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

周國

周公旦的封國是周,周在“在岐山之陽,本太王所居”。周,地名,在岐山之陽,本周太王所居之地,後以為周公之菜邑,故曰周公。即今之扶風雍東北故周城是也。謚曰周文公,見國語。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寶雞周原遺志,也是周王朝的發源地。

基本信息

周朝諸侯國

西周至春秋周國

周公旦的封國是周,周在“在岐山之陽,本太王所居”。周,地名,在岐山之陽,本周太王所居之地,後以為周公之采邑,故曰周公。即今之扶風雍東北故周城是也。謚曰周文公,見國語。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寶雞周原遺志,也是周王朝的發源地。

戰國時期周國

西周國(前440年—前256年)
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於河南,是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國。因公子根的叛亂,趙成侯遂“與韓分周為兩”,周於是分裂為東周、西周兩個小國。至周赧王時(前315年),東、西周分治,赧王徙都西周。前256年,秦攻西周國,西周君降,國滅。

東周國(前367年—前249年)
東周國為西周國的兄弟國,是從周王室分裂出來的小國。其始封君為東周惠公。關於這位東周開國君主的身份、東周國分裂的原因存在不同說法。一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國公的弟弟;二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孫子,西國公的兒子。傳統觀點認為,東周惠公是周顯王二年(前367年)周威公死後,被分封至鞏國舊地的。椐《史記·周本紀》、《韓非子·內儲說下篇》等文獻,東周國實乃周威公死後,因兄弟不和,小兒子根在趙、韓二國的唆使下獨立出來,於鞏伯國舊地建國。東周國故都約在今河南鞏義市孝義鎮西的康北村一帶。《史記·秦本紀》載,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東周國滅亡。

明朝藩國

簡介

周國(1378年—1683年),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為吳王,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十四年就藩開封府,周國共歷經13位藩王。周國的20代輩分用字為: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後續20代輩分:家傳洪德遠,國慶鳳鳴春,紀事常行孝,欽宗永保仁。

周王家族

周藩發派祖也即第一代周王朱(木+肅)(公元1361年--142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所生的第五個兒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為吳王,建國於錢塘(今浙江錢塘)。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封為周王,建國於北宋故都河南開封,十四年(公元1381年)就國。史書上記載說,周王朱(木+肅)為人好學,喜讀書,能填詞賦詩,又寫得一手好字,曾根據元朝宮中遺事,寫有《元宮詞》100章。又針對當時中原饑荒,著《救荒本草》一書,考核可食的野生草本植物四百餘種,並配繪圖說明,對後來農學家徐光啟寫《農政全書》起過較大的參考作用。但朱(木+肅)也有明初大多數藩王的通病,即野心勃勃,陰謀篡位做皇帝。當建文年間,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周王朱(木+肅)也不聽屬下和家人的勸諫,蠢蠢欲動,陰謀造反。而建文帝認為朱(木+肅)是朱棣的同母弟,早就想要除去他,這時便趁勢派兵突襲開封,將周王朱(木+肅)逮捕,押回南京禁錮,並將他的兒子們遷徙到別處。明成祖政變成功後,釋放朱(木+肅),恢復周王爵位,讓他回到開封。永樂初期,傳聞他又想造反,被成祖責令反省,並奪去他的三支護衛軍,他才“頓首謝死罪”,從此老實地做起周王來。朱(木+肅)在位長達56年,直到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去世,享壽65歲,謚為定,史稱周定王。
朱元璋生前親自為周王朱(木+肅)後裔制定了20字的派語:“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
周定王朱(木+肅)共生十四子:長子朱有(火+敦),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襲封為第二代周王,死後無子繼位;次子朱有(火+動),封汝南王,後因犯罪被廢為庶人;三子朱有(火+亘),封順陽王,後無子除國;四子朱有爝,初封祥符王,後進封為第三任周王;五子朱有熹,封新安王,後因罪削爵除國;六子朱有光,封永寧王;七子朱有煽,封汝陽王;八子朱有(火+廣),封鎮平王;九子朱有(火+弗),封宜陽王;十子朱有潁,封遂平王;十一子朱有(火+溫不要氵),封為宣王;十二子朱有(火+異),封羅山王;十三子朱有炯,封內鄉王;十四子朱有(火+喬),封胙城王。
第三任周簡王朱有爝生十三子:長子朱子(後頭+土),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襲封為第四任周王,死後無子繼位;次子朱子(防頭+土),初封通許郡王,天順元年(公元1547年)進襲第五任周王;三子朱子塒,封原武郡王;老四朱子(既頭+土)封鄢陵郡王;老五朱子(土+曇),封河陽王;老七朱子堰,封項城王;老八朱子(土+兆),封宜陽王;老九朱子墟,封潁川王;老十朱子圪,封義陽王;十二子朱子埯,封汝陽王;十三子朱子(土+專),封臨汝王。
周藩朱(木+肅)家族也是明朝眾多藩王中繁衍最快、人丁最盛的家族之一,可與晉藩媲美。歷代周王,子孫眾多,如上面的周定王十四子,周簡王十三子,後面的周懿王八子,周惠王二十五子。從明初到明穆宗隆慶(公元1567年--1572年)初年,周定王朱(木+肅)的子孫在200年後發展到4000餘人,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1619年)則更發展到32897人。其繁殖之迅速,可說是空前絕後的。
但與晉王府不同的是,明代的周藩家族,是宗室中比較優秀的一支。這支宗室,整體文化素質較高,自始朱(木+肅)以來,家傳學問,書香永繼,並產生了一大批學者、文人。如第二代周王朱有(火+敦),博學精思,擅長書法,寫有《東書堂帖》行世,是明初較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八弟(一說為十五弟)第一代鎮平王朱有(火+廣頭+黃-廣的繁體字),也是個勤奮好學、多才多藝的人,對詩歌、書畫、騎射、氈鞠,無一不精。著有《道統論》數萬言,又采自夏商以來至元朝太子一百多人,著《賢王傳》。第六任周惠王朱同鑣的第十三子博平王朱安(氵+戍),好學,廣邀學者與之游,是當時宗室中最有名氣的一個,曾輯著《貽後示》、《養正錄》等書。但周藩中最傑出的還是鎮國中尉朱睦(楔將大字改為手)。
朱睦(楔將大字改為手)(公元1517年--1586年),字灌甫,號西亭,是周王朱(木+肅)六世孫,鎮平王朱有(火+廣的繁體字)五世孫。第一代鎮平王朱有(火+廣的每體字)共生八子,除長子朱子堠世襲鎮平郡王外,其他七個兒子都封為鎮國將軍,分別叫一鎮國、二鎮國至七鎮國。其中,第七鎮國將軍即是朱睦(楔將大字改為手)的曾祖父。七鎮之子朱(釒+害)(公元1478年--1534年),號豫齋,封輔國將軍,好讀史書,常與學士們交遊,夫人賈氏,生子朱安河。朱安河,字應清,封奉國將軍,為人喜詩書,文雅謙約,孝敬沉慧;生子即朱睦(楔將大字改為手)。史稱朱睦(楔將大字改為手)自幼聰慧過人,受大學者李夢陽賞識。年僅20歲,便通《五經》,尤其精於《易》、《春秋》。生平酷愛搜求古籍圖書。當年明朝藏書之富,首推江都葛氏、章丘李氏,後都被朱睦(楔將大字改為手)傾資購得。他因此建萬卷堂,一時學者名流雲集於此,倡和講學。人們把他比作漢代的劉向,尊稱為西亭先生。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他因學識淵博,被推舉為周藩王府宗正,執教於宗學。他的著作有《五經稽疑》、《授經圖傳》、《韻譜》、《明帝世表》、《周國世系表》、《建文遜國褒忠錄》、《河南通志》、《開封郡志》等多種。
朱(木+肅)後裔傳到明朝末年,最後一任周王是朱恭枵。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軍攻打開封,周王率兵守城,一度擊敗起義軍。但這年九月。李自成再次包圍開封,並決黃河灌城。開封城死者數十萬,周藩宗族也大都被屠殺或溺死,周王朱恭枵與宮妃及幾個郡王乘船逃走,寄居彰德,不久去世。他的孫子南逃廣州,後也被清兵所殺。周王藩國至此消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