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允鎮

娜允鎮

娜允位於雲南省的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城。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北緯22°16′~22°23′,東經99°27′~99°39′,東與縣內景信鄉相連,西與縣內富岩鄉、公信鄉毗鄰,南與縣內勐馬、芒信兩鎮接壤,北鄰瀾滄縣拉巴鄉,國土面積367.49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古城開發區,東距省城昆明670公里,距緬甸班康市56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圖)娜允全景娜允全景

娜允鎮地處太平洋印度洋的分水嶺,屬於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9.6℃,年降水量1373毫米,平均海拔970米,適合種植糧食、甘蔗、茶葉、咖啡等農作物。全鎮共有耕地面積67109畝,其中水田18314畝,旱地48795畝,人均耕地2.51畝,娜允鎮屬於貧困鎮,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糧食、甘蔗、玉米、咖啡為主,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460萬元,比上年的5229萬元增加231萬元,增長4.4%,實現農民純收入1080元,比上年的1034增加46元,增長4.4%;糧食總產量1326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510公斤。全鎮共有國有林36766.5畝,集體林244527畝,其中:生態公益林148161畝,占集體林總面積的60.58%,集體商品林96411畝,占集體林總面積的39.42%,全鎮森林覆蓋率56.2%。

歷史變遷

(圖)孟連宣撫司暑 孟連宣撫司暑

娜允古鎮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娜允”即傣語“內城”的意思。

公元1289年(傣歷651年)傣王罕罷法在孟連建傣城——娜允,元朝朝庭此設“木連路軍民府”。

公元1406年(明永樂四年),明朝設“孟連長官司”隸雲南都司,賜罕罷法孫姓刀,命第八代孫刀派送為官,官居六品

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第十九代土司時,朝廷賜封為“孟連世襲宣撫司”,官居四品。隨著土司制度的建立

(圖)娜允鎮娜允鎮

和鞏固,孟連土司也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統治機構。土司為最高長官,叫召賀罕,下有九根和十二召朗。九根里一至四召根屬內官(管內務),五至九召根屬外官(管外務),十二召朗屬三級官。

1949年4月(傣歷1311年),孟連解放,孟連土司制度告終。孟連歷代28任土司,統治達660年。隨著土司統治的延續,娜允古城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擴大,曾統治著滇西南瀾滄江以西至薩爾溫江以東這片廣闊的土地,形成了宣撫司統治區(孟連、瀾滄、西盟等)方圓數百里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

人文地理

(圖)傣族舞 傣族舞

娜允鎮具有熱區資源、沿邊口岸資源和民族文化旅遊資源三大優勢。娜允傣族古城始建於公元1289年,到目前已有700多年歷史,自元代就是孟連土司府駐地,是雲南建立土司制度最早的地區之一。古城至今保存著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傣族土司官府建築、宗教建築和民居建築,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傣族歷史文化、宗教文化、生態文化及建築文化。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傣族潑水節、拉祜族葫蘆節佤族新米節淵源流長。有以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娜允鎮傣族古城和傣文化宮廷古樂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有以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的龍血樹群落和大黑山原始森林等為代表的自然景觀,有以神秘“金三角”為代表的異國風情,具有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的獨特條件。按照雲南建設旅遊文化大省,“高水平建設一批特色旅遊名鎮”的戰略部署;貫徹“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民眾受益”的方針,強化旅遊小鎮開發建設中政府的引導和服務職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調動企業和民間參與開發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格局;帶動農村和城鎮的發展,改變居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提高小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環境;使旅遊小鎮開發建設在推動全縣城鎮化進程和特色旅遊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我鎮緊緊圍繞縣委、政府提出的突出“游古城、捉神魚、逛金三角”的旅遊主題,著力抓好“三園一城”、“三山一河”、“三村一寨”等景區景點建設,成功打造了“中國孟連娜允神魚節”品牌,以民族文化、自然景觀、跨境旅遊為主題的文化旅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旅遊產業是我縣的一個朝陽產業,通過我鎮幾年來的努力,旅遊產業在我鎮已得到健康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個新亮點。

建築特點

(圖)娜允鎮娜允鎮

這裡的房屋是傣漢兩個民族的不同風格合璧的建築群。娜允由“三城兩鎮”(上中下城和芒方崗、芒方冒)組 成,從上到下是按照登記順序布局的。土司時代,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中城是官員和家屬的居住地,下城則是下級官員的住處,芒方崗和芒方冒是林業官和獵戶居住的寨子,孟連宣撫司署位於上城的最高處,上、中城佛寺也巍然屹立在宣撫司署的附近。

總覽整個娜允古城,孟連座南朝北,依山傍水,背靠古樹蔥鬱的金山,俯瞰群山環抱的壩子,清澈的南壘河從金山、銀山間蜿蜒南流,充分體現了傣族“寨前漁,寨後獵,依山傍水把寨建”的古老的建築理念和審美觀念。

佛寺

在清靜悠閒的佛寺里,有形如歇山頂的三重檐建築。大殿的牆壁上畫著艷麗的壁畫,記載的是傣族的歷史傳說。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傣族有了自己的文字,宗教的節日變成了民族的節日。宗教活動與民俗活動相融合,形成傣族獨具特色的文學藝術音樂舞蹈建築

農村經濟

(圖)集貿市場 集貿市場

2006年末,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465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562萬元,工業總產值39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0元,財政收入656.6萬元。人均有糧300公斤以上,人均純收入924元以上的有38個小組;人均有糧300公斤以上,人均純收入668--924元以上的有20個小組;人均有糧不足30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668元的有14個小組。

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46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59萬元,占總收入的56.02%;畜牧業收入754萬元,占總收入的13.81%;漁業收入119萬元,占總收入的2.81%;林業收入54萬元,占總收入的0.99%;第二、三產業收入1475萬元,占總收入的27%;工資性收入45.13萬元,占總收入的0.82%。全鎮外出務工收入44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82人(占勞動力的0.31%),在省內務工61人,到省外務工421人。

全鎮以糧食、蔗、茶、香蕉、蔬菜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農業產業化初顯雛形。2006年末,糧食播種面積51591萬畝,產量1326萬公斤;甘蔗面積25805.5畝,入榨量達92701噸,經濟收入1576萬元;茶葉面積7923.93畝,投產面積4216畝;咖啡面積2870畝;香蕉面積2646畝;蔬菜面積5600畝。年末,大牲畜存欄4271頭,出欄761頭,畜牧業收入754萬元,肉類總產量1255噸。

全鎮共有企業1753戶,其中私營企業36戶,個體工商戶1717戶,從業人員5911人。2006年全鎮企業實現現價總產值10083萬元,企業營業總收入11019萬元。

基礎設施

2007年投資9萬元修建了南雅海馬、景吭芒種兩座石壩,石方529方;投資37.84萬元興建了班扣、上允角、52茶
娜允鎮孟連大街

廠、芒弄咖啡廠、洪安章老三組、芒掌燈盞小組共六個村民小組的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259戶1025人142頭大牲畜的飲水問題;投資12萬元興建河堤700米

上海市黃浦區外灘街道辦事處捐贈32萬元援建的鎮小教學樓已於2007年4月份通過驗收並投入使用;雲南省工商聯捐贈10萬元建蓋的允山村完國小生食堂已於2007年9月底完工;投資6萬餘元的允山村完小師生飲水工程已於2007年7月底建成通水;允山村完小的校園平整工程已完成;投資2萬餘元修建南抗村完小飲水工程;洪安村完小自來水擴建工程也於2007年6月份完工。

人口衛生

(圖)醫療情況醫療情況

娜允鎮轄娜允、芒掌、芒弄、景吭、芒街、南雅、允山、南抗、洪安9個村民委員會,城東、古城、金塔3個居民委員會,106個村民小組,40個居民小組,72個自然村,總人口11061戶36658人,少數民族27528人,占總人口的75.1%,農業人口5884戶22769人,勞動力1485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559人,農業人口占全鎮總人口的62%。人口密度100人/平方公里。鎮內居住著傣族、拉祜族、佤族等21個少數民族,其中:傣族9986人,拉祜族9070人,佤族3088人。

娜允鎮有中心衛生院一所,病床2張,醫生10;有村級衛生機構10個,衛生技術人員18人。抓好村級衛生所建設,推進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的實施,農村衛生保健水平逐年提高。
有計生服務站一個,全面推行計畫生育村民自治,深入推進“獎優免補”,強化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全鎮計畫生育率達100%,人口自然增長率4‰,歷年已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563戶。

2006年,我鎮全面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成立了娜允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200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為22918,籌集金額229180元,參合率96.09%。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