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之戰

青海之戰

青海之戰,唐天寶七載,在唐與吐番的戰爭中,哥舒翰在青海挫敗吐蕃軍進攻的作戰。

基本信息

簡介

唐儀鳳三年(678年)正月至九月,在唐與吐番的戰爭中,唐朝為阻止吐蕃軍屢次擾其邊界而在青海(今青海湖)發動的一場戰役。

戰役詳情

儀鳳二年,唐高宗李治鑒於來自吐蕃的威脅,頒發《舉猛士詔》,在全國範圍內招募勇士,選擇臂力過人、弓馬嫻熟的軍事人才編入新軍,以便進行軍事反攻。三年正月,唐朝派金吾將軍曹懷舜、金吾將軍李知什分赴河南北等地廣招精兵良將,很快組建了一支精銳之旅。是歲,吐蕃局勢初定,大論噶爾·贊聶多布已率軍平定內亂,牢牢控制了局勢。贊普器弩悉弄正式為父王發喪,唐朝認為有機可乘,企圖利用吐蕃發喪,人心不穩之機而取勝,遂準洮河道總管劉仁軌奏,令中書令李敬玄替其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西河鎮撫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書、左(一說右)衛大將軍劉審禮為洮河道行軍司馬,統軍出擊。並敕益州長史李孝逸、福州都督拓王奉益調動劍南道(治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之兵,配合作戰。唐朝以18萬兵馬逼近吐蕃,實謂空前。吐蕃聞訊即以名將噶爾·欽陵督兵,嚴陣以待。七月,雙方在龍支(今青海樂都南)交戰。唐軍將領張虔勖率精兵,一日連取兩陣。吐蕃軍詐敗,一退數百里。唐軍輕率進擊,劉審禮領前隊人馬深入,屯兵於濠所。噶爾·欽陵突出奇兵,猛攻唐軍營帳。劉審禮率軍力敵,然寡不敵眾,未能突破重圍。身為主帥的李敬玄卻怯懦畏戰,按兵不動,以圖自保。九月,劉審禮兵敗被俘。李敬玄聞訊,即率部奔逃至承鳳嶺(今青海西寧西南千戶莊),利用泥溝掩護固守。吐蕃軍占據制高點,李敬玄無計可施,所部坐以待斃。唐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率500名敢死士乘夜偷襲吐蕃兵營。蕃軍沒有料到此舉,頓時大亂,死300餘人,將軍跋地設匆忙中引軍逃命。李敬玄始領軍得還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但已損兵過半。其時,應猛士詔在軍中的原監察御史婁師德奉命收集散亡將士,唐軍復振,鏇又奉命前往吐蕃,在赤嶺(今青海日月山)與欽陵會談。婁師德極言唐廷休戰求和之意。欽陵亦表贊同,雙方即暫罷兵戈,邊境稍寧。唐高宗以黑齒常之之功,擢其為河源軍副使。

點評

此戰,李敬玄初怯懦畏戰,後又消極防守,被動挨打,幸有勇將猛士背水一戰,夜襲蕃軍,方化險為夷。而蕃軍以優勢兵力圍唐軍於死地,疏於防備,未能大獲全勝。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