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策列傳

龜策列傳

龜策列傳,這是專記卜筮活動的類傳。“龜策”是指龜甲和蓍草,古人用它來占卜吉凶。《禮記·曲禮上》曰:“龜為卜,策為筮”。說明古時卜用龜甲,筮用蓍草。《太史公自序》曰:“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凶。略窺其要,作《龜策列傳》”。它指明了寫作此篇的動機與緣由。見《史記》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六十八。

史記史記

質疑

司馬貞史記索隱》認為:“龜策傳有錄無書,褚先生所補。其敘事煩蕪陋略,無可取。”張守節史記正義》亦曰:“《龜策》言辭最鄙陋,非太史公之本意也。”劉知幾在《史通》中具體指出:“尋子長之列傳也,其所編者唯人而已矣。至於龜策異物,不類肖形,而輒與黔首同科,俱謂之傳,不其怪乎?且龜策所記,全為志體,向若與八書齊列,而定以書名,庶幾物得其朋,同聲相應者矣。”這些評說集中代表了對《龜策》所持的否定意見。然以歷史的觀點,平心靜氣,研讀此篇,觀其寄意,全文並非皆無可取之處,全篇也難斷皆為褚先生所補。正如李楨所言:“觀其寄意微妙,夫豈少孫所能?……篇中具列三代禎祥,後又雜引周公討紂,晉文、晉獻、楚靈之卜,以見卜筮分異吉凶,其兆應初無不信城,而必要諸時人之明察,隱以見漢事之不必然也。末援據書之稽疑,以明古有而不專之道,所以通帝之蔽,莫切於此。”(《畹蘭齋文集》卷一)

特色

龜甲龜甲

史公在文中強調指出,龜兆能預示出內在的趨勢,而人能看到外部的表現;君子認為那些輕視卜筮不信神明的人是糊塗,背棄人謀、而只信從吉祥之兆,鬼神也得不到應有的對待;《尚書》記載了解決疑難的正確方法,要參考五種見解,卜和筮為其中兩種,“五占從其多,明有而不專之道也”。它集中反映了史公以聖人重事,必擇賢用占的正確主張,其意可謂深邃透闢。至於褚先生所補內容,其一寫太卜所得古代占龜之說,敘事尚簡。其二寫宋元王夢見神龜,“江使觸網,見留宋國。神能託夢,不衛其足。”可謂敘述生動,引人入勝,善於剪裁,詳略得當。尤以元王與衛平的對話描寫十分突出,一問一答,頗具情理,措辭平易,說服力強,真實地揭示出人物的個性特徵。其三寫西漢時期卜筮的各種卦體及命兆之辭,多達六十七條,具體而詳盡,為今人提供了有關的歷史資料,其存錄之功,不可沒。但這方面的內容十分繁雜,而行文又多重沓,言其煩蕪鄙陋亦不為過。

文言版

卜筮卜筮

【原文】太史公曰: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①,興動事業,何嘗不寶卜筮以助善②!唐虞以上③,不可記已④。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⑤。塗山之兆從而夏啟世⑥,飛燕之卜順故殷興⑦,百穀之筮吉故周王⑧。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⑨,不易之道也⑩。
【注釋】①受命:承受天命。古代統治階級宣揚,承受天命的人才能夠當帝王。 ② 卜筮:古代預測吉凶的兩種迷信做法。卜是觀察龜甲受鑽灼所呈現的裂紋而定吉凶;筮是觀察蓍草排列預測吉凶。古人認為烏龜、蓍草是靈物,可以藉助它們預測吉凶。 ③唐虞:唐堯虞舜時代。 ④已:了。 ⑤禎祥:吉兆。 ⑥塗山:即塗山氏,就是居住在塗山的部落。相傳禹娶塗山氏女為妻,生子啟。 ⑦飛燕:即玄鳥。傳說帝嚳次妃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契佐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居於商地,是商人始祖。 ⑧百穀:指后稷。傳說帝嚳元妃姜原踐巨人足跡生棄。棄為帝堯農師,教民種百穀。後來被舜封於邰,號后稷,他是周人始祖。以上舉塗山、飛燕、百穀三事說明聖王建國受命都“寶卜筮以助善”。 ⑨蓍:一種草,古代常用以占卜。 ⑩易:改變。
【原文】蠻夷氐羌雖無君臣之序①,亦有決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國不同俗。然皆可以戰伐攻擊,推兵求勝②,各信其神,以知來事。
【注釋】①蠻夷氐羌:指各少數民族。②推兵求勝:意即推測戰爭前景,相機奪取勝利。

【原文】略聞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以為龜藏則不靈,蓍久則不神。至周室之卜官①,常寶藏蓍龜;又其大小先後,各有所尚,要其歸等耳②。或以為聖王遭事無不定,決疑無不見,其設稽神求問之道者③,以為後世衰微,愚不師智,人各自安,化分為百室④,道散而無垠⑤,故推之至微,要絜於精神也⑥。或以為昆蟲之所長⑦,聖人不能與爭。其處吉凶,別然否,多中於人。至高祖時,因秦太卜官。無下始定,兵革未息⑧。及孝惠享國日少,呂后女主,孝文、孝景因襲掌故⑨,未遑講試⑩,雖父子疇官(11),世世相傳,其精微深妙,多所遺失。至今上即位,博開藝能之路(12),悉延百端之學(13),通一伎之士鹹得自效(14),絕倫超奇者為右(15),無所阿私(16),數年之間,太卜大集。會上欲擊匈奴,西攘大宛,南收百越,卜筮至預見表象,先圖其利。及猛將推鋒執節(17),獲勝於彼(18),而蓍龜時日亦有力於此(19)。上尤加意(20),賞賜至或數千萬。如丘子明之屬,富溢貴寵,傾於朝廷。至以卜筮射盅道(21),巫盅時或頗中(22)。素有眥睚不快(23),因公行誅,恣意所傷,以破族滅門者,不可勝數。百僚盪恐(24),皆曰龜策能言。後事覺奸窮,亦誅三族
【注釋】①周室:周王家族,也就是周朝政府。 ②要:概括、總歸。 歸:目的。 ③稽:考核,稽神,即考核、了解神意。 ④化,教化。 室:指學派。 ⑤垠:邊際、界限。 ⑥“推歸之至微”兩句:指把事情事理推歸到一種最微妙的境界即神靈,求純真於精神。推,推究、探求。歸,歸附,歸向。至微,最微妙的(境界)。要,求。絜,通“潔”。純潔,純真。 ⑦昆蟲:此處指龜。 ⑧兵革:戰爭。 ⑨掌故:國家的故事,即舊制舊例。 ⑩未遑:沒有來得及。遑:閒暇。講:議論研究。試:嘗試、試探,也就是研究。(11)疇官:指世代繼承其專業的官職,特指歷算官。(12)藝能:才能。 (13)百端:各種。 (14)伎(jì,技):通“技”。 (15)絕倫超奇:超出一般,非常突出。絕倫:無與倫比。超:超越。奇:特異,希罕。右:受尊敬、優待。 (16)阿私:循私,偏袒。 (17)推鋒執節:受命率兵衝鋒。推鋒:衝鋒。 節:符節:古時使臣持有符節,表示已奉有使命,具有了相應權力。 (18)彼:指猛將推鋒執節的疆場。 (19)蓍龜時日:擇取時日等占卜活動,即藉助卜筮進行事先謀劃。 時日,吉日。 此:卜筮謀劃所在的廟堂。 (20)加意:注重,重視。 (21)射盅道:猜測巫師用詛咒等邪術害人的行為。射:猜度,猜測。盅道:巫師用詛咒等邪術加害他人的方法。 (22)時或頗中:有時也被猜得很準。 (23)眥睚:怒目而視,借指小忿小怨。 (24)盪恐:驚惶不安。盪:震動不安。

【原文】夫策定數①,灼龜觀兆②,變化無窮,是以擇賢而用占焉,可謂聖人重事者乎!周公卜三龜,而武王有瘳③。紂為暴虐,而元龜不占④。晉文將定襄王之位,卜得黃帝之兆。卒受彤弓之命⑤。獻公貪驪姬之色,卜而兆有口象,其禍竟流五世⑥。楚靈將背周室,卜而龜逆,終被乾谿之敗⑦。兆應信誠於內,而時人明察見之於外,可不謂兩合者哉!君子謂夫輕卜筮,無神明者,悖⑧;背人道,信禎祥者,鬼神不得其正。故《書》建稽疑,五謀而卜筮居其二,五占從其多⑨,明有而不專之道也。
【注釋】①摓策定數:執持蓍草確定其數目以定吉凶。摓:執持。策:占卜用的蓍草。 ②灼龜觀兆:燒灼龜板觀察兆紋以定吉凶。兆:古代占卜,在龜板或獸骨上鑽刻,再用火灼,看裂紋來定吉凶。預示吉凶的裂紋,叫“兆”。③“周公”兩句:《尚書·金縢》記載,武王得重病,周公祈求太王、王季、文王在天之靈保佑武王,自己願替武王去死。禱告後“乃卜三龜”,都得吉兆。第二天,武王痊癒。參見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瘳:病癒。④“紂王”兩句:《尚書·西伯戡黎》記載,紂大臣祖伊警告紂,因為“王淫戲用自絕”,“格人無龜,罔敢知吉”了。參見卷三《殷本紀》。元龜:大龜。不占:得不到吉兆。⑤“晉文”三句:《左傳》記載,魯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周王室內亂,襄王出逃在外,晉國君臣考慮勤王。“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於是出兵勤王,助襄王復位。從此積極介入爭霸鬥爭。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晉文公戰勝楚國,周襄王策命晉文公為侯伯,賜彤弓。晉文公“卒受彤公之命”事見卷三十九《晉世家》。黃帝之兆:即黃帝戰於阪泉之兆。傳說黃帝戰於阪泉,擊敗蚩尤。彤弓:紅色的弓。天子賜彤弓於諸侯,諸侯就有了征伐大權。⑥“獻公”三句:《國語·晉語》載,晉獻公要伐驪戎,史蘇占卜說:“遇兆挾以銜骨,齒牙為猾,戎夏交捽,且懼有口”。晉獻公仍然伐驪戎,得驪姬。驪姬以色媚獻公,讒害死申生,迫使重耳、夷吾出亡。獻公死,諸公子爭位,歷經奚齊、悼子、惠公、懷公、文公五君,國家才安定下來。“禍流五世”事詳見卷三十九《晉世家》。⑦“楚靈”三句:《左傳》記載,楚靈王曾經卜問:“余尚得天下?”不吉,投龜詬天而呼曰:“是區區者而不余畀,余必自取之。”民眾憂慮靈王貪得無厭,魯昭公十三年,楚內亂,靈王在乾谿被殺,民眾積極回響叛亂殺靈王的人。楚靈王“乾谿之敗”事詳見卷四十《楚世家》。⑧悖:惑亂、糊塗。⑨“故《書》建稽疑”三句:《尚書·洪範》記載,箕子告訴武王,“天乃錫禹洪範九疇”,九疇“七日明用稽疑。”稽疑之法,“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強,子孫其逢吉。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吉,作外凶。”這就是說,參與決策的是五種意見,卜和筮是其中兩種。多數意見主張辦的事,辦起來將得吉利。

【原文】余至江南,觀其行事,問其長老,雲龜千歲乃游蓮葉之上,蓍百莖共一根。又其所生,獸無虎狼,草無毒螫①。江傍家人常畜龜飲食之②,以為能導引致氣③,有益於助衰養老,豈不信哉!
【注釋】①獸無虎狼,草無毒螫:沒有虎狼猛獸,沒有毒草。毒,毒害,危害。螫:蜇。有毒腺的蟲子刺人。 ②傍:旁邊,側邊。 ③導引致氣:運用導引辦法增加人的元氣。導引:古代醫家的一種養生術。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氣流通,促進身體健康。氣:元氣,指人的精神、生命力的本原。

【原文】褚先生曰:臣以通經術①,受業博士②,治《春秋》③,以高第為郎④,幸得宿衛,出入宮殿中十有餘年。竊好《太史公傳》⑤,《太史公之傳》曰:“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凶,略窺其要⑥,故作《龜策列傳》。”臣往來長安中,求《龜策列傳》不能得,故之大卜官,問掌故文學長老習事者,寫取龜策卜事,編於下方。
【注釋】①經術:猶經學,即研究經書,為經書作訓詁或發揮經中義理的學問。 ②受業博士:即受業於博士。博士:漢武帝建元五年立五經博士,博士是五經的教授官。 ③治:研究。《春秋》: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由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漢武帝所立五經博士中有《春秋》博士。 ④以高第為郎:由於考試成績優秀被任命為郎。高第:凡選士、舉官、成績,成績優秀的稱為高第。《漢舊儀》記載,“太常博士第子試射策,中甲科補郎”,這就是博士弟子以高第為郎制度。 ⑤《太史公傳》:即司馬遷所著《史記》。⑥略窺其要:統管它們的要點。略:大致、大概。窺:觀看。

【原文】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傳曰①:“下有伏靈②,上有兔絲③;上有蓍④,下有神龜。”所謂伏靈者,在兔絲之下,狀似飛鳥之形。新雨已,天清靜無風,以夜捎兔絲去之,即以燭此地⑤,燭之火滅,即記其處,以新布四丈環置之,明即掘取之,入四尺至七尺,得矣,過七尺不可得。伏靈者,千歲松根也,食之不死。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傳曰:“天下和平,王道得⑥,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方今世取蓍者,不能中古法度⑦,不能得滿百莖長丈者,取八十莖已上⑧,蓍長八尺,即難得也。人民好用卦者,取滿六十莖已上,長滿六尺者,即可用矣。記曰:“能得名龜者,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一曰“北斗龜”,二曰“南辰龜”,三曰“五星龜”,四曰“八風龜”,五曰“二十八宿龜”,六曰“日月龜”,七曰“九州龜”,八曰“玉龜”:凡八名龜。龜圖各有文在腹下,文云云者,此某之龜也。略記其大指,不寫其圖。取此龜不必滿尺二寸,民人得長七八寸,可寶矣。今夫珠玉寶器,雖有所深藏,必見其光⑨,必出其神明,其此之謂乎!故玉處於山而木潤,淵生珠而岸不枯者,潤澤之所加也。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蚗龍伏之⑩。王者得之,長有天下,四夷賓服(11)。能得百莖蓍,並得其下龜以卜者,百言百當,足以決吉凶。
【注釋】①傳曰:《史記·索隱》說:“此傳即太卜所得古占龜之說也。” ②伏靈:即伏苓。 ③兔絲:即菟絲,又名女蘿。 ④蓍:即藂蓍,叢生的蓍草。 ⑤:籠子。 ⑥王道:儒家稱以“仁義”治天下的理想社會狀況。 ⑦法度:制度,規定。 ⑧已:通“以”。 ⑨見:同“現”。 ⑩蚗:通“蛟”。 賓:服從,歸順。

【原文】神龜出於江水中,廬江郡常歲時生龜長尺二寸者二十枚輸太卜官①,太卜官因以吉日剔取其腹下甲。龜千歲乃滿尺二寸。王者發軍行將,必鑽龜廟堂之上②,以決吉凶。今高廟中有龜室③,藏內以為神室④。
【注釋】①枚:量詞“個”。②廟堂:宗廟、明堂。③高廟:漢高祖的廟。④內:同“納”,收藏。

【原文】傳曰:“取前足臑骨穿佩之①,取龜置室西北隅懸之②,以入深山大林中,不惑。”臣為郎時,見《萬畢石朱方》,傳曰:“有神龜在江南嘉林中③。嘉林者,獸無虎狼,鳥無鴟梟④,草無毒螫,野火不及,斧斤不至,是為嘉林。龜在其中,常巢於芳蓮之上。左脅書文曰⑤:‘甲子重光,得我者匹夫為人君,有土正⑥,諸侯得我為帝王。’求之於白蛇蟠杅林中者⑦,齋戒以待,然⑧,狀如有人來告之,因以醮酒佗發⑨,求之三宿而得。”由是觀之,豈不偉哉!故龜可不敬與?
【注釋】①臑:人體上肢或動物的前肢。 ②隅:角落。 ③嘉:美好的。 ④鴟梟:貓頭鷹一類的鳥。 ⑤脅:胸部的兩側。 ⑥土正:有管轄領域的官長。《集解》引徐廣曰:“正,長也。為有土之官長。” ⑦白蛇蟠杅此林:《索隱》:“按:林名白蛇蟠杅林,龜藏其中。杅音烏。謂白蛇嘗蟠杅林中也。”蟠杅,即蟠繞。杅,意思是牽制,在此作纏繞講。⑧譺然:恭恭敬敬的樣子。 ⑨醮:祈禱。佗發:披散著頭髮。佗通“拖”。

【原文】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餘歲①,老人死,移床,龜尚生不死。龜能行氣導引。問者曰:“龜至神若此,然太卜官得生龜,何為輒殺取其甲乎②?”近世江上人有得名龜,畜置之,家因大富。與人議,欲遣去。人教殺之勿遣,遣之破人家。龜見夢曰:“送我水中,無殺吾也③。”其家終殺之。殺之後,身死,家不利。人民與君王者異道④。人民得名龜,其狀類不宜殺也⑤。以往古故事言之⑥,古明王聖主皆殺而用之。
【注釋】①行:經歷。 ②輒:總是。 ③無:通“毋”,不要。 ④異道:不同的途徑、方法。 ⑤狀:情況。 類:像,大抵。 ⑥以:根據。 往古:以往,古代。

【原文】宋元王時得龜,亦殺而用之。謹連其事於左方,令好事者觀擇其中焉。
宋元王二年,江使神龜使於河①,至於泉陽。漁者豫且舉網得而囚之,置之籠中。夜半,龜來見夢於宋元王曰②:“我為江使於河,而幕網當吾路。泉陽豫且得我,我不能去。身在患中,莫可告語。王有德義,故來告訴。”元王惕然而悟③。乃召博士衛平而問之曰:“今寡人夢見一丈夫④,延頸而長頭⑤,衣玄繡之衣而乘輜車⑥,來見夢於寡人曰:‘我為江使於河,而幕網當吾路。泉陽豫且得我,我不能去。身在患中,莫可告語。王有德義,故來告訴。’是何物也?”衛平乃援式而起⑦,仰天而視月之光,觀斗所指⑧,定日處鄉⑨,規矩為輔,副以權衡⑩。四維已定(11),八卦相望(12)。視其吉凶,介蟲先見(13)。乃對元王曰:“今昔壬子(14),宿在牽牛(15)。河水大會,鬼神相謀。漢正南北(16),江河固期,南風新至,江使先來。白雲壅漢(17),萬物盡留。斗柄指日,使者當囚(18)玄服而乘輜車,其名為龜。王急使人問而求之。”王曰:“善。”
【注釋】① 江:長江。此指長江之神。河:黃河。此指黃河之神。 ②見:同“現”。 ③惕(tì,替)然:擔心,害怕的樣子。悟:通“寤”。睡醒。 ④丈夫:成年男子的通稱。 ⑤延:伸長。 ⑥玄:黑色。輜車:一種有帷蓋的車子。 ⑦式:古代一種占時日的儀器。《史記·日者列傳》“鏇式正棊”,《索隱》註:“按式,即栻也。鏇,轉也。栻之形上圓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則轉天綱加地之辰,故云鏇式。” ⑧觀斗所指:觀察北斗星斗柄的指向。北斗七星,四星像斗,三星像杓。杓即柄。古代以北斗星柄的運轉計算月份。《鶡冠子·環流》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⑨鄉:同“向”。 ⑩規矩為輔,副以權衡:核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以作推算參考因素。副:輔佐。規矩、權衡:這裡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皥,其佐勾芒,執規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漢書·魏相傳》:“東方之神太昊,乘震執規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離執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兌執矩司秋;北方之神顓頊,乘坎執權司冬。”(11)四維:四角,四隅。東西南北叫四方,四方之隅叫四維。 (12)八卦相望:按八個方位把八卦關係排布停當。八卦:《周易》中的八種符號。八卦和八個方位有固定對應關係,按八卦推測事物,涉及方位時,要把各卦和對應的方位找準。《漢書·魏相傳》說:“東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這裡先說:輔以規矩,副以權衡”;又說:“四維已定”,這是確定八方位置,八方確定,於是八卦得以排列。八卦即≡乾、≡震、≡兌、≡離、≡巽、≡坎、≡艮、≡坤。八卦與方位配合關係,《說卦》有說明。《說卦》列舉八卦次序是震、巽、離、坤、兌、乾、坎、艮。配合關係是震東、巽東南、離南、乾西北、坎北、艮東北。沒說坤、兌卦位,但從上述次序卦位關係可以推出,應是坤西南、兌西。傳說八卦是伏羲所畫。 (13)介蟲:有硬殼的蟲類。這裡指龜。 (14)昔:通“夕”。 (15)宿在牽牛:太陽正在牛宿。古人為了觀察太陽的運行,把黃道(太陽所經天區)的恆星劃為二十八個星區,名為二十八宿(意思是太陽沿途所駐紮之處),作為觀測太陽位置的座標。牛宿是二十八宿之一。牛宿又稱牽牛。 (16)漢:銀河。 (17)壅:堵塞。 (18)使者當囚:江神的使者該當被囚。自“援式而起”至“使者當囚”,應當如何解釋,學者看法不一。《史記會注考證》列舉了錢大昕、張文虎兩家之說。錢大昕曰:“奇門之式,古人謂之遁甲。即《易》八卦方位,加以中央,與乾鑿度太一下行九宮之法相合。《史記·龜策傳》,‘衛平乃援式而起,仰天而視月之光,觀斗所指’云云,乃對曰:‘今昔壬子,宿在牽牛’云云。此遁甲式也。日在牽牛,冬至之侯,蓋冬至後壬子日,庚子時。陽遁弟一局,甲午為句首,在巽宮,杜門為直使,時加子,子為玄武。故云介蟲先見也。規矩權衡,謂坎離震兌四正之位。《漢書魏相傳》:‘東方之神,執規司春;南方之神,執衡司夏;西方之神,執矩司秋;北方之神,執權司冬’,是其義也。加以四維,故云八卦相望也。”張文虎曰:“援式而起,謂地盤也。仰天而視月之光者,定時也。觀斗所指者,正月令也。定日處鄉者,正日躔也。規矩權衡四維八卦者,左規右矩,前衡後權,謂天盤所加十二辰之位也。義見《淮南·天文訓》及《漢書·律曆志》。介蟲先見者,謂初傳玄武發用也。今昔壬子者,日辰也。宿在牽牛者,日宿在醜也。河水大會者,仲冬水王,又日時乾支皆水也。漢正南北者,夜半時箕斗在子,天漢正當南北也。南風新至者,冬至一陽生也。斗柄指日者,月建在壬位也。使者當囚也,白虎乘子加壬,又玄武乘功曹也。錢氏《十駕齋養新錄》以為奇門之式,未然。”二說可供參考。

【原文】於是王乃使人馳而往問泉陽令曰:“漁者幾何家?名誰為豫且①?豫且得龜,見夢於王②,王故使我求之。”泉陽令乃使吏案籍視圖③,水上漁者五十五家,上流之廬,名為豫且。泉陽令曰:“諾。”乃與使者馳而問豫且曰:“今昔汝漁何得④?”豫且曰:“夜半時舉網得龜。”使者曰:“今龜安在?”曰:“在籠中。”使者曰:“王知子得龜,故使我求之。”豫且曰:“諾。”即系龜而出之籠中,獻使者。
【注釋】① 名誰為豫且:誰的名字叫豫且。 ②見:同“現”。 ③案:查閱。 籍:戶口冊。 ④汝漁何得:你捕魚得到何物。漁:捕魚。

【原文】使者載行,出於泉陽之門。正晝無見,風雨晦冥。雲蓋其上,五采青黃;雷雨並起,風將而行。入於端門,見於東箱。身如流水,潤澤有光。望見元王,延頸而前,三步而止,縮頸而卻,復其故處。元王見而怪之,問衛平曰:“龜見寡人,延頸而前,以何望也?縮頸而復,是何當也?”衛平對曰:“龜在患中,而終昔囚①,王有德義,使人活之。今延頸而前,以當謝也,縮頸而卻,欲亟去也②。”元王曰:“善哉!神至如此乎,不可久留;趣駕送龜③,勿令失期。”
【注釋】①昔:通“夕”。 ②亟:急,趕快。 ③趣駕:趕快駕車。趣,通“促”,意思是趕快。駕:駕車。

【原文】衛平對曰:“龜者是天下之寶也,先得此龜者為天子,且十言十當,十戰十勝。生於深淵,長於黃土。知天之道,明於上古。游三千歲,不出其域。安平靜正,動不用力。壽蔽天地①,莫知其極②。與物變化,四時變色。居而自匿,伏而不食。春倉夏黃,秋白冬黑。明於陰陽,審於刑德③。先知利害,察於禍福。以言而當,以戰而勝,王能寶之,諸侯盡服。王勿遣也,以安社稷④。
【注釋】①蔽:遮蓋。 ②極:盡頭。 ③審:清楚,明白。 刑德:處罰和恩惠。 ④社稷:國家。“社”是土地神,“稷”是穀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以後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稱。

【原文】元王曰:“龜甚神靈,降於上天①,陷於深淵。在患難中。以我為賢。德厚而忠信,故來告寡人。寡人若不遣也,是漁者也。漁者利其肉,寡人貪其力,下為不仁,上為無德。君臣無禮,何從有福?寡人不忍,奈何勿遣②!”
【注釋】①降於上天:從上天而降。 ②奈何勿遣:怎么能不送走它。

【原文】衛平對曰:“不然。臣聞盛德不報,重寄不歸;天與不受①,天奪之寶。今龜周流天下,還復其所,上至蒼天,下薄泥塗。還編九州②,未嘗愧辱,無所稽留③。今至泉陽,漁者辱而囚之。王雖遣之,江河必怒,務求報仇④。自以為侵,因神與謀。淫雨不霽⑤,水不可治。若為枯旱⑥,風而揚埃,蝗蟲暴生⑦,百姓失時⑧。王行仁義,其罰必來。此無佗故⑨,其祟在龜⑩。後雖悔之,豈有及哉。王勿遣也。”
【注釋】①與:給予,授予。 ②還:通“環”,環繞。 ③稽:停留,拖延。 ④務:務必,一定。 ⑤霽(jì,繼):雨雪停止;雲霧散,天放晴。 ⑥若:或,或者。 ⑦暴:又猛又急,突然。 ⑧時:季節。 ⑨佗:通“他”。其他。 ⑩祟:鬼神作怪。

【原文】元王慨然而嘆曰①:“夫逆人之使②,絕人之謀③,是不暴乎④?取人之有,以自為寶,是不強乎⑤?寡人聞之,暴得者必暴亡,強取者必後無功。桀紂暴強,身死國亡。今我聽子,是無仁義之名而有暴強之道。江河為湯武⑥,我為桀紂⑦。未見其利,恐離其咎⑧。寡人狐疑⑨,安事此寶,趣駕送龜,勿令久留。
【注釋】①慨然:感慨的樣子。 ② 逆:阻擋。 ③絕:截斷,破壞。 ④ 暴:凶暴。 ⑤ 強:強橫。 ⑥湯武:湯是商朝開國君王,武是周朝開國君王。這裡“湯武”是“行仁義的君王”的代稱。 ⑦桀紂:桀是夏朝亡國之君,紂是商朝亡國之君。這裡用“桀紂”代稱“暴強無道的君王”。 ⑧離:通“罹”。遭受。 咎:災禍。 ⑨狐疑:猶疑不定,拿不定主意。

【原文】衛平對曰:“不然,王其無患。天地之間,累石為山。高而不壞,地得為安。故云物或危而顧安①,或輕而不可遷;人或忠信而不如誕謾②,或醜惡而宜大官,或美好佳麗而為眾人患。非神聖人,莫能盡言。春秋冬夏,或暑或寒。寒暑不和,賊氣相奸③。同歲異節,其時使然。故令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或為仁義,或為暴強。暴強有鄉④,仁義有時。萬物盡然,不可勝治⑤。大王聽臣,臣請悉言之。天出五色,以辯白黑。地生五穀,以知善惡。人民莫知辨也,與禽獸相若。谷居而穴處,不知田作。天下禍亂,陰陽相錯。悤悤疾疾⑥,通而不相擇。妖數見⑦,傳為單薄。聖人別其生,使無相獲。禽獸有牝牡⑧,置之山原;鳥有雌雄,布之林澤;有介之蟲,置之谿谷⑨。故牧人民⑩,為之城郭(11),內經閭術(12),外為阡陌。夫妻男女,賦之田宅,列其室屋。為之圖籍,別其名族(13)。立官置吏,勸以爵祿(14)。衣以桑麻,養以五穀。耕之耰之(15),鉏之耨之(16)。口得所嗜,目得所美,身受其利。以是觀之,非強不至。做曰田者不強,囷倉不盈(17);商賈不強(18),不得其贏;婦女不強,布帛不精(19);官御不強(20),其勢不成;大將不強,卒不使令;侯王不強,沒世無名。故云強者,事之始也,分之理也,物之紀也。所求於強,無不有也。王以為不然,王獨不聞玉櫝只雉(22),出於崑山(23);明月之珠,出於四海;鐫石拌蚌(24),傳賣於市;聖人得之,以為大寶。大寶所在,乃為天子。今王自以為暴,不如拌蚌于海也;自以為強,不過鐫石於崑山也。取者無咎,寶者無患。今龜使來抵網,而遭漁者得之(25),見夢自言,是國之寶也,王何憂焉。”
【注釋】①顧:反而。 ②誕謾:欺詐不恭謹。誕:欺騙。謾:怠慢。 ③奸:干擾。 ④鄉:同“向”。 ⑤治:研究。 ⑥悤悤:緊急、匆忙。 ⑦:通“孽”。災禍。 ⑧牝牡:雌雄鳥獸。牝:雌性鳥獸。牡:雄性鳥獸。 ⑨谿谷:山谷。谿,山間的河溝。 ⑩牧人民:治理人民。 (11)城郭:城邑。郭:外城。 (12)經:劃分界限。閭:古代居民組織單位。二十五家為閭。術:城邑中的道路。 (13)名族:姓名。 (14)勸:鼓勵。 (15)耰之:播種後用耰來平土,掩蓋種子。 耰:是一種農具,形如大木榔頭,用來搗碎土塊,平整土地。 (16)耨:鋤草。耨:是一種鋤草農具。 (17)囷:圓形的穀倉。 (18)商賈:商人。散文中,商與賈同義。對文中,商指行商(運貨販賣的商人),賈指坐賈(囤積營利的商人)。也有的說行者為賈,坐者為商。 (19)布帛:絲、麻、綿織物的總稱。布:麻、苧、葛、棉織物的通稱。帛:絲織物的總稱。 (20)御:控制。 (21)分:職分,名分。理:標準,原則。 (22)玉櫝:玉匣子。雉:野雞。 (23)崑山:即崑崙山之省稱。(24)鐫:鑿。拌:通“判”。分開,剖割。 (25)遭:遇。

【原文】元王曰:“不然。寡人聞之,諫者福也①,諛者賊也②,人主聽諛,是愚惑也。雖然,禍不妄至福不徒來天地合氣,以生百財。陰陽有分,不離四時,十有二月③,日至為期。聖人徹焉,身乃無災。明王用之,人莫敢欺。故云福之至也,人自生之;禍之至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刑與德雙。聖人察之,以知吉凶。桀紂之時,與天爭功,擁遏鬼神,使不得通。是固已無道矣,諛臣有眾。桀有諛臣,名曰趙梁。教為無道,勸以貪狼④。系湯夏台,殺關龍逢⑤。左右恐死,偷諛於傍。國危於累卵⑥,皆曰無傷。積樂萬歲,或曰未央⑦。蔽其耳目,與之詐狂。湯卒伐桀,身死國亡⑧。聽其諛臣,身獨受殃。《春秋》著之,至今不忘。紂有諛臣,名為左強。夸而目巧⑨,教為象郎⑩。將至於天,又有玉床。犀玉之器,象箸而羹(11)。聖人剖其心(12),壯士斬其胻(13)。箕子恐死,被髮佯狂(14)。殺周太子歷(15),囚文王昌(16)。投之石室,將以昔至明(17)。陰兢活之,與之俱亡。入於周地,得太公望。興卒聚兵,與紂相攻。文王病死,載屍以行。太子發代將,號為武王。戰於牧野,破之華山之陽。紂不勝敗而還走,圍之象郎。自殺宣室(18),身死不葬。頭懸車軫(19),四馬曳行(20)。寡人念其如此,腸如涫湯(21)。是人皆富有天下而貴至天子,然而大傲。欲無厭時,舉事而喜高,貪很而驕。不用忠信,聽其諛臣,而為天下笑。今寡人之邦,居諸侯之間,曾不如秋毫。舉事不當,又安亡逃!”
【注釋】①諫: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失。 ②諛奉承、討好。賊:害。 ③有:又。 ④貪狼:貪狠如狼。 ⑤“系湯”兩句:桀囚湯於夏台事,見卷二《夏本紀》。系:拘系,即囚禁。夏台,獄名。《索引》謂“夏日均台”。桀殺關龍逢事,見《莊子·人世間》、《荀子·宥坐》、《呂氏春秋·必己》等。據云、桀無道,為酒池糟丘,關龍逢極諫,桀遂囚而殺之。 ⑥危於累卵:極言非常危險。累卵:以卵相疊。 ⑦未央:未盡。 ⑧湯卒伐桀:事見卷二《夏本紀》、卷三《殷本紀》。卒,終於。身死國亡:指夏桀身死國亡。見卷二《夏本紀》。 ⑨夸而目巧:誇誇其談,眼神乖巧。 ⑩郎:通“廊”。象廊:以象牙為飾的廊廡。極言宮室建築之豪華。 (11)象箸:象牙筷子。相傳紂曾用象牙筷子吃飯。見《韓非子·喻老》。 (12)聖人:指比干。相傳比干進諫連續三天不離開,紂大怒說,“我聽說聖人心有七竅,不知是真是假。”於是殺了比干,剖開比干心相看。見卷三《殷本紀》。 (13)胻:腳脛,即小腿。《尚書·泰誓》說,紂“斮朝涉之脛”。《偽孔傳》說,“冬月見朝涉水者,謂其脛耐寒,斮而視之。” (14)“箕子”兩句:是說紂殺了比干,箕子恐懼,於是裝瘋,紂又把箕子監禁起來。見卷三《殷本紀》。被發,同“披髮”。 (15)殺周太子歷:據《史記會注考證》引陳仁錫曰:“‘歷’字衍文。太子,謂伯邑考也。”此事不可考。 (16)囚文王昌:紂曾把文王囚在羑(yǒu,有)里。見卷三《殷本紀》。 (17)以昔至明:從夜晚到白天。昔,通“夕”。 (18)宣室:《集解》引徐廣曰:“:“天子之居名曰宣室。” (19)軫:車箱底部後面的橫木。 (20)曳(yè,葉):拖,牽引。 (21)涫:沸滾。

【原文】衛平對曰:“不然。河雖神賢,不如崑崙之山;江之源理,不如四海,而人尚奪取其寶,諸侯爭之,兵革為起。小國見亡①,大國危殆,殺人父兄,虜人妻子,殘國滅廟,以爭此寶。戰攻分爭,是暴強也。故云取之以暴強而治以文理,無逆四時,必親賢士;與陰陽化,鬼神為使②;通於天地,與之為友。諸侯賓服,民眾殷喜③。邦家安寧,與世更始。湯武行之,乃取天子;《春秋》著之,以為經紀④。王不自稱湯武⑤,而自比桀紂。桀紂為強暴也,固以為常。桀為瓦室,紂為象郎。征絲灼之,務以費(民)〔氓〕⑥。賦斂無度,殺戮無方。殺人六畜,以韋為囊⑦。囊盛其血,與人懸而射之,與天帝爭強。逆亂四時,先百鬼嘗。諫者輒死,諛者在旁。聖人伏匿,百姓莫行。天數枯旱,國多妖祥。螟蟲歲生⑧,五穀不成。民不安其處,鬼神不享⑨。飄風日起⑩,正晝晦冥。日月並蝕,滅息無光。列星奔亂,皆絕紀綱。以是觀之,安得久長!雖無湯武,時國當亡。故湯伐桀,武王克紂,其時使然。乃為天子,子孫續世;終身無咎,後世稱之,至今不已。是皆當時而行,見事而強,乃能成其帝王。今龜,大寶也,為聖人使,傳之賢(士)〔王〕。不用手足,雷電將之;風雲送之,流水行之。侯王有德,乃得當之。今王有德而當此寶,恐不敢受;王若遣之,宋必有咎。後雖悔之,亦無及矣。”
【注釋】①見亡:被滅亡。 ②鬼神為使:即以鬼神為使,藉助鬼神作用以治國。 ③殷:富裕。 ④經紀:綱常,法度。 ⑤稱:相當,符合。此處是“與……相比”的意思。 ⑥氓:老百姓。 ⑦韋:熟皮,加工過的皮子。 ⑧螟:食禾害蟲。 ⑨享:鬼神享用的祭品。 ⑩飄風:鏇風。
【原文】元王大悅而喜。於是元王向日而謝,再拜而受。擇日齋戒,甲乙最良。乃刑白雉①,及與驪羊②;以血灌龜,於壇中央。以刀剝之,身全不傷。脯酒禮之③,橫其腹腸。荊支卜之④,必制其創⑤。理達於理⑥,文相錯迎。使工占之,所言盡當。邦福重寶⑦,聞於傍鄉。殺牛取革,被鄭之桐⑧。草木畢分,化為甲兵。戰勝攻取,莫如元王。元王之時,衛平相宋,宋國最強,龜之力也。
【注釋】①刑:殺。 ②驪羊:黑色的羊。 ③脯:乾肉。 ④卜:古人以火灼龜取兆,以預測吉凶,叫卜。這句中的“卜”,意思是求它的卜兆。 ⑤制:灼出(兆文)。創:兆文。 ⑥理達於理:王念孫說,當為“程達於理”。“程”與“呈”,古字通用,“灼龜為兆,其理縱橫,呈達於外,故曰程達於理,文相錯迎”也。 ⑦福:《集解》引徐廣曰:“福者副,藏也。” ⑧殺牛取革,被鄭之桐:《集解》引徐廣曰:“牛革桐為鼓也”。就是用牛皮釘在鄭國出產的桐木上製造出鼓。
【原文】故云神至能見夢於元王,而不能自出漁者之籠。身能十言盡當,不能通使於河,還報於江。賢能令人戰勝攻取①,不能自解於刀鋒,免剝刺之患。聖能先知亟見②,而不能令衛平無言。言事百全,至身而攣③;當時不利,又焉事賢!賢者有恆常,士有適然。是故明有所不見,聽有所不聞;人雖賢,不能左畫方,右畫圓;日月之明,而時蔽於浮雲。羿名善射,不如雄渠、門;禹名為辯智,而不能勝鬼神。地柱折,天故毋緣,又奈何責人於全?孔子聞之曰:“神龜知吉凶,而骨直空枯。日為德而君於天下,辱於三足之烏④。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⑤。蝟辱於鵲⑥,騰蛇之神而殆於即且⑦。竹外有節理,中直空虛;松柏為百木長,而守門閭⑧。日辰不全,故有孤虛⑨。黃金有疵,白玉有瑕。事有所疾,亦有所徐。物有所拘,亦有所據。罔有所數⑩,亦有所疏。人有所貴,亦有所不如。何可而適乎?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世為屋,不成三瓦而陳之(11),以應之天。天下有階,物不全乃生也。”
【注釋】①賢:勝過。此處意思是高超本領。 ②亟(jí,急)見:迅速見到。亟:迅速。 ③攣:捲曲而不能伸展。 ④辱於三足之烏:《淮南子·精神訓》說,太陽里有一個三隻腳的烏鴉。 ⑤見食於蝦蟆:《淮南子·說林訓》說月亮蝕於蟾諸(即蝦蟆)。 ⑥蝟辱於鵲:《集解》引郭璞曰:“蝟能制虎,見鵲仰地。” ⑦騰蛇之神而殆於即且:《集解》引郭璞說,騰蛇是龍一類動物。《正文》說,即且是蜈蚣別名。 ⑧門閭:即門。 ⑨日辰不全,故有孤虛:《集解》說,天干叫日,地支叫辰。引《六甲孤虛法》說:“甲子旬中無戍亥,戍亥即為狐,辰巳即為虛。甲戍旬中無申酉,申酉為孤,寅卯即為虛。甲申旬中無午未,午未為孤,子醜即為虛。甲午旬中無辰巳,辰巳為孤,戍亥即為虛。甲辰旬中無寅卯,寅卯為孤,申酉即為虛。甲寅旬中無子醜,子醜為孤,午未即為虛。” ⑩罔同“網”。捕鳥獸魚類的工具。 (11)不成三瓦而陳之:《史記會注考證》引張文虎說法,“陳”應是“棟”字。“不成三瓦”,謂中霤也。古者後室之霤,正當棟下,故云不成三瓦而棟之。”霤(liù,遛):屋檐。中霤:室中央。
【原文】褚先生曰:“漁者舉網而得神龜,龜自見夢宋元王①,元王召博士衛平告以夢龜狀,平運式,定日月,分衡度②,視為吉凶,占龜與物色同③,平諫王留神龜以為國重寶,美矣。古者筮必稱龜者,以其令名④,所從來久矣。余述而為傳。

白話版

白話白話

太史公說:自古以來的聖明君王將要建立國家承受天命,興辦事業,哪有不曾尊用卜筮以助成善事的!唐堯虞舜以前的,無法記述了。從夏、商、周三代的興起看,都是各有卜筮的吉祥之兆以為根據的。大禹娶塗山氏之女卜兆得吉,於是夏啟建立了世代相傳的夏朝;簡狄吞飛燕之卵生契,卜兆吉順,所以殷朝興起;善於播種百穀的后稷蓍筮得吉,因而周國國君終於成為天下王。君王決斷疑難事,參考著用蓍龜所作的卜筮結果以作最終決定,這是沿用不變的傳統辦事程式。
蠻、夷、氐、羌,雖然沒有華夏式的君臣上下等級,但也有決斷疑惑的占卜習俗。有的用金石,有的用草木,各國占卜習俗不同。但都可以用來指導戰爭行動,研究、獲取戰爭的勝利。各自崇信卜筮的神靈,藉以預測未來事務。
我粗略聽說,夏、殷時期,臨到要卜筮時,才找來蓍龜,用完就丟棄,因為他們認為,龜甲蓍草,收藏久了,就喪失神靈了。到周朝,卜官卻總是珍藏蓍草龜甲備用。另外,龜蓍的靈通誰大誰小?使用龜蓍,哪個在前哪個在後?每個朝代各有不同崇尚。但概括來看,用龜蓍卜筮辦法幫助人們預測未來這一目的是一致的。有人認為,聖王碰上事,沒有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解決疑難,沒有缺乏真知灼見的時候。他們所以要搞一套求神問卜程式,是因為擔心後代衰敗,愚蠢人不向聰明人學習,人人各自滿足於自己的見識,教化分歧雜出,大道理被拆得七零八落無法掌握,所以才把物情事理推歸到最微妙的境界即神靈,求純真於精神。也有人認為,靈龜所擅長的,聖人是趕不上的。它的判斷吉凶,區別是非,往往比人的預測更準確。到高祖繼位後,因襲秦朝制度,設立太卜官。當時全國剛剛統一,戰爭還沒有停止。到孝惠皇帝,在位時間短,呂后是女主,孝文帝孝景帝也只是因襲舊制度,沒有來得及對卜筮深入研究。所以卜官雖然父子相承,代代相傳,但其中精微深妙的道理與方法,卻已經失傳了不少。到當今皇帝即位,廣開賢能之士的上進之路,遍招各種學者,通曉一種技能的,都有獻力效勞機會,技藝超眾的,更得優待,實事求是,沒有偏私,幾年之間,太卜官署聚集了很多人才。此時正碰上皇帝要北擊匈奴,西攻大宛,南取百越,卜筮能做到預測事情變化,提示趨利避害辦法。到後來,猛將受命率兵衝鋒,在疆場上獲勝,這其中也含有卜筮在廟堂里事先謀劃的貢獻。皇帝因此對卜筮官更加重視,賞賜有時多至數千萬錢。如丘子明等人,財富暴增,大受寵幸,壓倒滿朝公卿。甚至以卜筮猜測巫蠱行為,巫蠱行為有時也能被猜得很準。對於平素稍稍得罪過他們的人,就尋機公報私仇,肆意迫害,因此而破族滅家的,無法計算。文武百官惶惶不安,都奉承說龜策蓍草說的靈驗。後來卜官誣陷的真情敗露,也被滅了三族。

箭簇箭簇

由於布列蓍草推定吉凶,燒灼龜甲來觀察朕兆,變化無窮,因此要選用賢人擔任卜官,這可說是聖人對卜筮大事的重視吧!周公連卜三龜,武王的病就好了。紂王暴虐,用大龜也得不到吉兆。晉文公將要恢復周襄王的王位,卜得黃帝戰勝於阪泉的吉兆,終於成功,獲得周襄王彤弓之賞,成為侯伯。晉獻公貪圖驪姬美色,要攻驪戎,卜得“勝而不吉”的口象之兆,這場伐驪戎的禍患竟然延及了晉國五世君主。楚靈王將要背叛周天子,占卜不吉利,終於招致乾溪敗亡。龜兆預示出內在的趨勢,當時人能看到外部的表現,能不說這是兩相符合嗎?君子認為,那些輕視卜筮不信神明的人,是糊塗;背棄人謀只信從吉祥之兆,鬼神也得不到應有的對待。所以《尚書》記載了解決疑難的正確方法,要參考五種見解,卜和筮為其中兩種,五種意見不一致時,要順從其中占多數的意見,這表明,雖有卜筮,但並不專信卜筮。
我到江南考察時,了解過龜蓍的事,訪問過當地老年人,他們說龜活到一千歲,能在蓮葉上走動,蓍草長到一百枝梗莖仍然共有一條根。還說,龜蓍生長的地方,沒有虎狼一類凶獸,沒有毒草。江邊居民常常養龜,供應其飲食,認為龜能幫人調節呼吸增加元氣,可助人抗衰養老,這些話難道不真實嗎!
褚先生說:我由於學習經學,做博士弟子,研究《春秋》,考試成績高,被任用為郎,有幸能得宿衛,出入宮殿中十多年。私自喜好《太史公傳》。太史公的《傳》里說“夏、商、周三朝龜卜辦法不同,四方各民族卜筮也各不一樣,但都是用來判斷吉凶,我統觀它們的要點,寫《龜策列傳》。”我在長安城中反覆尋找,沒能找到《龜策列傳》,所以往訪大卜官,請教年歲大知道事情多的掌故、史學官員,寫下了解到的龜筮事情,編在下面。
聽說古代五帝、三王出發行動舉辦事情,必定事先卜筮以做決斷。古代占卜書說:“下面有伏靈,上面有兔絲;上面有叢蓍,下面有神龜。”所謂伏靈這種東西,生長在兔絲下面,樣子象飛動的鳥。第一次春雨以後,如果天氣清靜沒有風,就可在夜裡割去兔絲,拿燈籠來照,如果燈籠一照火就滅掉,就記住這個地方,用四丈新布把這個地方圍起來,天亮了往下挖,挖到四尺七尺之間就能挖得。超過七尺就沒有了。伏靈就是千年老松樹根,人吃了可以長生不死。據說蓍草枝梗長滿一百根時,它下面就有神龜守護,上面常有青雲籠罩。古書上說:“天下和平,王道實現,蓍草就能長出一丈長的莖,一叢能長滿一百條梗枝。”當今尋取蓍草,不能達到古書上的要求,找不到長滿百莖長一丈的。尋取八十莖以上、八尺長的,就難得了。人民喜好用卦的,找到滿六十莖以上、長滿六尺的,就可以用了。古書說,“能得到名龜的,財物跟著就到,他家一定發大財,富到千萬錢。”名龜中,第一叫“北斗龜”,二叫“南辰龜”,三叫“五星龜”,四叫“八風龜”,五叫“二十八宿龜”,六叫“日月龜”,七叫“九州龜”,八叫“玉龜”,一共八種名龜。古書所畫龜圖的腹下各有字,寫明是哪種龜,我這裡只略寫出它們的名稱,不畫龜圖。尋取這類龜,不必滿一尺二寸,民間得到七八寸長的,就是寶貝了。珠玉寶器,就是藏得再深,也會透露出光芒,顯現出神靈,道理和名龜到來則財富到來一樣。所以玉蘊藏在山裡,山上樹木就得到水分,深潭有珍珠,岸上草木就不枯,就是因為得到了玉石珍珠的潤澤。有名的明月珠,出產在江海里,藏在蚌中,上面趴著蛟龍。君王若能得到它,就可長保天下,四夷來服。有誰能得到百莖的蓍草,同時又得到它下面的神龜用來占卜,那就能百問百應,足以決定吉凶。
神龜出在長江水中,廬江郡每年按時給太卜官送去一尺二寸的活龜二十個。太卜官在吉日剔取龜的腹甲。龜活一千歲才能長到一尺二寸長。君王調兵遣將,必先在廟堂上鑽龜占卜以定吉凶。現在高廟中有一個龜室,藏著這種龜,並看做神寶。
古代占卜書說:“斷取龜的前足臑骨穿起來佩帶在身上,在室內西北角懸掛一隻龜,這樣,走進深山老林時就不會迷惑。”我做郎時,看過《萬畢石朱方》,書中說:“在江南嘉林中有神龜。嘉林地方,沒有虎狼類猛獸,鴟梟類惡鳥,沒有毒草,野火燒不到,樵夫砍柴足跡不到,所以叫嘉林。龜在嘉林中,常在芳蓮上築巢。它的脅上寫著字:‘甲子重光,得到我的,原是平民百姓的,可以成為官長;原是諸侯的,可以成為帝王。’在白蛇蟠杅林中尋取龜的人,都是齋戒了以後專程等候,就象專程等待別人來報信一樣,同時敬酒祈禱,披散頭髮行禮,這樣連續三天,才能得到龜。”由此看來,尋取龜的儀式多么莊嚴隆重!所以,對龜能不非常敬重嗎?
有一位南方老人用龜墊床腳,過了二十多年,老人去世,移開床腳,龜還依然活著。這是因為龜具有一種特殊的調節呼吸的方法。有人問:“龜的神通這樣大,但為什麼太卜官得到活龜總是殺了剔取其甲呢?”不久以前,長江邊上有個人得到一隻名龜,養在家裡,因此家裡發了大財。和人商量,要把龜放了。人教他別放,殺了。說放了,家要衰敗。龜給他託夢說:“把我放到水裡去,不要殺我。”這家人到底把龜殺了。殺龜之後,這家主人死了,家庭也倒了霉。人民和君王處理事情應遵循的辦法不一樣。老百姓得到名龜,看來好像不應當殺。根據古代慣例來說,聖明君王得到名龜都是殺了,供占卜用。
宋元王時得到一隻龜,也殺掉用了。現在謹把此事接寫在下面,供有興趣的人閱讀參考。
宋元王二年,長江之神派遣神龜出使黃河。神龜游到泉陽,被打漁人豫且用網撈起來關在籠子裡。半夜裡,神龜託夢給宋元王說:“我奉長江神之命出使黃河。魚網擋住我的去路。泉陽的豫且捉住了我,我走不掉。身處患難之中,無處求告。聽說您的德義,所以來向您求救。”元王聽罷一驚,醒了。馬上召來博士衛平商量:“剛才我夢見一個男子,伸著脖子,長長的頭,身穿帶刺繡的黑衣,乘著輜車,來給我託夢。他說:‘我奉長江神之命出使黃河。魚網擋住我的去路。泉陽的豫且捉住了我,我走不掉。身處患難之中,無處求告。聽說您有德義,所以來向您求救。’這來託夢的是什麼東西呢?”衛平拿起式,仰天察看月光,觀測北斗星斗柄的指向;估量太陽運行位置。先測定東、西、北、南方位,又測定東南、西南、西北、東北方位,於是布列好八卦。考察其中吉凶預兆,首先發現龜的形象。於是對元王說:“昨夜是壬子日,太陽行至牽牛宿。正是河水大會,鬼神相謀的時候。銀河正處於南北走向的時候。長江黃河之神原先有約,南風開始吹的時候,長江神使者先來拜會黃河神。現在天象是白雲堵塞了銀河,什麼東西也無法航行了。北鬥鬥柄又指向太陽所在星官,這是說長江神使者被囚禁了。您夢見的穿黑衣裳而乘輜車的男子,那是龜。請您馬上派人去找。”王說:“好。”

龜

於是王就派人乘車急去詢問泉陽令:“你縣有幾家漁民?誰的名字叫豫且?豫且捉到了龜,龜託夢給王,所以王叫我來找龜。”泉陽令就叫縣吏查閱戶籍簿和地區,發現本縣河邊漁民五十五家,上游地區住著一個漁民叫豫且。泉陽令說:“好。”就和使者乘車急忙找到豫且說:“昨天夜裡你打魚打到了什麼?”豫且說:“半夜時候一提網捉到了一隻龜。”使者說:“現在龜在哪裡?”回答說:“關在籠子裡。”使者說:“王知道你捉到了龜,所以叫我來找龜。”豫且說:“好。”就用繩拴綁了龜,從籠里提出來,獻給使者。
使者帶龜上車駛出泉陽城門。這是白天,但又是風又是雨,一片昏暗。青黃五彩雲罩在上空,接著雷電大作,風吹送車子前行。進了國都端門,在車廂房前取出龜。那龜身如流水,潤澤有光。望見元王,伸開脖子往前爬,爬三步停住,又縮回脖子後退到原處。元王見了奇怪,問衛平說:“龜見了我,伸開脖子往前爬,有什麼目的呢?縮回脖子退到原處,又表示什麼意思?”衛平回答:“龜在患難中,整夜被囚禁,王有德義,派人解救它出來。現在伸脖子向前爬,是表示感謝,縮脖子後退,是希望儘快離開。”元王說:“好啊!這龜神靈到這種地步,不可長期扣留它,立即派人駕車送龜,別讓它耽誤了出使期限。”
衛平回答說:“龜是天下之寶,先得此龜的為天子,而且十言十靈,十戰十勝。它生於深淵,長於黃土,知曉天道,明白上古以來大事。漫遊三千年,不出它應游的地域。安詳平穩,從容端莊,行動自然,不用拙力。壽命超過天地,沒有誰知道它的壽命極限。它順隨萬物變化,四時變化著體色。平時自己藏在一邊,爬伏在那裡不吃東西。春天呈現青色,夏天變為黃色,秋天呈為白色,冬天變成黑色。它懂得陰陽,精曉刑德。預知利害,明察禍福。卜問了它,則說話無失誤,作戰得勝利,王能寶藏住它,諸侯都得降服。王不要放走他,用它來安定國家。”
元王說:“這龜很有神靈,從天上降下來,陷在深淵。在患難中。認為我賢明,敦厚而忠信,所以來求救於我。如果不放走它,我也成了一個漁人了。漁人看重它的肉,我貪圖它的神力,臣下不仁,君上無德。君臣無禮,國家還有什麼福?我不忍心這樣辦,為什麼不放掉它!”
衛平回答說:“不是這樣,我聽說,大恩德不會得到報答,貴重之物暫存出去得不到歸還,現在天賜寶物你不接受,天就要奪回它的寶物了。這龜週遊天下還要再回歸原住地去,它上達蒼天,下至大地,走遍九州,也未曾受過辱,也未遇到阻攔。而現在到了泉陽,打魚的卻折辱了它,把它囚禁起來。王雖然施大恩放了它,長江黃河之神必怒,一定會設法報仇。龜自己認為被侵害了,要和神合謀報復。那時將淫雨不晴,大水泛濫無法治理。或者製造枯旱,大風揚塵,蝗蟲突然出現,百姓錯過農時。王施行了放龜的仁義,而天的懲罰必然降臨。這並非別的原因,禍害出在龜身上。以後您就是後悔,難道還來得及嗎?王別放掉龜啊。”

龜

元王感嘆地說:“這攔劫人家使者,破壞別人計畫,不算是凶暴嗎?奪取別人的東西,當作自己的寶物,這不算強橫嗎?我聽說,凶暴地奪來的東西,必然要被人凶暴地奪去;強搶別人東西,最後還是一無所獲。桀紂都是凶暴強橫不講理的,自己被殺死,國家也亡了。如果我聽了你的建議,這就喪失了仁義名聲而有了凶暴強橫不講理行為。長江黃河之神將成為仁義的湯武,我將成為凶暴強橫而被征伐的桀紂。沒看到什麼好處,恐怕要陷進災禍。我拿不定這個主意,怎么能奉事好這個寶物,趕快駕車送龜走,不要讓它在此久留。”
衛平回答說:“不是這樣,王不要耽心。天地之間,有的地方石頭堆石頭,堆成了山,雖然高聳,並不坍塌,大地能得平安。所以說,有的東西雖然看起來危險,卻很平安;看起來很輕,卻搬移不動。有的忠厚老實,並不如大言欺詐的人;有的面貌醜惡,卻適合於做大官;有的漂亮,卻成為危害大眾的禍根。這些現象,不是神和聖人,說不清楚。春夏秋冬,有時熱有時冷。冷熱並不互融,而相互衝突區別。同一年內,有不同季節,這是根據四時冷熱不同確定的。所以讓植物春天出生,夏天成長,秋天要收穫,冬天就收藏。有時要行仁義,有時要施強暴。強暴有目標,仁義有時機。萬物都是這樣,不可勝言。大王請接受我的建議,讓我徹底說清楚。根據天的五種顏色,可以辨別白天黑夜。根據地生的五穀,可以分辨好壞植物。當初人民不懂得這樣辨別,和禽獸一樣。住在山谷洞穴里,不懂得種田,天下災禍頻生,陰陽季節混亂。匆匆忙忙過日子,大家都是這樣,不會區分黑白善惡。妖孽常常出現,人民一代代勉強傳留下來。後來聖人區分萬物生存特點,使他們互相不做侵害。禽獸有牝有牡,把它們放到山裡;鳥有雌有雄,都把它們放進樹林、水邊;帶甲殼生物,安置在溪谷。所以管理人民,就為他們建立城郭,城內設立街巷,城外開闢田畦通路。根據夫妻男女,給他們田宅、房屋。建立戶籍,一一登記其姓名。設立官吏,用爵位俸祿予以鼓勵。種桑麻有衣穿,種五穀有飯吃。人民辛勤耕作,於是能吃到想吃的東西,看到想看的東西。穿到想穿的東西。由此可見,捨棄強力,就沒有成果。所以,種地的不用強力,糧食不能豐收;商人不用強力,賺不到錢;婦女不用強力,布就織不好;當官的不用強力,就沒有威勢;大將不用強力,兵不聽令;侯王不用強力,到死也沒有大名。所以說,施用強力,是事業的起點,是當然的道理,是萬物的法則。從施用強力入手,沒有得不到的東西。大王如果不同意這個看法,您難道沒聽說過,那帶有野雉雕飾的玉匣,本出自崑山;明月之珠,本出於四海;鑿雕崑山之石成為玉匣,割剝海中之蚌取出明月之珠傳賣於市;聖人得到匣珠,當作大寶。得大寶的,就成了天子。現在您自認為凶暴了,其實趕不上那鑿崑山之石的。那些制匣取珠的沒有錯,寶藏匣珠的沒有禍。現在龜因出使而碰網,被漁人抓獲,又託夢給您自我介紹,這是國家之寶,您擔什麼心呢?”
元王說:“不是這樣。我聽說,諫諍是國之福,阿諛是國之禍。君主聽從阿諛奉承,是愚昧胡塗,雖然一般道理是這樣,但禍也不會無緣無故降,福也不會隨便就來。天氣地氣相合,生出各種財富。陰陽各有界限,不偏離四時。一年十二個月,用夏至冬至定其周期。聖人明白這個道理,自己沒有災難。明王運用這個規律,沒人敢來欺騙。所以,福的來到,是人自己創造的;災難降臨,是人自己招致的。禍福可能性同時存在,刑德互相關聯。聖人辨察它們,預測吉凶。桀紂時,和天爭功,阻遏鬼神,使它們不能通顯其靈。這本來已經是無道了,而諂諛之臣又多。桀有諛臣,名叫趙梁。教桀作無道之事,慫恿他貪婪兇狠。把湯囚進夏台,殺害關龍逢。左右大臣怕死,都在一旁苟且偷生阿諛逢迎。國勢危如累卵,卻都說無妨。讚美歡呼萬歲,或者說國運遠沒有完結。蔽遮桀的耳目,和他一起自欺欺人。湯終於伐桀,桀身死,夏滅亡。聽信諛臣,自己倒了霉。《春秋》寫明了這段史實,使人至今不忘。紂有諛臣,名叫左強。浮誇不實,自詡目測能力強,不必籍助規矩繩墨就能設計施工,教紂築造象廊。高達於天,室內又陳設玉床犀玉之器,用象牙筷子吃飯。剖聖人比干的心,砍斷壯士的小腿。箕子怕死,披頭散髮裝瘋。紂王殺周太子歷,囚禁周文王昌。投進石頭屋子,打算從早到晚囚禁。陰兢救出文王,和他一起逃亡到周國。文王得到太公望,發動軍隊和紂作戰。文王病死,大臣用車載著文王屍首前進。太子發代替文王統帥軍隊,號為武王。和紂在牧野大戰,在華山之南擊潰紂軍。紂不能勝,敗退回去,武王把他圍在象廊。紂自殺在宣室,死後得不到安葬。頭被砍下懸掛在車上,四匹馬拉著車子走。我想到桀紂遭遇,肚子裡如有開水滾沸。他們都曾富有天下貴為天子,但太驕傲。貪得無厭,辦事就好高務遠。貪婪兇狠而又驕慢。不用忠誠老實人,聽信阿諛之臣,於是被天下恥笑。現在我的國家處在諸侯之間,簡直小得如秋毫。辦事一有不當之處,怎能逃脫滅亡下場。”

衛平回答:“不是這樣。黃河雖然神靈賢明,趕不上崑崙山;長江雖然水源通暢,不如四海浩蕩。崑崙山四海,人還奪取其寶呢。諸侯爭奪那些寶物,有時因此引起戰爭。小國被滅亡,大國遭遇危險。為了這些寶物而殺人父兄,虜人妻兒,割裂國土,毀人宗廟。攻戰爭奪,這就是強暴。所以說,奪取時套用強暴,統治時套用文理,不違背四季天時,總是親近賢士;順應陰陽變化,藉助鬼神作用;了解協調與天地關係,與天地為友。諸侯來歸服,人民富裕愉快。國家民戶安寧,與社會一起開創新局面。湯武這樣做,於是取得天下之位;《春秋》記載了這些事,作為辦事楷模。王不自比湯武,卻自比桀紂。桀紂施行強暴,是把強暴看成永恆持續,不需要用仁義補充的辦法。桀修瓦屋,紂建象廊。還徵收絲絮用為燃料,一心要耗費人民資財。稅斂沒有限度,殺人沒有標準。殺了人民的牲畜,用熟皮做成袋。皮袋裝牲畜血,懸掛起來帶領人用箭射,和天帝爭強。攪亂四時順序,在祭祀鬼神之前搶先品嘗四時產品。有人諫止,就被殺死;只有諛臣,侍在身旁。聖人躲了,百姓不敢外出。天氣多次乾旱,國家多有妖異。年年有螟蟲,五穀長不熟。人民不能安居,鬼神不能享用。大風天天刮,白天一片暗。日蝕又月蝕,熄滅無光亮。群星天上亂走,全然沒有規律。從這些現象看,怎么能夠久長?縱然沒有湯武,按時運來說也應當滅亡。所以湯伐桀,武王克紂,是那個時勢造成的。他們由此當了天子,子孫相續;終身無災,後世讚頌,直到今天不停。這都是根據時勢行動,按照事理要求須強就強,才成就了他們帝王之業。現在,這個龜是大寶,為聖人出使,傳給了賢明的王。它行動不用手足,雷電帶著它,風雨護送它,流水浮涌它前進。侯王有德的,才能遇到它。現在王有德,遇到這個寶,卻恐懼不敢接受;王如把龜放走,宋國必然有災。以後即使後悔,也來不及了。”

元王聽了,大為高興起來。於是元王對著太陽拜謝上天,拜了兩次,接受了龜。選擇吉日齋戒,認為甲乙兩日最吉。於是殺了白雉和黑羊;在祭壇中央用血灌龜。用刀解剖,龜甲沒有弄殘。又用酒肉祭祀一遍,剔出腹腸。然後用荊枝燒灼,求兆。堅持要燒出兆紋來。果然兆紋顯現,條理清楚。叫卜官占視,所說的都很恰當。國家藏有如此重寶,訊息徑直傳到國外。於是殺牛取皮,蒙在鄭國產的桐木上作成戰鼓。分別草木特性作成各種武器。打起仗來,無人是元王對手。元王時候,衛平做宋國的相,宋國力量在天下最強,這都是龜的神力。
所以說,龜雖有大到能託夢於元王的神靈,但卻不能自己逃出漁人的籠子。自己能夠每言必靈,卻不能通使於黃河,還報長江。本領大到讓別人戰必勝攻必取,卻不能使自己避開刀鋒,免除被宰剝的災難。非凡聰明能先知未來,迅速看出禍福,卻不能讓衛平不向宋元王說出不利於己的那番話。預言事情,無不周全,及於自身,卻被拘禁不得解脫;事情一到個人頭上就無法避害趨利,要賢能本領又有什麼用?不過,話要說回來,賢只是指他有賢的一面,一般人也是這樣。所以說,視力好也有看不到的地方,聽力好也有聽不到的方面;人的本領再大,也不能在同時既用左手畫方又用右手畫圓;日月明亮,卻有時要被浮雲遮擋。羿號稱射箭技藝高,也有不如雄渠、蠭門之處;禹號稱善辨多智,卻不能勝過鬼神。地柱折斷過,天本來也沒有椽,又為什麼要對人求全責備?孔子聽了神龜和宋元王的事之後,說:“神龜能知道事情吉凶,但自己只有一副中空的空骨架。太陽能普施恩德君臨天下,卻受三隻腳烏鴉的欺侮。月亮能動用刑罰輔佐太陽,卻被蛤蟆啃咬。刺蝟被喜鵲欺辱,有神通的騰蛇卻不是蜈蚣的對手。竹子外面有節有段,裡面卻是又直又空;松柏是百木之長,卻被栽在大門旁充當衛士。日辰也不能周全,所以有孤有虛。黃金有疵,白玉有瑕。事情有時進展快,有時進展慢。物品性能有局限,也有其專門擅長。網孔有時顯得太細密,也有時顯得太粗疏。人有貴過他人之處,也有不如人的地方。怎么辦才好呢?怎樣做才全面周到呢?天還不能十全十美呢,所以世人蓋屋,少放三塊瓦以便安放房棟,表示不是十全十美,以便和天的不十全十美相適應。天下萬物有差異,事物都因為有所不全才得以生存於世間。”

龜甲龜甲

褚先生說:漁人提網捉到了神龜,龜自己託夢給宋元王,宋元王召博士衛平把夢見龜的情形告訴他,衛平拿起式推算,確定日月位置,分辨星官關係,推測吉凶,看出龜和所觀測推算的形象相同,衛平力勸元王留住神龜作為國寶,這件事真好啊。古時候談到卜筮必然稱道龜,因為龜有靈驗好名聲,由來悠久了。我因此寫下這篇傳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