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山之戰

嘉山之戰

嘉山之戰是指天寶十五載(756年)五月,在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唐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於嘉山(今河北曲陽東)大敗史思明的著名作戰。

基本信息

戰爭概述

天寶十五載(756年)五月,在平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唐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於嘉山(今河北曲陽東)大敗史思明的著名作戰。

戰役經過

嘉山之戰嘉山之戰

天寶十五載四月,郭子儀、李光弼在九門城南大敗史思明後,一直追圍史思明於博陵(今河北定州)。史思明集眾固守,唐軍攻城十日不下。五月,郭子儀、李光弼撤圍還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率數萬人馬尾隨追來。郭子儀選驍騎500人,邊走邊輪番誘戰。這樣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經過3天抵達行唐(今屬河北),叛軍疲憊,只好後退。郭子儀乘機回軍反擊,敗史思明部於沙河(今河北行唐、新樂之間)。安祿山得知河北兵敗,即命從河北逃回洛陽的大將蔡希德率步騎2萬還救史思明。又命范陽守將牛廷玠發范陽等郡兵萬餘人南下,配合史思明夾擊唐軍。史思明收集散亡士卒,與援軍合兵5萬餘人,其中同羅、曳落河精騎萬人。郭子儀、李光弼進至恆陽(今河北曲陽),史思明又率眾接踵而至。郭子儀下令深溝高壘,不與叛軍直接交鋒,而採取疲勞戰術,賊來則守,賊去則追,白天耀兵揚威,夜晚偷襲賊營,使叛軍忙於應付,無法休息,人困馬乏。

五月二十九日,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出城,與史思明大戰於嘉山。唐軍大獲全勝,斬首4萬級,俘獲千餘人,繳獲戰馬5000匹。史思明在潰亂中跌下馬來,披髮赤足,拖著斷槍,狼狽逃回軍營,隨即逃往博陵。李光弼乘勝追擊,進圍博陵,郭子儀準備北圖范陽。唐軍嘉山大捷,聲威大振,河北十餘郡的地方官吏和軍民紛紛起來殺死叛軍守將,歸順唐軍。自顏杲卿常山舉義以來,叛軍由范陽至洛陽的通道再次被切斷,叛軍往來聯絡的人,只能輕裝簡從,偷偷過境,但多被唐軍俘獲。家在范陽的叛軍將士,無不軍心動搖。安祿山極其恐懼,大罵謀士高尚、嚴莊,又召集謀臣商議對策,打算放棄洛陽,撤兵回范陽

點評

郭子儀李光弼採取疲敵戰術,初敗叛軍於沙河,繼敗叛軍於嘉山。這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運用疲敵戰術取勝的典型戰例。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