蓍[漢字釋義]

蓍[漢字釋義]
蓍[漢字釋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蓍shī,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藥,莖、葉可制香料,通稱“蚰蜒草”、“鋸齒草”。古代用其莖占卜,如“蓍龜”。 ,具細的匍匐根莖,是生物學植物系統分類中雙子葉植物綱下一個的物種名稱。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蓍

拼音:shī鄭碼:EBRK,U:84CD,GBK:DDE9

五筆86:AFTJ

五筆98:AFTJ

倉頡:TJPA

筆畫數:13,部首:艹,筆順編號:1221213352511

四角號碼:4460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4CD

基本字義

蓍龜 蓍龜

1. 〔~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藥,莖、葉可制香料(通稱“蚰蜒草”、“鋸齒草”)。古代用其莖占卜,(應該說筮)如“~龜”。

詳細字義

〈名〉 1. 蓍草 [yarrow]。古代常以其莖用作占卜

蓍,蒿屬。生十歲,百莖。「易」以為數,天子,蓍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從草,耆聲。式脂切。--『說文(二零下)』

蓍,百年一本生百莖。——《尚書大傳》

幽贊於神明而生蓍。——《易·說卦傳》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詩·曹風·下泉》

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著龜。——《龜·繫辭》

2. 又如:蓍龜(蓍草和龜甲。古時用以占卜);蓍蔡(指卜筮。草名,古代常以其莖為占卜工具,也稱蓍。如 “蓍龜”。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式之切《正韻》申之切,音屍。《詩·曹風》浸彼苞蓍。《傳》蓍草也。《說文》蒿屬,《易》以為數。天子蓍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白虎通》蓍之言耆也,陽之老也。《易·繫辭》蓍之德,圓而神。《韓詩外傳》孔子出遊,婦人中澤而哭,孔子問焉,曰:鄕者刈蓍薪,亡我蓍簪。

又《集韻》蒸夷切,音脂。義同。

拼音是sh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