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

《貝多芬傳》

影片敘述貝多芬的一段愛情經歷,中間穿插了貝多芬耳聾後創作、指揮交響音樂演奏的生活片段。影片導演阿倍爾•岡斯同時又是演員、詩人、作家,也從事一些哲學研究。在電影導演工作中,常因他在電影表現手法或電影技術上“標新”而受到影評界的注意。本片比較引人注意的是影片中音響效果的運用,西方影評曾指出這部影片的音響效果能緊密結合主題或渲染人物思想、情緒的需要。

基本信息

《貝多芬傳》《貝多芬傳》
《貝多芬傳》作於1903年,作者稱這部作品是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個副產品。可以說《貝多芬傳》是《約翰•克利斯朵夫》序曲

人物簡介

《貝多芬傳》《貝多芬傳》
貝多芬,身高5英尺4英寸,與當時歐洲另一位顯赫的征服者拿破崙等高。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親是一個殘暴的酒鬼,他剝奪了小貝多芬學習、休息和娛樂的時間,而只是一味地強迫幼小的兒子沒完沒了地練習鋼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將來成為自己的搖錢樹。

1787年,貝多芬前往維也納拜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為師。莫扎特聽了他的即興演奏之後感到十分驚奇,當場對其他人說:請注意,這位少年將震動世界。可惜,在維也納的學習時光很快就中斷了,原因是他母親患重病,並很快地離開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親人的貝多芬悲痛欲絕,過度悲痛使他接二連三地得了幾場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遠地毀了他的容貌。

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於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席捲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於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作風。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世界不曾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

他是這樣一個人,羅曼•羅蘭在傳記的最後這樣概括了他的一生:

什麼勝利可和這場勝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場戰爭,奧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陽光,曾經達到這種超人的努力的光榮?曾經獲得這種心靈從未獲得的凱鏇?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吉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作品評價

《貝多芬傳》《貝多芬傳》
《貝多芬傳》是一顆受傷後近乎窒息的心靈勃發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響樂。因為,貝多芬本人正是這樣的。他所處的年代,正值舊的毀滅與新的勃發交加,他的成功掩隱著無可言說的苦痛,那是“苦難鑄成的歡樂”。

基於這一點,作者羅曼.羅蘭在選材、構思以及切入手法上都別出心裁??不是照本宣科地把人物事跡一一羅列;也並非常規的將他的人生循序漸進展開描述,而是簡短又富有間斷意味的,將他一生中某時某刻猝然勃發的心情理念,加以對“斷片”的梳理,並由圍攏在他周圍的人脫口而出一些半描述半抒情的一詞一句串聯而起,有機地組合而成。這裡邊還見縫插針地穿入貝多芬本人的雋語,或者是富含人情味、體現生活氣息的調侃,從而顯得他時時處處藏在書里:平緩時坐在鋼琴前輕撫琴鍵,激動時甚至無端地跳出來,對著讀者慷慨激昂起陣陣傾訴,像他這樣激情四射的藝術家,作者不會把他寫的喃喃細語起來。

確實,在他身上,快樂本身也蒙上一層苦澀的性質。可他自己卻忘掉了一切。每每演奏到激動之時,部和手指便會互應著抽搐。很多時候,他在時勢掌控之外,作自負與高傲的宣洩……一些東西也隨之“憤世嫉俗”化了。其實,作者的意思很明白:他始終在關心時政,可整個被音樂淹沒的藝術家根本踏不進那道檻??他總被經濟問題裹著腳步,不得不賣掉視為生命的樂章。當然,他變賣的都是合乎上層人流的低級品(自己真正好的東西當時卻並不值錢),他的藝術容不得人踐踏,包括耳聾以後,鐫刻在骨子裡永恆不變的藝術信念逼著他堅持創作,即使在此之後的一次指揮中因聽不清下面的樂聲而徹底失敗,即使他對侄子的撫養權遲遲爭不到……在此悲苦的深淵裡,他仍然從事於謳歌歡樂。即使為本民族偉大的軍隊譜寫進行曲,也是無比豪邁與歡躍的,總逃不了他眼中的“歡樂”。

作者頌揚的正是他的勇力。他那暴烈的性格、超人的努力、性情的遷移,也正源於無時不亢奮的力,而一切的一切,最終鼓涌著歸結為貞潔的《歡樂頌》、無上的光榮。“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給予世界。”言之中肯。

讀《貝多芬傳》,看名人傳記,可以獲得思想和藝術方面的雙豐收,並在潛意識里醞釀著一輩子的思考和感動,這也是介紹這本書的另一真正要旨所在。

劇情簡介

《貝多芬傳》《貝多芬傳》
影片敘述貝多芬的一段愛情經歷,中間穿插了貝多芬耳聾後創作、指揮交響音樂演奏的生活片段。

影片導演阿倍爾•岡斯同時又是演員詩人作家,也從事一些哲學研究。在電影導演工作中,常因他在電影表現手法或電影技術上“標新”而受到影評界的注意。本片比較引人注意的是影片中音響效果的運用,西方影評曾指出這部影片的音響效果能緊密結合主題或渲染人物思想、情緒的需要。如片中表現貝多芬發現自己耳聾時,他周圍一切原發出巨大聲響的事物或現象像雷鳴、瀑布等都被處理成無聲,從而加強了貝多芬本人的焦慮和痛苦心情。飾演貝多芬的法國演員哈萊•包爾是屬於法國表演藝術中的“誇張派”。他飾演的貝多芬曾引起過爭論,一種意見認為他演得“太過火,把貝多芬表現成一個半神經質的人”一種意見則認為,“必須象他這樣表演才能突出貝多芬的個性特徵。”本片由於其巨大的藝術成就而列入了世界著名電影的行列。

內容分析

《貝多芬傳》《貝多芬傳》
羅曼•羅蘭寫作《貝多芬轉》有兩個目的:首先,在1902年他精神上非常失望和苦悶的時候,他逃出巴黎來到貝多芬的家鄉波恩,貝多芬的精神和音樂使他恢復了力量,他寫作這本小冊子作為對貝多芬的感謝;其次,他也希望這本書能夠給當時法國幾百萬生靈帶來光明和希望。貝多芬身上散發著“英雄氣息”“英雄”不是指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指心靈偉大的人,的他偉大的人格,在肉體心靈的雙重痛苦的重壓下依然保持著的不屈不撓的高昂的鬥爭精神的巨大的創造力和高尚的道德標準,任何時候都決不向命運屈服,那種意志會令我十分佩服。貝多芬作為以個音樂大師,他需要敏銳的聽覺,但1796年他不到30歲,耳朵就變聾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內臟也被劇烈的疼痛所折磨。貝多芬不得不忍受感情的煎熬,他不斷幻想著幸福,不得不去承擔心靈的悲苦。然而就是這種境遇下,他以頑強的毅力投入創作,寫出了《英雄交響樂》、《第五交響樂》、《第四鋼琴協奏曲》等一系列輝煌的作品。

這位頑強的音樂大師戰勝了死亡,在此以後的日子裡,1860年他同一個熱愛他的姑娘訂了婚,體會到愛情的甜蜜,但不久婚約解除了,貝多芬再次陷入了孤獨之中,從此他把精力投入創作,無論是掌聲榮譽和演出的空前成功,還是經濟上的極端困窘和體質的日益衰弱,都不能使他停止前進,放棄自己鍾愛的事業。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疾、孤獨、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讀了這本傳記,我開始對貝多芬產生了十足的敬意,他的確是一個心靈偉大的音樂大師。

作者簡介

《貝多芬傳》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1866年1月29日生於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1899年,羅曼•羅蘭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並從事文藝創作。這時期他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共稱《名人傳》)等。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於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說的靈魂》。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
羅曼•羅蘭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他用豪爽質樸的文筆刻畫了在時代風浪中,為追求正義、光明而奮勇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在提到藝術風格時,羅曼•羅蘭表示,除了“誠懇”二字,他不希望別人承認他有什麼別的優點。他是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鬥爭。
羅曼•羅蘭有著廣泛的國際影響,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著不屈的鬥爭。他的小說特點,常常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

寫作背景

《貝多芬傳》《貝多芬傳》
進入20世紀,羅曼•羅蘭意識新的社會大動盪的時代即將到來。他在尖銳抨擊庸俗的資產階級文化時,主張“應當為新社會創造一種新的藝術”。因此,他在創作“革命戲劇”集的同時,還和法國文化界的進步人士一起醞釀創立“人民戲劇”。可是,他的這一主張沒有得到社會的支持,反而遭到責難。羅曼•羅蘭一方面感到沮喪,一方面希望重新獲取精神的源泉,他說:“那是一九零二年。我正經歷著一個騷亂不寧的時期,充滿著兼有毀滅與更新作用的雷雨。”羅曼•羅蘭離開巴黎,來到貝多芬的故鄉波恩,在這裡尋找貝多芬當年的影子,尋找英雄的苦難、勇氣、歡樂、悲哀,寫下了《貝多芬傳》。隨後又寫了《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統稱為《名人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