蓍龜

蓍龜

蓍龜,漢語辭彙。 拼音:shī guī 釋義:1、古人以蓍草與龜甲占卜凶吉,因以指占卜。 2.喻德高望重的人。 3.引申為借鑑。

基本信息

詞目

蓍龜

拼音

shī guī

引證解釋

1、蓍: 蓍草 ;龜: 龜甲 。二者皆為 占卜 所用器材。古人以蓍草、龜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稱“蓍龜”來指代占卜。

蓍龜作為中國古代(商周時期)特定文化時期占卜文化的重要代名詞,對於研究中華文明演進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它已經成為中國本土神學文化的代名詞之一。:“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 蓍龜。”

《史記·龜策列傳》:“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 蓍龜,不易之道也。”

唐·崔塗 《友人問卜見招》詩:“何必問 蓍龜,行藏自可期。”

梁啓超 《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二:“使政府能輦出此二千六百萬萬餘之現金以償地主,使得用之以營他業,固於民無所甚損,然此著之不能辦到,無待 蓍龜矣。”

有成語“不待蓍龜”,形容事情是明擺著的,非常清楚。

2. 比喻 德高望重 的人。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紀》:“ 子房玄筭, 高祖 之蓍龜也。始者相得,非 子房 不謀也。海內既安,杜門不出,假託神仙,僅乃獲免。”

北宋·蘇軾 《祭歐陽文忠公文》:“民有父母,國有 蓍龜,斯文有傳,學者有師。”

元·劉壎《隱居通議·文章五》:“巍巍文正,國之 蓍龜,民之父師。”

明 ·方孝孺 《祭太史公》之八:“惟太史公,間世之英,國之 蓍龜,人之典刑。”

3. 引申為借鑑。

《晉書·王鑑傳》:“歷觀古今撥亂之主,雖聖賢未有高拱閒居、不勞而濟者也。前鑒不遠,可謂 蓍龜。”

《魏書·李彪傳》:“是以談、遷世事而功立,彪、固世事而名成,此乃前鑒之軌轍,後鏡之 蓍龜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