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滅西突厥之戰

唐滅西突厥之戰

唐滅西突厥之戰,唐顯慶二年(657),唐高宗遣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率軍攻滅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部的戰爭。

簡介

顯慶二年閏正月二十一日,唐以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總管,率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發唐兵與回紇兵萬餘人,從北道討伐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又命右衛大將軍阿史那彌射和左屯衛大將軍阿史那步真為流沙安撫大使,自南道招集西突厥餘眾。十二月,蘇定方率軍在金山(今阿爾泰山)北,擊破處木昆部,其俟斤懶獨祿等率萬餘帳歸降,蘇定方徵調其千名騎兵從軍。唐朝採納右領軍郎將薛仁貴建議,爭取泥孰部(弩失畢五俟斤之一)共襲沙缽羅。蘇定方率唐及回紇兵萬餘人至曳咥河(今新疆額爾齊斯河)西,沙缽羅率十姓兵10萬將其包圍。蘇定方命步兵持矛環據南原,自率騎兵列陣於北原。沙缽羅軍三沖南原未逞,蘇定方率騎兵乘勢反擊,大敗沙缽羅軍,追擊30里,斬獲數萬人。次日,唐軍繼續前進,胡祿屋等五弩失畢舉部歸降,沙缽羅與處木昆屈律啜數百騎西遁。五咄陸部聞沙缽羅兵敗,也歸附阿史那步真率領的南路唐軍。蘇定方於是命令蕭嗣業與回紇婆閏率騎兵向邪羅斯川(曳咥河南)進發,追擊沙缽羅,蘇定方與任雅相率新附之眾繼後。時遇大雪,深約二尺,諸將建議待天晴後再進軍。蘇定方說服部眾,利用沙缽羅以為唐軍必然休兵的僥倖心理,踏雪晝夜兼程地繼續追擊。進至雙河(今新疆伊寧北),南北兩路唐軍會師,又長驅200里,直抵金牙山(今中亞塔什乾東北)沙缽羅牙帳。沙缽羅及其將士正準備外出打獵,蘇定方乘其無備,突然發起攻擊,斬俘數萬人。沙缽羅與其子咥運、婿閻啜等逃往石國西北之蘇咄城。蘇定方乃息兵,令西突厥各部落返回居所,修通道路,設定驛站,掩埋屍骨,慰問疾苦,劃定疆界,恢復生產。並將沙缽羅擄掠的牲畜、財物等,全部歸還原主。蘇定方命蕭嗣業率兵繼續追擊,自引大軍凱鏇。沙缽羅逃到石國,被石國人誘捕,送交蕭嗣業。十一日,唐在西突厥故地設定漾池、昆陵二都護府,以阿吏那步真、阿史那彌射為都護,分統其十姓各部。

戰爭起因

唐滅西突厥之戰唐滅西突厥之戰

唐貞觀前期,西突厥可汗乙毗咄陸兵勢強盛,獨霸西域,發兵攻打唐伊州(今新疆哈密)。貞觀十六年(642)九月,唐準備經略西域,打通西行的商路。命涼州都督都郭孝恪為安西都護、西州刺史,鎮撫高昌,準備攻打龜茲。同月,郭孝恪率2000輕兵從烏骨出擊,擊敗乙毗咄陸及其進圍天山(今焉耆北)之處月、處密部,又乘勝攻克處月俟斤所居之城,降處密之眾。西突厥兵敗而發生內訌,屋利啜等謀廢乙毗咄陸,各遣使於唐,請立可汗。唐乃立莫賀咄之子為乙毗射匱可汗。 貞觀二十三年,唐任阿史那賀魯為瑤池都督,隸屬安西都護府。唐太宗死後,賀魯擁兵反叛,吞併射匱部落,自號沙缽羅可汗,與乙毗咄陸聯兵,西域諸國及處月、處密等部多歸附之。永徽二年,賀魯攻打庭州,攻陷金滿城(今新疆奇台縣西)及蒲類縣(今奇台縣東南),殺掠數千人。翌年,高宗詔左武衛大將軍梁建方、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弓月道行軍總管,發燕然都護所屬5萬騎兵討伐,大破西突厥處月部,斬殺其5000人,俘渠帥60餘人。

永徽六年(655)五月,唐又以右屯衛大將軍程知節為蔥山道(今疏勒西南)行軍大總管,討西突厥沙缽羅可汗,翌年八月初一,與歌邏、處月二部戰於榆幕谷,斬其千餘人,側總管周智度亦攻拔咽城,斬首3萬級。十二月,程知節引軍至鷹娑川(今新疆伊寧境內),與西突厥2萬騎兵對陣,雙方互有勝負。不久,西突厥別部鼠尼施等2萬騎兵趕到。唐前軍總管蘇定方正在相隔一嶺的山脊歇馬,望見塵起,即率500騎兵迅速投入戰鬥,西突厥大敗,被唐軍殺俘1500餘人,獲馬2000餘匹,所棄甲帳。不可勝計。

至此,唐攻伐西突厥大的戰役已有3次,雖有重大戰果,但均未取得全勝。於是,顯慶二年(657),唐高宗再次派遣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等討伐賀魯。

評析

點評:此戰,蘇定方對西突厥實行分化和重點打擊相結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及時反擊,窮追猛打,連續作戰,終獲大勝。

西域地處絲綢之路的咽喉,是唐西行商路的必經之地。唐征伐西突厥,平定西域,對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增強東西方物質、文化的交流,從而在歷史上形成一個輝煌的大唐盛世具有重要意義。

從貞觀至顯慶年間,唐兩朝,四次對西突厥用兵,至蘇定方時終獲全勝,其主要的經驗有兩點:

一是成功地運用了

“以夷制夷”、恩威並用

的策略。唐朝統治者懂得,征伐西突厥並不是,也不可能消滅這一民族,而只是要平定這一地區,把這一地區穩固地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況且西突厥地域遼闊,如果一味征伐,也難以奏效。因此,在戰爭中唐王朝始終注意利用西突厥內部的矛盾,對其進行分化瓦解,集中兵力打擊其叛唐的沙缽羅可汗,而對其餘各部落則儘可能爭取其歸降,並利用歸降的部眾作為打擊沙缽羅的兵力。唐對於前西突厥的首長阿史那彌射、阿史那步真也大膽委以征伐的重任。由於他們原是西突厥人,了解當地情況,並在西突厥民眾中間有一定的號召力,因而在此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沙缽羅全軍復滅之後,蘇定方及時息兵罷戰,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也很有遠見。這說明他既有軍事家的才能,也有政治家的眼光二是

把握戰機、乘勝追擊

蘇定方象一個出色的拳擊手,當對方已失去還手之力時,他能夠果斷地停止進攻;但當對方還有實力時,他卻絕不給對方以喘息之機,務必窮追猛打,置敵於死地。這突出地表現在他對沙缽羅的冒雪追擊上。他本著“慈不掌兵”的原則,斷然否決了將士們待雪停後再追的意見,督促部眾,晝夜兼程,終於在金沙山將沙缽羅部全殲。這不禁令人想起了唐代的著名邊塞詩:“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唐朝戰爭列表

霍邑之戰 | 唐朝統一戰爭 | 淺水原之戰 | 柏壁之戰 | 唐與突厥戰爭 | 洛陽、虎牢之戰 | 虎牢之戰 | 唐平蕭銑之戰 | 洺水之戰 | 靈州之戰 | 下博之戰 | 唐滅劉黑闥之戰 | 唐與吐蕃戰爭 | 岷州之戰 | 唐滅輔公祏之戰 | 五隴坂之戰 | 玄武門之變 | 涇陽之戰 | 唐滅東突厥之戰 | 唐擊吐谷渾之戰 | 松州之戰 | 唐滅高昌之戰 | 唐擊薛延陀之戰 | 唐擊焉耆之戰 | 唐與高麗戰爭 | 安市城之戰 | 唐滅薛延陀之戰 | 唐攻龜茲之戰 | 唐滅西突厥之戰 | 唐滅百濟之戰 | 唐與契丹、奚等之戰 | 平壤之戰 | 天山之戰 | 白江口之戰 | 唐滅高麗之戰 | 大非川之戰 | 青海之戰 | 裴行儉破西突厥之戰 | 朔州、黑山之戰 | 裴行儉攻伏念之戰 | 雲州之戰 | 骨篤祿攻唐之戰 | 武則天平李敬業之戰 | 兩井之戰 | 唐諸王反武后之戰 | 安西之戰 | 素羅汗山之戰 | 黃獐谷之戰 | 東硤石谷之戰 | 天門嶺之戰 | 冷陘之戰 | 灤水谷之戰 | 武街之戰 | 瓜州之戰 | 石堡城之戰 | 唐攻契丹之戰 | 積石軍之戰| 唐擊小勃律之戰 | 恆羅斯之戰| 唐與南詔戰爭 | 唐平安史之亂 | 范陽起兵 | 安軍攻占東都之戰 | 郭子儀擊叛軍之戰 | 常山之戰 | 雍丘之戰 | 九門之戰 | 嘉山之戰 | 靈寶之戰 | 陳濤斜之戰 | 寧陵之戰 | 春太原之戰 | 睢陽之戰 | 唐收復兩京之戰 | 河東之戰 | 唐收復長安之戰 | 唐收復洛陽之戰 | 河陽之戰 | 唐再奪東京之戰 | 唐滅史朝義之戰 | 邠州之戰 | 奉天、靈台之戰 | 靈、宜、鹽、百之戰 | 劍南、西川之戰 | 臨洺之戰 | 洹水之戰 | 魏州之戰 | 涇原兵變 | 奉天之戰 | 貝州之戰 | 李晟收復長安之戰 | 河中之戰 | 汧城之戰 | 神川之戰 | 維州之戰 | 唐破吐番維州之戰 | 蔡州之戰 | 唐平劉稹澤潞之戰 | 交趾之戰 | 龐勛起義 | 成都之戰 | 王仙芝起義 | 唐末農民戰爭 | 黃巢轉戰中原之戰 | 黃巢南下福州之戰 | 信州之戰 | 黃巢攻東都之戰 | 黃巢攻長安之戰 | 唐奪長安之戰 | 唐滅大齊之戰 | 安史之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