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允中

魚允中

魚允中(朝鮮語:???,1848年—1896年),朝鮮王朝後期大臣,穩健開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字聖軌,號一齋,本貫鹹從(今平安南道甑山郡),出生於忠清道報恩郡。1881年作為紳士遊覽團的一員考察日本,同年又來到中國任問議官,1882年壬午兵變後回國,主張效仿中國洋務運動,實行“東道西器”的路線,因此他是事大黨的代表人物之一。1894年後立場轉變,參與了金弘集親日內閣,任度支部大臣,積極推動甲午更張中的經濟改革措施。1896年俄館播遷以後逃亡回鄉,2月17日在龍仁被當地百姓認出並殺死。

生平

遊歷中日

魚允中是魚若愚之子,他9歲時喪母,16歲時喪父,因此家境非常貧寒。魚允中年輕時早上忙農活,晚上則刻苦讀書,終於到同治八年(1869年,朝鮮高宗六年)時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獲庭試文科丙科及第,初授承政院注書,後來做過一些小官。光緒三年(1877年,高宗十三年)出任全羅右道暗行御史,其間懲治貪官,頗有成績,同時根據地方現狀提出了包括革罷雜稅、改革地稅制度、改革漕運制度等10項改革方案,得到了高宗的重視。當時魚允中與閔妃寵臣閔泳翊過從甚密,號稱閔泳翊門下的“八學士”之一,因此那時的他通常被認為是閔妃集團的一員。
這時候,朝鮮已經簽訂了《江華條約》,被日本叩開了國門。魚允中思考富強之策,準備遊歷外國。光緒七年(1881年,高宗十八年)四月,魚允中作為紳士遊覽團的一員,前往日本考察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社會各個方面的情況。與他同行的,還有朴定陽、洪英植、尹致昊、俞吉濬等後來朝鮮的風雲人物。魚允中一行60人在日本各地視察了3個月,對日本蒸蒸日上的國勢嘆為觀止。然而等到紳士遊覽團歸國時,魚允中卻逕自前往中國上海,希望考察一下正在進行洋務運動的中國,並根據對中日兩國的觀察結合朝鮮的現狀,研究一條適合朝鮮的改革之路。高宗也順水推舟,任命魚允中為駐天津的問議官,負責協助領選使金允植管理在天津留學的學徒事宜,並與清廷重臣李鴻章會談。同年十二月回國復命,並向高宗報告了日本和中國的情況。當高宗問及日本是否對朝鮮“有他意”時,魚允中指出:“對其無他意與否,在我不在彼。我得富強之道而行之,彼不敢有他意;不然而彼強我弱,難保無他事矣。鄰國之強,非我國之福也。”光緒八年(1882年,高宗十九年)二月,魚允中再度來到中國,負責《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的談判工作。但當時美國代表薛斐爾已經前赴朝鮮,所以便沒有參與談判。魚允中抵達中國天津以後,仍然任金允植手下的問議官,繼續協助金允植的公務。

歸國仕途

光緒八年(1882年,高宗十九年)六月,朝鮮國內發生了一件大事——壬午兵變,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的京軍譁變,趕走了閔妃,擁立高宗生父興宣大院君上台執政。清朝署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張樹聲聽說這件事以後,急忙詢問金允植和魚允中關於朝鮮國內的狀況。魚允中作為閔妃集團的官員,在筆談中一再詆毀大院君,並指出大院君是壬午兵變的“禍首”。六月二十六日,金允植和魚允中乘坐中國軍艦回到朝鮮,並幫助清軍刺探情報、平定兵變,同時也參與了大院君逮捕計畫的謀議。鎮壓壬午兵變以後,魚允中又作為趙寧夏金弘集的謝恩使的一員前赴中國“謝恩”,並參與了《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的締結。至此以後,魚允中在政治立場上倒向中國,成為“事大黨”的骨幹人物。
光緒九年(1883年,高宗二十年),魚允中被任命為西北經略使,負責朝鮮北部對華邊境貿易工作和圖們江一帶的勘界事宜,次年調回中央任職,歷任兵曹參判、戶曹參判、吏曹參判等官職。魚允中認為中國洋務運動的路線更適合朝鮮,因而主張“東道西器”(類似中國的“中體西用”),即用西方的科技來使朝鮮走上富強之路,而朝鮮固有的制度則需要保存,包括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因此後世史學家將他與金允植、金弘集等在當時持大致相同主張的一派稱為“穩健開化派”或“東道西器派”。由於閔妃集團在1880年代後期一度親俄,所以親華的魚允中也曾遭到打壓。但魚允中很快復職並被委以重任,那就是去解散在全羅道集會的東學道徒。
光緒十九年(1893年,高宗三十年),東學道掀起了“教祖伸冤”運動,並在同年三月在報恩郡舉行大規模集會,揭開“斥倭洋倡義”的大旗。東學道在當時被朝鮮政府視為“邪教”,但由於集會聲勢浩大,高宗不得不以魚允中為宣撫使,前去“宣撫”東學道徒,迫使他們解散。魚允中就任宣撫使以後,派人密探東學道內情,得知教主崔時亨並無聚眾暴亂之意。五月十五日,魚允中偕報恩郡李圭白親赴東學道徒之聚會處,傳達國王的教旨,井當眾宣布今後地方官吏如有非法殺害東學道徒沒收財產等事,將處以嚴罰。崔時亨便帶頭解散了。對於剩餘不肯離去的東學道徒,朝鮮政府則派洪啟薰率兵武力鎮壓,總算用軟硬兼施的手段將這次群體性事件擺平。

參與改革

儘管魚允中努力化解了危機,然而東學道最終還是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高宗三十一年)發動武裝起義,即甲午農民戰爭閔妃集團急忙請清兵來援,結果日本為了挑起與中國的戰爭,也不請自來。終於,在六月二十一日,日軍突襲景福宮,解散了閔妃集團把持的政府,扶植了金弘集(金弘集此時由親華轉向親日)為首的親日政權,並在兩天后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日本在這次戰爭中驅逐了中國在朝鮮的勢力,同時朝鮮親日政府也在日本的指示下實行“甲午更張”的近代化改革。實行改革是魚允中的夙願,而此時他的看法也有所改變,開始在政治經濟體制上靠近西方。因此他接受了親日內閣的度支大臣的官位,並實行大刀闊斧的財稅改革。包括財政統歸度支部,實行一元化管理;廢除苛捐雜稅,徵稅必須依據法律;實行新的貨幣制度,鼓勵工商業發展,等等,為朝鮮經濟的近代化立下汗馬功勞。魚允中雖然參與親日內閣,但也非一味親日,他曾在開國五百四年(1895年,高宗三十二年)拒絕了日本貸款給朝鮮300萬日元的要求,但後來迫於高層的壓力,不得不簽訂了《乙未借款條約》。此外,魚允中為人非常剛直不阿,在甲午更張以後經常頂撞高宗和閔妃。有一次曾經痛罵清朝慈禧太后,稱“老婢必亡清國!”,實際上是影射閔妃。還有一次是在乙未年(1895年)夏,高宗企圖罷免軍部大臣趙羲淵,內閣大臣力爭趙羲淵無罪,不可罷免,高宗因此大怒,甚至當著眾臣摔玉璽。眾臣嚇得不敢說話,只有魚允中慢慢起立說道:“聖人稱:‘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陛下待臣等如此,臣等將何以事陛下乎?願霽雷霆之威,俯伸公議。”高宗因此對魚允中更加不爽,並在當年六月罷免了魚允中,改以沈相薰任度支大臣。
是年八月二十日,日本浪人入侵景福宮,暗殺了閔妃,史稱“乙未事變”。乙未事變後,重新組建了金弘集的親日政權。沈相薰抗議日本暴行,因而辭職,魚允中重新任度支大臣。但好景不長,建陽元年(1896年)2月11日,高宗逃到俄國公使館避難,史稱“俄館播遷”。高宗躲進俄國公使館以後,宣布將親日內閣大臣全部罷免,並下令將金弘集等五人作為弒殺閔妃的“逆賊”而加以逮捕。魚允中雖不在“逆賊”之列,但他害怕被連坐,因此準備逃亡回家鄉報恩郡避難。結果在2月17日走到京畿道龍仁、正在客店吃飯時,卻被仇人鄭元老、林錄吉、安寬鉉發現,這三人的田地曾經被魚允中判給他人,因此對他非常怨恨,看見他落難在逃,便認為報仇的機會來了,遂悄悄找來附近村民,說魚允中是被通緝的逆賊大臣,動員他們去打魚允中。魚允中看見鄭元老等人以後倉皇逃走,但是鄭元老率領大批村民追上,並將魚允中活活群毆打死了,據說魚允中死的地方叫“魚死里”。由於魚允中早先多次忤逆高宗,因此鄭元老等人竟然被“特旨”免除死刑,改為流放全羅道楸子島。一直到純宗隆熙四年(1910年)6月29日,魚允中才被平反,與他一起平反的還有金弘集、洪英植、金玉均。30日,賜諡號為“忠肅”。

評價

魚允中生前積極主張改革,並將改革措施付諸實踐,同時為人剛正,因此頗得好評。他的同僚金允植對魚允中之死評論道:“驚呼惋怛,令人氣短。所謂人之雲亡邦國殄瘁者也。”朝鮮學者黃玹則對魚允中評價道:“允中強項執拗,任怨敢行,憤誤亦多。而孜孜奉公,時輩莫及,故與金弘集俱稱救時之才。及其死,鹹嘆開化之無人。”金澤榮評價道:“允中清儉剛毅,遇事風生,時人皆推為救時之才。然性少粗戇,矜自傲物,故及於禍。”歷史學家朴殷植在他的著作《韓國痛史》中對魚允中這樣評價說:“允中素以剛果任事,不避艱棘,為骨鯁之臣。而至是枉死,人多悲之。”
隆熙四年(1910年)魚允中被平反時,純宗李坧下詔說:“故度支部大臣魚允中,器識宏深,志氣堅確。以萬往之姿,有激揚之風,屢典財賦,整理宿弊,經略邊界,講究國防,實為新政之蓍龜,支廈之棟樑也。未展蘊抱,遽歸泉塗,今焉追惟,曷勝傷衋?尚未有褒恤之典,特贈正一品輔國奎章閣大提學。”並受到了皇帝派官吏前去祭奠的禮遇。

著作

魚允中遺著有《東萊御史書啟》、《隨聞錄》、《西征記》、《簡牘要抄》、《從政年表》等,被收錄進《魚允中全集》中。有趣的是,魚允中雖曾為親清事大黨,但他的著作《從政年表》中的第一年(1868年),卻記錄為“皇明紀元後五戊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