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唐興元元年(784年),唐檢校右僕射、兼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李晟指揮集聚在關中地區的官兵,與行營兵馬副元帥渾瑊東西呼應,為光復被朱泚占領的京城,同叛軍所展開的一場攻防戰。

基本信息

戰爭背景

唐平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對抗朝廷。建中三年(782年),河北四鎮的地方勢力自立為王,共勸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稱帝。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於次年發兵3萬圍攻襄城(今屬河南)。唐德宗李适為保東都洛陽,調涇原諸鎮兵前往援救襄城。十月初二,涇原節度使姚令言領兵5000路過長安,因未得犒賞,士兵譁變,占據京城。德宗倉皇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經左金吾衛大將軍渾瑊等赴援,倖免被俘。叛軍擁立太尉朱泚。朱泚自稱大秦皇帝,與河北諸鎮割據勢力遙相呼應。十三日,朱泚領兵圍攻奉天。德宗向魏縣行營的唐軍告急。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軍回救,李晟也沿路收兵來援。不久,李懷光也叛變,德宗又逃往梁州(今陝西漢中)。

興元元年四月,李晟主持軍機大事後,積極籌劃收復長安。他奏請德宗批准,任京兆少尹張或為副使,諫議大夫鄭雲逵為行軍司馬,京兆府司錄李敬仲為節度判官。授予唐良臣河中節度使令其保衛潼關;戴休顏為鄜坊節度使令其守奉天;李晟又建議朝廷在京城郊縣廣泛征賦,使軍隊糧草充裕。當時,神策軍家屬及李晟家百口都在長安,為穩定軍心,李晟流著淚鼓勵大家說,皇上都背井離鄉,我們怎能只顧自家呢?對於朱泚派來的說客,李晟立即處斬。由於李晟與士兵同甘共苦,用大義激奮士心,兵卒雖盛夏猶衣冬服,未授春衣也沒人離叛。請從賊營逃來的將士控訴朱泚令人髮指罪狀,以激勵士氣。賊元帥將姚令言等派間諜刺探李晟進軍長安日期,被巡邏騎兵捉獲,李晟給他們飲酒、錢,放他們回去“努力固守,勿不忠於賊”。

戰役經過

五月二十日,李晟率軍抵達通化門,向城內耀武示威,賊不敢出。召集諸將商量攻城方案。大家主張先拔外城,占據坊市,然後北攻宮闕。李晟說從賊重點聚集的苑北突破,擊其心腹,迫敵狼狽出逃,既可保住宮闕不受殘害,坊市不受騷擾,又能避免坊市狹窄,官軍不易擊敵。諸將都稱讚此方案。李晟便牒告渾瑊、鎮國節度使駱元光、商州節度使尚可孤等,約定期限進軍於長安城下。五月二十五日夜,李晟從東渭橋移軍至光泰門外米倉村,兵臨京城。

五月二十六日李晟正親臨挖壕築柵,朱眥驍將張庭芝李希倩率賊軍大部人馬而至。李晟抓住敵來送死的天賜戰機,命令副元帥兵馬使吳詵等部奮力迎擊。當時,駱元光軍在陣地北部,兵力較少,賊軍合力攻打他。李晟當即派牙前將李演等率兵增援。中軍全力配合,李演等大破叛軍,乘勝進入光泰門;又大敗叛軍,殭屍敝地,因夜臨,李晟收兵,沒被殲滅的叛軍入白華門。

五月二十七日,李晟又出兵。諸將建議等待渾鹼率領的西路軍趕到,夾攻殲敵。李晟力主乘勝追擊,乘敵無備,奪取長安。朱泚軍出戰,官軍屢次獲勝。

五月二十八日,李晟集結諸路部將駱元光、尚可孤,兵馬使吳詵、王佖,都虞侯邢君牙、李演、史萬頃,神策將孟涉、康關俊,華州將郭審金、權文成,商州將彭元俊等,號令誓師後,在光泰門外展開官軍。又命王佖、李演率領騎兵;史萬頃帶領步卒,直抵苑神牆村。李晟預先派人夜裡打開苑牆200餘步,這時叛軍已用樹木柵攔住,並從柵中刺射官軍。李晟下達縱賊則先斬諸將的命令,史萬頃懼而率兵先進,拔柵沖入。王佖等騎兵繼進,叛軍奔潰,叛將段誠諫被俘,官軍大部人馬分頭齊進,喊殺聲如迅雷滾動。姚令言、張庭芝、李希情等叛將還負隅頑抗。李晟命決勝軍使唐良臣、兵馬使趙光銑、楊萬榮、孟日華等步騎齊進,叛軍雖能拚湊防線,但經十餘合戰後,已不能支持。至白華門時,突然有數乾名叛軍出現在官兵背後,李晟當即率百餘騎士回頭迎擊。叛軍懾於李晟威名而驚慌潰退,官軍追斬不可勝數。朱泚、姚令言、張庭芝率萬餘人西逃,李晟命兵馬使田子奇率騎兵追殲。其餘凶黨先後投降。官軍光復長安城

戰爭結果

朱泚、姚令言、張庭芝率萬餘人西逃,李晟命兵馬使田子奇率騎兵追殲。其餘凶黨先後投降。官軍光復長安城。李晟命京兆尹李齊運安慰居民。所部紀律嚴明,公私安堵。當日,渾瑊所部克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聞朱泚西走,亦派兵追擊。朱泚與姚令言欲奔吐蕃,途中為部將所殺,餘眾或散或降。七月十三,德宗返回長安。

點評

此戰,李晟善於團結內部,激勵將士,正確選擇主攻方向,部署周部,抓住有利戰機,擊敗叛軍主力,乘勝猛攻,終獲勝利。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