騎兵5萬人進擊。九月初六,牛進達率前鋒抵松州城下,乘蕃軍毫無防備,夜襲其營帳,斬殺千餘人(一說乾人)。贊普聞訊震驚,加之屬下厭戰情緒日高,大臣8人自殺,遂令撤軍。遣使到長安謝罪,並再次請求通婚。太宗應允。十五年(641年)正月,唐以文成公主嫁松贊乾布,贊普大喜,盡子婿之禮。

戰爭結果

松州之戰松州之戰

唐蕃講和,各有所獲

松州之戰後,吐蕃主動撤軍,遣使謝罪,並再次請婚,“引而去,以使者來謝罪,固請昏,許之。遣大論薛祿東贊獻黃金五千兩,它寶稱是,以為聘。”(《新唐書吐蕃傳》)

松州之戰後,吐蕃獲得的利益是顯而易見的,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提高了自己在周邊勢力中的威望,同時,文成公主入藏,將先進的漢文化帶入吐蕃,促進了吐蕃社會的進步。

在此,筆者重點分析唐朝在松州之戰後獲得的利益。筆者認為,唐朝獲得的利益,主要有兩方面。

1、吐蕃從吐谷渾和党項撤軍,唐朝恢復對上述諸部的控制。

松州之戰後,“弄贊懼,引兵退”(《資治通鑑》),這裡的退兵,是僅僅指從松州城下撤退,還是同時也從吐谷渾和党項的土地上撤退了呢?筆者認為是後者,現分析如下。

先看吐谷渾。

從吐谷渾政權的存續方面看,據《資治通鑑》記載,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八月,吐蕃祿東贊遣其子起政將兵擊吐谷渾,以吐谷渾內附故也。”無獨有偶,《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大事年表》也記載道,從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開始,吐蕃大論祿東贊連續多年駐在對吐谷渾的前線,並曾與唐軍蘇定方部交戰。雙方史料互相印證,說明直到高宗顯慶後期,吐谷渾政權一直存在,而且是一個親唐政權。

從吐谷渾領土方面看,《新唐書吐蕃傳》記載,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時,“弄贊率兵次柏海親迎”。《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吐蕃軍與唐軍交戰的地點在烏海。烏海在青海西南,距青海很遠,據《資治通鑑》記載,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所部在青海一帶擊敗吐谷渾之後,狂追了2000多里才到達烏海;而柏海又在烏海西南,已達吐谷渾邊界,侯君集到達柏海後,就率軍撤回了。松州之戰前,吐谷渾已被吐蕃打到青海了,但此後卻出現了柏海迎親、烏海交戰,這說明松州之戰後,吐谷渾的大部分領土得以恢復。

從吐谷渾實力方面看,據《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吐谷渾)既而與吐蕃相攻,上書相曲直,並來請師,天子兩不許。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奔吐蕃,言其情,吐蕃出兵搗虛,破其眾黃河上。”從“相攻”和“天子兩不許”,可以看出當時的吐谷渾並不是特別的弱,所以高宗並未明顯的支持吐谷渾。

根據以上史料,我們可以看出,直到高宗顯慶後期,吐谷渾作為一個親唐政權仍然存在,而且領土較為完整,實力並不很弱。既然吐蕃松贊乾布在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時候就已經重創吐谷渾,把吐谷渾打到青海湖了,為什麼在二十年後還會出現上述情況呢?筆者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松州之戰後,吐蕃從吐谷渾撤軍,吐谷渾重新歸附唐朝,並在此後的二十年中,實力有所恢復。

再看党項。

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貞觀二年,置(松州)都督府。督崌、懿、嵯、闊、麟、雅、叢、可、遠、奉、嚴、諾、蛾、彭、軌、蓋、直、肆、位、玉、璋、佑、台、橋、序二十五羈縻等州。永徽之後,生羌相繼忽叛,屢有廢置。”上述羈縻州,多是在党項及其他諸羌的居住地設立的。

此外,《新唐書地理志》在介紹諸党項羈縻州時,記載道,“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以吐蕃入寇,廢都、流、厥、調、湊、般、匐、器、邇、鍠、率、差等十二州,鹹亨二年(公元671年)又廢蠶、黎二州。祿山之亂,河、隴陷吐蕃,乃徙党項州所存者於靈、慶、銀、夏之境。”“(党項羈縻州)初隸松州都督府,肅宗時懿、蓋、嵯、諾、嶂、佑、台、橋、浮、寶、玉、位、儒、歸、恤及西戎、西滄、樂容、歸德等州皆內徙,余皆沒於吐蕃”。

綜合新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諸党項羈縻州的大規模廢棄有兩次,一次是在高宗時期,一次是在安史之亂及其後,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太宗貞觀時期曾大規模廢棄党項羈縻州。這說明松州之戰後,吐蕃已從党項撤軍,諸党項羈縻州重新被唐朝控制。

最後看白蘭。

《唐會要》卷九十八記載,“顯慶中,白蘭為吐蕃所並,收其兵以為軍鋒。”

《新唐書西域傳》記載,“龍朔後,白蘭、舂桑及白狗羌為吐蕃所臣,籍其兵為前驅。”

《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五《外臣部·交侵》記載,“(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十二月,吐蕃大將祿東贊率兵一十二萬擊白蘭氏,苦戰三日,吐蕃初敗後勝,殺白蘭千餘人,屯軍境上以侵掠之”。

結合三部史書來看,白蘭是在高宗顯慶年間才被吐蕃吞併的,距松州之戰已有約20年。這說明松州之戰後,吐蕃也從白蘭撤軍,白蘭恢復實力並繼續與吐蕃對抗。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唐朝通過松州之戰,恢復了其對吐谷渾、党項和白蘭的控制,可謂戰果豐碩。

2、吐蕃與唐朝維持了二十年的和平局面,大唐西部邊陲的安全得到保障。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時候,唐朝雖然消滅了東突厥,打垮了吐谷渾,但是,邊境仍有安全隱患。繼東突厥之後,薛延陀稱雄漠北,勝兵二十萬,對唐朝的北方邊境重新構成威脅。此外,西突厥勢力雖然有所衰弱,但仍稱雄西域。唐朝與吐蕃的二十年和平,使得唐朝得以集中精力,對北方和西北用兵,並取得重大勝利,而不必過於擔心吐蕃在西線的掣肘。

綜合以上兩點,筆者認為,唐朝在松州之戰中收穫頗豐,以極小的成本,獲得了巨大收益。

歷史影響

唐太宗唐太宗

松州之戰後太宗對吐蕃的整體戰略:

雖然松州之戰後,唐軍沒有對吐蕃軍窮追猛打,但是,太宗也並未對吐蕃的發展聽之任之,而是開始制定相應戰略,遏制吐蕃的崛起。

1、大力扶持吐谷渾親唐政權,遏制吐蕃進犯河西、隴右及劍南道北部。

吐谷渾地處吐蕃東北,掩護著唐朝的河西、隴右及劍南道北部(此處的河西隴右,僅指後來河西隴右兩節度使的轄區,並非指整個隴右道)。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唐軍擊潰吐谷渾後,太宗就開始把吐谷渾改造成親唐政權,並對其加以扶持。松州之戰後,太宗繼續實行這一政策,扶持吐谷渾,以此遏制吐蕃的發展。現舉兩個典型事例。第一,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十二月,太宗對吐谷渾賜婚,將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的可汗諾曷缽。第二,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谷渾內部的親吐蕃勢力丞相宣王反叛,“欲襲(弘化)公主,劫諾曷缽奔吐蕃”(《新唐書西域傳》),四月,唐果毅都尉席君買協助吐谷渾的威信王粉碎了這次叛亂。

在唐朝的扶持下,吐谷渾的實力漸漸得以恢復。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八月,吐蕃再次進攻吐谷渾,吐谷渾在未能得到唐軍及時增援的情況下,堅持戰鬥到龍朔三年(公元663年)五月,抵抗近3年,最後因吐谷渾大臣素和貴逃往吐蕃,向吐蕃說出了吐谷渾的虛實,吐谷渾才被吐蕃擊敗。對比一下吐谷渾與吐蕃的兩次交戰,太宗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吐谷渾在吐蕃的進攻面前望風而逃,而高宗顯慶龍朔年間,吐谷渾堅持抵抗吐蕃近3年。這一變化,說明太宗扶持吐谷渾的政策是取得了明顯成效的。遺憾的是,當吐谷渾最需要唐軍支援的時候,唐朝卻忙於對海東用兵,先後出兵攻打百濟和高句麗,高宗也未能對形勢的變化作出及時的反應,最終導致太宗的這一政策以失敗告終,這主要是高宗的失誤,與太宗無關。

2、出兵經營西域,在打擊瓦解西突厥的同時,遏制吐蕃向北發展。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和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軍先後出兵消滅西域的高昌、焉耆和龜茲諸國,並設立安西都護府,統領龜茲、于闐、碎葉和疏勒四鎮。

太宗經營西域,首要的目的是打擊西突厥,至於是否同時還有遏制吐蕃向北發展的目的,我們姑且不論,但是,經營西域的結果,是唐軍控制了天山以南的廣大土地,把吐蕃與西突厥隔離開來,依託安西四鎮構建起一道防線,遏制吐蕃向西域進犯。

這裡多說幾句,安西都護府及安西四鎮的設立是一個曲折反覆的過程,太宗時期,安西都護府已經設立,四鎮也初成規模,但太宗去世後,西域局勢出現反覆,至高宗顯慶年間,唐軍再次平定西域,安西四鎮得到進一步鞏固。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太宗去世後西域的動盪來否認太宗在創立安西四鎮的過程中的功勞。下面詳細說一下。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九月,唐軍滅亡高昌之後,在其故地設立西州,進而設定安西都護府。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初,唐軍擊破龜茲之後,將安西都護府由西州遷往龜茲,同時初設四鎮,“始徙安西都護於其都,統于闐、碎葉、疏勒,號四鎮。”(《新唐書西域傳》)

《新唐書地理志》對四鎮的介紹也表明,四鎮在貞觀年間即已初步形成:

龜茲都督府,貞觀二十年(註:應為二十二年)平龜茲置;

毘沙都督府,本于闐國,貞觀二十二年內附,初置州五,高宗上元二年置府,析州為十;

焉耆都督府貞觀十八年滅焉耆置。有碎葉城,調露元年,都護王方翼築,四面十二門,為屈曲隱出伏沒之狀雲;

疏勒都督府,貞觀九年疏勒內附置。

當然,以上四都督府的設立並不全在貞觀年間,但均與太宗貞觀年間的經營無法分開。

太宗去世後,西域局勢出現反覆,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史那賀魯叛亂,西域震動,在此大背景下,唐軍在西域進行了戰略收縮。

《舊唐書西戎傳》記載,“高宗嗣位,不欲廣地勞人,復命有司棄龜茲等四鎮,移安西依舊於西州”。

《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一《外臣部·備御》對此有更詳細記載:“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十一月丁丑,以高昌故地置安西都護府,以尚舍奉御天山縣公麴智湛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安西都護府州刺史,往鎮撫焉。”

高宗顯慶年間,唐軍平定阿史那賀魯,重新控制西域局面,在此情況下,高宗將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龜茲,並恢復四鎮,“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夏,五月,癸未,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以舊安西復為西州都督府,鎮高昌故地。”(《資治通鑑》)

此後,由於高宗集中主要精力對海東用兵,吐蕃在高宗鹹亨元年(公元670年)乘虛擊破安西四鎮,並向西域發展,後幾經反覆,至武則天長壽元年(公元692年),唐軍收復四鎮,此後直到安史之亂,安西四鎮作為唐軍在西域的重要據點,對於防止吐蕃向西域進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總之,松州之戰後,唐朝雖然沒有以重兵進攻吐蕃,但是,對吐蕃還是採取了一些遏制政策,以防止其過分強大。

戰役點評

此戰,唐牛進達審時度勢,夜襲蕃營,攻其不備,終獲勝利;吐蕃軍自恃兵力雄厚,防務鬆懈,致遭此敗。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